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3
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及内容探讨水文地质勘察是指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系统、全面地调查和研究的一种勘察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性质、分布、利用条件等,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包括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包括勘察方法和仪器设备两个方面。
1. 勘察方法(1)地面勘察:地面勘察是指通过对地表地貌、水文地质地貌等进行实地观察、测量,获得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和流动规律。
其主要方法包括物理勘察、地貌勘察、测量勘察等。
物理勘察是利用物理测量方法,如电法、磁法、重力法等,探测地下水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地下水分布形态的判断,可以初步确定地下水资源的条件和特点。
地貌勘察是通过对地表地貌的观察和测量,研究地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地下水关系的因素。
通过分析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可以初步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运动形式。
测量勘察是通过进行地面测量,获得地表地下水位、流量、水质等相关数据,用以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地下勘察:地下勘察是指利用钻探、取样、定位等技术手段,获取地下水层的结构、厚度、性质、储量等相关数据。
其主要方法包括地下水井探测、水文测井、地下水取水试验等。
地下水井探测是通过钻探、封堵、装填、取芯等方式,获取地下水层的相关信息。
通过钻探井的方式可以判断地下水层的厚度、孔隙度、透水性等,从而初步确定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和质量。
水文测井是指在井孔内安装相应的测井仪器,通过测量井孔内不同深度处的水位、水温、电导率等参数,确定地下水层的分布和特性。
通过测井可以获取更加精确的地下水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取水试验是通过在井孔内安装水泵,以一定的受水范围和水泵出水量进行地下水的取水。
通过对取水过程中的水位、水量等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可以进一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水质。
2. 仪器设备水文地质勘察还需要利用一些仪器设备来辅助进行勘察工作。
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及内容探讨水文地质勘察是指为了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情况,而对地下水的分布、运动状况、水质和水量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科学技术活动。
水文地质勘察是水文地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及内容探讨。
一、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1. 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察的第一步是进行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分布、断裂、节理、溶蚀缝和地下水储集条件等地质要素的调查分析,通过地质调查可以查明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层构造、地下水赋存条件等情况,为后续的水文地质勘察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地球物理勘察地球物理勘察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球物理勘察主要是通过测量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来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情况。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察方法有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运动情况等信息。
3. 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钻探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钻探可以直接获取地下水文地质信息,包括地下水位、水化学特性、地下水受体、地下水补给和排泄能力等。
水文地质钻探主要包括潜孔钻探、取样钻探、取芯钻探等。
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可以获取地下水文地质的具体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2. 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的水质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下水的水质直接关系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情况、水质变化规律、水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情况等,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精心整理水文地质勘察第一章:1.水文地质调查所采用的技术有五种: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试验分析。
2.中国的水文地质勘察分为:普查,详查和开采三个阶段。
3.设计书的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4.设计书附图与附件的内容:(1):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2)(3)(4)(55.1.2.3.(2):4.56.7.8.9(1):(2)(3)(4)(5)(6)10.河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可渗透的介质时,当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水就补给地下水;相反,如果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第三章1物探方法:一般用来揭示地下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分布,了解基岩的里藏深度和岩性,确定影伏构造的位置,岩溶发育地段,寻找地下淡水,热水,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2.热红外影响及雷达图像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有特殊的作用。
3.热红外影像用途:(1):反映因地下水露头或浅层地下水存在而导致的地物热异常。
(2):可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效地探测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信息(3):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察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更佳4.电测探法:用以探测地下水的埋深或比较平缓的岩层的垂向分布电剖面法:用于探查水平方向地质情况的变化,用于寻找含水地段。
5.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技术是目前唯一可用于直接探测地下水的物探技术。
第四章1.水文地质钻孔的类型有: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探采结合孔和观测孔2.水文地质钻探的特点:(1):水文地质钻孔的孔径较大(2):水文地质钻孔的结构复杂(3):水文地质钻探对所采用的冲洗液要求很严格(4):水文地质钻探的工序较复杂(5)34.(1)(2)(3)(4)(5)第五章1.(1)(2)(3)(4)(52.3.164.(1)(2)(3):下降漏斗的水文能稳定时,则稳定延续期不少于1个月(4):下降漏斗的水位不能稳定时,抽水时间延续至下一个补给期5.抽水试验所用的测水用具包括水位计,流量计,水温计6.室内资料整理包括:(1)绘制各种综合图表(2):计算水文地质参数(3):编写抽水试验报告7.压水试验成果主要用于评价岩体的渗透特性8.压水试验的试段长度一般为5m9.渗水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试坑法,单环法和双环法10.(1)试坑法优缺点:1.装置简单2.受侧向渗透的影响大,试验成果精度差(2):单环法优缺点:1装置简单2.没有考虑侧向渗透的影响大,实验成果精度稍差(3):双环法:1.装置较复杂2基本排除了侧向渗透的影响,试验成果精度较高11.连通试验用来查明岩溶地区以下方面:(1)地下水运动的方向,速度(2):地下河系的连通延展,分布情况(3):地表水和岩溶水转化关系(4):各孤立岩溶水点之间关系12.连通试验的方法可分为两类:水位传递法和指示剂法第六章1.气象,水文音速是影响潜水动态形成的主要因素2.对深层承压水来说,气象,水文因素对其动态形成的影响大为减弱,而地质因素的作用则显着增强3.4.5.在6.第七章1.2第8章12第九章1.2.3.4.(1):A(2):B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勘探报告所要提交的允许开采量(3):C级允许开采量是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所要提交的地下水资源量(4):D级允许开采量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或水源地普查报告所要提交的地下水资源量(5):E级允许开采量是大面积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估计的地下水资源量第十章1.水库渗漏:库水沿透水岩,土带向库外低地渗漏的现象。
水文地质的勘察方法及类型总结在水文地质勘察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获取地下水的相关信息。
本文将对水文地质勘察的方法及类型进行总结。
一、水文地质勘察概述水文地质是指对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流动、质量、开发利用及与地表水、气象、地形地貌、地震、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专业研究。
水文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对地下水形成、分布、流动及质量进行研究,以获取影响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的过程。
水文地质勘察包括现场考察、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
在现场考察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水文地质勘察的方法及类型1、钻探勘察钻探勘察是一种常用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通过钻探仪器将地下钻探洞口的形状、岩土结构、地下水层等情况进行记录,可以直观地了解地下水层的情况。
常用的钻探方法包括岩心钻、随钻取心钻、转动翻转取样钻、空气动力钻和冲击钻等。
2、地球物理勘察地球物理勘察是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勘察,包括电磁法、重力法、地磁法、地震法等。
通过测量地下物理性质,如电性、密度、磁性等,可以推断地下水层的存在、分布和流动状况。
3、地表水文勘察地表水文勘察主要是对地表水的流量、水位、水质等进行监测研究,通过分析地表水的变化及与地下水的关系,获取地下水的信息。
常用的地表水文勘测方法包括设站观测法、曲线法、面积法、比较缩放法等。
4、化学分析勘察化学分析勘察是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采样分析,包括水质分析和水量分析。
通过化学分析,可以获取水质参数,如pH值、硬度、溶解性离子含量、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
通过水量分析,可以获取水源、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信息。
5、地形地貌勘察地形地貌勘察是对地表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观测研究,通过判断岩层、断层、浅层地下水和地形地貌的关系,可以推断地下水的流向、分布和质量。
6、地质填图地质填图是将已知地质信息绘制在地图上,包括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岩层厚度、断层情况等。
通过对地质图的研究,可以推断地下水的形成、分布等情况。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概述一、勘察目的和任务:1.了解地下水系统的现状和演化规律,制定有效的地下水管理措施;2.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地下水开发提供科学依据;3.评估地下水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4.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解决水资源调配问题;5.制定合理的规划和保护方案,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6.提供地下水相关的技术支持,为灌溉、供水和工程建设提供保证。
二、勘察内容和方法:1.地质勘察: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特征、断裂和裂缝、构造地应力等方面的调查;采用地质剖面、钻孔、地震勘探等方法获取地质信息。
2.水文勘察:调查地下水的出露情况、渗透性和补给状况;测定地下水位、流量、流向等参数;采用井、河流、湖泊等水文站建立水文观测网。
3.水质勘察:采集地下水样品,测定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电导率、氨氮等;分析水质类型、水质变化规律,并评估地下水的适用性。
4.物探勘察:利用地球物理仪器(如重力仪、磁力仪、电磁仪等)测量地下水层、地下水层位、水文地质条件等;采用雷达和探空仪对土壤进行测试。
5.遥感勘察:通过使用卫星图像、航片图像和航空照片等遥感数据,获取地表水情况,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辅助制定水资源管理方案。
6.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补给、流动和水质变化,预测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辅助决策。
三、勘察结果的分析与评价:1.对勘察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制地质、水文等图件,制作地下水资源图、水文地质图等;2.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地下水的潜力和开采性,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3.结合水质数据评估地下水的适用性,预测地下水的污染风险;4.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控方案;5.通过数值模拟预测地下水的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勘察报告的编制:1.根据勘察目的和任务,撰写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报告,包括项目背景,勘察内容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评价和结论等部分;2.报告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为决策部门提供合理建议和指导。
水文地质勘察方案背景水文地质勘察是对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评价的过程。
在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水文地质勘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水文地质勘察方案,为水资源开发项目提供具体指导。
1. 目标和范围1.1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勘察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及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地下水的可利用性和保护需求,为水资源开发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1.2 范围本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勘察区域范围的确定•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保护措施建议2. 勘察设计2.1 勘察区域根据项目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勘察区域。
勘察区域应覆盖水资源开发项目所涉及的地区,并考虑附近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
2.2 勘察方法采用多种勘察方法,包括:•地质地貌调查:通过野外观察和采集样本,在勘察区域内对地质地貌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建立地质地貌图。
•水文地质调查:使用钻孔、试井和地下水位观测等方法,获取勘察区域内地下水位、水层厚度、水化学性质等信息,并建立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样品采集:对地下水和岩石进行采样和分析,以了解水质状况和地质成分。
2.3 数据分析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地质地貌数据的整理和解译,建立地质地貌图;•水文地质数据的处理和解读,建立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样品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得出水质和地质成分的相关结论。
3. 地下水资源调查3.1 地下水埋深和水层分布根据钻孔和试井数据,分析地下水埋深和水层的分布情况。
确定各个水层的厚度、延伸范围和水质特征。
3.2 地下水储量和补给特征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数据分析,计算地下水储量,评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量。
3.3 地下水动态变化通过连续观测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行长期趋势分析。
4.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4.1 水化学性质评价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评估水化学性质对水资源开发的影响。
一、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其学科包括:普通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
二、水文地质勘察概念:通过各种现代手段、方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水量、水质水量、水质的评价,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需求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报的工作过程。
三、水文地质勘察基本任务:(1)查明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状况,包括地下水污染情况;(2)对地下水储藏量(包括可供开采量)、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与风险预测;(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利用和安全管理与保护提出具体建议。
以上工作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说是全部完成任务。
四、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内容:根据地下水动态特征发生的变化,可将勘察区分为一般地区与开采地区。
(1)一般地区:指地下水动态基本受自然因素控制,包括未开采区和少量开采区,其工作内容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有步骤分阶段的内容。
(2)开采地区:指地下水动态主要受人为因素(开采)控制,并出现了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开采状态调查、补给条件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勘探与试验,地下水动态与均衡观测。
(3)在对一般地区和开采地区进行针对性的上述工作后,还应该进一步进行参数计算、水量、水质等评价、预测工作,最后编写勘察报告,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建议。
五、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程序:是指从接受任务、确定工作方案、编制勘察纲要、野外作业、资料整理、提出报告到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等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勘察工作程序可分四个步骤:(1)勘察前组织工作:接受任务-指令性任务、用户委托任务-明确任务要求;划分阶段-普查阶段、初勘阶段、详勘阶段、开采阶段-确定工作量;明确管理范围-院管、队管-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负责人-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现场指挥(2)编写勘察纲要:准备工作-研究任务委托书、熟悉工程有关资料、搜集资料、现场踏勘;编写勘察纲要-文字说明、勘察工作布置图、经费预算;签订勘察合同(3)外业作业 (4)内业作业六、在下述情况下勘察阶段可简化或合并: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作量不大,或条件较复杂,但仅有一个水源地可选;2)需水量不大;3)根据已有资料,就可以作出水文地质结论和确定水源方案的地区;4)当拟建水源与已建水源有类似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据此确定水源方案的地区。
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按照水文地质特征-构造、岩性、地貌、埋藏、补径排、水质、第四纪沉积物分为简单、中等与复杂三个等级。
其中(1)简单等级特征为:基岩岩层水平或倾角很缓;构造简单,岩性稳定均一;第四纪沉积物均匀分布;含水层埋藏浅,地下水这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水质类型单一。
(2)中等等级特征为: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岩性岩相不稳定,地貌形态多样;第四纪沉积物分布不均匀;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地下水形成条件复杂,补给和边界不易查清;水质类型复杂。
(3)复杂等级特征为: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第四纪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含水层不稳定,其规模、补给和边界难以判定;水质类型复杂。
八、水文地质勘察工程规模的划分(按需水量大小):1)特大型需水量≥15万方/d;2)大型 5万方≤需水量<15万方/d;3)中型 1万方/d≤需水量<5万方/d;4)小型需水量<1万方/d。
九、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1)水文资料:河流、湖泊、水库位置;水位、流量、径流量;水质及悬浮物;(2)气象资料:气温、降水量、蒸发量;(3)地形地貌:航、卫片,地形图,土壤植被;(4)地质:地质图,地层构造,钻孔剖面;(5)水文地质:钻孔、井、泉出水量及水质分析成果;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地下水开采情况;地下水污染情况,水文地质图。
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量的确定:首先要明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类别;然后根据任务要求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制定勘察方案,经比较确定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方案;最后计算全部勘测工作量。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在于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下一步勘探试验(包括物探、钻探)、地下水动态观测等工作量的布置提供依据。
(2)要求(精度要求):1)普查阶段宜为1∶10—1∶5 万;2)详查阶段宜为1∶5—1∶2.5 万;3)勘探阶段宜为1∶1 万或更大的比例尺。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就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来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地质测绘:在查明地层岩性的基础上,着重调查地质构造和岩浆岩活动与地下水贮存、分布和运动的关系;(2)地貌调查:描述、测量各地貌单元形态,了解其成因;(3)水文地质测绘: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含水层或储水构造形成、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地貌之间的关系等。
三、水文地质测绘前的准备工作:(一)测区已有资料的收集和研究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特点; 2.近远期需水量规划; 3.施工用水、用电、机械维修、医疗卫生、生活条件;4.三角点、水准点、土壤植被。
2)水文与气象 1.水文(1)河流及湖泊发源地,名称,主干流长度、形态;(2)季节性变化(包括水位、流量、泥沙的最大、最小变化);(3)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无污染情况及污染原因。
2.气象(1)气温(最高、最低与平均);(2)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多年平均)。
3)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1.收集各种出版、未出版的文献资料和规范、规程;2.收集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及物探、遥感等资料;3.收集地下水开采资料,开采漏斗分布,环境地质问题资料。
4)实物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岩石、矿物标本;访问已在测区工作过的有关人员。
(二)野外踏勘。
(三)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纲要或设计书(四)野外测绘所需仪器物品。
四、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布置原则:(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原则:以最少的时间、最短的路程,观测到最多的地质现象为原则。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规范):1.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
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走向。
对于基岩地区:(1)垂直区域岩层走向、平行区域褶皱、断层走向;穿越地貌变化最显著的地段;(2)沿河谷、沟谷、地下水露头最多的地点。
对于松散层地区:(1)一般沿沉积作用方向和地貌单元较多、地貌形态较完整的方向布置;(2)在山前地区应由山区到平原,从洪积扇顶端到前缘;(3)在平原地区应垂直河流,控制所有阶地的方向;(4)在盆地应穿越补给区与排泄区(二)观测点布置原则 1.观测点分类:地质点、地貌点、水文地质点、综合地质水文地质点。
2.观测点布置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1)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
(2)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污染源等。
五、地质构造观测与描述控水构造:是指控制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或称水文地质构造。
由透水层(带)和相对隔水层(围岩)组合而成,按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可分为导水构造、阻水构造(包括大型岩体阻水、岩墙(岩脉)阻水、断层阻水、岩层阻水)、汇水构造、蓄水构造(包括滞水型蓄水构造、褶皱型蓄水构造、接触型蓄水构造、断裂型蓄水构造、风化型蓄水构造)及储水构造等五类。
六、水文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一)天然露头点:泉、岩溶水点1. 泉的调查(1)出露位置、地形、地层、标高;(2)泉的性质、类型:上升、下降,温度变化;(3)成因:构造,岩溶发育,含水层排泄;(4)补给情况:大气降水,地表水漏失。
2. 泉流量测定(1)容积法(<1L/s),(2)堰板法(>1L/s),(3)浮标法或流速仪测量法(流量更大),浮标法通常乘以0.8~0.9系数。
3.岩溶水点调查 (1)岩溶水点的类型、位置、高程和所处的地貌与地质条件; (2)水位高度、埋藏深度、水深、水温与洞温;采取水样进行分析; (3)与地下河系有关的溶潭、天窗、盲谷等处的地下水流向; (4)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动态变化情况;(5)水生物活动情况。
(二)地下水人工露头调查 包括井、钻孔、试坑等: (1)井孔编号、位置、名称、井孔口标高、开凿时间;(2)井孔类型、形状、井壁结构、深度、口径;(3)柱状图、含水层位置、岩层性质,厚度;(4)井孔水位、水位,抽水试验资料,水样分析结果,用途,开采状况,开采量与水位变化关系;(5)计划统一测量水位(枯水期、水文年)(三)地表水体;(四)采取水样1.采样要求(1)要有代表性,分布要均匀,并有一定数量,便于控制水体的化学性质;(2)取地下水样前应抽水,地表水样应不同断面采样对比;(3)采样数量:简分析每件1000ml;全分析3000-5000ml;其它专门分析项目另有规定;(4)样品处理与封存:添加剂,封存地点,封存时间七、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一般分为经常性整理、阶段性整理和测绘结束后整理。
其中(一)经常性整理:1.检查、补充和修正野外记录薄、草图,并进行着墨;检查地质点的坐标位置,修正地质草图、地质剖面图; 2.整理试验结果,进行必要的计算,图表的完成; 3.对各标本、样品进行统一编号,等级,标签和包装; 4.做路线小结,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5.研究、确定第二天工作路线及工作方法(二)阶段性整理:按照总体工作时间、工作量,利用1~2天时间进行阶段性资料整理: 1.综合整理各种野外原始资料;2.编制清绘各种草图(实际材料图,地质图,地貌图); 3.检查野外记录及标签登记情况; 4.清理、选送各种鉴定分析的标本与样品;5.总结成果,存在问题,研究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三)、野外结束后整理:立即组织力量编写野外测绘报告,编制有关图表。
一、水文地质钻探:其是利用钻机进行钻进成孔,以获得水文地质资料的一种基本勘察手段。
二、水文地质钻探的目的:1.查明含水层或控水构造的数量、埋深、厚度、岩性和类型;2.查明含水层或控水构造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3.查明地下水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空间变化;4.查明各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三、勘探钻孔的类别和布置原则:(一)勘探钻孔的类别(1)地质孔:主要用于查明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地质构造,了解含水层(带)的位置和地下水位;(2)试验孔:主要指抽水、回灌、弥散、注水、压水、地下水流向、流速试验等;(3)勘探生产孔:试验工作结束后的勘探钻孔,留做生产井,移交取水部门使用;(4)观测孔:用水各种试验的,以观测地下水动态、渗流状况的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