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77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得多。
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
具体表现如下:视觉感受性的发展:第一,视觉差别感受性明显发展。
第二,小学生的颜色辨别能力迅速提高。
第三,小学生视觉的差别感受性发展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发展。
第四,女生的颜色感受性发展高于男生。
颜色偏好:小学生已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倾向。
在红、黄、橙、绿、蓝、棕、黑、灰、白等10种颜色中,他们更喜欢红、绿、黄,不喜欢灰、棕、黑。
听觉:听觉能力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表现在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对发音细微差别的区分、对音乐旋律的辨别能力这三个方面。
注:绝对感受性指:人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当灰尘一次次增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感觉)差别感受性指:我们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100克重的物品加一克后感觉不到,加上三克就感觉得到重量的变化)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发展方面: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诶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画面的内容。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学生可以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培养方面:明确观察的目的;一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较盛,知觉的不随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提出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计划步骤越周详,观察效果越好。
例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可以事前把活动的目标予以明确。
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将十分有利于其观察力的培养。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特征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估,它对人们的情感、行为和社交交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对于父母、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阶段:身份意识的形成在儿童3-5岁的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身份的概念。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名字、性别和年龄等基本信息。
儿童还开始懂得使用代词“我”来指代自己,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第二阶段: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6-9岁的阶段,他们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发展,开始形成心理自我意识。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他们能够描述自己的喜好、兴趣和个性特征。
同时,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可以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批评,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表现。
第三阶段:比较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10-12岁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比较自我意识。
儿童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他人更出色,也可能比他人差。
这种比较意识会对儿童的自尊心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第四阶段:扩展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13-18岁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自我认知进一步扩展。
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和职业规划等方面。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决策。
同时,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会面临身体变化、情感波动和社交压力等挑战,对自我认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促进了解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助于儿童自我认知的环境和经验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1. 提供适宜的表达机会:给予儿童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态度。
2. 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通过肯定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促进其积极的自我认知。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孩子们在学习
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和成熟,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
就来深入探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首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
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遗传决定了孩子的智力潜力,环境则会影响孩子
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早期的教育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也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关注小学生的认知
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资源。
其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一般可以分为感知认知、运算认知和概念认知等不同阶段。
感知认知是孩子对外界世界的感知
和认识,运算认知是孩子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概念认知是孩子对知
识的组织和理解。
这些认知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小
学生的认知世界。
此外,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接受
挑战和刺激。
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
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需要我们共
同来关注和呵护。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更
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展现出更加出色
的认知能力和素养。
愿每个小学生都能在认知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1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 2 )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即观察不够精确。
( 3 )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 4 )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学前儿童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 1 )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记忆常占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无意记忆获得知识的,他们常常凭借兴趣记住一些事物,对不感兴趣而要求记住的东西,记忆的效率较低,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能只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必须学习一些不一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意记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 2 )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在记忆的目的性上,比学前儿童有了较高的自觉性,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完全具有意义记忆的能力,因为他们还缺乏知识经验,难以找出材料的内部联系,他们的语言虽有发展,但还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记忆的材料内容,他们对意义记忆的方法还很生疏,不善于进行分类和对比。
第一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主导地位。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
听觉方面: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
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
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
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
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
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
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完整版第一章:儿童生理发展在3—6岁的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迅速,各个器官功能逐渐健全。
这一阶段的儿童应该每天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均衡的饮食结构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此外,家长也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儿童情感发展3—6岁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儿童学会面对挫折和失望,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章:儿童认知发展在3—6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他们开始具备较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激发兴趣的活动,帮助儿童主动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章:儿童语言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在3—6岁的时期迅猛,他们开始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家长和老师应该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鼓励儿童多说多听,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儿童社会发展在3—6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
第六章:儿童艺术发展儿童的艺术发展在3—6岁时期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开始表现出对音乐、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的兴趣。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发展艺术潜能。
结语在3—6岁这个关键时期,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关爱,可以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
希望这份儿童发展指南能够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关注和培养儿童的成长。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育教学难点:认知发展与心理教育、品德发展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讲解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2)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研究设计的类型;(4)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