过度自信理论2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这种现象在个体决策、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综述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探讨了过度自信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后果,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过度自信、自信、决策、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引言: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表现过高估计的一种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的存在和表现常常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对自己的漏判和误判、与他人沟通的障碍以及对失败的不适应。
过度自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现有的过度自信理论和研究文献,深入探讨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潜在的后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过度自信的概念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相比于正常的自信,过度自信具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己能力的夸大估计。
过度自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偏差,即评价偏高和判断失误。
评价偏高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过高的估计,往往低估自己的失败风险。
判断失误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由于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二、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过度自信的形成涉及多种认知、情绪和社会因素。
首先,过度自信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有关。
研究表明,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内部-外部归因偏差有助于个体形成过度自信的信念。
其次,过度自信也受个体的情绪状况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进而增加过度自信的可能性。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过度自信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方式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三、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过度自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自我认同对过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2第一篇:过度自信理论2过度自信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博弈均衡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
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
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
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
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 - 经济心理学引言过度自信理论是一种在经济心理学领域中常被研究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有过高估计的倾向。
这种过度自信现象在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和创业领域中非常普遍,不仅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也对整个市场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主要特征、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管理和减轻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的主要特征1.高度自我评价:过度自信的人往往高度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技能比实际要好,过于乐观地看待可能的结果。
2.低估风险:过度自信的人倾向于低估风险和可能的失败。
他们对失败的可能性感到不敏感,并往往对当前市场情况或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3.遗忘和忽视信息:过度自信的人通常会遗忘或忽视与他们的观点或决策相矛盾的信息。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和记住与他们已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不予理会。
4.过分自信: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忽视客观的证据和分析。
过度自信的原因过度自信现象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认知偏差、社会因素和个性特征等。
1.认知偏差:人类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如过度乐观偏差和确认偏差。
过度乐观偏差使人们过高估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确认偏差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支持已有观点的信息。
2.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和环境对过度自信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自信的推崇和奖励促使人们变得过度自信,并忽视潜在的风险和负面结果。
3.个性特征:个人特征也可以影响过度自信的发展。
一些人天生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容易陷入过度自信的状态。
过度自信的影响过度自信的影响在个体和市场层面上都非常显著。
1.个体层面:过度自信使个体更倾向于冒险,追求高回报的机会,但也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创业失败和估计错误。
2.市场层面: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泡沫的形成和崩溃。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投资于过高估值的资产,从而推高市场价格。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
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一、引言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
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
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
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
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
(Fischhoff,1977)。
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反应理论、前景理论、遗憾理论及过度自信理论。
跟着小编一起来学学它们。
过度反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
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
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
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关于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收稿日期:2006-07-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2016);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资助项目(10426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03019)基于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综述黄健柏, 杨涛, 朱学红(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自2002年诺贝尔奖授予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卡尼曼(D aniel K ahne m an)和史密斯(V e rnon l Sm ith)教授后,行为经济学理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传统经济学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的灵感主要源自心理学,而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结论就是人们是过度自信的。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过度自信理论基础及证据,并深入剖析了过度自信的特点,然后结合过度自信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经济理论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过度自信;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中图分类号:B849B 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7)03-0001-07R eviews on Correspond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tudyon the Basis of O verconfidenceHUANG Jian -ba,i YANG Tao ,Z HU Xue -hong(Busi ness Schoo 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 y,Changsha 410083,Ch i na )Abstrac t :N obel Econo m ic P rize is awa rded to behav i ora l econom i sts Dan i e l K ahne m an and V ernonl S m it h i n 2002.M o re and mo re Econo m ists pay great attention t o behav i o ra l econom i c t heories and trad iti ona l econo m ic theor i es face chall eng e .Insp ira tions o f behav i ora l econo m ic ste m from P sycho logy .The robust conclus i on about i nd i v i dua l j udgm ent i n psycho l ogy i s tha t people are usuall y overcon fidence .Fo re i gn and do m esti c up to date pape rs are synthesized i n th i s pa -per .F irstly ,overconfi dence theo ries and ev i dences a re discussed .Secondly ,t he character i stics of overconfi dence i s an -a lyzed .Lastl y the furt her d irections o f behav ioral econo m ic theories based on overcon fidence are ind i cated i nteg rated w it h the app licati on of overcon fidence in econom i c .K ey word s :overconfidence ;psy chology ;behav i ora l econom i c1 引言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AE A )将该学会的最高奖克拉克奖(C lark M eda l)首次颁给了行为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修#拉宾(M a-t the w Rab i n )。
过度自信的概述教案教案标题:过度自信的概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过度自信的概念和定义。
2. 探讨过度自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情况下培养自信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讨论活动的相关问题。
3. 笔记本和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教案的主题:“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个有关自信的话题,那就是‘过度自信’。
”2.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对过度自信有什么了解?它可能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请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他们的想法。
知识讲解: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过度自信的概念和定义。
2. 解释过度自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不负责任的行为、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无法接受失败等。
学生讨论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a.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过度自信的人?请分享你的经历。
b.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哪些问题?你认为如何应对这些问题?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1. 回顾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2. 强调自信的重要性,但也要注意适度和平衡。
总结:1. 简要总结过度自信的概念和可能的负面影响。
2. 强调适度自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培养自信心。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成功人士来班级分享他们在培养自信方面的经验和故事。
2.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讨论他们是如何在适当的情况下保持适度自信的。
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对过度自信和适度自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如何应对过度自信可能带来的问题的思考能力。
这个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过度自信的概念、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在适当的情况下培养自信心。
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学生讨论活动和教师指导,学生将有机会思考和分享他们对过度自信的理解和经历。
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活动和评估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9年第1期总第133期No.1,2019General,No.133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23·行为金融学中“过度自信”问题文献综述摘 要: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指的是投资者因为乐观主义而产生的认知偏差,从而在市场中形成非理性的交易行为。
现基于“过度自信”的产生背景和意义,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提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展望“过度自信”未来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者;过度自信;过度交易;市场效率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9)01-0023-03一、行为金融学中“过度自信”的涵义在心理学领域,起初,Svenson和Weinstein 指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后来,Mahajan和于窈、李纾都认为它是指人们的一种过高估计某一时间发生概率的行为,属于一种校准偏差(mis-calibration)。
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是投资者由于乐观主义(optimism)而对股票市场产生乐观态度,从而在投资活动中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进而产生过度交易的现象。
此外,Bengtssona指出大部分金融模型通过投资者对风险资产信息分布持有错误的离散程度和平均值来定义过度自信:一是投资者低估风险资产信息分布的离散程度;二是投资者高估风险资产信息分布的平均值;三是两种方式的综合。
二、“过度自信”问题产生的背景以“有效市场假说”(EMH)为核心的经典金融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为主流证券市场所接受,然而随着波动性之谜(the volatility puzzle)、交易量之谜(volume puzzle)等异常现象的产生,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不再能完全适用于金融市场了,以“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套利限制”(arbitrage restrictions)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就此建立。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引言:过度自信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知识或决策的自信程度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过度自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理论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过度自信的特点过度自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自己能力的高估:过度自信者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过高的评价。
2. 对风险的低估:过度自信者往往低估任何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不足。
3. 忽视反馈信息:过度自信者通常忽视来自他人或外界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错误或失败经验视而不见。
4. 决策倾向:过度自信者更容易进行冒险性行为,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
5. 缺乏自觉性:过度自信者缺乏对自身表现的客观评估能力,对自身表现的弱点和不足缺乏认知。
二、过度自信的成因过度自信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个人经历、个体心理等。
1. 社会文化影响:一些社会文化背景鼓励人们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过度自信的倾向。
2. 个人经历:过度自信可能与个人被过度称赞或奖励的经历有关。
长期以来,个体接收到过多正面反馈,导致他们形成高度自信的态度。
3. 个体心理:个体的性格特征、心理需求等也可能与过度自信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有些人天性上更倾向于过度自信,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交需要和渴望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
三、过度自信对个体的影响过度自信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损害决策质量:由于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低估,过度自信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2. 产生争议和冲突:过度自信者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反馈,容易与他人发生纷争和冲突,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交关系。
3. 妨碍学习和发展:过度自信者常常不愿承认自己的短板和不足,缺乏自省和改进的动力。
自信过度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自信过度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自信是一个积极的品质,但过度的自信可能会导致盲目与自负。
本文将介绍20句自信过度的名言,探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警示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信的真正含义,从而避免过度自大。
正文:1. "我无所不能,事事都能做到":这种自信过度的言论可能会让人忽视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导致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行为。
2. "我永远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说法表明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言论和意见不够尊重和重视,缺乏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
3. "我比任何人都更聪明":这种自负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与他人合作时的摩擦和冲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我天生就是领导者":过度自信的人可能忽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更好领导者所需的时间和努力。
5. "别人只是在我的旁边工作":这种高傲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与团队合作时的矛盾和不和谐。
6. "我比你更有能力":这样的自负言论可能引发与他人之间的竞争和敌意,破坏团队合作。
7. "任何任务对我来说都轻而易举":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对挑战和困难的轻视,缺乏面对挑战的韧性和毅力。
8. "我是最完美的":这样的自大之言可能导致困扰和焦虑,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过分执着。
9. "我是天生的赢家":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容忍,缺乏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0. "成功离我很近":这样的乐观态度可能导致对实际情况的失去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决策和行动。
11. "我永远不会失败":这种自信过度的言论可能使人过分自满,忽视了失败和错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12. "一切都听从我的驱使":这样的自大之词可能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产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过度自信理论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及过度反应理论。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1概述编辑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一些职业领域往往与过度自信相联系,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者和经理在判断和决策中会存在过度自信特征。
Grifin和Tversky(1992)发现人们在回答中等到极度困难的问题时,倾向于过度自信。
在回答容易问题时,倾向于不自信;当从事的是可预测性较强,有快速、清晰反馈的重复性的任务时,倾向于仔细推算。
如专业桥牌运动员、赌马者和气象学者在决策时都倾向于仔细推算。
Frank(1935)发现人们过度估计了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过度估计随着个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人们对未来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Kunda(1987)发现人们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人们会有不切实际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前途等会比其他人更好。
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有事后聪明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确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在产生这种合意结果中的作用。
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认为成功者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知识的准确性和个人能力,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会使成功者过度自信。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究和综述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探究和综述【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动摇了传统公司财务学的重要基石——理性人假设,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基础上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财务理论的内容,而且使得研究更贴近于事实。
本文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深入地探讨过度自信的心理学产生基础、表现及影响因素,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尤其是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的进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度自信心理基础过度自信指标衡量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直觉和情绪的影响。
Kahneman,Daniel和Amos Tversky(1979)等心理学家通过实证观察发现,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会因为高估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而产生偏差,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
一、过度自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家们对人的个性、情绪和理性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关于个性,是受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特质的组合,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关于情绪,其受个性或某些特质及环境的影响,不同特质的人在不同环境刺激中会产生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情绪,个性或者特质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中将情绪定义为“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这种精神上的情感可以是稳定的长期性存在的,也可以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形成的感受;关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理想情况下,经济人具有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同时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恰当行为是情绪和认知的合理搭配,情绪是机械的不受控制的,但认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情绪可以与理性和谐共处,共同完成某些行为。
综上可以了解自信是外在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协调一致的产物,是一种长期的个性特征或者是短期的情绪体现(与特定环境相关的临时性特征),是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信念,适度的自信有助于人们建立应对变化的策略,而过强的情绪化则会阻碍短期记忆,使逻辑或者推理思维过程紊乱,阻碍关于利益和成本的理性思考。
过度自信
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博弈均衡
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
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
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
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
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DHS模型在分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时更强调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
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 Self Attribution)或归因偏差。
投资者通常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
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
在DHS 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
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
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到来时,价格的无效偏差得到部分矫正。
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
在DHS模型中,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
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英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如果一个投资者基于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买进股票之后得到好的公开信息,卖出股票之后得到坏的公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自信心增加。
但是当相反的情形出现时,投资者的自信心并不是同等程度地减少。
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
这样,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说明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金融机构与其雇佣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正如一般委托一代理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二者之间也同样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Bhattacharya在金融机构能够确切地知道经纪人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二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模型。
随后,Starks推导出了经纪人选择更高努力水平同时也选择超过投资者偏好的更大风险投资组合的条件;Ad-mati考察并设立对经纪人行为的影响基准,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设立基准与获得最优投资组合是一致的,但将趋向于降低经纪人选择努力工作的动机:Dia-mond研究表明如果代理人的控制空间有足够的维度,即委托人在设定激励措施方面的自由度少于代理人相应的回应自由度,那么,随着代理人努力成本的减小,最优合同将趋向于一个线性合同;Palomino考察了经纪人有有限责任的情况,证明存在一个表现为奖金合同形式的最优合同。
这为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间的委托一代理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经纪人的过度自信对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问的委托一代理合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借鉴Palomino和sarlrieh等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可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一代理合同。
过度自信的表示方法:a表示基金经理的能力,A表示
基金经理自己认为的能力,d=A—a表示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水平,合同形式为r+RV。
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其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投资策略即买卖风险资产的数量来最大化其效用,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基金承受的风险小于其保留预期风险(Y)。
在研究基金经理风险中性的情况需要加入基金经理的努力成本和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两个参数。
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一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努力选择,w取1或0,分别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
努力成本的增加,基金经理的效用将下降,在均衡时,一定有个努力成本的临界值K,c>k时,w=0,即基金经理不努力工作;c计算出基金经理努力即W=L时和基金经理不努力W=0时的概率,假设努力成本服从0-V的均匀分布,在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有相同的投资策略,都将买卖最大量的风险资产,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
因为此时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是风险资产数量的单调函数。
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的实际业绩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
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
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
假设基金实施监督时,可以观测到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
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w分别取1或0时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
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
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基金按最优监督成本最大化其效用,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
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随意性和可变性,受人类心理活动影响的经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可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过度自信基金经理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以揭示过度自信的基金经理和理性的基金经理之间的决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