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_李则挚
- 格式:pdf
- 大小:397.86 KB
- 文档页数:5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复杂,涉及多个机制。
临床研究一致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涉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并认为某些神经递质的变化可作为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标志。
细胞因子目前成为研究的热点,较多研究表明其与抑郁症的发病有相关性,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就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罹患抑郁症的人群日渐增多。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不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还可伴有许多不适躯体症状。
具有高患病率、高复發率、高致残率,低识别率、低治疗率等特点。
因其治愈难,反复发作,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北京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社区1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87%,调查时点患病率3.31%,以此推算,北京地区正在患抑郁症的人数可能达到30万[1]。
且患病率不断上升,有年轻化倾向,目前青少年因自杀死亡率占第一位。
而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10%~15%的人会经历一次抑郁发作。
目前抑郁症造成的经济负担已经位于世界重大疾病的第四位,预测到2020年可能上升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疾患[2-3]。
因此有效根治抑郁症,并对高风险人群早识别、早干预迫在眉睫。
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则成为当前心身医学界的热点,为此取得了不少成果。
研究表明抑郁症涉及多系统、多机制发病,包括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化学、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等诸多方面,但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本文针对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的研究做一综述。
1 神经内分泌的研究1.1 非单胺神经递质与抑郁症20世纪下半叶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是由神经递质降低而导致的,公认的说法是,单胺类递质系统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4]。
大量研究发现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受体[5]。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抑郁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摘要】在以往有关抑郁症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研究神经传质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抑郁症病因中的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因子理论在抑郁症生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已经被逐渐认知。
现阶段,普遍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系统的异常表现有关。
异常的炎症因子会触发心理神经免疫系统失调,进而引发神经递质(如5-HT、多巴胺等)的变化,最终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
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体内主要的炎症因子,可能对抑郁症的形成有影响,其含量及变化可能帮助评测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和选择治疗药物。
本文综述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抑郁临床症状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关键词】血清细胞因子;抑郁症;临床症状抑郁障碍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常见情感障碍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缺乏愉悦感、精力疲乏等,不但影响个体生活质量,而且为照料者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为4.2%,保守估计中国抑郁症患者目前已超过5 800万人,这其中有大约15%的患者会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抑郁障碍本身还是其造成的不良后果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因此,增加对抑郁障碍的识别和研究对于其防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抑郁障碍会涉及免疫系统被激活,炎性反应参与到神经递质系统代谢以及相关分子通路,进而影响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
国内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多个脑区体积减少的灰质和完整性降低的白质束中发现细胞因子失调,这与抑郁障碍患者的情绪、记忆、认知等功能受损也有关。
有临床研究也证实抑郁障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根据估算,全世界约有3亿人受抑郁症的影响,这占总人口的4.40%。
无论是初次发病还是多次发病,抑郁症在其最致命的状态下可能会引导自杀,每年有大约80万人因此丧生。
与抑郁的人关系密切的人自己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抑郁症的免疫调节和炎症机制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其特征包括长期的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和活力、睡眠障碍以及体重变化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在抑郁症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就抑郁症的免疫调节和炎症机制进行探讨。
一、免疫调节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对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方面,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免疫功能的改变,包括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自身抗体的产生增加等。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都可能诱导抑郁症的发展。
研究发现,抗炎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起到了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其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其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
而在抑郁症患者中,IL-10的水平往往下降,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强。
此外,调节性T细胞(Treg)也对抑郁症具有重要作用,Treg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调节免疫系统的稳态,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二、炎症反应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抵抗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
然而,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存在着慢性的炎症状态,即所谓的“低度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状态主要由各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引起,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
这些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可能诱导抑郁症的出现,并参与了抑郁症的进一步发展。
炎症反应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来影响脑功能,进而引发抑郁症的症状。
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可以干扰5-羟色胺的合成和转运,而5-羟色胺是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重要神经递质。
因此,炎症反应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从而诱发抑郁症。
三、免疫调节和炎症机制的相互作用免疫调节和炎症机制在抑郁症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的进展。
抑郁症与情绪抑郁的炎症和免疫系统关联性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炎症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情绪抑郁的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关联性,并探究可能的机制。
一、炎症与抑郁症的关系众所周知,炎症是身体对内外源性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
过去的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往往伴有慢性炎症反应的特点,如升高的炎症标志物和细胞因子水平。
这些炎症因子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又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免疫系统与抑郁症的关联免疫系统是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负责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除了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免疫系统还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免疫调节失衡等。
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与情绪抑郁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三、炎症和免疫系统的机制1. 炎症引起神经递质紊乱:炎症反应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功能,导致情绪的改变。
例如,炎症刺激可使多巴胺(一种正向情绪调节神经递质)水平降低,而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进而引发抑郁症状。
2.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免疫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连,它们通过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发挥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和神经内分泌的失调,从而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3. 炎症、氧化应激和神经可塑性:炎症刺激和氧化应激都会影响神经可塑性,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的改变。
这可能会导致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损伤,进而引发抑郁症的发生。
四、抗炎治疗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由于炎症与抑郁症的密切关联,一些研究尝试使用抗炎药物来治疗抑郁症。
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在一些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改善抑郁症状的药物如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等也能减少炎症标志物的水平,进一步证实了抑郁症与炎症之间的关联性。
细胞因子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东林;林文娟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7(33)9
【摘要】抑郁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其病因机制的探讨是达
到有效治疗的必要途径。
近几年来,研究热点逐渐由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激素转向对细胞因子的关注。
抑郁症的免疫异常自七十年代就有报道;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发现抑郁症常有炎性分子增高,提示免疫激活。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趋向于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激活导致细胞因子分泌增多有关,提出了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
该假说强调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障碍。
【总页数】3页(P572-574)
【作者】王东林;林文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
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R392;R395.2
【相关文献】
1.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J], 冯骁;高志涛
2.IL-12家族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孙艺萱;李晓
岚
3.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吴四云;林玲;陈金银;黄文乾
4.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吴四云;林玲;陈金银;黄文乾
5.基于抑郁症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发病机制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J], 许二平;苗明三;尚立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与炎性细因子相关,血液净化或将发挥改善作用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很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未解之谜,那么炎症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医学界一直以来都对到底是炎症引发了抑郁症,还是抑郁症引发了炎症争论不休。
炎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发炎,他是我们人体先天的一种防御性、自我保护性反应机制,其目的是要移除有害刺激或病原体,对身体组织进行修复。
所以通常情况下,炎症对人体是有益的,可以理解为人体的正当防卫。
但是促炎性细胞因子学说认为,炎症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的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即促炎性细胞因子,常见的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这些促炎性细胞因子进入大脑会影响与情绪情感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神经环路,从而产生抑郁症状。
科学家们发现,促炎性因子对大脑中的一些递质产生的作用,与临床上抗抑郁症药物的作用恰恰相反。
简单来说,抗抑郁症药物是增强这些递质的功能,而促炎性细胞因子则会对这些递质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对其浓度产生降低作用。
另外,促炎性细胞因子会影响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
应激反应系统会在我们遇到各种压力和风险时,产生一些内分泌激素,如压力荷尔蒙等,由此帮助我们调整机体状态,从而应对外界变化。
但促炎性细胞因子会让应激反应系统的活性更高,出现过度激活状态,而正是这种过度的亢进,直接导致了各种抑郁症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较于男性,女性会表现出更多的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女性体内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升高会增加女性的社交脱离感,而在男性身上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无独有偶,另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患者中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越高,其抑郁症状则更严重。
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水平越高,女性的抑郁症状、认知症状、兴趣活动缺乏、自杀倾向程度就越严重,而男性身上却没有表现出同样情况。
以上是有关炎症引发抑郁症的研究和说法。
抑郁症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摘要】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其主要功能是介导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综述了细胞因子与抑郁症存在着关系。
【Abstract】Cytokines are a class of immune cells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 substances collectively, its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main function is to medi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mmune cel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kines and depression.【Key words】Cytokines;Depression;Pathogenesis;Treatment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理状态或综合征,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
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精神因素等。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过去围绕抑郁症发病机制已建立了许多学说。
Smith等在1991年最早报道了抑郁症与细胞因子异常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白细胞介素IL-1可引起与抑郁症相关的某些激素的活动异常[1],此后有学者提出了抑郁症是由免疫细胞活化后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导致的理论,即“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学说”。
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方面对抑郁症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学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处于假说阶段,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构成的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等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综述·抑郁障碍自杀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进展李仙,李建琼,曾淑娥,侯亚婷,杨皓琪,杨蜀云,季长亮摘要: 自杀不仅仅是抑郁障碍最严重的后果,更是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约4%的抑郁障碍患者死于自杀。
目前很多研究发现抑郁障碍自杀与5 羟色胺系统、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HPA)轴、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学标记物有关。
如何准确预测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是目前多项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抑郁障碍自杀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 细胞因子中图分类号: R749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2)01 0075 03Researchdevelopmentontherelationbetweensuicideandcytokinesinmajordepressivedisorder LIXian,LIJian qiong,ZENGShu e,HOUYa ting,YANGHao qi,YANGShu yun,JIChang liang.YunnanPsychi atricHospital,Kunming650224,ChinaAbstract:Suicideisthemostsevereresult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andapublichealthproblemofwideconcern,with4%ofpatientswithmajordepressivedisordercommittingsuicide.Recentstudyshowssui cideinmajordepressivedisorderlinksto5 hydroxytryptaminesystem,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axis,neurotrophicfactorsandcytokines.Astheprognosisofthesuicideriskofpatientswithmajordepressivedisorderisahottopicofvariousstudies,thispapertriestoillustratetherelationbetweensuicideandcytokinesinmajordepressivedisorder.Keywords: majordepressivedisorder; suicide; cytokines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具有情绪低落、愉悦感和兴趣缺乏及活动行为减少的“三低”症状和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医疗成本高及自杀率高的“五高”特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V o.l 30N o .6J un.2010Journa l of Shanghai Ji ao t ong Un i versi ty(M edical Sc i ence)基金项目:/十五0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21-0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0计划)(2006AA02Z430);上海市/登山行动计划0(064119533);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08G W Q075)(National Key Technol ogi es R &D Progra m of /10th Five -Y ear Plan 0,2004BA720A21-02;H -i T ech Research and Devel op m en t Progra m of Ch i na ,/8630Progra m,2006AA02Z430;Shanghai /C li m b i ng M ountai n A cti on P l an 0Progra m,064119533;ShanghaiM un i cipalH ealt h Bureau Foundation ,08G WQ075)。
作者简介:李则挚(1981)),男,住院医师,博士生;电子信箱:li zez h i 1981@yahoo .cn 。
通讯作者:方贻儒,电子信箱:y i ru fang @yahoo 。
文章编号: 1674-8115(2010)06-0651-05#综 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抑郁症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李则挚 综述 洪 武, 方贻儒 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上海200030)摘 要:抑郁症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假说认为,BDNF 减少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恢复可能与抗抑郁治疗有关。
该理论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新证据证明。
•综述•抑郁症中细胞因子作用机制及其治疗进展*金齐颖,吴红芳,马原源,李文爽综述,刘昊^审校(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关键词】抑郁症;细胞因子类;治疗;综述D O I:10.3969/j.issn.1009-5519.2018.01.014 文献标识码:A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持 久的心境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具有严重的负罪 感,同时,伴饮食、睡眠障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 烈,抑郁症患者逐渐波及许多职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打击。
目前,抑郁症患病率 极高,但早期较难识别,患者依从性差,且治愈率较低,是现代社会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有3.5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我 国抑郁症发病率为4.2% [2-3]。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物具有许多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嗜睡、肥胖、心脏毒性、停药反应等。
如何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早期识别,给予早期干预,探索更安 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医学界亟待解 决的问题。
通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迄今为止,关于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细胞自噬及 凋亡、神经递质分泌障碍、免疫炎性反应、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等生物学机制方面。
现将细胞因子 与抑郁症的关系及抑郁症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细胞因子概述细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等方式 发挥作用,在创伤、免疫、炎症及感染时被激活,可传递 细胞间信息,参与体内平衡的恢复和受损组织的修复。
现有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趋化因子家族、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转化生长因子2p家族、红细胞生成素和其他细 胞因子等几大类。
根据作用机制,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 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
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 IL-1、IL-6、TNF-a等;抗炎性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4、IL-10、IL-13等。
抑郁症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细胞因子的作用免疫系统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可看作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可塑性以及与行为改变有关的信息过程。
细胞因子不仅由免疫活性细胞分泌,也能被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它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可能会在揭示抑郁障碍机制上有新突破,并可能作为今后药物治疗的靶点进入临床领域。
关键词心理神经免疫学,抑郁性障碍,细胞因子。
引言抑郁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情感性行为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正迅速攀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在疾病的总负担中排名第二。
在中国,有超过2600万的人患有抑郁症,约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对抑郁症的病因和机制的探讨是治疗和预防抑郁障碍的必要途径。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神经系统改变的研究,而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角度来看,慢性应激是抑郁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各种应激能导致免疫激活,而脑不再是免疫豁免器官,神经和免疫之间存在双向交流通路,从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免疫系统除了在正常发生的脑一免疫的交互作用中具有一定作用,是否也在行为障碍的神经病理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确实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作用,抑郁症可被看作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
早年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免疫细胞数目出现改变,主要包括有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生反应降低、白细胞数目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以及淋巴细胞亚群数目的改变。
而近年来的研究则强调了抑郁症患者的免疫激活,即免疫激活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可塑性以及与抑郁性行为改变有关的信息过程。
抑郁症的细胞因子模型已从心理应激、躯体应激、免疫干预等方面进行论证1)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可视为近20年来心理神经免疫学上最令人兴奋的新进展,并可能作为今后药物治疗的靶点进入临床领域2)1细胞因子概3)外周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因子是由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生物活性的信号分子。
免疫检测在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感到疲乏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问诊和量表等方法来诊断抑郁症。
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更准确、客观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免疫检测成为了一种可能应用于抑郁症诊断的新方法。
一、免疫检测在神经炎症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神经炎症的特点就是免疫系统对神经元或神经元再生过程中释放的化学信号分子的反应,尤其是细胞因子。
研究人员通过血液检测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比正常人高得多。
特别是,IL-6、TNFα、IL-1β等多种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有关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INOS等亚型超过了正常人近十倍)。
这些免疫细胞因子通过炎性途径,影响了前额皮质寡突胶质形成和突触重塑,从而导致了神经胶质退行性变。
也可以通过血浆检测得到免疫细胞因子,在这之前红斑狼疮的恶化也是可以通过血液检测得知的。
二、免疫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已经探索了免疫检测在抑郁症诊断方面的应用。
这些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因子与抑郁症患病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反应有关,免疫检测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客观的诊断和评估抑郁症的方法。
例如,有的研究发现,通过测量血清IL-6水平来诊断抑郁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另外,通过监测IL-1β、IL-6和TNFα这些炎症因子的水平,可以对抑郁症的发生和治疗反应进行评估。
此外,一些研究还研究采用药物治疗后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情况,这部分研究发现,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表明治疗的有效性。
三、结论总之,免疫检测在抑郁症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检测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诊断方法,有望成为未来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的补充。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免疫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完整和有力的证据。
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
李则挚;张晨;方贻儒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3(039)002
【摘要】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IN其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疾病负担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1]。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确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明确[2]。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李则挚;张晨;方贻儒
【作者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 黄悦琦;彭代辉
2.抑郁症中细胞因子作用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J], 金齐颖;吴红芳;马原源;李文爽
3.前炎性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J], 杨英杰;刘茂航;游芳馨;邱继红
4.肠道菌群在抑郁症诊断及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韩雪雪;车荣波;翟金国;陈敏
5.辅助性T细胞17和调节性T细胞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袁瑞雪;傅迎美;禹顺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冯骁;高志涛【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17)21【摘要】抑郁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对其发病机制的探索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抑郁症的发生与免疫因素(尤其是细胞因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重点讨论细胞因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及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其机制分为三个方面: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传递(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神经元再生的影响.%Depression is severely threaten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so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uncover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ression and immune factors( especially cytokines ). This review discusses pathways in which cytokines af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focuses on the biological pathogenesis of cytokine-in-duced depression. The section of pathogen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ffects of cytokines on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neurotransmission( 5-hydroxytryptamine,dopamine and glutamate )and neuro-genesis.【总页数】3页(P3234-3236)【作者】冯骁;高志涛【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3;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相关文献】1.细胞因子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王东林;林文娟2.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杀伤肿瘤效应比较的实验研究 [J], 虞积仁;石永进;岑溪南;董玉君3.不同刺激物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J], 李静;王菲;刘艳芬;王丽萍;许钰杰;王盟;张斌;张毅4.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人肺腺癌A549及A549/DDP细胞共培养下细胞因子的变化 [J], 李菲;李宁;李培义;岳云;张川骎;王雪;罗清5.基于抑郁症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发病机制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J], 许二平;苗明三;尚立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