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1)练习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1.下列国家或地区城市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的是()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2.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地域的轮廓形状,各种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发展,使城市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空间形态及变化过程。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城市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城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外部轮廓的形状基本一致B.城市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C.不同的城市,形态类型都不相同D.发育在同一地形范围内的城市形态类型基本一致(2)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的形态有集中团块型、组团型、带型等B.集中团块型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如兰州C.集中团块型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和投资D.带型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3)下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以带型为主的是(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C.珠江三角洲 D.兰新铁路沿线3.下列对于调控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合理规划和控制大城市规模,以郊区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B.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C.适当集中城市的功能,利用强辐射带动周围区域发展D.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4.江城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后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其城市空间形态格局经历了组团型、集中团块型、放射型三个发展阶段。
据此回答(1)~(2)题。
(1)促使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河流阻隔 B.交通条件改善C.地形的影响 D.区域的发展(2)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的发展趋势为( )A.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B.散点型结构C.星座型结构 D.条带型结构5.城市一旦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空间形态只受自然环境的影响B.上海的城市空间形态与长江的影响密不可分C.平原地区的城市多呈集中团块型D.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被长江、嘉陵江和一些丘陵所分割,形成散点型特征6.关于集中式城市空间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城市用地集中连片②便于各项基础设施的集中布置③方便居民生活④提高社会经济活动效率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关于分散式城市空间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被农田、山地、铁路等分隔成若干个不连续的部分②可根据城市用地条件灵活布置③能较好地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关系④容易接近自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8.较为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是( )A.集中团块型 B.放射型C.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D.组团型9.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因素②地形、地貌条件③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④国际地位和军事因素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0.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用能的供需矛盾。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其结果将主要体现在()A.城市人口数量上升B、城市人口比重提高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各级城市总数增多2.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关于我国城市化率变化较大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环境污染较轻B.农业生产潜力较小C.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D.工业的较快发展3.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该过快的原因是A.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B.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C.人口素质不高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4.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城市的用地规模B.城市的人口规模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数目5.城市化进程开始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 B.启蒙运动的兴起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工业革命的开展6.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7.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1)~(2)题。
(1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8. 1984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
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
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区域城镇体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也深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强化转向弱化的信号,表明我国开始步入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时期。
材料2:为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选择不同的道路。
下图是两个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所创造的城乡协调的成功模式。
????江苏苏南与山东诸城城乡发展模式(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多选)( )A.农村贫困现象严重B.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C.资源缺乏统筹安排D.城乡之间交通拥堵(2)江苏苏南模式中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山东诸城城乡协调模式的成功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一个该地区发展农产品工业的产业链________(农产品)→________(农产品加工业)。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独立的B.城市虽有等级差别,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D.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3.读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
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1.城市中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金融都比较发达,是城市在区域中哪种作用的体现( )A.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B.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C.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D.城市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下列有关城乡不协调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将污染严重的工厂转移到农村C.农村和城市之间没有了商品流通网络D.城市和农村间的交通联系不方便,影响经济发展3.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职能,说法错误的是( )A.上海市承担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信息、航运等职能,定位为区域综合性服务中心B.南京承接上海的部分职能,可以在次级地区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C.苏州的发展方向是整个地区的制造业中心D.常州可以分担较大城镇的部分职能,成为相应区域的集聚中心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而言,级别较高的城镇所起的作用较大B.一般而言,规模越小、级别越低的城镇所起的作用越大C.城镇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的城镇数量较多D.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所起的作用5.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特大城市的是( )A.南京、常州、苏州B.无锡、镇江、苏州C.苏州、无锡、常州D.杭州、苏州、无锡6.关于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A.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确B.大城市所具备的职能小城市也都具备C.大城市不仅有小城市所具备的职能,而且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职能D.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出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开始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三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
回答(1)~(2)题。
(1)制约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 )A.信息传递 B.交通建设C.市场营销 D.农副产品(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和1 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城市的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③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④改善城市环境⑤缓解内城衰落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⑤ D.③④⑤8.有关城镇体系中城市的规模和级别,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较高层次的城镇数量多B.第二级别的城市规模没有特大城市大C.处于较低层次的城镇数量多D.第二级别的城市人口规模可能超过第一级别9.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城乡文化融合②工业反哺农业③城市支持农村④城乡互动、工农互促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从长远来看,城乡之间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人居环境1. 2009年3月22日,在由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居环境网承办的“绿色亚洲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亚洲人居环境协会(AHS)和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决定,与湖南金科地产合作,将长沙金科·东方大院打造成为湖南首个“亚洲人居环境重点示范项目”。
据此回答1~3题。
1.评价“金科·东方大院”的自然环境时不需要考虑( )A.环境安全 B.温度适宜度C.景观规划 D.自然灾害2.决定“金科·东方大院”增值潜力的首要因素是( )A.交通 B.自然环境C.文化氛围 D.地理区位3.如果你是“金科·东方大院”的设计者,你将规划哪些用地作为住宅用地( )①住宅建筑基底及周围空地②通向住宅入口的小路③宅旁绿地和杂院④公共停车场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人居环境中最基本的两个系统是( )①自然系统②人类系统③社会系统④居住系统⑤支撑系统A.①⑤B.②③C.③④D.①②3.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内容有( )①人居硬环境②人居软环境③家庭环境④邻里质量⑤安全感和归宿感A.①②B.③④C.②③D.④⑤4. 2009年3月22日,在由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居环境网承办的“绿色亚洲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亚洲人居环境协会(AHS)和中国人民环境委员会决定,与湖南金科地产合作,将长沙金科·东方大院打造成为湖南首个“亚洲人居环境重点示范项目”。
据此回答1~3题。
1.评价“金科·东方大院”的软环境时不需要考虑( )A.生态环境质量B.安全感C.生活服务水平D.生活方便舒适程度2.“金科·东方大院”的人居环境应以________为中心才能达到健康人居的标准( )A.人B.环境C.生态D.绿色家具3.如果你是“金科·东方大院”的设计者,你将规划哪些用地作为住宅用地( )①住宅建筑基底及周围空地②通向住宅入口的小路③宅旁绿地和杂院④公共停车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之后,2011年,泰安又有了新的目标: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1.据《中国文化报》“……现代企业流水线的激越与昆曲的柔媚清丽,工业园的开阔疏朗与网师园的精致古雅,白发苏州以它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雍容气度,将它们统统接纳在怀抱之中……”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最能体现苏州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哪项措施( )A.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保护的依据B.新旧城协调、共同发展C.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D.分类、分区保护(2)苏州附近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A.昆曲 B.古琴C.成语典故 D.皮影2.关于我国对历史建筑物保护措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是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B.对于有些文物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利用C.当被保护建筑的位置与现在城市建设发生冲突时,可以放弃保护D.对被保护的建筑修缮、加固和修复时,可以改变其面貌3.银川市城市特色景观保护和城市规划中注重建设“塞上湖城”、“人居城市”,其体现的主要理念是( )A.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B.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C.城市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D.以自然为本4.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区域发展中历史文明的存留,保护好城市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有利于城镇协调发展。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乡个性的重要体现②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于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③保护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④为保护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城中应该禁止建高楼大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09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对破坏历史建筑者最高罚款将达到该建筑重置价的三到五倍,这种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属于( )A.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B.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C.分类、分区保护D.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5.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夫子庙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至1984年重建的夫子庙地区,融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满足人们游憩、娱乐、消费、考古等多层次需求。
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史料中的“市”属于( )A.村落 B.城市C.集市 D.聚落3.《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4.古代城市多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其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B.发展历史较长C.当时人们不愿居住在城市D.社会制度的阻碍5.下面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D.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6.城市具有的特征是( )①第一产业为主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③高效率和高效益④多功能和静态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城乡规划的概念与类型1.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B.对土地利用的安排,对于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十分关键C.在确定城市性质时要注意既不能照搬现状,也不能脱离现状D.城市的定位一定要高,否则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2.关于城市规划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规划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B.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C.城市规划只包括城市工业、生活居住和绿化用地的规划D.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保护城市环境3.下列内容符合乡村规划的是()A.乡村是农村区域的地方性中心B.乡村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面貌与发展C.乡村规划时要使乡村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D.好的乡村规划可以给乡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城市性质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北京市的城市性质为()①世界著名古都②政治、文化中心③现代国际都市④商品交易中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北京有燕山石化等大批重工业,且能源、交通和环境问题突出,根本原因是()A.城市的规划不合理B.城市的性质定位不合理C.重工业的污染大D.道路的设计标准低5.阅读下列材料,完1~3题。
据《青岛市重点镇布局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市将建成12个具有较高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度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与带动力的“小城市”,首期建设6个重点镇,人口规模10万~15万。
1.在编制该规划过程中,需要分析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和被抚养人口比例,目的是() A.推算人口自然增长率B.制定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的规划指标C.分析就业情况和劳动力的发展状况D.确定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2.在这些小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①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要求②将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相结合③努力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④把经济建设列为主要内容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为实现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该规划应( )①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②明确各小城市的目标定位③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④制定详细的房屋建设规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超前城市化”,即“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滞后城市化”,是指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较大地落后于工业化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道路网布局1.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的有()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②稳定的商品来源③稳定的服务范围和对象④发达的科学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有关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速公路和快速干道的建设,使市中心的商业网点越来越密集B.城市交通的改善,出现了专业化市场、连锁店C.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大型购物休闲中心D.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组织形式2.下表中数字①—⑤表示海运、河运、航空、公路、铁路5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大体排序(“l→5”表示“优→劣”)。
分析表格数据,完成(1)—(2)题。
A.② B.③ C.④ D.⑤(2)2010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国家民政部向新疆灾区紧急调拨棉帐篷、棉大衣、棉被等救灾物资。
此次救灾物资的调运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3.环形辐射道路网的优点有( )①便于车辆直接出入市区,避免在市内绕行②便于过路车辆进入市中心区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运输效益④减少穿过市中心区的车辆及其造成的拥堵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城市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中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城市文化的延续,是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在,在城市发展中必须保护好。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特色的是( )①文物古迹的特色②城市绿化空间的特色③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的特色④城市格局的特色A.①②③B.①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下列关于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属于传统文化的古建筑,要在不改变原貌,尊重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修缮、加固和修复B.对典型的历史地段要采取保护修整外观、更新改进内部的原则,按原样进行修整C.对影响重大或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进行考证和整理D.将破旧不堪的历史古迹推倒,以免破坏城市的形象和风貌5.下列运输方式,只属于城市对外交通的是( )A.地铁B.公路C.轻轨D.航空6.城市居民一般出行选择的最大众化的交通方式是( )A.地铁B.公共交通C.小汽车D.步行7.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 )①经济收入②家庭状况③文化和教育水平④出行时间⑤社会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⑤参考答案:1.答案: A D解析:2.答案: A D解析:3.答案: D解析:环形辐射道路网的优点有:位于市中心的车辆可以直接出入市区,避免在市内绕行。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下列“河流——河口城市——注入海洋”的组合,正确的是()A.湄公河——曼谷——泰国湾B.莱茵河——鹿特丹——北海C.亚马孙河——圣保罗——大西洋D.密西西比河——休斯敦——墨西哥湾2.有关城市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城市的出现B.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C.世界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中下游平原上D.农业出现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最后发展为城市B.聚落分为集村和散村两种类型C.散居型村落多分布在山地、丘陵D.聚落的规模都是逐渐由小到大发展的4.城市的密集性主要表现在( )A.农业人口与非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 B.非农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C.农业文化与乡村建筑高度密集 D.人口、建筑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5.对世界著名城市带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中纬度地带 B.都位于平原地带C.都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中枢作用D.都是在工矿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于下列中的A莱茵河流域、亚马孙河平原 B 印度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C 长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D 尼罗河谷地、刚果河流域7.据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1)(2)造成该城市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该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什么?8.以下关于城市起源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③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上游平原上④最初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9.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A.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B.社会分工C.社会组织机构的出现 D.商业的出现10.下列城市中,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和其他三个城市不相同的是()A.上海 B.桂林 C.黄山 D.张家界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曼谷位于湄南河三角洲,亚马孙河口没有大城市,休斯敦不在密西西比河口,密西西比河口有新奥尔良。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1.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C.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2.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事()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3.先人聚居的村落,大多位于
A.山间平地 B.河流阶地
C.平坦高原 D.内陆盆地
4.呈散点状分布的聚落一般在
A.山区 B.沿河地带 C.平原地区 D.沿海地区
5.我们把城市商业分为社区商业服务点、区域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
A.商业的规模和功能B.城市商业的分布
C.城市的规模和功能D.商业在城市中的位置
6.城市商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有( )
①人口指向②交通指向
③服务配套功能指向④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程集古镇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
据程氏家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程姓富户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开店设铺,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至今有800余年历史。
(《古老而神秘的程集古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程集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 )
A.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与民俗风情有关
(2)程集古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水源 B.地形平坦
C.交通干道交会处 D.靠近集市
8.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是乡村地区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的场所,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的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筑制度标准的乡村聚落。
其形成和发展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
关于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平原最适于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②山区的聚落大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沿河流两岸发展
③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
④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主要是因为河流两岸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交汇处、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方,原因是( )
①地势较高,减少洪水浸淹之患
②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
③用水和交通比较便利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栾城县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略偏西,面积约320余平方千米,是直隶的一个小县。
据同治《栾城县志》卷2记,全县村镇市集只有3处:在城集,集期为旬之一、三、六、八日;冶河铺集,在县城之西北20里,集期为四、九日;西马营房集,在县城西南20里,集期为
二、七日。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集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集市的开市频率越高,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B.集市的数量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C.历史悠久的集市开市日期从未改变,反映了集市的周期性特点
D.集市的类型以商品交换为主,差异不大
2.材料中城集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①城区人口比较多,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
②城区交通便利,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③满足居民办事和购物
④与风俗民情有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乡村地域的范围比城镇地域范围大,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的范围小,大可以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城镇地域的人口密度比乡村地域的大;乡村地域以农业省查活动为主,城镇地域则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2.答案: D
解析:
3.答案: B
解析:
4.答案: A
解析:
5.答案: A
解析:按商业的规模和功能,一般把城市商业分为社区商业服务点、区域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
6.答案: D
解析:城市商业布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是人口指向,商业多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市中心区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心商务区;二是交通指向,在人流集中的地域,如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附近,商业和服务业大都比较发达;三是服务配套功能指向;四是城市商业布局有层次之分。
7.答案: 1-2BD
解析:第1题,“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是关键信息,说明该集市形成于水运便利的地方。
第2题,“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说明程集古镇的形成得益于集市的发展。
8.答案: B
解析:平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聚落的发展,但在一些河网密度较大的区域,聚落多为分散型,山区或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于地势比较平坦的山麓位置或者河漫滩平原上,聚落分布在河流附近,首先考虑的是水源条件。
9.答案: C
解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乡村聚落的最初选址都会尽可能地接近水源地,以便获得足够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同时,人们还要注意防范洪涝灾害的侵袭,因此,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理想场所。
10.答案: A A
解析:集市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人口规模和土地资源,一个区域集市开市频率越高,说明该
区域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发展程度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