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情况和生态系统的状态,我们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1.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情况我们调研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措施,包括保护区的管护范围、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等。
2.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我们调研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状况,包括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情况、生态环境状况等。
3. 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调研了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保护区内的非法捕猎、非法采伐、生态环境破坏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1. 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我们发现,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良好,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积极履行职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护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2.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状况良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丰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 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调研结果显示,自然保护区内仍存在非法捕猎、非法采伐等问题,这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需要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来解决。
四、建议1.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加大对非法捕猎、非法采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2. 增加保护区宣传力度建议加大对保护区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保护区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对保护区的保护意识。
3. 加强对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建议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保障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和健康发展。
五、结论通过调研,我们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情况和生态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我们的调研报告,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保护和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第一篇: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探寻社区支持永续生态农业提高农户收入,保护南岭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南岭是一个广泛的区域,它包含整个粤北地区的山脉以及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的部分区域。
整个南岭山脉仿佛一座天然的屏障,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华南地区才得以四季如春、温暖怡人、物产丰饶。
目前该区域的广东韶关境内共有国家、省、市、县各级自然保护区21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其中的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极度濒危的华南虎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对于这种人类活动频繁的自然保护区,我们认为与保护其自然环境同等重要的事情是保证区内居民的收入。
否则,按照中国人靠山吃山的习惯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南岭的生态环境很可能会面临被大规模破坏的局面。
基于南岭现时的生态环境,以及在保护区内仍有大量以务农为生的农户,我们期望通过在一些保护区内试点推行有机种植的永续生态农业,并尝试联系城市一些具有“共同购买”或“社区支持农业”理念的消费群体(香港、广州及其他珠三角城市、深圳的一些社区),共同努力提高当地农户收入,以减少他们对保护区和山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有机农业的推广也可以改变农户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习惯,改善该地区土壤的质量。
期望通过城市消费群体与农户的友好互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选定的第一个试点罗坑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基本情况: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西南边陲的罗坑镇内,与曲江的樟市、江湾、龙归,英德相邻,距离曲江区52公里,到曲江区城已全程铺设水泥二级公里。
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员会。
全镇总人口9800多人。
这里森林资源丰富,是曲江区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地形复杂,群山环抱,周高中低,呈盆地状,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700-1000米的山峰有200余座,主峰船底顶海拨1596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一、基本情况(一)保护区规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
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
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
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分析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五乡镇,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生态保护红线”重点核心区和广东省省级重点湿地保护区。
该区域保护着珍稀特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种濒危物种,包括一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动植物。
保护区内的环境对人类的生态安全、景观、生态功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自然生态遗产,罗坑自然保护区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和保护。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作为高效、精准并具有广泛应用范围的技术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安全保护、资源调查等领域。
在罗坑自然保护区的应用场景中,无人机技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生态环境监测罗坑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不少濒危物种,对此需要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提供依据,以便保护区管理者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
相比传统的人力勘察,无人机可以更快速、全面地监测生态环境,通过搭载多元功能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及分析,如多光谱相机用于获取植被信息、红外线热成像用于捕捉动物分布状况等,从而完成对生态环境的细致分析。
2.植被分布调查保护区内植被种类丰富,涉及湿地植被、森林植被、草本植物等多个种类,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无人机配备多光谱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在空中强制行使先进技术,如植被覆盖面积分布、林冠高度、植被密度、叶面积指数等,为植被群落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水质监测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来自自然环境,是地下水和雨水的混合物。
为保护生态系统,必须全面监测水质情况。
无人机搭载水质探头和摄像头,可以进行水面和水下环境监测,实时记录水温、溶解氧、水质等重要数据,并拍摄高清水下照片进行水质评估。
4.野生动物监测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较多濒危物种,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动物,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监测。
通过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监测,可以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收集大量关于动物种群密度、种群覆盖范围、动物栖息地等相关数据,为保护这些动物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基础。
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分析【摘要】无人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罗坑自然保护区为例,介绍了无人机在该保护区的具体应用情况,包括生物物种监测、森林火灾预防、地形测绘等方面。
同时也分析了无人机在监测和保护罗坑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应对该保护区面临的挑战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无人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前景。
提出了对罗坑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的建议,希望进一步完善无人机应用在保护区管理中的效果,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无人机技术,环境保护,罗坑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挑战,重要性,发展前景,建议。
1. 引言1.1 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分析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自然生态区域。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开始将无人机应用于监测和保护工作中。
无人机通过携带各类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可以高效地获取地面信息,并在保护区内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工作。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罗坑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效率和精度,同时也为保护区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罗坑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无人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对环境的高效监测和调查。
传统的环境监测方式通常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较高,而无人机可以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对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水质等的实时监测,同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覆盖大范围的区域,提高监测效率。
无人机在环境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人机可以迅速飞抵灾害现场,进行空中勘察和救援工作,为环境灾害的及时抢险提供有力支持,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无人机拍摄的高清航拍视频和图片,可以直观展示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情况,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促进社会各界的环保参与。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范文为促进__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期,__保护区组织人员对__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分别到__乡的__村__屯、__河,__村,__村;__镇库区上游__河沿线的平腊村纳新等屯;__乡__村的__、__;__乡的__屯以及大山林场、__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等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查了解,走访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听取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如下:__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__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__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__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
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
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__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
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
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
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
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分析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宁化县罗坑镇,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南亚热带森林和其它生态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技术在自然保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罗坑自然保护区应用无人机有哪些优势和功能呢?一、监测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对象,而在自然保护区内,通常较为难以观测野生动物的生态行为。
而无人机具有可悬停、高空俯瞰的优势,可以在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情况下,实时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栖息地以及种群分布等情况,对罗坑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野生物种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资源监测罗坑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很多水资源,包括自然河流、水库、湖泊等,它们对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对水资源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监测,如监测水质、水位、流量、水生态状况等,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实现了多维度、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管理,为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草地、湿地、山地、峡谷等生态系统是植被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自然保护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使用无人机,可以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植被种类、植被量、树冠高度和空间分布等情况进行进行高度精确的监测,为环境监测和植被资源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宣传推广无人机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应用可以将高清晰的图像和视频以景观形式呈现,让人通过无人机的“鸟瞰视角”眼观全局,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保护区的整体面貌和自然风貌,增强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知晓和认同,,引导公众走进自然保护区,爱护自然环境。
总之,无人机应用于罗坑自然保护区能够显著增加自然资源、环境和野生动物监控的精度和效率,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实现可视、远距离、多角度的自然环境观测和信息收集,为罗坑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分析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三明市,是一个面积辽阔、生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的自然保护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始积极探索无人机技术在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无人机的运用可以帮助监测植被的生长情况、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环境污染情况等,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无人机技术在保护区管理中的潜在作用。
一、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面临的管理挑战罗坑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在16-20摄氏度之间,降水充沛,水源丰富。
保护区内植被种类繁多,有许多稀有濒危植物,还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罗坑自然保护区也面临着一些管理挑战。
野生动植物的活动范围和数量难以精确监测,环境污染和非法捕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无人机技术在罗坑自然保护区的应用现状针对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些难题,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始尝试引入无人机技术,通过无人机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
目前,保护区的无人机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监测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摄像头,可以对保护区的植被进行定期监测。
通过定期航拍,可以监测植被的生长情况、面积变化、物种分布等信息,为保护区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野生动物监测无人机在监测野生动物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辅助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数量变化,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3. 环境监测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监测保护区内的环境污染情况,如空气质量、水质情况等。
这对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监测精度传统的巡护和监测方法受到自然条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监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XX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关于我区自然保护区的调研报告——XXX年11月7日在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有为为组长,环资工委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调研组,在自治区环保局、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于XXX年7月16日至7月19日,8月7日至8月9日分两次对我区自然保护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六盘山、火石寨、罗山、贺兰山、白芨滩、哈巴湖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部门以及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区地处西北内陆,处在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包围中,境内干旱少雨、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1.1%,土地沙化面积占24.3%,荒漠化面积占57.4%,是全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省区之一。
在我区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设立和建设自然保护区,对于恢复生态,保护资源、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在自治区政府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目前,全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3处,总面积54.71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8.25%。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分别为贺兰山、六盘山、白芨滩、罗山、哈巴湖、沙坡头保护区,总面积为47.95万公顷,占全区保护区面积的87.7%;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处,分别是青铜峡库区、云雾山、火石寨、党家岔、石峡沟、沙湖、南华山保护区,总面积6.76万公顷,占全区保护区面积的12.3%。
以上保护区按类型分为五种,其中: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有4个,分别是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南华山自然保护区;属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的1个,即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有3个,分别是沙坡头、白芨滩和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有3个,分别是沙湖、党家岔、青铜峡库区自然保护区;属地质遗迹类型的有2个,分别是石峡沟、火石寨自然保护区。
罗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应用分析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景观和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无人机技术在环境监测、生态保护、资源调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罗坑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出发,探讨无人机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
一、罗坑自然保护区的概况罗坑自然保护区属于福建省二级保护区,总面积为25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为2300公顷,水域面积为290公顷。
该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5°31'49"至25°38'30"、东经119°01'30"至119°08'08",是雁荡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度在50至740米之间。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年代较老,形成时间已有几亿年,地貌复杂,地势起伏,有许多深湾、陡壁、峡谷、断崖、流泉和瀑布等景观。
保护区内气象条件复杂,常常出现强降雨、山洪灾害等自然灾害。
1.环境监测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不少是珍稀物种。
罗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需要及时掌握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植被覆盖率、水质、岩石风化程度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
无人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高分辨率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软件生成图像或三维模型等形式呈现,能够反映出环境中的变化,对环境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物种调查无人机搭载高清晰度相机和红外热成像设备能够快速获取目标动物和植物的图像和体温数据,自动处理出其准确数量和分布范围。
通过这些信息,保护区管理局可以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的生境状况和种群数量变化,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保护区巡查保护区内地形复杂,面积较大,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巡逻的效率较低,无人机能够通过对保护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巡查和侦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
4.灾害监测保护区地势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常常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罗坑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
---探寻社区支持永续生态农业
提高农户收入,保护南岭生态环境的可行性
南岭是一个广泛的区域,它包含整个粤北地区的山脉以及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的部分区域。
整个南岭山脉仿佛一座天然的屏障,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华南地区才得以四季如春、温暖怡人、物产丰饶。
目前该区域的广东韶关境内共有国家、省、市、县各级自然保护区21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其中的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极度濒危的华南虎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对于这种人类活动频繁的自然保护区,我们认为与保护其自然环境同等重要的事情是保证区内居民的收入。
否则,按照中国人靠山吃山的习惯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南岭的生态环境很可能会面临被大规模破坏的局面。
基于南岭现时的生态环境,以及在保护区内仍有大量以务农为生的农户,我们期望通过在一些保护区内试点推行有机种植的永续生态农业,并尝试联系城市一些具有“共同购买”或“社区支持农业”理念的消费群体(香港、广州及其他珠三角城市、深圳的一些社区),共同努力提高当地农户收入,以减少他们对保护区和山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有机农业的推广也可以改变农户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习惯,改善该地区土壤的质量。
期望通过城市消费群体与农户的友好互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选定的第一个试点罗坑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基本情况:
罗坑自然保护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西南边陲的罗坑镇内,与曲江的樟市、江湾、龙归,英德相邻,距离曲江区52公里,到曲江区城已全程铺设水泥二级公里。
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员会。
全镇总人口9800多人。
这里森林资源丰富,是曲江区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地形复杂,群山环抱,周高中低,呈盆地状,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700-1000米的山峰有200余座,主峰船底顶海拨1596米。
保护区内并有温泉、岩洞、高山湿地等。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野生动物,包括南方红豆杉、桫椤、瑶山鳄蜥等。
据初步调查,目前这一区域内暂未见有工厂企业,农户的农业收入相当有限,不少人为赚取外块,参与砍伐林木,而且一砍就是整个山头,并且不补种。
木材商有本地人,但更多的是外来人员,有不少是偷伐或者名目张胆的无证大规模伐木。
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后果实在堪忧。
保护区内还有不少外来投资者在保护区内兴建小型水电站,整个罗坑保护区约有大小水电站26个,令我们惊讶的是,从该保护区1998成立以来至2003年这段时间内约有20个小水电站先后建成,但按规定,保护区内是不能兴建水电站工程项目的。
可以说小水电站对罗坑保护区的水流环境影响极大,多层截流工程已经导致山溪内野生鱼类种群绝迹,并且正在逐步危害瑶山鳄蜥所需的阴湿生长环境。
在与保护区部分村民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表示满意,又表示害怕那里的环境会变得象山外一样差,均希望这种好环境以够维持下去,但同时也流露出要生存只能破坏的无奈之情(比如受雇伐木的问题),有些人表示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能改善收入,他们还是很愿意出力保护那里的环境的。
我们将会选择保护区山脚的新洞村、半山腰的上斜村和山上的峡洞村作为永续生态农业的试点:
新洞村:
这里海拔300多米,居民以客家人为主,基本上每家都有农田,多以务农(主要种植稻米、姜、番薯、花生等农作物)或偶尔受雇于木材商砍树为生,也有年青一代外出打工的。
新洞村的农户在耕作的过程中大多会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并不十分依赖。
在新洞村有一农户钟民味(大家叫他光头)和他的姐姐家均愿意拿出家中的农田尝试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有机耕种方式。
光头今年31岁,与父母同住,去年曾在一个小水电站打过短工,后来辞职不干了,现在多靠帮木材商伐木赚取收入,家中有养猪,也有种植香菇等。
上斜村:
这里海拔500多米,居民以瑶族为主,他们没有农田,是真正靠山吃山一族,多以在山里种植香菇、木耳、茶叶、采野蜂蜜或偶尔受雇于木材商砍树为生,他们拥有打猎的技能,常有人上山猎杀野生动物卖钱;在外来人员兴建小水电站的过程中,村里的茶场被淹没了一部分,令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峡洞村:
这里海拔700多米,呈峡谷状,中间地势平坦,四周大山环抱,较接近保护区深处(那里动植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
这里曾是瑶族村落,但至今没有通公路,需走5、6公里长的险峻山路才能到达大路,交通极为不便,而且冬天天气寒冷(多为0-5℃),多年前村民全部迁到山下居住后,此处便一直荒废至今,但也因此自然环境得以保持得比较好,现在只有一个村民邵群佳(大家都叫他星仔)在此以散养方式养牛。
星仔是瑶族,今年29岁,是目前拥有峡洞村户口的四户居民之一,他与新洞村的光头是好朋友。
他多年前曾在广州等大城市打过工,2000年响应当地政府“有志青年回山区创业”的号召,承租当时已经荒废多年的峡洞,从事肉牛养殖至今。
在与星仔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对山林的认识非常全面,在山野的生存能力相当强。
在山上,他自己修建传统的泥屋和搭建竹木结构的茅屋,但泥屋在去年的山洪中被冲毁,现在只能住在简陋的茅屋中。
他自己一个人在山上种水稻、种菜、挖鱼塘养鱼等解决温饱问题,也会在山里种植香菇、木耳、采野蜂蜜增加收入,目前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我们能从中看出他是一位意志非常坚强的人,否则,不可能常年独自一人在此生活六年之久。
同时我们也发现,星仔其实也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在我们第一次到峡洞之后,他自己申请加入了我们之中一些人所在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我们第二次去看他的时候,他向我们反复强调自己已经没有去砍树了,也把所有捉动物的圈套收起来没有再用,以此表示自己积极履行环保组织成员的责任。
我们想,如果能帮助他在这个地方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收入,稳定他在此守护下去的信心,他很有可能因为自己是环保组织成员的身份而自觉地去维持保护区的环境,甚至很可能拒绝山下的人上山进行破坏山林或打猎的行为,成为这片山林的守护。
但现时,星仔因家中两个成员分别遭遇重病和交通意外而将多年来在山上养牛赚取到的辛苦钱几乎花光,甚至卖掉很多牛只也还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医疗费用。
他很可能要放弃峡洞这个地方,重新到外地打工。
他有迫切需要增加收入的诉求。
基于上述情况,以下是我们在罗坑开展永续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思:
1、与农户的互动:
1)新洞村:以有机方式生产他们现在的农作物品种,如马坝油粘米、糙米、花生、菜干(客家人)、土种黄豆、或试种荷包豆(粤北特产)、红豆树的红豆,在有机种植的水稻田里放养土鸡、鸭,收购土鸡蛋、鸭蛋等;
2)上斜村:上斜的居民是山瑶,他们没有田地,主要收入是砍树打猎,种香菇、木耳,采野蜂蜜等,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保护区的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比如通过向村民直接购买香菇、木耳,建立与他们的联系,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尝试与山民合作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苏铁,向他们提供苏铁苗和种植技术;收购土鸡蛋;探寻种香菇的新技术以及同时进行补育几种种菇所特需的树木的工作等。
试寻找有传统手工艺技术(如刺绣等)的老人家,教会一些愿意传承这些技术的中青年人,制作手工艺作品卖给城市的消费群体。
3)峡洞村: 寻求与星仔合作建设一个“接待”农场的可行性(须符合生态农场的原则,多元化经营:有选择地接待观鸟、观动物、观植物或户外徒步的团体,可在这里接待一些机构的研讨会或培训班,把这里作为一个环境保护、生态农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可放养肉牛、瑶山胡须鸡、鸭、猪、羊等;可有
机种植荷包豆、经济价值高的本地中草药和坚果类如小核桃和榛子、香菇木耳(需要加强补育几种特需林木的工作)、苏铁等;
考虑生态房舍的建设问题,提高星仔在山上的生活水平是让他留在山上的一个重要条件。
需要合作建房和生态建房的技术支持、费用、工期等问题的预估。
可能要修建一条约5公里的机耕路,仅够非常小型的斗车能把农产品运出去即可。
星仔估算约需4万元,用一至两周时间即可完成。
以上需有技术和小额资金的支持。
4)上述各点均是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为目的,此外也可举办一些与当地居民共同寻找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土产良种等的活动,增强他们对美好家乡的认同感,拉近相互间的距离。
2、与城市消费群体的互动
共同购买的可行性:进一步了解有合作意向的香港社会团体确切的需求;广州华德福群体、广州的新型居住小区群体、深圳和珠海的妈妈群体的需求意向;重点应该放在大力拓展保护区附近区域城市消费者群体(如韶关、曲江城区等),实现农产品“地产地销”是社区支持农业的核心宗旨。
或需投入小量资金和人力,制作宣传的网站和单张,制作产品包装设计,有自己的品牌则最佳。
如有条件可在上述群体内举办产品介绍会或组织农家乐活动,让他们参观农场甚至直接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劳动,增加他们对产品和出产地自然环境的认同感。
3、与当地政府部门的互动
与当地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平时多主动沟通联系,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工作,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无数个案例说明,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是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4、在南岭范围其他保护区扩展永续生态农业
根据罗坑的经验,进一步调查南岭范围内其他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以期将永续生态农业的方式推广至南岭的更多保护区。
初步选定下一步的调查地点是罗坑附近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和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