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气体危险特性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4.80 KB
- 文档页数:4
氮气危险特性及防范措施氮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气体,具有一些危险特性。
为了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需要了解氮气的危险特性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氮气具有无色、无味、无毒的特性,这使得其对人体来说不具有直接的危险性。
然而,由于氮气不具有支持呼吸的氧气,高浓度的氮气会造成窒息。
当氮气浓度达到21%以下,人体会感到头晕、氧气不足;当浓度达到12%以下,会出现意识丧失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浓度低于6%时,会迅速导致死亡。
此外,氮气还具有易燃性和爆炸性。
尽管氮气本身并不会燃烧,但它可以使其他可燃物质更易燃,这是因为氮气可以将氧气从容器中排除,从而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浓度。
此外,氮气还可以在高压或高温环境下与其他化合物反应,形成易燃的化合物,进而引发爆炸。
针对氮气的危险特性,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通风: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保持氧气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窒息的危险。
2.使用便携式氧气检测仪:在需要操作氮气的环境中,使用便携式氧气检测仪监测氧气浓度,确保安全工作。
3.戴上合适的防护装备:在操作氮气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面具、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降低潜在危险。
4.避免密闭空间:在密闭空间中操作氮气会增加窒息和爆炸的风险,应尽量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5.防止火源接触:氮气具有易燃性,应避免将其与可燃物质接触,尤其是避免高温或高压条件下的接触。
6.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对使用氮气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其运行正常且没有泄漏,从而避免潜在的爆炸风险。
7.培训和教育:对从事氮气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氮气的危险性和正确的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氮气可能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一些危险。
通过了解其危险特性,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氮气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因此,在使用氮气时,工作人员应始终保持警惕,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
液氯防火等级液氯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液氯的火灾危险性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液氯的防火等级、火灾危险特性、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方法以及提高液氯防火安全意识的措施。
一、液氯的防火等级概述液氯的防火等级是根据其火灾危险性进行的分类。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液氯被划分为乙类火灾危险品。
乙类火灾危险品是指在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燃烧的物质。
液氯正是这类物质的代表,一旦泄漏,容易引发火灾。
二、液氯的火灾危险特性1.易燃性:液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燃烧反应,其燃点较低,易燃易爆。
2.毒性:液氯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
吸入大量液氯会导致呼吸困难、晕厥甚至死亡。
3.腐蚀性:液氯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对金属、纤维、皮肤等产生腐蚀作用。
4.扩散性:液氯具有较强的扩散性,泄漏后能迅速扩散至周围环境,增大火灾风险。
三、液氯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措施1.储存场所:液氯应储存于通风良好、地势较高的专用仓库,远离火源、热源和阳光直射。
2.储存容器:液氯储存容器应选用耐腐蚀、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并定期检查、维修。
3.运输:液氯运输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规定,采用防爆、防泄漏的运输工具,确保全程安全。
四、液氯泄漏应急处理方法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人员撤离现场。
2.采取措施切断液氯供应,停止泄漏。
3.使用适当的灭火剂进行初期灭火。
4.请专业人员前来处理泄漏部位,修复泄漏处。
5.对泄漏现场进行通风换气,降低氯气浓度。
五、提高液氯防火安全意识的措施1.加强液氯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环节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2.定期开展液氯储存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完好。
3.建立健全液氯泄漏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加强液氯防火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防火意识。
总之,液氯的火灾危险性不容忽视。
只有了解液氯的防火特性,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才能确保液氯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氯气是易燃易爆气体氯气(Cl2)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气体,广泛用于水处理、消毒、塑料生产等领域。
但是,氯气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气体,因为它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氯气的危害以及安全措施。
氯气的危害易燃易爆在常温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由于氯气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所以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十分谨慎。
氯气的爆炸极限非常广,一旦氯气泄漏到空气中形成的燃烧区域内,即可发生爆炸。
此外,氯气还有助于燃烧,它能够促进其他物质的燃烧,从而引起更严重的火灾。
对人体的伤害氯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它可以灼伤人体的眼睛、鼻子、喉咙等呼吸道。
因此,长时间接触氯气容易导致呼吸不畅、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肺部水肿和呼吸衰竭。
对环境的伤害由于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从而导致紫外线的增强。
这不仅会增加人类癌症的风险,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氯气的安全措施存储为了确保氯气的安全存储,必须将它储存在压力容器中。
这些容器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以确保它们能耐受高压气体的作用而不容易破裂。
此外,储存氯气的场所必须要干燥、通风良好且远离火源。
运输氯气运输必须符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并在必要时与当地的应急机构进行协调。
运输路线必须经过仔细评估,以确保最小化风险。
使用在使用氯气时,必须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等),以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此外,在使用氯气进行处理时,应该最小化氯气的泄漏量。
如果氯气泄漏时,应该立即停止作业并做好应急处置。
总结虽然氯气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多用途,但是它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必须进行安全、严密的管理。
为了保证工作安全和环境保护,我们必须在存储、运输、使用等方面采取严格的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处理的能力,从而确保氯气的安全生产和使用。
乙炔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MSDS)乙炔是一种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其分子式为C2H2,分子量为26.04.乙炔易燃,具有窒息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因此,乙炔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乙炔的临界温度为35.2℃,熔点为-81.8℃(119kPa),沸点为-83.8℃,临界压力为6.14MPa。
乙炔的饱和蒸气压为4053KPa(16.8℃),相对密度(水=1)为0.62,相对密度(空气=1)为0.91.乙炔微溶于水、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
乙炔的最小点火能无意义,爆炸下限为2.1%,爆炸上限为80.0%。
乙炔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
急性中毒表现为缺氧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等,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
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以注意。
在使用乙炔时,应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可能的话将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可以选择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在贮运乙炔时,应注意其危险性,遵守相关的贮运条件。
在急救措施方面,需要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及时就医。
包装标志:O52乙炔的包装方式通常是将其溶解在溶剂和多孔物中,然后装入钢瓶中。
为了保持其安全性,这些钢瓶应该储存在阴凉、通风的库房中,远离火源和热源。
此外,库房的温度不应超过30℃。
储存时,应该与氧化剂、酸类和卤素分开存放,以免混储引发危险。
为了确保安全,储区应该配备防爆型照明和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此外,储区还应该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在储存和使用O52乙炔时,泄漏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旦发生泄漏,应该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来处理。
这可能包括使用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来控制泄漏物质的扩散,并确保周围区域的安全。
气体的危险特性2004-5-29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系指易燃烧、易爆、有毒、腐蚀以及可能发生的分解、氧化、聚合倾向等性质。
这种危险特性既不是气体瓶装以后才有的,也不是所有瓶装气体的共有现象。
由于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复杂,且常常是无专人监督使用,因而在客观上比固定式压力容器更难管理。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以及事故的危害性就会更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高度警惕。
一、燃烧性在已实行瓶装的78种工业纯气中,可燃气体有42种,占53.8%,其中又以烃类气体居多。
它们燃烧热大都在2.39MJ/kg以上,比TN T炸药的燃烧热(0.39MJ/kg)高好几倍。
尽管爆破力不能与燃烧热作简单的类比,但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普通液化烃气瓶一旦泄漏爆炸,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液化气体的特点是沸点低,极易气化,因而突然泄压时造成的闪蒸(即瞬间的迅速气化)是一般气体所没有的特殊现象。
一般情况下,闪蒸量约为泄漏量的20%~30%,已蒸发气体自然地向大气扩散。
这种闪蒸现象对于可燃的液化气体来说特别危险,因为迅速蒸发使气体来不及扩散而滞留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与空气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这就意味着已具备发生爆炸的先决条件。
通常比空气轻的气体在接近地面的大气中垂直扩散大于水平扩散;而比空气重的气体在大气中则容易沉降,因而主要是水平扩散。
水平扩散的结果会使气体在下风向沿地面大范围的空间里分散,如果是毒性或可燃性气体,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燃性液化气体的燃烧危险性远比易燃液体大得多。
汽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易燃液体,沸点在50℃以上,闪点在-45℃左右,易挥发,爆炸性很强,挥发后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即可引爆。
而瓶装可燃性液化气体的沸点低于常温,极易气化,已不能测定其闪点,并以此来衡量其危险级别。
可见火灾危险性比汽油大得多。
详见表2—3。
表2—3 几种液化气体的燃烧性能注:此燃烧速度系指在2.65m2的敞口容器中,燃烧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燃烧时,其液面的下降量。
施工现场常用气体安全注意事项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编制二零一六年四月目录一、氧气 (1)1、化学品名称 (1)2、主要组成与性状 (1)3、危险性概述 (1)4、燃爆特性与消防 (2)5、泄漏应急处理 (3)6、施工现场防护措施 (3)二、二氧化碳 (3)1、化学品名称 (3)2、主要组成与性状 (4)3、危险性概述 (4)4、消防措施 (5)5、泄漏应急处理 (5)6、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5)三、天然气 (6)1、化学品名称/特性 (6)2、成分/特点信息 (6)3、危险性概述 (6)4、急救/防护措施 (7)5、泄漏应急处理 (7)6、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7)四、氮气 (8)1、化学品名称 (8)2、成分/组成信息 (8)3、危害 (9)4、急救措施 (9)5、消防措施 (9)6、泄漏应急处理 (9)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9)五、氩气 (10)1、化学品标识 (10)2、成分/组成信息 (10)3、危险性概述 (10)4、急救措施 (10)5、消防措施 (11)6、泄漏应急处理 (11)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11)六、丙烷 (11)1、化学品标识 (11)2、主要组成与特性 (12)3、健康危害 (12)4、急救措施 (12)5、燃爆特性与消防 (13)6、泄漏应急处理 (13)7、防护措施 (13)一、氧气1、化学品名称中文名氧;氧气英文名 oxygen分子式 O2相对分子质量 32.00化学类别空气(氧气)2、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含量高纯氧(体积)≥99.99%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臭气体主要用途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
液氧为天蓝色。
固氧为蓝色晶体。
3、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
氧气危险特性以及应急措施1. 氧气的危险特性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和实验室环境中。
然而,尽管氧气的广泛用途和重要性,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氧气的危险特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下面将详细介绍氧气的危险特性。
1.1. 氧气的易燃性氧气本身并不易燃,但它是支持燃烧的气体。
当氧气与可燃物质接触时,会增加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从而导致火灾的扩大和加剧。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需要特别注意火源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避免氧气与可燃物质接触引发火灾。
1.2. 氧气的增强燃烧性除了支持燃烧外,氧气还会增强某些物质的燃烧性能。
在氧气的存在下,一些本来不易燃或难以燃烧的物质会变得更易燃,甚至会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必须注意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避免可能引发突发火灾或爆炸的危险。
1.3. 氧气的强氧化性氧气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氧化反应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化学反应、挥发性物质的释放或爆炸。
因此,在使用氧气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避免可能引发危险氧化反应的场景。
1.4. 氧气的高压特性氧气通常以高压形式存储和使用。
高压氧气在泄漏或释放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因此,在处理高压氧气时需要格外小心,遵循相关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规定,确保安全操作并避免潜在的危险。
2. 氧气的应急措施2.1. 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在使用氧气之前,应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包括:•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手套和防护服。
•确保操作场所通风良好,并配备氧气泄漏报警器。
•在操作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他人注意。
•确保操作人员具备足够的操作经验和培训。
2.2. 避免与易燃物接触避免氧气与易燃物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尽量将氧气与可燃物质(如油脂、溶剂等)分开存储和使用。
•避免氧气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避免形成可燃气体的混合物。
•确保工作区域周围没有可燃物的积累,以防止意外火灾的发生。
工业气体危险特性概述
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主要有燃烧性、毒害性、窒息性、腐蚀性、爆炸性以及可能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产生的危险特性。
由于工业气体用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复杂,无专人监督其日常使用,因此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性会很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熟悉掌握工业气体的各种危险特性,对于预防事故和减少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将对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进行概述。
一、燃烧性
可燃气体的燃烧往往同时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反应,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很大,危险性十分明显。
根据燃烧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而对易燃气体而言,一旦泄露,与空气接触,就已存在两个条件,如若存在点火源,则燃烧就无法避免。
由
此可知,要消除易燃气体的燃烧危险性,就必须严防易燃气体泄露到空气中,同时阻止点火源引入其中;或在易燃气体容易泄露的场所,严格控制点火源的出现。
能导致易燃气体燃烧的点火源种类很多,主要有:撞击、摩擦、绝热压缩、冲击波、明火、加热、高温、热辐射、电火花、电弧、静电、雷击、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辐射、化学反应热、催化作用等,必须处处注意、时刻防备。
在国家标准GB16163-1996中,列入可燃气体的工业纯气品种多达四十余种,其中,以可燃性液化气体居多。
液化气体的特点是沸点低,极易气化,泄压时闪蒸且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易燃、易爆气体,火灾危险性极大。
易燃气体酿成火灾的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人员受到直接辐射热或沾附可燃性液化气体,就会烧伤或死亡,其他可燃物会受到大量辐射热,形成大面积火灾,而且灭火以后极有可能会发生二次燃爆危险。
此外,易燃气体会发生空间燃爆。
二、毒害性
工业气体的毒害性通过吸入途径侵入人体,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从而造成对人体器官的损害,并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瓶装气体中有一部分属于有毒气体。
有毒气体的毒性影响,与有毒气体的本身性质、侵入人体的途径及侵入数量、暴露接触时间长短、作业人员防护设施用品及身体素质等各种因素有关。
有毒气体易散发于作业场所的空气中,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最大。
有毒气体的气瓶在充装、储运、使用过程中,其主要危害是由于有
毒气体泄露造成人体慢性中毒或由于气瓶(包括瓶阀)破损导致有毒气体外溢所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
国家对有毒物质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有明确规定,可参见国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但这一规定只能作为慢性吸入中毒的卫生标准,不能用作预防急性中毒的衡量尺度。
要避免工业气体的中毒伤害,必须严格防止有毒气体的泄露散发,同时加强对气瓶在充装前的检查。
三、窒息性
在工业气体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因不燃(惰性)气体存在(缺氧)而造成窒息危害的现象经常出现。
由于大多数不燃气体无色无味,难于发觉,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窒息危害性很大。
压力容器泄漏,大量窒息性气体扩散未及时,造成局部区域氧气含量下降;密闭容器经窒息性气体置换及吹扫后,未放入空气,作业人员立即进入其内部进行检修作业;在狭小空间或有限场所,进行长时间窒息性气体保护焊接作业;低温容器局部保温失效,大量低温液体气化升压自动泄放或低温液化气体外泄等诸种情况,均会发生窒息危害。
要预防工业气体窒息危害,必须严密防止容器破损而大量气体泄露;一旦容器破损气体泄露,必须加强局部强制排风和整体通风;加强作业场所氧含量检测,有专人监护作业。
按国家标准《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8958-1988)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配备安全防护用品。
四、腐蚀性
纯品工业气体大多属于非腐蚀性介质,但由于工业气体不纯,就会产生腐蚀性介质。
在工业气体中,水份对介质印响很大,极易产生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
因此,在工业气体充装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以消除腐蚀影响(但含水氨会减缓对钢瓶的腐蚀,则是例外)。
对含水产生腐蚀性的工业气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气瓶;或气瓶设计时适当加大腐蚀裕度(但对应力腐蚀无效),瓶阀等附件亦应采用相应的耐腐材料;严格控制气体中的含水量;气瓶定检后应彻底干燥除水,消除隐患。
五、爆炸性
爆炸是指一个物系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爆炸有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物理性爆炸是物质因状态和压力发生突变等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前述压缩气体及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就属于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前后的物质化学成分及性质均无变化。
化学性爆炸是指由于物质发生极其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引起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以后的物质性质和成分均发生变化。
在工业气体生产中,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分解爆炸就属于化学爆炸。
鉴于工业气体的爆炸危险性极大,在工业气体生产过程中就必须加强防爆技术措施。
工业气体的爆炸危险特性主要指化学性爆炸,即由于气体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而产生高温、高压所引起的爆炸。
对于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主要指容易氧化、分解或聚合)的工业气体,需要特别予以注意。
对于氧气瓶禁油,就是最常见的预防工业气体爆炸的一项技术措施。
但工业气体的氧化特性,不应仅仅理解为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化合,应从更广义的氧化性去认识。
对于氯气,同样具有氧化性,它可氧化活泼金属和氢气,生成氯化物,同时发热燃烧。
含过氧基的氧化剂比氧气的氧化性更强(如环氧乙烷),遇胺、醇等多种有机物会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
在工业气体中,分解爆炸的可能性比氧化爆炸小得多。
发生分解反应,需要高温条件。
没有高温,工业气体就不会分解。
但不可忽视由于局部过热使少量气体产生分解的现象。
分解反应速度很快,一旦出现分解反应,便会放出大量热量而使温度急剧升高,加快分解速度,直至发生强烈的爆炸。
对于容易发生聚合或有聚合倾向的工业气体,必须绝对避免与过氧化物接触,因为氧和过氧化物都是良好的引聚剂。
聚合是一种放热反应过程,气体聚合时放热会使气体压力异常升高,造成极大的危险。
聚合反应的气体质量越大,反应越猛烈,危险性就越大。
为加深对氧化、分解和聚合反应的爆炸危险特性的理解,现以乙炔为例作着重介绍。
1.氧化反应
乙炔对于氧化剂的反应很灵敏。
如将乙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的紫色很快就会消失,同时产生褐色的沉淀物。
这个反应常被用作乙炔的定性分析。
常见的乙炔氧化反应是乙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燃烧时的氧一乙炔火焰温度可达3200℃以上。
乙炔的燃烧热虽然比乙烷、乙烯等略低,但在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却最少,产生物中水含量相对较低,水蒸发所需热量损耗较少,因此乙炔燃烧时能够得到更高的温度,这就是乙炔广泛应用于气割、气焊的原因所在。
到目前为此,尚未有更理想的物质替代乙炔,获得高温热源用于气割、气焊。
乙炔和空气混合,形成具有爆炸性混合气体。
发生氧化爆炸的条件基本上取决于乙炔在空气中的含量(即乙炔气浓度)。
在混合气体中,当可燃气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或爆炸也就不能进行。
在点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可燃气体的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
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可燃气体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从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的氧化
爆炸情况,可以得知发生氧化爆炸大都在爆炸下限或略高于爆炸下限。
因此,对爆炸下限的技术控制更为重要。
在容器(包括气瓶)或管路中,乙炔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引入(如回火状况)时,则随时有燃烧、爆炸危险。
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可燃气体混合物,通常仍是危险的。
另外,如果乙炔─空气混合物中的氧含量增加,则爆炸极限相应扩大。
乙炔的爆炸波传播速度最快可达3000米/秒,爆炸压力最高可达
58.8MPa(即600at)。
2.分解反应
乙炔分解时是放热的,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即使没有氧的参与,也会导致爆炸。
这就是乙炔的分解爆炸,其产物为碳黑和氢。
常压乙炔不会分解,加压乙炔则极易分解。
压力越高,越会发生分解爆炸,且分解温度随压力的升高而迅速下降。
因此,压力对乙炔的分解具有主导作用。
常压乙炔在635℃下会发生分解,但不会导致爆炸。
若把乙炔压力提高到0.15MPa,则分解温度下降至580℃。
乙炔分解的最小激发能量与初始温度、压力有关。
如果激发能量很大,则引发乙炔分解爆炸的初始压力将会降低。
此外,乙炔在杂质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爆炸的初始温度会明显下降。
3.聚合反应
乙炔在常温下的热力学性质很不稳定,会在各种条件下聚合成链状或环状结构的化合物,但它与乙烯不同,一般不能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乙炔聚合时会放热,温度越高,聚合速度越快,热量的积聚会进一步加速聚合,同时发生聚合物分解,其结果会引起爆炸。
乙炔的聚合放热,也可能会引发乙炔直接分解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