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通讯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
近现代通信的例子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当时,民国政府接管了清政府的邮传部,并将其改组为交通部。
在交通部之下,设置了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负责管理全国铁路、邮政、电政、航政等事务。
1913年8月,为了培养更多的通信人才,民国政府交通部传习所设立了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
同年,政府还在北京设立了邮电学校,开设高等班(二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
1913年,北京无线电报局正式成立,装设了一台5千瓦的无线电发报机,地址位于东便门外。
1919年4月,北京无线电报局迁至天坛。
同年6月28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签对德和约,消息通过北京无线电报局传回国内,极大地鼓舞了静坐示威的学生,也推动了"五四"后的反帝爱国运动。
早期的民国,处于剧烈的社会动荡期。
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发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疾苦。
尤其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进一步分裂,出现了更多军阀,冲突变得更加激烈,兵祸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往往复复的混战中,军阀们发现,电报既可以掌握战场态势信息,方便自己调整兵力部署,又可以作为本方喉舌,争取舆论支持,还能赚取商电民电带来的大量收益,于是,纷纷进行染指。
当时全国各地的电报局,基本上都被军阀控制,用于谋取私利。
以上海电报局为例,整个军阀混战期间,交通部与各派系军阀之间围绕局长职位进行了反复争夺,更换了18个局长。
有时候,甚至出现了同时有两个局长在任的怪现状。
这些局长,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天,足以说明利益争夺的激烈程度。
在与地方军阀进行反复争夺的同时,民国交通部仍积极推荐国内电信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918年,民国政府交通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电信条例》。
该条例对电信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对电信业务经营也给出了法律条文约束。
1920年,在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部长叶恭绰的推动下,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1年1月7日,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电报公会《万国电报公约》。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通讯战地通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浴血奋战、民族团结的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通讯成为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军事指挥还是士兵与家人之间的联络,战时通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通讯手段的发展在抗日战争初期,通讯手段相对简陋。
主要以书信、信鸽和信号弹等方式进行沟通。
然而,由于敌人的封锁和控制,使得这些通讯手段的功效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通讯手段开始得到改善和拓展。
在战地,由于长期战火纷飞,电线传输成为一个脆弱的环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军方开始广泛使用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通信的优点在于能够跨越长距离进行沟通,且不容易被敌方干扰。
这种新技术的引入,为战时通讯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手段。
二、军事指挥的通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军事指挥的通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指挥战术和调度兵力方面,及时而准确的通讯可以减少误解和混乱,提高作战效果。
为了确保军事指挥的通讯顺利进行,军队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通讯网络。
这个网络包括了战地无线电通讯、地面电缆通讯以及后勤保障的通讯。
通过这套通讯网络,上级指挥可以将作战意图传达给下级部队,并实时获取战场情报。
三、士兵与家人的联络战争离家远,士兵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重要。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士兵们与家人的联络主要通过书信来实现。
由于战场环境的限制,士兵很难拥有稳定的通讯设备。
因此,他们会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用纸笔写信给家人。
这些信件中,他们向家人叙述自己的战场经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鼓励家人保持乐观勇敢的心态。
另外,一些士兵也会借助邮局,通过军邮将信件寄送给家人。
这种方式相对于自己寄出去更加便捷、安全。
军邮的设置使得士兵与家人的联络不再那么困难,有效地缓解了士兵内心的孤独感。
四、战地记者的报道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地记者的报道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他们通过新闻报道,将战场上的动态传递给广大民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战地记者面临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们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勇敢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信的发展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姓名:夏恒发班级:0121101 学号:2011210050通信,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
在古代,有要塞间的烽火传信,有驿站间的快马传信,有信鸽的飞鸽传书;在现代,有通讯工具间的通信,有一起吃饭交流时的传递信息等等。
正因为如此,使得不论在什么时代,通信都是重中之重的建设和争夺对象,统治者想掌握一个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一个国家的通信系统,这样才能对整个国家的运作起到调控作用,反对和冲击者要动摇一个国家,也首先就是破坏通信网络,一旦失去了联络手段,整个大局就会陷入瘫痪。
所以,在战乱纷飞的中国近代,在各种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中国现代,通信的发展与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抗争的历史,抗争国外侵略者的殖民与帝国主义,抗争国内统治者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而在这其中,通信领域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作用。
比如说在军事领域,通信方式的更新换代在近代史这一段时间里是发展得相当快的,从落后的依靠驿站传讯到后来的电报电话传讯,通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发展。
首先,在国外侵略者与清政府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通信方式落后的清政府,由于传令缓慢,加上实时战况无法第一时间传回,使得整个作战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一方面可以说是清政府懦弱怯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信方式落后,无法将海战战况和敌人的第一手实力情况传到指挥者的手里,导致李鸿章错误的认为应该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不仅错失了击败日本舰队的机会,更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与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而在之后,中国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之后,社会迎来相对开放的一段时间,这期间,一些沿海城市,比如说上海、广州之类的地方,都已经开始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失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中国社会经历着一系列的更新换代,虽然这其中还是伴随着各种帝国主义和本国官僚主义的压迫,但是依然在不可阻挡的进步着。
这一时期,在民用领域,报纸开始广泛的遍布,让普通民众得以获知国家大事,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讨论国家事务之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看似一小点的进步,却是后来的一切的一个助推器。
通信演变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交流沟通的需求,从最原始的语言、手势、烟火等,到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通信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1. 早期通信方式
最早的通信方式是人类使用语言、手势等直接交流。
后来,人类发明了烽火、军鼓、哨子等原始通信工具,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
2. 书信通信时代
随着文字的发明,书信成为主要的通信方式。
在中国,早期的书信通信发端于秦汉时期,汉代更建立了全国性的驿传制度。
欧洲则是在15世纪发明了邮政系统。
3. 电报时代
1837年,电报机的发明标志着电信时代的到来。
电报迅速在全世界传播,成为当时最快捷的通信方式。
4. 电话时代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人类进入了语音通信时代。
电话网络不断扩张,成为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的重要通信工具。
5. 无线电通信时代
20世纪初,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出现,使远距离无线通信成为可能。
无线电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应运而生。
6. 互联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推动了通信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新型通信方式层出不穷,促进了信息的高效传递。
7. 移动通信时代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日益普及。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形式的通信。
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未来,通信技术必将更加智能化、多元化,为人类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沟通体验。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灵巧的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③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⑤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主要特点: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第五讲
近现代中国的通讯
⏹本讲内容:
⏹壹:通讯工具的变迁
⏹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
落后的通讯方式
⏹烽火台
⏹飞鸽传书
⏹驿站
⏹民信局:由私人经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等业务的盈利机构。
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首创。
壹: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
⏹2、电话的发展
⏹3、邮政
⏹4、网络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
(3)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4)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5)1932年,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莫尔斯
伽利尔摩·马可尼
电报在中国的发展
2、电话
贝尔
⏹3、邮政通信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飞速发展
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通讯事业的早期历史
⏹(一)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由此开始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史。
该社垄断中国的新闻市场达60年之久。
⏹(二)中国自己创办的通讯社,最早的是1904年成立的广州中兴通讯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通讯社纷纷到中国设立分社,打破了路透社的垄断地位。
⏹(四)据统计,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大多数是民营的。
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中,有一定影响的是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
⏹二、中国官方通讯社的产生
⏹(一)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
⏹(二)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立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名为新华社。
⏹三、新华社的发展历史
⏹(一)1931年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
⏹(二)“红中社”改名新华通讯社
⏹(三)建国后,新华社的发展历程
⏹(四)新华社的主要职能
⏹1、“消息汇总”
⏹2、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3、监督功能
⏹4、新华社和驻国外分支机构的外交功能
⏹四、中国新闻社
⏹(一)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二)主要职能是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
⏹(三)“文革”期间机构撤销,1978年恢复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