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思维导图】【微试题】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2.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 )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升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3.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准确的是( )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答案:C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理解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点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新课标必修1第一单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言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讨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治加强1.1 统治者的集权明清时期,君主的集权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例如,明朝的嘉靖、万历两位皇帝都采取了“一人专政”的政策。
清朝的顺治、康熙和乾隆帝更是以个人的权威来巩固君主专制。
君主的集权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高效,并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1.2 官僚制度的改革明清时期,官僚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以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例如,明代职官制的推行使得职官独立于宗族的血缘关系,从而提高了官员的忠诚度。
清朝则通过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和选拔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
二、经济加强2.1 经济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的中央集权。
君主通过实施垄断政策,控制了对外贸易和重要资源的垄断权。
他们还通过发行铜钱等手段,加强了对货币流通的控制。
这些措施使得国家财政得到了相对稳定,并为君主主政提供了经济基础。
2.2 经济政策的调整明清时期,君主们还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例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富阳江南米政,深化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使得君主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
明清时期的君主们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增强了对经济命脉的控制。
三、社会加强3.1 社会等级制度的巩固明清时期,社会等级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等级与地位更加固定化,难以改变。
清朝则通过实行满汉分治和边民管理制度,加强统治阶级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3.2 思想控制与宣传明清时期,君主还通过思想控制和宣传加强了君主专制。
例如,明朝实行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鼓励民众对君主的顺从和崇拜。
清朝则通过宣传满洲民族的优越性和中原文明的贬低,巩固了自身在民众心目中的统治地位。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秦汉、隋唐、宋元的政治制度。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2 (人教版必修1)从容说课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课,从四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目“内阁的创立”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目“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
最后,本节课通过把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说明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在教学中,要通过前后对照,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通过横向对照,阐明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4)理解中西君主制度不同的实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辩论赛,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谁会唱《凤阳花鼓》吗?生:老师,我会唱几句。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师:你们知道歌中所唱的“朱皇帝”是谁吗?生:朱皇帝指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关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一)措施:1、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
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
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
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
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
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
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
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
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
清朝沿用。
又名臬司。
俗名臬台、廉访。
清末改为提法使。
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废除原因: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
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
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三)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学习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措施、影响。
2.内阁创立的过程及内阁性质。
3、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合作探究】比较内阁与宰相的区别达标检测1、历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5.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