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质参考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福建省岩石地层第一章区域地质福建省现代地质调查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王恒升、李春昱、王绍文、侯德封、周仁沾、杨锡光、唐贵智、高振西等地质界的前辈们对福建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专著。
民国26年(1937年)林观得著《福州附近海岸线的变迁》,民国30年陈旭、王宠著《福建之海相三叠纪》,民国31年高振西著《福建地质调查之历史及地质问题》,民国31年斯行健著《植物化石之研究》,初步建立了福建省基本地层层序。
对于变质岩的时代,上古生代灰岩的时代和分布、二叠系煤系地层特征和分布范围、侏罗系煤系沉积特征、中生代火山岩层的划分、赤石群红色砂岩的时代等问题都加以研究与探讨。
在区域地质构造方面,民国34年黄汲清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将福建划归加里东褶皱带,1950年李四光著《区域构造分析》将福建省划为亚洲大陆东部向东南突出的三列边缘弧中闽南弧的一部分,这些成果均为以后的地质调查打下了基础。
1959年省区域地质测量队成立,首先选择永安幅为试点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福建省正规的按国际分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
1960年又开展南平幅和三明幅2个图幅的调查,1965年起先后开展地质调查的有长汀、顺昌、浦城、上杭、光泽、宁化、建瓯、漳州、东山、德化、泉州、厦门、福州、福清、南日岛、福安、三沙、浮鹰岛和龙岩等19个图幅。
至此全省22个图幅1?2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70年代以来,福建省首先采用地层学和岩石学相结合的双重制图法,通过对火山岩岩性、岩相的研究,发现一系列火山机体,初步摸清全省中新生代火山活动的规律,扩大了火山岩区普查找矿的前景,提高了福建省火山地质研究程度。
福建省创立的火山岩双重制图法,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地质部组织有关省区进行推广,从而推动了全国火山岩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于1977年完成全省22个图幅,面积11.9万平方公里。
采样总数89.6万个。
福建省东南地区石料矿床地质特征[摘要]文章针对福建省沿海石料矿床其形成、分布规律、石料的各种类型岩石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东南区石料类型矿床形成;初步划分;地质特征石料是福建省闽东南沿海的优势矿种之一。
历年来,它为发展我省的经济和地方建设起了较大的作用。
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颇有名气,发展前景好。
但是石料的地质工作却较低,这与形势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l、区域地质背景闽东南区地处欧亚板块东缘,政和一大埔断裂以东,区内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一喷发活动极为频繁,火山岩和侵入岩的露布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85%,构成了本区醒目的特殊的地质景观。
岩浆的侵入活动以燕山期为主。
从基性、中性至中酸性、酸性等岩类均有出露。
从分布上自西往东南大致可分为三个北东向的岩浆岩带一以花岗岩为主体。
2、石料类型的初步划分本区石料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历史悠久,花色品种齐全。
已知500多处产地,120多个花色品种,估算储量386亿立方米,其有一定开采规模的300多处。
根据石料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工业用途,初步划分为花岗岩类、混合岩类、辉长(绿)岩类、火山岩类和彩石类等五种石料类型。
其地质特征探讨于后。
3、石料矿床地质特征3.1 花岗岩类石料地质特征花岗岩类石料多分布于太姥山一乌山燕山晚期花岗岩带内,为区内的主要石料类型之一。
已发现采场150余处。
目前主要被开采利用的岩石是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
矿体中偶尔依稀可见及石胆一析离体、捕虏体等,其颜色一般为灰至深狄色,少数为灰白色,总之,颜色的深浅因矿物成分的不同而异。
石胆的成分多为长石、石英和黑云母、角闪石等。
粒径大小一般为2~5cm,含量不一。
该类石料一般很少含有黄铁矿。
综上所述,花岗岩类石料不仅分布广,规模大,多裸露地表,,成材率高,开采技术条什好;而且具有组分稳定,结构均一,质地新鲜,色调清雅,放射性伽玛强度低,物理技术条件好特点。
地质学相关参考文献
关于地质学的参考文献有很多,其中包括各种学术期刊、学术著作等。
以下是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
1、伍光和、王恒清.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朱志澄、韦龙明、徐九华. 矿物学基础.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8.
3、杨振宁. 地球科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张丽萍、吕志伟、周临. 地球科学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学术期刊
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学报(英文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以上是部分有关地质学的参考文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地质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进展,对于学习和研究地质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查阅更多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地质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福建地区白垩纪石灰岩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福建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于华南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
经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研究发现,在福建地区,白垩纪石灰岩是一处潜在的油气成藏层。
白垩纪石灰岩是一种由富含碳酸钙的有机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由于其高含碳量和微生物活动的存在,石灰岩成为了油气的良好储集层。
在福建地区,白垩纪石灰岩广泛分布于各个盆地和构造带中。
这些石灰岩层厚度较大,容易形成连续的储集空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储存。
然而,作为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成藏的源岩是福建地区白垩纪油气成藏的关键。
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分解可以产生油气。
在福建地区,白垩纪的烃源岩主要是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泥岩和页岩。
这些有机质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逐渐转化为油气。
同时,石灰岩的孔洞和裂缝也为油气提供了储集和迁移的通道。
除此之外,构造条件也是福建地区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福建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种断裂、背斜、隆起等构造形式。
这些构造形式为油气提供了运移的通道,并形成了油气的陷积和集聚区。
最后,成藏条件还与地层的埋深和温度有关。
在福建地区,白垩纪石灰岩一般埋藏较深,深度达到几千米。
这种深埋深度提供了油气形成和积累的有利条件,同时使得上覆的岩层对油气的保护作用更好。
温度是油气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通常在白垩纪石灰岩中,地温逐渐升高,有利于油气的形成和储存。
综上所述,福建地区白垩纪石灰岩具备了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丰富的有机质源岩、复杂的地质构造、埋藏深度和适宜的温度为油气的形成和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在今后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值得重视福建地区白垩纪石灰岩的油气潜力,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勘探工作。
这将有助于揭示福建地区油气资源的潜力,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新版福州⼤学地质⼯程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是⼀年考研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考验的重要时刻,我是从⼤三上学期学习开始备考的,也跟⼤家⼀样,复习的时候除了学习,还经常看⼀些学姐学长们的考研经验,希望可以在他们的经验⾥找到可以帮助⾃⼰的学习⽅法。
我今年成功上岸啦,所以跟⼤家分享⼀下我的学习经验,希望⼤家可以在我的经历⾥找到对你们学习有帮助的信息!其实⼀开始,关于考研我还是有⼀些抗拒的,感觉考研既费时间⼜费精⼒,可是后来慢慢的我发现考研真的算是⼀门修⾏,需要我⽤很多时间才能够深⼊的理解它,所谓风⾬之后⽅见才害怕难过,所以在室友们的⿎励和⽀持下,我们⼀起踏上了考研之路。
虽然当时不知道结局是怎样,但是既然选择了,为了不让⾃⼰的努⼒平⽩的付出,说什么都要坚持下去!因为是这⼀路的所思所想,所以这篇经验贴稍微有⼀些长,字数上有⼀些多,分为英语和政治以及专业课备考经验。
看书确实是需要⽅法的,不然也不会有⼈考上有⼈考不上,在借鉴别⼈的⽅法时候,⼀定要融合⾃⼰特点。
注:⽂章结尾有彩蛋,内附详细资料及下载,还劳烦⼤家耐⼼仔细阅读。
福州⼤学地质⼯程的初试科⽬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302)数学⼆(832)⼯程地质学基础参考书⽬为:《⼯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主编,2010年,化学⼯业出版社先说⼀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1、单词背单词很重要,⼀定要背单词,⽽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表⾯上看难度不⼤,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常多了。
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频核⼼词、基础词和⽣僻词,分别从各⾃的特点掌握。
(1)⾼频核⼼词单词书可以⽤《⽊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书是《⽊糖英语真题⼿译》⾥⾯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顾名思义重中之重。
对于这类词汇,⼀⽅⾯我们可以⽤分类记忆法,另⼀⽅⾯我们可以⽤⽐较记忆法。
关于福建主要岩石地貌特征的分析及对比作者:胡杰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18期摘要: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福建主要岩石地貌特征,通过实习机会到永安桃源洞,永安鳞隐石林,平潭将军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实习前预先掌握岩石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对考察点地貌进行了特征分析,并采集岩石标本,通过第一手资料对这三种岩石地貌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福建;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对比中图分类号:P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55051引言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国各地的岩石地貌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探讨。
发表的论文主要是两个方向,其一是对某一研究区的某一种岩石地貌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其二是对中国的岩石地貌进行宏观上的特征分析及对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目前对于某一区域多种岩石地貌类型的对比分析还很欠缺。
这项研究的开展具有三大贡献,一是对岩石地貌特征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对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种岩石地貌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二是对特定区域的古地理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三是对研究区岩石地貌发育过程深入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推断该区域岩石地貌的未来发育趋势,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
本次实习地点的地貌类型涵盖了福建主要的3种岩石地貌,且地貌特征极具代表性。
通过实习期间走访研究区,观察各种地貌景观,采集典型岩石标本,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这3种岩石地貌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
2地貌概况2.1丹霞地貌概况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以及其他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岩石地貌类型。
在我国,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的砂砾岩层形成年代一般不早于中生代,其中又以白垩纪红层最多。
岩层产状一般较平缓,遭受侵蚀后多呈顶平、坡陡、麓缓等形状奇特而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不同地区因岩性差异风化作用而形成众多不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在中国的分布最广泛,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该地貌类型。
福建地层第⼆节地层福建省地层发育,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下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第四系发育较齐全,岩⽯类型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及⽕⼭地层出露⾯积,各占全省陆地⾯积三分之⼀。
其地层属华南地层区。
福建省地层分区性较明显。
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
中部及西南部出露有震旦纪⾄晚⽩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地层,尤以晚古⽣代沉积地层发育,古⽣物化⽯较为丰富;其中⽯炭纪⾄下⼆叠纪,为省内⽯灰岩、⽆烟煤、铁矿、锰、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
政和⾄⼤埔⼀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地区,则以⼤⾯积出露的晚侏罗—早⽩垩世陆相⽕⼭地层占主导地位,岩性复杂,厚逾万⽶。
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带较为发育,由基性⽕⼭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
⼀、元古界福建省的元古界有:前震旦系⿇源群及震旦系。
⿇源群在下部,可划分四个岩性段。
震旦系在上部,与⿇源群呈整合关系,下震旦统有楼⼦坝群、吴墩组、迪⼝组及丁屋岭组、龙北溪组;上震旦统有南岩组、黄连组及震旦上统等。
(⼀)前震旦系⿇源群⿇源群系最古⽼地层,《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以下简称省地质志)中,是指震旦系之下⼀套巨厚的中浅变质岩系,命名地点在建阳县东北之⿇源村。
20年代多认为闽西北之变质岩系属太古界或元古界。
1962年福建区测队对建瓯地区的变质岩⾸次提出建瓯群⼀名,⾃下⽽上划分⼩桥⽚⿇岩组、连地⽚岩组及龙北溪⽯英碳酸盐组,时代归属前寒武纪。
1963年福建地质局在南平召开变质岩座谈会,正式采⽤建瓯群⼀名,并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时代改属前震旦纪。
1974年1∶20万建瓯幅进⼀步将建瓯群按岩⽯组合及变质程度,⾃下⽽上新建迪⼝组、龙北溪组、⼤岭组、松源组、吴档组。
1974年,福建地质三队三分队曾对龙北溪组中进⼀步划分出东岩组。
1977年、1979年,福建省地质局1∶50万地质图说明书和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对建瓯组除同意建瓯幅所划分外,于龙北溪组上段划分为东岩组。
福建省何宝山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找矿预测福建省何宝山金矿床是福建省最大的金矿之一,也是福建省重点找矿区之一。
其位于福建省长汀县西南部,属于福建省张家界-建宁造山带。
本文将对何宝山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找矿预测进行探讨。
一、成矿地质条件何宝山金矿床位于张家界-建宁造山带罗源花岗岩体南侧的蓝石山隆起带上。
矿床赋存于断裂含水石英脉中,是典型的反应交代型热液成矿。
研究表明,何宝山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成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构造条件何宝山金矿床赋存于具有构造脆性特征的岩石中,断裂含水石英脉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演化、局部岩浆作用以及岩体应力状态等有关。
何宝山矿区地质构造呈NE、NW和NNE向断层体系。
这些断层体系具有横向滑动和俯冲-剪切的特征,形成了一系列断层伸展-韧性剪切型构造环境,为金矿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
(二)岩性条件何宝山矿区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及其变质岩,属于伸展型地壳构造环境。
金矿床多分布在蓝闪片麻岩、宿松岩、改良玄武岩等变质岩及其与花岗岩体的接触带中。
在这些岩石体系中,富含有机质,具有成矿元素的来源和成矿物质的提供条件。
(三)流体条件何宝山矿区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一系列古近纪火山岩群。
这些火山岩群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和淋滤作用,形成了流体循环系统,成为热液矿化的区域补给源。
研究发现,在何宝山矿区成矿作用中,热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成矿环境,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找矿预测何宝山矿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找矿区。
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岩性、地球物理勘查等方面的探究,可以预测出矿床的潜在区域和矿体性质。
(一)预测矿区何宝山矿区已知的金矿蚀变带长约8.5km,其中近4km有露出,这些区域是寻找更多金矿储量的有利区域。
此外,在氧化铁化镍矿带和变质橄榄岩矿带等地质体系中也存在寻找金矿的潜在区域。
(二)预测矿体性质研究表明,何宝山矿床的金矿主要由金石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组成。
这些矿物常常与脉状、层状、块状矿体相关。
福建省沉积地层2007.01地层 (3)前言 (3)第一节前泥盆纪地层 (3)一、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地层 (4)天井坪(岩)组(Ar3t) (4)麻源(岩)群(Pt1M) (4)大金山(岩)组(Pt1d) (4)南山(岩)组(Pt1n) (5)迪口(岩)组(Pt1dk) (5)桃溪(岩)组(P1tt) (5)二、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地层 (5)(一)闽西北、闽北小区 (6)交溪(岩)组(Pt2j) (6)万全(岩)群(Pt2-3W) (6)杜潭(岩)组(Pt2-3dt) (6)黄潭(岩)组(Pt2-3h) (7)下峰(岩)组(Pt2-3r) (7)(二)闽东小区 (7)大岭(岩)组(Pt2-3dl) (8)东岩(岩)组(Pt2-3d) (8)龙北溪(岩)组(Pt2-3l) (8)三、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 (9)(一)震旦纪地层 (9)1、闽西南小区 (9)楼子坝组(Zl) (10)丁屋岭组(Zd) (10)南(岩)组(Zn) (10)黄连组(Zh) (10)2、闽西北、闽北小区 (11)西溪组(Zx) (11)盖洋群(Zg) (11)楼前组(Zlq) (12)三溪寨组(Zs) (12)龙头组(Zlt) (12)3、闽东小区 (12)稻香组(Zdx) (12)(二)寒武纪地层 (12)林田组(Cl) (13)东坑口组(Cd) (13)(三)奥陶纪地层 (13)魏坊组(Ow) (13)罗峰溪组(Ol) (14)四、前泥盆纪奥角岩群(AnDA) (14)岩雅(岩)组(AnDy) (14)亲营山(岩)组(AnDq) (14)第二节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 (15)一、晚泥盆世地层 (15)安砂群(DA) (15)天瓦栋组(Dt) (15)桃子坑组(Dtz) (16)二、石炭纪-早二叠世地层 (16)林地组(Cl) (16)老虎洞组(Clh) (17)船山组(CPc) (17)栖霞组(Pq) (18)鸣山组(Pm) (18)泉上组(Pqs) (18)文笔山组(Pw) (19)童子(岩)组(Pt) (19)三、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层 (20)翠屏山组(Pcp) (20)罗坑组(Pl) (20)长兴组(Pc) (20)溪口组(Tx) (21)安仁组(Ta) (21)第三节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22)一、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 (22)大坑村组(Td) (22)文宾山组(Tw) (22)焦坑组(Tj) (23)梨山组(Jj) (23)象牙群(Jx) (24)下村组(Jx) (24)藩坑组(Jf) (24)漳平组(Jz) (24)二、晚侏罗世地层 (25)南园群(JKN) (25)长林组(Jc) (25)鹅宅组(Jc) (26)赤水组(Jch) (26)小溪组(JKx) (26)兜岭群(JD) (27)园盘组(Jy) (27)下渡组(Jxd) (27)坂头组(JKb) (28)三、白垩纪地层 (28)吉山组(Kj) (28)石帽山群(KS) (28)黄坑组(Kh) (29)寨下组(Kz) (29)石牛山组(Ksh) (29)赤石群(KC) (30)均口组(Kjk) (30)沙县组(Ks) (30)崇安组(Kc) (30)第四节新生代地层 (31)一、晚第三纪地层 (31)佛昙组(Nf) (31)二、第四纪地层 (31)(一)更新统(Q p) (31)同安组 (32)龙海组 (32)(二)全新统(Q h) (33)东山组 (33)地层前言福建省地层发育,自上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85年(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概述二、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三、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重要发现四、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概述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是关于福州市地下水文地质情况的一份详细报告,对福州市的水资源管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报告涵盖了福州市的地下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等方面,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水文地质勘探技术方法研究等。
1.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调查:通过对福州市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补给来源、径流特征和排泄条件等,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本资料。
2.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结果,评价福州市地下水的资源量、可开采量和开发利用潜力,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福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4.水文地质勘探技术方法研究:探讨适用于福州市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探技术方法和设备,提高水文地质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重要发现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重要发现包括:1.福州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2.福州市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而市区和郊区的地下水资源相对较少。
3.福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需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技术方法和设备较为落后,需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勘探技术。
四、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的意义和影响1985 年福州市水文地质勘探报告为福州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前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都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为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
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并以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最为发育。
各阶段建造、形变、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表明晚太古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
关于福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争论的焦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论述,对其归属各有所论。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李四光(1937)、水涛等(1988)认为整个东南沿海应归属于华夏古陆的范畴;黄汲清(1945,1959,1960,1979,1980)、任纪舜(1962,1964,1977,1984)则认为整个华南地区为加里东褶皱隆起带;霍敏多夫斯基(1953)认为该区可分为南侧属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广东复背斜及北侧的浙闽太平洋褶皱带;陈国达等(1975)从地洼学说出发将本区划为东南地洼区;张文佑(1959)认为该区属华夏台背斜,后期(1986)将该区划分为华南断褶系的武夷一云开加里东断褶带(西部)及东南沿海海西一印支断褶带;郭令智(1981)、乔秀夫(1981)、赵明德(1983)等提出本区存在不同时期沟弧盆构造,并划分出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后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许靖华(1980,1987)、李继亮等(1992)提出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使印支期广泛存在的大洋盆地逐渐封闭的观点,闽西南地区则是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该区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的矿区之一。
区内底层发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重晶石、叶腊石、萤石等矿产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处衔接似乎不顺畅?)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闽东中生代火山岩,尤其是粒状碎斑熔岩,燕山期花岗岩以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基础地质问题,亦为国内外地质界所注目。
福建省简称闽,北接浙江,西邻江西,南界广东,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21300平方公里,人口2590余万,有汉、畲、回、满、高山等民族。
(此段应放在上一段之前较为合理)1.自然地理全(福建)省属多山地区,境内峰峦叠嶂,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相间,大致可划为闽北山地、闽西南山地、闽东山地和闽东南丘陵、沿海平原等四个地区。
境内山脉多沿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延伸,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亦与全省主要构造线一致。
自西向东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杉岭、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和太姥山脉。
太姥山脉是闽东沿海主要山脉,自浙江入境,经福鼎至霞浦,海拔400-700米,长约50公里。
省内河流多发源于西部、中部和北部。
自成系统,独流入海。
主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岱溪、交溪、霍童溪等。
本(福建)省海岸线曲折,多由岩岸构成,另有沙岸、泥岸和红树林岸,海岸线总长3324公里,直距535公里,多港湾,较大者有22个,以兴化湾、三都澳为最。
本(福建)省邻近北回归线,西北有山岭阻隔南下冷空气,东南有太平洋海洋气团的调节,形成了本省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济建设的发展,交通状况大为改观,铁路、公路、航空、内河、外海航运等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地层福建省地层发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出露。
岩石类型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综合与火山岩地层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大地构造位置居华南褶皱系东部。
邵武,长汀,龙岩,青田-漳州和东山六个地层小区。
省个(各)时代地层分区性较明显。
(与下一段衔接不顺,请核对修改)由于沉积岩和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受形成时的不同地质构造北京和古地理的控制,部分岩石形成后又受到后期变质作用的改造,因而,同一时代地层在不同地区往往具有不同的岩性,岩相特点及不同的岩石类型,形成不同的地层地理区,尤其是震旦系及中生代某些盆地沉积更为明显。
(此段语句请再核对)3.火山岩及火山作用福建省火山岩十分发育,从晚元古代至第三纪主要有四个火山活动时期:即晚元古代、石炭纪、中生代及晚第三纪,组成四个火山活动大旋回,16个含火山岩地层。
个(各)时期火山岩分布特点是:晚古生代火山岩已知分布在闽西北及闽西等地;石炭纪及晚三叠-早侏罗世火山岩零星见于闽西、闽中、闽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广布全省,尤为东部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零星,于闽南海滨地带和闽西的明溪、宁化等地较集中出露。
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在各时代火山岩中都有见及,具有多旋回多期次的成矿特点。
因此,系统总结以往火山地质资料和成果,对火山岩区普查找矿具有一定指导的意义,也是开展环太平洋火山带基础地质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4.侵入岩及侵入作用福建省侵入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40316.4平方公里,约占33%,规模居华南诸省前列。
本省侵入岩岩类齐全,岩性繁多,包括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等岩类,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
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与火山作用在相似区域构造背景下同一来源演讲的两种活动方式,因此在区域分布、岩石特种、岩浆烟花?及其性质上存在着一致性。
各期侵入岩多沿一定方向呈带状展开,不同期或同期不同阶段、不同次的岩体常沿某些构造带多次侵入,构成复式岩体带。
主岩体带由早到晚,自西北逐渐往东南迁移。
岩浆侵入作用与各时期地壳活动性质相适应。
各期侵入岩的活动规模与同期构造运动的强度往往相若。
5.变质岩及变质作用福建省位于华南变质区东部。
自晚元古代以来,各构造都旋回都曾发生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形成不同变质成因类型的变质岩,包括区域变质岩以及接触变质岩、错动(碎裂)变质岩。
其中区域变质岩(包括混合岩)出露面积2700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省五分之一。
根据福建主要地壳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及其产生的变质作用在强度和类型方面的差异,结合区域变质岩石及其相伴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及福建省区域变质作用可划分为加里东、印支和燕山三个时期。
福建省变质作用过程形成的矿产较丰富,有火山沉积变质型铁、铜、铅锌,沉积变质型晶质石墨、硫铁矿、大理岩、磷灰石,混合花岗岩型稀土,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及变质热液交代型高铝矿物原料等。
(一)福建省地理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区之一,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钨、重晶石和叶腊石、萤石等矿产,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闽东中生代火山岩,尤其是粒状碎斑熔岩,燕山期花岗岩以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基础地质问题,亦为国内外地质界所注目。
福建省简称闽,北接浙江,西邻江西,南界广东,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1300平方公里,人口2590余万人,有汉、畲、回、满、高山等民族。
1、地形地貌福建省地貌上属于中国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武夷山、鹫峰山、玳瑁山、戴云山—博平岭走向北北东向,与海岸线总体走向一致;境内山岭耸立、低丘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沿海港湾、岛屿众多,地形区域性差异较大。
省内西北部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主峰黄岗山,海拔2157.7m;中部分布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隆起大山带,其间多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平原地带。
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106244Km2,占总面积的87.53%,平原、台地面积约15136Km2,仅占12.47%左右。
构成中山的岩石中,武夷山脉多为沉积岩和变质岩、鹫峰山—玳瑁山与戴云山—博平岭多为火山岩和侵入岩;构成低山、丘陵的岩石多为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侵入岩;红土台地多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构成;平原与山间盆地则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
各类地貌的分布情况如下:(1)中山(海拔高度H 在1000—2157.7m):分布于西北部武夷山脉(浦城、崇安以西,光泽以北)、中部的北段鹫峰山(周宁—屏南—古田)和南段玳瑁山(永安、连城以东,龙岩以西)、中东部戴云山(德化)—博平岭(华安)一带,面积约9845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8.1%。
(2)低山(500≤H<1000m):分布于中东部、中西部地带,即武夷山以东、鹫峰山—玳瑁山以西以及戴云山—博平岭的东西两侧,面积约34005km2,占陆域面积的28%。
(3)丘陵(60<H<500m):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和闽江、九龙江、晋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四周,面积66877.5km2,约占陆域面积的55.1%;其中高丘陵(200<H<500m)面积约占33.3%,低丘陵(60<H≤200m)面积约占21.8%。
(4)平原(H≤20m)与台地(20<H≤60m):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沿河谷地带的山间盆地,面积9472.5km2,约占陆域面积的7.8%。
省内的海岸线曲折,曲线长度达3323.6km,形成了众多的深水港湾;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大小岛屿1404个,面积1200 km2,约占陆域面积的1%。
2、主要资源状况(1)土地资源。
全省土资源地中农用地占总面积的86.91%、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4.55%、未利用地占总面积的8.54%;农用地中,耕地占总数的12.68%、园地占总数的5.7%、林地占总数的77.3%、牧草地占总数的0.02%、其他农用地占总数的4.3%。
区内植被较发育,森林覆盖率62.9%,植被复盖率达80%;全省人均耕地仅为0.0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低省份之一。
(2)水电资源。
全省大型水电站有水口水电站、沙溪口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中型水电站有万安水电站、华安水电站等处。
(3)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8种。
本省在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优势矿种主要为非金属矿产。
3、地质概况福建省地层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占全省陆地面积66.89%;侵入岩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33.11%。
本省侵入活动时期有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与印支期(三叠纪)、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第三纪)等四期;就规模而言,侵入岩以侏罗纪(J2—J3)燕山早期花岗岩最为发育(190—135百万年),其次发育的为白垩纪(K1—K2)燕山晚期花岗岩(135—70百万年)。
省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分布面积约达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省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火山岩、侵入岩出露广泛。
本省位于新华夏系巨型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内,同时又是著名的南岭纬相构造体系横亘的东端,这两个构造体系构成我省境内最为强大和活跃的构造。
区内表层构造以脆性—韧性断裂及推覆、滑脱构造为主,尤其脆性断裂极其发育,其中又以北东及北西向的断裂最为醒目,各断代地层、岩石的分布明显受构造(断裂)控制,新构造运动强烈。
本省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壳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四种类型。
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二)地质活动与成岩1、地层福建省地层发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出露。
岩石类型较为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与火山岩地层约各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大地构造位置居华南褶皱系东部。
本省各时代地层分区性较明显。
北部及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
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岩地层,尤以晚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积发育,古生物较丰富,省内许多地方性地层名称皆源于此区。
2、火山岩及火山作用福建火山岩广泛发育,主要有四个活动时期:即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第三纪,组成四个火山活动旋回,16个含火山地层。
元古代火山岩分布在闽西北及闽西等地,石炭纪及晚三叠—早侏罗世火山岩零星见于闽西、闽中、闽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广泛分布全省,尤以东部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零星,于闽南沿海地带和闽西之明溪、宁化等地比较集中出露。
以晚侏罗—早白垩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最大,出露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1%,构成引人注目的浙、闽、粤火山活动带之一部分。
据各时代含火山地层的建造特征、火山岩发育程度和喷发物性质,结合地壳运动性质及构造旋回的划分,福建火山活动可划分扬子和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四个活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