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26 《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生动形象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情怀。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一)翻译课文【自学内容】:自读、翻译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自学方法】:1.利用注释和《全品》听课手册P65“知识梳理”,自主口头翻译,标记疑难点。
(5分钟)2.小组交流,探究疑难点。
(2分钟)3.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点,板演于黑板,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成果交流】: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往下走看见一个小石潭,潭水特别清澈冰凉。
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各种各样的岩石。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石头上,呆呆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2、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2、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走近柳宗元1、由唐诗导入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2、转换并引入作者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明确:是“孤”和“独”。
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
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写景的方法。
2.学习文章由景人情、以情人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情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近两年学习文言文的经历,相对而言,文言文上已有一定的积淀,具有独立借助注解、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文章中有一些词句在翻译上有一定的难度,应特别强调。
而且,由于本单元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另外,学生受人生经历所限,他们很难体味出作品中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应注意对背景的介绍,并要适当联系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与作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蕴涵的感情。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景物的描摹是薄弱环节,本文中的写景自有独到之处,对学生写作有很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所以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妙处,应在写法上给予一定点拨,并引导学生渗透到日常写作中去。
【重点难点】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在山水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小石潭记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
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活动2【讲授】小石潭记(一)走近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学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了解?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再看课件展示后听录音)2.让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朗读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的方法与步骤:朗读四步曲。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如”“若”“似”“以”“为”等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从:自,由。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鸣,使……发出声音。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冽,凉。
清冽,清凉。
以,把。
为,当作。
近,靠近。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
2、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熟读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人。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写作背景:作者曾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26.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具准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教学方法:本文条理清楚,前后多处照应,充满诗情画意,可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复述法、点拨法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三、整体感知课文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B.为屿.(yǔ)为堪.(kān)怡.然(yí)C.亻叔.尔(chù)翕.忽(xī)差.互(chā)D.寂寥.(1iā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2)以下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26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通过朗读领会作品写景的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嵁、邃、清等2.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3.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
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字词。
教学步骤:一. 导入: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
二. 关于柳宗元和“永州八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
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43岁的他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某某当刺史。
三年后病死在某某。
后人又称他为柳某某。
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痛苦的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表现在很多方面,山水游记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其中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更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
这些作品语言精巧,观察细致,展示了永州附近一幅幅山水胜景。
文中常描写幽深孤寂的境界,寄托了他在苦闷中的精神追求。
他的游记多二三百短篇,笔法简洁,描写细腻。
《小石潭记》【教学立意】《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名篇。
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它以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去读懂理解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场美丽的邂逅——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一个文人和一个小石潭的邂逅。
我们先来认识这位文人柳宗元。
二、走近作者:(投影相关资料)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805年参与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不久革新运动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
四年后,病死于柳州,享年47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这些作品,通过生动逼真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慨,是游记散文的杰作。
学生朗读资料,了解作者。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看注释,查字典,同学互问,顺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再自己领悟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祖国江山的美丽多娇,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器材准备:朗读录音幻灯片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朗读二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一、导入新课1. 用语言创设情景: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
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作者)2.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1)学生自由谈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2 )教师视学生了解情况作补充。
二、感知课文。
(一)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感知课文。
1、试读。
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读准字音:篁竹清冽坻嵁参差寂寥悄怆幽邃2、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员方明的朗诵。
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语气、轻重上的处理。
3、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和听名家朗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4、仿读。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同学对游记已经并不陌生,第一单元的游记展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的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但是那是现代文,字里行间感情的流露,学生比较容易体会理解,从而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游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是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
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
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
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至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教学目标:
⑴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⑵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⑶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柳宗元的资料,特别是注重了解在永州期间的代表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生活世界。
教学方法:
⑴朗读教学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中的美文,语言清新优美,朗读是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多样。
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齐读等等。
⑵研讨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作者的情感;“两乐”
“一清”。
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心情的释放,加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探究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人称“柳河东”。
著作有《柳宗元河东集》45卷。
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十分荒僻,柳宗元在这居住了10年,游历山水,与下层人民接触,文学创作取得很大收获,写下了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感。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体味本文作者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1:本文体现的是作者柳宗元的一种高兴的心情文中两次出现“乐”字,一次在开头“心乐之”,另一次在第二段“似与游者想乐”,我认为感情基调应该是“乐”。
生2:我认为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清”,文章最后作者都觉得这里的环境凄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要是乐的话就会留连忘返,舍不得离开。
(此环节要珍视学生阅读时的最初感受,特别是对感情基调的理解,教师不易作出武断的结论,或简单让学生选择“乐”还是“凄”。
)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然而又与第一单元所学的游记有着截然的不同。
第一单元,游者的心情因能饱览大好河山而产生的情感,基本上是一种愉快的心情,而本文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而作为一代文学家。
缘何又会这样来写游记呢?这正是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问
题所在。
古人云:“文者,情也。
”文章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是内心感情的宣泄。
本文的教学就是扣住“两乐”“一清”来组织教学,从而深入到柳宗元的内心深处。
师:文中一共写了两次“乐”,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次出游的快乐呢?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放朗读教学磁带,学生细细品位,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生1:有了惊奇的发现,发现了小石潭。
心里非常高兴。
生2:这里景色优美,“全石以为底”,潭上各种形状的景物都有。
生3:这里有很多自由自在的小鱼,毫无拘束。
生4:这里的环境优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生5:源头朦胧,具有朦胧美。
师:文中写了可爱的鱼,是在写鱼吗?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1:是在写鱼,它们有时动,有时静,给游玩的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生2:不是写鱼,而是借写鱼来反映这显得水清澈底。
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师:刚才有同学学提出这里的环境优美,然而又为什么作者觉得“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生1:这里太偏僻了,太冷清了,无人居住,缺乏人气。
生2:作者柳宗元的心情不是很好,因为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到这里,由京官变成了地方官。
生3:游山玩水发玩美丽的小石潭,使他的心情得到暂时的宣泄,陶醉其中,但短暂的轻松后,触景生情,顿生悲凉之情,从本文看,抑郁愤懑的心情始终不能释怀。
(教师点评,同学们能从作者的文章中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情感:“乐”与“凄”,特别是能有效的结合作者特定创作背景,使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心中真正的情感。
愤懑之情溢
于言表,作者有机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合在对景物描写当中去。
)
(四)拓展迁移,深化理解
1、对比《小石潭记》,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另外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感受在相同创作背景下,两文有什么样的异同。
2、背诵《小石潭记》,用第一人称改写成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