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雪教案苏教版选修6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雪》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课文,感受雪之美和雪之魂。
2. 结合写作背景,感悟雪的寓意。
3. 多元解读作品,说出对《雪》的独特见解。
一、导入:漫天飞舞的雪花,粉妆玉砌的世界对于身处江南的我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一同来感受两处风格迥异的雪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感受雪之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划出能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总体特征的词语,并试着说说文中江南雪和朔方雪给你留下的印象。
【江南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雪:冰冷,刚强,坚硬】三、再读课文,寻找雪之魂1.有人说,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仿照示例,寻找出能体现江南雪和朔方雪之魂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做好批注。
示例: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批注:从这句话我读出了江南的雪之魂在地下(雪被之下和雪际之上)。
你看,“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一组鲜艳的色彩,昭示着江南白色的雪中蕴藏着丰富的无穷的生命。
2.学生挑选体现江南雪和北方雪精魂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仿照示例写出自己的体悟。
参考:句子: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批注:江南的雪之魂在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开心玩乐中,它是快乐的精灵。
句子: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批注:北方的雪的魂灵在天空,你看“蓬勃的奋飞”“灿灿的生光”“旋转而且升腾”中潜藏着一股奋斗的、向上的激情。
3.同桌交流4.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读出雪之魂的语句,清晰地表述解读出的雪之魂。
5.师生共同点评四、结合背景,感受雪之意1.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江南和北国两地风格迥异的雪景图,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雪》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雪》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雪》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文介绍课文《雪》选自《朝花夕拾》一书,作者是鲁迅。
本文是鲁迅在南京时赏雪所作,主要描写了鲁迅对雪的感悟与思考。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透过雪来表达了鲁迅的奋斗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语言技能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全文的主旨2) 理解并掌握生词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训练2. 情感态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领悟课文中表达的奋斗精神2) 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和表达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 理解全文的主旨2. 掌握生词3. 领悟鲁迅的奋斗精神四、教学难点1. 领悟鲁迅的奋斗精神2. 进行创作训练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了解鲁迅和他的代表作品,并提问:“你们认为鲁迅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什么?”。
2. 感知环节1) 播放音频,请学生跟读文本,领悟文章的情感。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课文注释。
3) 回答问题:a. 雪对鲁迅有什么意义?b. 雪后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c. 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是什么?4) 学生小组讨论,对这种情感相关的现象或事物进行分类。
3. 学习环节1) 生词学习2) 语言点讲解3) 讨论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模仿起来讲述感受。
4. 实践与练习环节1) 学生完成一篇有关自然现象表达的小作文。
2) 赏析学生创作,互相鼓励。
5. 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翻阅有关文学的材料,进行文学创作的思考和训练。
六、教学总结本课教学的困难点在于要让学生尽可能的领悟鲁迅的奋斗精神,达到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结合小组讨论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背景是雪的一场,领悟各自的氛围,讨论文学的主题和要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和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尤其是对于《雪》这篇散文的情感表达有更深刻的认识。
苏教版雪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雪》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雪》,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雪》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雪》的教材和课件。
2.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雪的景象,引发学生对雪的感受和想象。
2. 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雪的体验和感受。
导入:1. 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述课前阅读作业中的诗歌内容和情感。
学习:1. 分段解读诗歌《雪》,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拓展:1. 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雪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窗外的景象。
2. 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与雪相关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对于我们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表达作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景物,用诗歌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评估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苏教版《雪》这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雪教学重点: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3、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1、今年的新春伊始,天降瑞雪,给我们扬州人带来了多少惊喜和憧憬。
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也下了一场飞飞扬扬的大雪,那一场大雪让我们的大文豪鲁迅">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别样的诗章——《雪》。
(投影1924年12月30日,北京,大雪“雨雪……下午霁,夜复雪”——鲁迅日记1924年12月31日,北京,晴,大风“大风吹雪盈空际。
”——鲁迅日记十八天后,鲁迅创作散文诗《雪》)2、对于1924、1925这样的年代,我们应该不陌生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呢?(生能结合《江村小景》故事背景答: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3、鲁迅同样应该为我们所熟悉了,初中三年来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学生回忆:《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等)4、在《百草园》、《社戏》以及《故乡》中,我们都能看到鲁迅纯真美好的童年和少年的影子。
而从《藤野先生》一文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的鲁迅曾东渡日本,然而他终于认识到,民族的苦难、社会的弊病仅靠医术是治不了本的,所以他弃医从文,想借文艺来疗救国人软弱而麻木的灵魂。
此后,鲁迅一直走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
作为一个领军人物,他感到的寂寞和痛苦比别人深,受到的压制和迫害比别人重,然而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以笔代刀,写出了匕首一样锋利的文字刺向反动政府的心脏。
那么他会写下怎样的《雪》呢?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指名投影练习)注音磬()口粘()结朔()方胭()脂凛()冽目光灼灼()2、快速浏览全文,课文写到了哪几种雪?据此给课文分段。
(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三、品析探究(一)研读1~3节(江南的雪)[场景1] 江南雪野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
《雪》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雪》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雪》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在《苏教版九年级英语教材》中,Unit 2的课程内容是“Winter”. 该单元主要探讨冬季如何体验。
而本篇教案设计则重点以课文《雪》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商河囊谦语言表达生活所见所闻。
2.能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能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对话结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见。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词汇:冬季,雪,冰,寒冷,冰雪覆盖,滑行2.短语:瑟瑟发抖,呼啸而过,大雪纷飞3.对话结构:谈论活动及其心情四、教学过程Step 1: 教师可以回顾上一节课以及Winter总单元内容,向学生开发自己的思路,发表对冬季的看法或描述,试图自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Step 2: 导入本文教师播放一段雪的视频,激起学生对雪天的热切期待。
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大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季日子里,作者和他的姐姐一起走出门外,看到了一片冰雪覆盖的景象,他们驱车穿过道路,在雪地中快速地滑行,一路欢声笑语。
Step 3: 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生词、短语的解释以及拓展词汇的练习,可以通过自动快闪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浓烈的视觉冲击下掌握生字、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Step 4: 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1. 同学们带着问题预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整体概括。
2. 教师阐述本文的主要对话结构,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组内进行对话练习,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用英语谈论活动。
3.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跟读练习此文,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识别单词、短语,增加语感,并在听、说、读各个方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Step 5: 总结归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逐渐了解本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针对本文的思考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使他们掌握更深入的英文阅读技巧和思维方式。
《雪》(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领略江南雪的美艳和朔方雪的坚强,体会鲁迅先生的惆怅孤独和坚韧。
2、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重要的语句,认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对比衬托的手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从朔方雪飞舞的英姿中能感受韧性战斗的豪情二、学习过程(一)粗略认识鲁迅1、素有“北大醉侠”之称的孔庆东曾经说,台湾著名的学者李敖之所以敢口出狂言,自恃才高,是因为他没有读过鲁迅的作品,不知道现代中国还有深刻如鲁迅的作品。
有人说,身处顺境的人们如果读鲁迅,会觉得过于沉重,过于激烈,过于剑拔弩张。
不过,如果是身陷困境的人读鲁迅,总会油然而生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所以读鲁迅的作品最好是站着读。
2、读鲁迅,首先要进一步了解鲁迅。
请同学们看这几段文字,说说你从中读出什么内容。
①鲁迅生活的时代非常黑暗,当局者镇压残杀爱国青年。
②鲁迅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非常寂寞孤独彷徨,甚至空虚③鲁迅很爱国,愿意为国洒热血。
④鲁迅很坚强,愿意为希望奋斗。
⑤鲁迅个性张扬,独立。
3、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混乱的年代之一。
生活在其中,鲁迅显得尤其艰难。
他为古老中国的前途担忧,他不断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希望借此引起疗救的注意。
但作为文化战士的他,不但为当局者所仇视,屡次被列入暗杀的黑名单,深受黑暗势力的压迫,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还有一些人写文章骂他是封建余孽,堕落文人,骂骂他也就算了,还有人到处散布有关他的谣言,说他收了俄国人的钱,说他做了日本人的探子,说他逃到了香港,。
真正能跟他并肩作战的知心同伴很少。
而且,他早年的个人生活很不幸,身体也不是太好,经常受疾病的折磨。
所以有人说,鲁迅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
但让人钦佩的是,在这种种的压迫折磨之下,他始终没有沉沦没有放弃,他始终能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肯轻易随声附和,他始终在韧性地战斗,虽然有时很孤独。
所以写鲁迅传记的王晓明,诚恳地建议我们,“当然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继续爬在地上仰视鲁迅了,你甚至不妨看他作自己的同类,也是一个社会漩涡中的挣扎者、苦斗者,甚至失败者,但是,惟其如此,我们更不能忽视那挣扎背后的深思,苦斗之中的坚忍,失败所蕴涵的启示:与天神的轻松的凯旋相比,凡人的苦斗之后的失败,才更值得深思,也更令人尊敬。
苏教版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汇总8篇)苏教版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作贺年卡的意义,体验朋友间友好交往的快乐。
2、尝试创造性地表现雪人的各种特征。
3、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1、贺卡图片2、黑色绘画纸,白色油画棒1根,各色包装纸、毛线、小树枝、亮片等装饰物。
活动过程:情境导入——参与讨论与尝试——制作贺卡——交流一、情境导入冬天来到的时候,蛤蟆和青蛙都钻进各自的地洞再也不见面(蛤蟆和青蛙如何过冬的?)。
1、快过年了,蛤蟆非常想念青蛙(它能怎样对青蛙表示祝贺),最后它决定为青蛙寄上一张自己做的贺年卡表示祝贺。
2、于是它来到了礼品商店,看看贺卡是怎么做的。
观察有雪人的贺卡的内容,谈论:有几张贺卡?这几张贺年卡有什么一样的地方?都有雪人,但有哪些不同?二、参与讨论与尝试1、可是,蛤蟆除了会画圆,什么也不会,于是他真心诚意地画了一个圆,把颜色涂得满满的,表示青蛙,又在这个圆球的下面真心诚意地画了一个大圆,把颜色涂得满满的,表示蛤蟆,这两个圆相亲相爱地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雪人。
2、蛤蟆再也不会画了,就把这张贺卡寄了出去。
3、邮递员小松鼠见了,自言自语地说:"啊,蛤蟆虽然只会画圆,可也是对朋友的真心诚意呀。
让我也来表示一下"它给雪人添上自己最爱吃的两颗松果做眼睛。
兔子小姐也见了很感动,又给贺卡上添上了藏在树洞里的一根胡萝卜做鼻子,长颈鹿鹿见了又送上一片最新鲜的叶子做嘴巴。
(以上部分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4、贺卡在送往青蛙家的路上,许多小朋友们又不停地送上自己心爱的礼物:围巾、帽子、糖果、灯笼、鞭炮等(欣赏教师制作的贺卡,观察画面的内容和材料),最后,终于到了青蛙的手中。
第二年春天,青蛙和蛤蟆又在河边相遇,青蛙拿出贺卡对蛤蟆变表示感谢,蛤蟆说:"我只是画了两个圆,怎么现在变得这么美丽呢!"他俩忽然明白了,一起对着树林大声地说:"谢谢你们啦,真心诚意的朋友们"从此,每年新年来到的时候,人们都会想到蛤蟆做的事情,为朋友寄上一张有雪人的年贺卡,表示自己真心诚意的祝贺。
《雪》教案(苏教九下)新野县新航中学王金亮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背景,理解内容。
2、品析文中作者所描写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的寄寓的情感。
3、理解对比写法,体会文章寓意。
4、品味精练传神语言,背诵有关段落。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写雪所寄托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和斗争。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对比写法,体会文章寓意。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意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北国,塞北雪如诗如画,心地纯洁,默默奉献,给人美的享受,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情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1926年的鲁迅先生写的著名散文诗《雪》,全面回味一番他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体味其表达的情感吧。
(二)了解背景(三)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与汉字。
磬口脂粉奁皑灼灼朔方tuì尽凛liè(qìng、lián、zhuó、shuó、褪、冽)2、鲁迅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
著有小说集、及《故事新编》。
《雪》选自他的散文诗。
(周树人、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呐喊》、《彷徨》、《野草》)3、散文诗,它既有的特点、讲究押韵和节奏,又有的特点,比较有气势。
(诗歌、散文)4、展示目标。
5、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请女同学读1-3段,男同学读4-6段。
6、哪位同学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角色朗读呢?(生:1-3段都是写南方的雪,南方的雪比较温柔,像女孩子。
4-6段写朔方的雪,作者笔下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刚毅,适合男生来读。
)7、同学们关注到了写景的内容,朔方的雪和南方的雪两部分的景物有何特点?(板书:江南的雪:柔美北方的雪:壮美)8、请再看课文,看课文1-3段中哪个四字短语点出了柔美的味道。
苏教版《雪》教案苏教版《雪》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自主学习与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雪》(鲁迅)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潜心体会两副雪景图的美致。
2.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方式: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山遍野。
文人墨客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雪景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告诉我们,雪是轻柔的;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告诉我们,雪是洁白,壮丽的;韩愈“故穿庭树作飞花”告诉我们,雪是俏皮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这个文学战士笔下的雪有何特点,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呢?二、齐读,整体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文,一起去感受鲁迅笔下的雪。
2、大家自己说说读得好不好?朗读的评价标准有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流利大家已经做的很好了,那有感情这方面做的如何呢?等我们对它深入了解以后,同学们自己来评定一下吧。
3、作者给我们描绘几幅雪景图?(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三、品读,理解主题1、比较一下,你更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在文中找到依据,并用“我喜欢作者笔下的雪,从中,知道它”句式回答。
(老师示范)如:我喜欢作者笔下江南的雪,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中,知道它滋润美艳,富有生机。
2、引导学生先集中赏析江南的雪(指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感情,反复朗读品味。
)(1)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江南的雪有一个色彩斑斓的、充满生机的环境。
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2021年高中语文雪教案苏教版选修6
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3、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
1、今年的新春伊始,天降瑞雪,给我们扬州人带来了多少惊喜和憧憬。
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也下了一场飞飞扬扬的大雪,那一场大雪让我们的大文豪鲁迅">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别样的诗章——《雪》。
(投影 1924年12月30日,北京,大雪
“雨雪……下午霁,夜复雪”——鲁迅日记
1924年12月31日,北京,晴,大风
“大风吹雪盈空际。
”——鲁迅日记
十八天后,鲁迅创作散文诗《雪》)
2、对于1924、1925这样的年代,我们应该不陌生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呢?
(生能结合《江村小景》故事背景答: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
3、鲁迅同样应该为我们所熟悉了,初中三年来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学生回忆:《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等)
4、在《百草园》、《社戏》以及《故乡》中,我们都能看到鲁迅纯真美好的童年和少年的影子。
而从《藤野先生》一文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的鲁迅曾东渡日本,然而他终于认识到,民族的苦难、社会的弊病仅靠医术是治不了本的,所以他弃医从文,想借文艺来疗救国人软弱而麻木的灵魂。
此后,鲁迅一直走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
作为一个领军人物,他感到的寂寞和痛苦比别人深,受到的压制和迫害比别人重,然而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以笔代刀,写出了匕首一样锋利的文字刺向反动政府的心脏。
那么他会写下怎样的《雪》呢?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投影练习)
注音磬()口粘()结朔()方
胭()脂凛()冽目光灼灼()
2、快速浏览全文,课文写到了哪几种雪?据此给课文分段。
(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三、品析探究
(一)研读1~3节(江南的雪)
[场景1] 江南雪野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
(板书:滋润美艳)
2、写雪野时,作者用了哪些颜色,写了哪些事物?
(指名两生同时板书: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宝珠山茶、单瓣梅花、磬口腊梅花、杂草)
3、(师指板书,引导学生齐读:雪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光是看这些字眼,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江南的雪野美极了,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学生思考回答:多彩的画卷、色彩缤纷、五彩缤纷、美得眩目……>
(板书:色彩缤纷)
4、作者写了这些觉得还没写尽江南雪野,接着又写到了什么?
<生:蜜蜂>
如此一来就有矛盾了,鲁迅自己也说“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这样的冬季,哪来的蜜蜂呢?注意投影上显示的句子中划红线的词语,你从中感觉处了什么?(投影: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生思考讨论>
(提示:“仿佛”——所写景致出于作者的想象。
表现了江南雪野的一片生机。
矛盾中更能见出江南雪野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感情。
)
(板书:生气洋溢)
(板书:实写虚写)
5、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它不是春天,可是让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指板书),所以作者说:“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
<.生自然接:那是隐约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
[场景二] 塑雪罗汉
1、我们应该记得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属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
成年的鲁迅,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同时,他还会想起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他在故乡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
)
2、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的游戏是什么?
<生:堆雪人 / 塑雪罗汉>
3、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划出,然后邻桌小声交流。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 孩子们用龙眼的核做他的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妆奁里偷来胭脂…… / 第二天,又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
4、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
用“——”划出。
(然而很洁白,明艳,灿灿地生光,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 / 目光灼灼而嘴唇通红)
5、雪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指生读出相关内容>
6、给孩子们带来如许快乐的雪人,经受不住晴天,也经受不住寒夜,哪滋润美艳之至的雪,遇上连日的晴天,更是挽留不住,令人难免生出淡淡的哀愁。
江南的雪,是美好的,但也是——?
<生回答:脆弱、生命力不强等等>
(板书:美好但缺乏顽强的生命力)
7、是的,江南的雪象征了那些美好但缺乏顽强的生命力的事物,令人一边向往却又一边惆怅着。
[场景3] 暖国的雨
1、暖国的雨是什么样的特点?
<生:博识的人以为他单调>
2、什么样的情况下,雨才可能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生:天气寒冷,凛冽寒风,冰冻刺骨等等>
3、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温暖宜人的暖国生活的,成年的鲁迅经历着家世巨变与国难当头的双重磨练,漂泊到了寒冷的朔方,面对劣境,他妥协了吗?
那么朔方的雪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朔方的雪现居地的雪)
(二)研读4-6节(朔方的雪)
1、朗读课文4、5、6节
2、讨论: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它有哪些特点?
(提示: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个性独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
升腾地闪烁——张扬豪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不屈奋斗)(板书:个性独立张扬豪迈不屈奋斗)
3、这句话中划红线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投影: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4、由怀念故乡的童年,回到了现实的北方严冬,北方的雪景何等的雄伟绚烂!这也实作者面对冷酷的现实奋起战斗的精神状态;是作者的革命思想感情在奋飞,在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的绚烂!旋转、升腾、弥漫、闪烁,是战士的光辉人格驰骋磅礴于太空的表现。
5、这里又一次提到了雨,联系前文。
暖国的雨只有经历了朔方的刺骨严寒才可能变成那种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的,联系鲁迅的身世经历,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会想起温室中的花朵,童年生活环境的美好优裕,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等。
长大,遭逢变故,尝到人世的艰辛,对黑暗的现实有强烈的愤怒不满。
)
(投影: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6、在现实的残酷与黑暗面前,人可能会有哪些变化?鲁迅属于哪一种人?
(提示:可能有两种变化,或者退缩、顺从、妥协、屈服,或者奋起反抗)
7、由此,你能对“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作什么解释?
(提示:文章的结尾,是对雪的赞美,也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白。
作者不仅希望自己能像朔方的雪一样旋转升腾和闪烁,而且想使太空和自己一起旋转升腾和闪烁,表现了他改造社会、改变命运的热情和信念。
)
四、众家评《雪》
多元化,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说《雪》,比如它的语言风格、描写对象、联想和象征意义、文章结构、鲁迅其人等等。
(为学习下文《<雪>四人谈》做准备。
)
附板书:
十九、雪
鲁迅
冬花实写
雪野
蜜蜂虚写
故乡的雪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怀念、憧憬、热情讴歌
塑雪罗汉为其脆弱而生淡淡哀愁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个性独立
现居地的雪朔方的雪蓬勃地奋飞……——张扬豪迈一种内心的期待
无边的旷野……——顽强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