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07.09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图片和欣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讲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
3. 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概念,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经纬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分布。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一个标准地球仪。
2. 教学图片:地球仪图片、地球形状示意图。
3. 教学视频: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
4. 练习题: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讲解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和制作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作用。
3.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纬度的定义、划分和表示方法。
经度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纬度是垂直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看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
讲解如何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如何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
5. 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讲解经纬度的换算方法,如何将经纬度数值转换为实际地理位置。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练习经纬度的定位。
六、教学内容6.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①地球的形状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目标】1. 在地球仪或经纬网上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 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重难点)3.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船在亚丁湾》片段。
师:看视频,思考中国货轮泰山号能否得到救援?【思考】 1. 中国货轮泰山号遇险的经纬度位置是多少?2. 根据中国货轮泰山号提供的位置信息,救援队能否及时找到泰山号?3. 经纬网具有什么作用?视频中泰山号呼救信息体现经纬网在哪方面的应用?生:回答问题。
师:泰山号的经纬度位置是(128°E,108°),救援队不能及时找到泰山号,因为提供的纬度位置信息是错误的。
视频说明经纬网具有定位的作用;应用于军事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片段找出错误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作用,也启发学生对于经纬网的思考。
师:船只在茫茫大海航行,如果遇到事故需要救援,该怎样确定遇事船只的地理位置?其实,这和我们日常进入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样的问题。
师:开学时,班主任告诉你的座位在教室前门左2列第3排,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二、新课讲授师: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亲手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3. 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 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方法;3. 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
难点:1. 地球仪的制作技巧;2. 地球仪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样品;2. 地球仪制作材料;3. 地球表面地图;4. 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文具;2. 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3. 制作地球仪: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步骤,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表面地图,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地球仪在地理观察和分析中的应用: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 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融入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球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扩展:1. 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介绍地球仪在地理、天文、军事、航海等领域的应用。
一、《地球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b.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c.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讲解: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c.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认识。
d.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其特点和意义。
e.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二、《地球仪的使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b. 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操作和读图技巧。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仪的基本操作b.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演示法、指导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讲解: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c. 演示:通过PPT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d.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其基本操作。
e.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掌握读图技巧。
f.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重点与难点a.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b.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模型、PPT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b.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如方向、周期等。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