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限时规范训练31 生态环境的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335.00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规范练41 种群及其动态必备知识基础练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山西太原模拟)种群密度是进行农林害虫监测、确定渔业捕捞强度等的一项重要指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确定渔业捕捞的强度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使种群密度偏小D.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或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2.(广东模拟)在海洋中,某些年龄相同的不能活动的动物种群中,典型的竞争结果是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疏现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疏现象”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B.“自疏现象”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利于种群的发展C.随着该类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D.食物影响着该类动物种群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3.《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
”滨鹬是一种中小型涉禽,生活于湿地生态系统,食性较杂。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
下列关于滨鹬种群数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滨鹬数量增加说明滨鹬的种群密度增大B.滨鹬数量增加最可能是滨鹬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C.可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D.现在滨鹬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增长型4.(安徽适应性测试)调查物种资源现状,可以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种群的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波动B.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C.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无关而与样方数量有关D.鸟类种群数量调查可通过辨别鸟类鸣叫声差异来进行5.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1.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是双向的B.狮子在猎捕过程中,细胞中的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但ATP含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与胰岛素的作用有关D.上述事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3.下面的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迁入这个生态系统后,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Y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4.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 (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基础巩固1.(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衡阳八中等十校联考)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
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2.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造成( )①水资源短缺②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2018河南南阳期末)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
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4.(2018北京大兴一模)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有15只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5.(2018山西平遥月考)在水库的上游,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课时规范练3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三模)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地按时间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
在花菜—毛豆轮作的大田中,将收割后的秸秆堆肥处理,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碳排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花菜—毛豆轮作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B.轮作利用了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特点C.秸秆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供农作物利用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完成的2.(河北唐县一中模拟)在海底,小丑鱼常以海葵有毒的触手为家,体表的黏液能保护小丑鱼不被海葵蜇伤。
小丑鱼能进食海葵的食物残渣,而海葵也能借助小丑鱼吸引其他动物靠近,增加捕食成功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海葵的有毒触手可能为小丑鱼逃脱捕食者提供防护B.海葵能为小丑鱼提供食物,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至20%之间C.小丑鱼的行为和体表黏液都是适应性特征,是进化形成的D.小丑鱼配合海葵捕食其他动物过程中有信息的双向传递3.(湖北月考)根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可分为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森林的树叶、草和池塘中的藻类,当其活体被取食时,它们是捕食食物链的起点;当树叶、草枯死落在地上,藻类死亡后沉入水底,很快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碎屑,这时又成为碎屑食物链的起点,这两大类型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落叶层中的部分食物网,有关该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条捕食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B.分解者和各级消费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C.图中动物之间的各种信息都是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的D.土壤动物能独立完成CO2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4.(湖南永州一中第二次月考)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
课时规范练32 人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北,12)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2.鬼箭锦鸡儿(灌木)和紫羊茅(草本)是高寒草甸带的常见植物。
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B.仅CO2浓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对鬼箭锦鸡儿生长无影响,促进紫羊茅生长C.仅温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抑制鬼箭锦鸡儿生长、促进紫羊茅生长D.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这两种植物比例发生改变3.(辽宁二模)1月28日上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叙述,合理的是( )A.人为因素不会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B.人为增加生态系统内物种数目总是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C.人类活动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D.人为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4.(河北三模)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
此举立即引发多国抗议与国际社会的关注。
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B.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5.(浙江杭州二中模拟)“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本套资源目录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2.(2018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5.(2018宁夏银川九中四模)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课时规范练4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必备知识基础练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青海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和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二氧化碳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该生态系统平衡时,③④⑤⑥⑦的总量等于①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2.(湖北模拟)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减少CO2排放与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城市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参与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D.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3.(福建泉州调研)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
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四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C.镉沿食物链不断聚集并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随生物的遗体残骸等能回归非生物环境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4.(重庆江北模拟)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零排放”不等于“不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各国配合C.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属于物理信息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诱捕昆虫,空气是“信道”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6.(广东惠州统考)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
课时规范练3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入侵的植物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B.入侵的动物可能导致本地区较为敏感、脆弱的物种灭绝C.外来物种入侵只能发生在陆地环境,不能发生在水域环境D.入侵物种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可能近似“J”型曲线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我国实行的三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3.《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
春雨过后,白沙河入海口的长趾滨鹬回归。
作为一种中小型涉禽,长趾滨鹬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或混群活动于湿地、沼泽、稻田与海滩等地,性较胆小而机警,以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为食,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能提高长趾滨鹬种群数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要估算长趾滨鹬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B.长趾滨鹬种群数量增加说明该湿地群落的丰富度增加C.长趾滨鹬体内的碳元素能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绿色植物D.长趾滨鹬同化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生长发育繁殖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人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比荒漠生态系统的快B.封山育林可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人类活动、人口剧增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危机D.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6.(广东惠州一模)精明的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对猎物不造成过度捕杀,能保持其食物源。
课时规范练27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下列有关生物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热光源照射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计数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有2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10%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3.(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联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增长速率极小几近于0C.环境容纳量会随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改变而改变D.对植食动物来说,种群环境容纳量冬季最小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四川天府名校4月考)将少量的酵母菌接种到100 mL的培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持续培养,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然后取种群数量的对数绘制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采用定期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B.b点前酵母菌所处生存环境较理想,种群数量快速增长C.若培养初期培养液中混入了杂菌,则e对应的数值会减少D.c点后酵母菌数量明显减少是氧气匮乏、酒精积累所致6.(山东济宁联考)资料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时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不会用完。
限时规范训练31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题组】1.2018年2月16日四川雅江爆发森林大火,失火面积超过100公顷。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地需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B.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C。
火灾过后的森林,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此地发生的演替应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解析:选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3.人工湿地技术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解析:选D。
合理搭配植物能增加物种的数目,提高物种多样性,A正确;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湿地微生物作为分解者能将污水、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以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能增加输入到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4.据研究,从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2头大熊猫体内提取36种蛋白质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这说明()A.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B.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C.大熊猫的蛋白质功能比较单一D.大熊猫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解析:选B。
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36种蛋白质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说明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5.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C.基因突变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生物多样性只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解析:选D。
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B正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可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D错误。
7.下列属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是()A.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B.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C.为了春耕播种,焚烧秸秆D.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解析:选C。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正确;禁止乱砍滥伐,可以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B正确;焚烧秸秆,会污染环境,造成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C错误;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是对新能源的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8.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控制人口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温室效应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湿润C.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等能够引起水体污染D.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因此必须维持野生生物的多样性解析:选B。
控制人口就是使增长率为零,即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A正确。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增温,会使干的地方更干旱,湿的地方更湿,所以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得更干燥,B错误。
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等都能引起水体污染,C正确。
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维持野生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
9.1859年,托马斯·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
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
最后又引进了黏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
回答下列问题:(1)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引入黏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________作用,使兔群中________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3)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____________,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________的措施,为这些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解析:(1)生态系统中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2)毒药对兔群具有选择作用,在毒药的选择作用下,兔群中具有抗药性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3)由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导致原有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灭绝,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而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可以采取易地保护的措施,即建立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进行保护。
答案:(1)一定的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机制(2)选择抗药基因频率(3)生物多样性易地保护10.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能通过捕食的方式被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因此,实际操作中需注意_________。
(3)该人工湿地中有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但没有捕食食虫鸟的生物,两者同化能量的共有流向可用以下模式表示,该模式中甲指的是_______,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丙→丁(4)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解析:(1)分析题干及图中信息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前者可以通过草食性动物取食而被利用,后者主要流向分解者,可见,通过捕食的方式被利用的只有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基于此特点,流入该人工湿地的生活污水的速率不能过快,一旦超出其调节能力范围,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3)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这部分能量还可以流向分解者或下一营养级。
由于该人工湿地的食虫鸟没有天敌,所以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共有的能量流向模式中甲指的是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丁指的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4)湿地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1)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控制流入该人工湿地的生活污水的速率(合理即可)(3)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流向分解者的能量(4)间接【能力题组】11.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解析:选D。
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12.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被遮光状态,从而减少水华的发生。
以下推论错误的是()A.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B.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C.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解析:选D。
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浮萍分泌的有关物质能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说明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浮萍与藻类之间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13.下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曲线是()A.ⅠB.ⅡC.ⅢD.Ⅳ解析:选D。
污染开始时,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较高,好氧性微生物大量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后,随有机物含量和水中溶解氧的减少,水中好氧微生物数量又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