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与历史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白鹿原》中女性的悲剧命运《白鹿原》是中华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从一个地方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一个家族中各个人物的悲剧命运。
其中,女性所承受的命运最为辛酸。
一、女性家族地位低下在小说中,女性的家族地位普遍较低,他们拥有的财产和权力往往要优先分配给男性。
女性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被期待为妻子、母亲和家务劳动者等低头受屈的职位。
比如,富家出身的二姐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旧社会家庭压力和束缚,她被父亲几乎视为财产一般而不是人,即便是她出去读书却被母亲斥责说影响家族的利益,且夫家妈妈如令其示弱不够健康自动退出。
二、被迫婚姻,感情不幸福婚姻是女性命运的重要因素。
小说中,女性往往面对着被迫婚姻的命运,为了家族的利益或者是被迫嫁给家族早就规定好的对象,而不是她们真正热爱的男人。
如二姐,就是暗恋上萧十一郎的,却被迫与大嫂家的二哥定亲。
另外,如长孙满子,在年龄较小时就被定下了婚约,而她的父亲则将她嫁给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之后便是生命中的一段没有爱的婚姻。
同样,玲珑公主也被迫婚姻,另一方面亦有相思之苦。
三、被迫接受封建礼仪在小说中,女性家庭角色被要求地非常明显。
她们需要遵循传统封建礼节,要对长辈恭敬,对丈夫服从,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与意愿。
这种约束使得女性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并使得她们的生命受到了限制。
即使是生了病也不被允许表露真情,不能对医生说自己的真实情况等。
四、很多女性沦为牺牲品小说中,许多女性都沦为了家族、社会以及男性意志的牺牲品,她们在生活中遭受着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比如,何艳秋,在生下瘫痪的儿子后便一蹶不振,不但深感自己的不幸,也理解了自己的处境,毅然将儿子扔进水坑。
此外,也有一些女性遭受了家庭和外界的贫困和苦难,她们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综上,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在各个方面,大多源于传统封建观念、社会制度的束缚以及男权和社会的不公。
但是,小说描绘的女性并不是退缩以屈服的,他们在命运的反复中不断努力,为自己活出一条养育和坚毅抗争的道路。
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摘要】《白鹿原》是一部充满悲剧命运的电影,通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演绎,展现出两兄弟的悲剧分离。
林世民经历了坎坷的人生,而刘豫山则承受着悲惨的命运。
这些人物在白鹿原上相聚,最终导致了悲情的结局。
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出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通过分析这些角色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白鹿原》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
每个人物的悲剧都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但最终都体现出无法逃避命运的悲哀。
这部电影让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面对命运时应该如何选择和坚强。
【关键词】电影《白鹿原》、人物、悲剧命运、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兄弟、林世民、刘豫山、白鹿原、结局、总结。
1. 引言1.1 电影《白鹿原》简介电影《白鹿原》改编自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由导演刘伟强执导,张艺谋监制,黄轩、张鲁一、何润东、苗苗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20世纪初民国时期山西农村的一幕幕生活画面,描绘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传奇命运。
故事以白鹿原为背景,讲述了因家族恩怨而导致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农村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复杂情感。
该电影在2018年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白鹿原家族成员的塑造,影片探讨了人性、家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缤纷多彩和悲欢离合。
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坎坷,让观众在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人性的真谛和生命的真实。
2. 正文2.1 八千里路云和月之演绎在电影《白鹿原》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片以20世纪初的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鹿村的一家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过程,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离奇。
八千里路云和月扮演着电影中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段悲壮的人生。
八千里是传统村庄中的头号人物,他是白鹿村的村长,为人豪爽正直。
而月则是八千里的妻子,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
白鹿原命运与传统的碰撞在《白鹿原》这部小说中,作者陈忠实以白鹿原作为舞台,讲述了白鹿原上三代人纷繁复杂的命运故事。
小说以白家为主线,展现了一幅白鹿原上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以及命运与传统的冲突和碰撞。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探讨白鹿原命运与传统的相互作用。
首先,白鹿原命运的冲突来自于传统的束缚。
在白家三代人的故事中,传统的文化礼教对于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白老爷子面前,人们要遵循封建礼教,尊敬长辈,严守规矩。
白嘉轩的父亲白嘉若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对子女态度严厉,对外界保持封闭。
这种传统观念限制了他们的内心追求和行为自由,使得他们在命运的河流中逐渐迷失方向。
其次,白鹿原命运的碰撞还源于现代理念的到来。
当白嘉轩回到白鹿原后,他带回了现代理念和思维方式。
他开始怀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并试图改变白家的封建现状。
他对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合作社,为白鹿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他的做法却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抵制,并最终导致了白家的内部纷争和分裂。
现代理念与传统观念的碰撞,既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揭示了白鹿原上命运与传统的无法调和之间的紧张关系。
再者,白鹿原命运的碰撞还体现在个人命运的抉择上。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姿多彩,不同的命运轨迹反映出个人选择的差异。
比如,白嘉轩与他的堂兄白嘉蓉命运迥异。
白嘉蓉本性善良,事事遵循传统规矩,最终沦为富商,迷失了初心。
而白嘉轩则在白鹿原上坚持他的理想,与命运抗争,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这种个人命运的抉择中,他们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选择。
最后,白鹿原命运的碰撞也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丰满,个性鲜明。
他们的命运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复杂和脆弱。
无论是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失去,都展现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脆弱与摇摆不定。
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既可以塑造人性,也可以摧毁人性。
综上所述,白鹿原命运与传统之间的碰撞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
论《白鹿原》中女性的命运《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描绘白鹿原上一代代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曲折变革。
在小说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命运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歧视以及她们在面对命运逆境时的抗争和奋斗。
小说中的女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在白鹿原这个封建社会,女性被认为是家庭的财产,她们的一生都被安排在男性的掌控之下。
阿牛的母亲智干,被迫与阿牛的父亲结婚,成为他的妻子,没有选择的权利。
她一生都在农村庄园务农,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价值。
华荣的母亲柳四儿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只能以儿子为荣,对女儿华荣不闻不问,对待女性的态度严苛冷漠。
女性在命运逆境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对自身命运的追求。
智干的命运一直被封建社会控制,但她依然不断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她积极参与土地革命,让家族摆脱贫困,为代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华荣这个女性形象也展现了坚持追求理想的精神。
她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且最终能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女性命运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变。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小说的结尾,华荣成为了一位村干部,她领导并参与了白鹿原的大规模改革。
女性由此展示了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在新中国的背景下,女性们的命运也得以改善和改变,她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权利,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建设。
《白鹿原》中女性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以及女性在面对命运逆境时的顽强抗争和追求自身价值的精神。
小说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转变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这些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价值和力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白鹿原》通过女性命运的呈现,传达出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平等和自由的思考。
《白鹿原》人物分析《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百年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困境。
本文将对《白鹿原》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以揭示他们的性格、命运和作用。
首先,杨六娘是《白鹿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她是白鹿村第一代杨家的女儿,聪明机智,勇敢果敢。
她嫁给了二弟,却因为家族的恩怨而饱受痛苦。
她在家庭和命运的纠葛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个性,最终成为了杨家的支柱。
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坚强和无私,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无奈。
其次,六爷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他是白鹿村的首任村长,有着高风亮节的操守和坚定的信仰。
他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保护村庄的利益,但最终却因为家族和政治的纠葛而陷入困境。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村领导者的责任与困境,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第三个人物是元光。
他是杨家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全书的叙述者。
他在书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回忆和讲述,将白鹿原的故事展现给读者。
他通过对自己家族的回忆和反思,探讨了白鹿村的命运和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他的形象代表了传统乡村的智者,同时也通过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反思。
最后,白嘉轩是《白鹿原》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人物。
他是白鹿村的首富,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个富有和成功的人物。
他在面对命运的选择时,选择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最终导致了家族破裂和自身的失败。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人和势利小人,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面临选择时的迷茫。
综上所述,《白鹿原》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人性特征。
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和描绘,陈忠实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使读者对农村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该小说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探究白鹿原中的历史背景与人性悲剧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家族命运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独特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与人性的悲剧。
它既是对历史的再现,又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人性悲剧两个方面来探究《白鹿原》的精髓。
一、历史背景的再现《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北方乡村。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动荡。
小说中的白鹿原村,以及白家和闫家这两个家族,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展开了一幕幕悲剧。
首先,小说中描写了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特点。
白家和闫家作为两个大家族,代表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典型。
封建礼教的束缚,家族规矩的限制,以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使得这两个家族的命运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农村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并对人的命运和社会结构展开了深刻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还反映了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的历史事件。
作者通过描写北洋政府、反帝运动以及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再现了这一时期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正是这些历史事件成为小说情节的背景,更加凸显了白鹿原村和两个家族的命运与历史的交织。
二、人性悲剧的展现《白鹿原》是一部以乡村为背景的家族史诗,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小说的核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白嘉轩、闫子婴、闫妮、白嘉莹等为代表,他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多面性的。
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时懦弱、贪婪,有时坚韧、勇敢。
例如白嘉轩,他是一个勇敢且让人敬佩的男人,但他也有着自己的软弱和犹豫。
这种多面性的塑造使得人物更加真实立体,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是不可自控的,他们深陷于家族和历史的漩涡中。
封建礼教的压迫,家族规矩的束缚,使得他们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无奈的命运让人深感悲凉,也引发了对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反思。
探究白鹿原中的历史烙印与人性悲剧《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绘群体与个体的命运,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性悲剧。
小说以白鹿原这个虚构的村庄为背景,叙述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白鹿原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本文将探究白鹿原中的历史烙印与人性悲剧,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历史烙印的体现白鹿原作为一个代表性的农村社区,深深承受着历史的烙印。
小说中通过对白鹿原社会风貌、人文历史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农村百年间的历史变迁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是地主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白鹿原的地主家族以苏家为代表,占据了土地和资源,剥削农民,导致了许多农民的痛苦与悲剧。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深刻地刻画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是战乱与动荡时期的残酷与不确定性。
在小说中,白鹿原经历了战乱、抗战及解放战争,不断受到各种动荡和破坏。
战争使村民们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众多家庭被摧毁,让人们在疾苦和不安中挣扎。
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痛苦和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的发生。
最后是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社会的冲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白鹿原这座原本宁静而宏大的乡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统观念的冲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使得白鹿原的居民们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与迷茫。
二、人性悲剧的折射白鹿原中的人性悲剧体现了作者对人性脆弱性的深刻触及,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和揭示。
小说中许多角色的命运堪比悲剧,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停地挣扎,最终被悲剧所吞噬。
小说中最能代表人性悲剧的角色是莫家四兄弟。
他们代表着白鹿原上无数被历史碾压的农民子弟,在种种压迫与悲剧之下,渐渐失去了善良与人性。
莫四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反映出历史与命运对个体的巨大影响。
另外,苏家代表了地主阶级的人性悲剧。
他们虽然生活富裕,但因忍受不了阶级剥削和嚣张无道的地主,内心早已充满了恶意和仇恨。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篇一一、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重要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历史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历史主义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白鹿原》中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二、新历史主义与《白鹿原》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多元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的行为和思想构成的,而不仅仅是客观事件的记录。
在《白鹿原》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家族、村落、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在《白鹿原》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贯穿始终。
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家族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也在不断涌现。
这种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命运的多重交织《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他们或悲或喜,或苦或甜,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磨难和考验。
通过他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新的历史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结论通过对《白鹿原》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小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无力和无奈。
然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美好。
因此,《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
白鹿原:解析历史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1. 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村三代人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历史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和论述。
2. 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
书中涵盖了中国从20世纪初到当代这段时间的社会变迁过程。
个人命运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的制约和影响。
3. 家族命运与政治变革在小说中,白鹿村的家族命运与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反映了普通农民在政治浪潮中所遭受到的磨难和困扰。
并通过对主人公故事的描述,揭示出政治动荡对个体生活造成巨大冲击。
4. 经济发展与个人就业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说中展示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对于个体命运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就业机会增加,给予了某些人改善生活的机会。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导致农村家庭和乡村社会的断裂。
5. 文化与价值观变迁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白鹿村不同代人物之间的差异来呈现中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着个人身心健康,而且对家族和社区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6. 个体选择与自主权尽管历史背景对个人命运有着重要影响,但小说同时也强调了个体选择与自主权。
通过描绘主人公们面对困境时的抉择和行为,反映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力量。
7. 结论无论是历史、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的变迁都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描绘和探讨。
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一种背景,更是个体命运的塑造者。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对于解析个人命运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与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反思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保持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白鹿原》中人物悲剧比较分析《白鹿原》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了一批令人悲哀而又同情的人物,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痛苦、失望、压抑、孤寂,啃噬着他们的心灵和肉体。
在痛苦的磨砺下,他们失去了反抗和生存的能力,一步步被所谓的正义、仁义的传统文化所吞噬,最后在无奈与痛苦之中挣扎着渐渐走向生命灭亡的终点,演绎出悲剧的人生。
悲剧一、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悲剧比较——封建卫道士封建伪道士之间悲剧在白鹿原这块传统文化丰厚的沃土上跃着一位族长——白嘉轩。
他是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最丰厚,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但是,历史把沉重的文化内容沉淀在白嘉轩这个人物身上,沉重的历史负累化为他痛苦的一生。
他既是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原上白、鹿两姓的族长;既是一位正直宽厚的长者,又是一个封建家庭的顽固代表;他既是白鹿原上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播的主要文化载体,又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执行者。
他是一个勇敢而又怯弱者;又是一个仁义而又残酷者,是一个崇高而又虚伪的矛盾悲剧结合体。
黑格尔称:“谁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带有对立面的统一,那种矛盾,谁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应该存在,因为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
“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①因此,我们很难对他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
巧换宝地、种植鸦片,显示他狡猾虚伪的一面;交农运动、祭神取水又体现他勇敢和崇高;善待鹿三一家,制定《乡约》,说明他仁义;严惩田小娥、白兴儿、白孝文,又显示他的残酷。
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格在他身上的显现。
面对命运,他泰然处之,百折不挠。
他宽厚仁慈、不计前嫌,这一切构成了他的个性魅力。
他的为人,他的处事无不散发着传统人格的魅力。
在白嘉轩心目中,他想建立一个所谓的和谐社会,即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礼教仁义的道德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安定。
《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与历史反思
作者:李爱华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陈忠实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奠基之作,它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白鹿原》是一部富有新意的史诗,蕴涵丰厚的文化信息。
它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当代同类作品的局限,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伸拓。
作者力求站在一个超越的立场,努力在更真实的层面上,展现历史生活的本来面貌,叙述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揭示中国历史的恒久性本质,使这部小说成为民族的“秘史”。
关键词:《白鹿原》人物命运历史反思
一、对历史的反思
这种努力揭示历史复杂性的艺术追求尤其表现在作品关于国共两党的斗争究竟给白鹿原带来了什么影响与变化的描绘中。
在聚集了40多年的时间沉淀之后,以一种长距离的大历史眼光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共两党斗争,这当然不是说,陈忠实要化解与稀释他的历史情感,离开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将是不可思议的,而是说陈忠实力图摆脱狭隘的短暂的、片面的功利目的与功利态度,尽可能从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中重新回顾与反思历史,并努力避免将个人的情感好恶强加于这一段历史。
(一)封建社会的解体
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又容纳污浊。
在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封建文明、封建道德衍化成了乡约村规家法民俗,渗透到了每一个公社、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中,渗透进了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里,在这一方地域上形成了人的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走向成熟的标志。
《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人物。
白嘉轩和鹿子霖是两个悲剧内涵截然不同的人物。
白嘉轩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文化悲剧,鹿子霖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政治的和人性的悲剧。
他们的悲剧又都是时代的、社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历史命运表现“生活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的。
《白鹿原》人物死亡的描写展示了白鹿原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小说中的一束凄艳之花。
众多的人物死亡描写既具有鲜明独特的特色,又赋予小说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沉郁的风格,体现作者炽热的生命情结。
深刻解读《白鹿原》中的人物死亡描写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对《白鹿原》文化意蕴进行发掘研究。
(二)历史反思
鲁迅曾指出,革命充满了血腥。
小说的深刻尤其在于生动揭示了给革命带来挫折的极左错误往往会为混进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提供保护伞与“神圣”借口。
白孝文,这个封建家族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这个白鹿祠堂的预定的接班人,因鹿子霖的拉下水而一度堕落为败家子;但是,封建文化的强大却使得他浪子回头,成为了滋水县保安团的营长。
他不仅重振家业、家风,而且在策划起义迎接解放的重大关头,居然摇身一变,投机革命,成了解放初的滋水县的第一任县长。
他枪杀保安团张团长,就已经充分透露了他的险恶用心,他终于借用“革命”的名义,顺利地、快速地处决了这场起义的真正策划者——他的族兄弟、同学、同僚鹿兆谦(黑娃)。
朱先生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一位智者、圣者、预言家。
这位儒学的最后一位传人,死后曾留下一条蔑言:“折腾到何时为止。
”他对漫延、扩散在白鹿原上的无休止的争斗、反正,刘镇华围城,反革命政变,日军轰炸,联保制度,抓壮丁,土匪出没,乃至国共两党的斗争,曾经形象地喻之为把白鹿原变成一个“鳌锅”。
不能说,朱先生的历史观就是作家陈忠实的历史观。
作品人物的观点是人物在作品提供的既定环境下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必然,受制于人物的社会、思想文化和生活经历背景。
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陈忠实是从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分配、交换方式出发理解历史的。
二、《白鹿原》中不同人物的命运
(一)历史使命——传宗接代
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小说的开篇就写了“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忍不住继续往下读,就发挥了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和驱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白嘉轩是白鹿两姓的族长,但是他的家境走向绝路,这不仅仅是因为为了娶亲他已经损失了许多家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儒家思想的潜滋暗长,命运对白嘉轩甚为苛刻,他是自家传宗接代唯一的指望,在这件事情上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讲仁义、重人伦、遵礼法,“愿自种自耕而食,自纺自织而衣,不愿也不去做官”,一生从不放弃劳动,他淡泊自守,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白嘉轩的悲剧性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剧性,弄不懂社会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一个时期一个样,他在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接受着不同的文化,并且坚守着自己的思想。
(二)悲剧性人物——鹿子霖
站在白嘉轩对立面的是乡约鹿子霖,主要体现封建宗法文化负面价值。
这是一个阴冷的、淫乱的、脆弱的人,他可为一己私利而抛却道义、亲情甚至一切。
其所作所为与传统的仁义道德背道而驰,却时刻不忘给自己披一件“仁义”的外衣,值得注意的是他与白嘉轩所展开的延续三代人的争斗与较量,既是两个家庭的世代纠葛,又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格自身的内部矛盾与冲突的集中反映,更是与晚清以来民族历史的政治风云紧紧纠缠在一起,特别是与国共两党的生死搏斗密切联系。
正是鹿子霖为了争夺在白鹿原的统治权,为了击败白氏家族,为了报复农协对他的游斗,极其卑劣地占有了小娥并且设下美人计拉白孝文下水,又千方百计地投靠国民党当局,成为白鹿原的乡约,自觉充当国民党统治白鹿原的忠实走卒。
作者对这一
人物的设计,应该说是寓有很深的意义的。
在某种意义上,国民党反动政权总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劣质、负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时代造就不同性格的人
田福贤、岳维山,一个是白鹿原总乡约,一个是滋水县国民党党部书记。
和以往将国民党代表人物脸谱化、漫画化的写作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陈忠实在无情揭露田福贤、岳维山的血腥镇压农民协会与农民运动,残暴进行反攻倒算,不顾人民死活地鱼肉乡里、贪污行贿、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强拉壮丁、追捕拷打鹿兆鹏、黑娃等罪恶行径时,并没有将这一切与他们的个人道德品质生硬联系起来。
作家主要是从国民党政权本身的反动性质这样一个总体把握出发塑造田福贤、岳维山。
在政党斗争与个人品质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复杂关系中塑造人物,应该说是陈忠实对我们民族历史深层思考与对人物命运深层开掘的艺术表现。
白孝文是《白鹿原》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在性格刻画上最具有深度的人物。
他从一个家族的接班人变成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这个人物之所以有深度,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内在心理的演变,而促使他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传统伦理和个人情欲之间的冲突。
这个人物虽然最终走向邪恶,但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与文化的融合
《白鹿原》是用文化与人性重塑了历史、解构了历史。
换言之,他不是在写历史中的人,而是在刻画人的历史。
而人,人的命运,始终居于《白鹿原》的中心位置,他们终于由历史结论的形象性注释变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
其实我们只要稍作思考,就不会觉得奇怪,作家摒弃了史学家们倡导的那种线性因果的历史发展模式,解构了所谓历史的真相,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史、革命史和阶级斗争史,他写的是人的历史,因而也是文化的历史,而正因文化的率真与驳杂,使得白鹿原上裹挟着历史的全部必然与偶然,定然与或然,有序与无序的是是非非显得格外的厚重深沉。
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的世界里,我们审视民族的历史步伐是怎样艰难地走向今天和未来,审视作者笔下人物的历史存在、文化存在和生命存在,塑造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艺术典型。
生活在白鹿原的这种三方交织成的矛盾、你死我活的冲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精神领袖,这象征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和人格理想,也有以鹿子霖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劣质、负质方面,成为白鹿村难以撼动的宗族之长。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深切渴望,又流露出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矛盾心态。
小说中田小蛾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作品一方面表现了她们在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通过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为准绳审视和评判她们,使她们成为回归传统、重塑道德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等刻画历史。
参考文献:
[1]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小说评论,2000年5月,第一版.
[2]李秋梅,杜敏,宋丽华.《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对儒家文化的阐释,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2月,第27卷,第2期.
[3]赫牧寰.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求是学刊,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