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专题期末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31.49 KB
- 文档页数:9
中日关系论文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这篇论文旨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历史演变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日贸易往来。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期间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战后,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日本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日关系在历史上还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战争历史和领土争端。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和困难时期,如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崛起和199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争议。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在21世纪初开始改善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交流。
二、现状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上,中日两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规模巨大。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和日本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出现了波动。
政治上,中日两国就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和军备扩张等问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磋商和合作以维护稳定。
文化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旅游合作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日本,两国学生交换也在增加。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未来发展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和努力,以及两国人民的智慧和诚意。
双方应继续加强高层交往和对话,增进互信和合作。
在经济领域,应继续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增长,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合作。
在政治领域,应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历史争端和领土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此外,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教育合作,开展更多的学生交流项目,促进两国年轻一代的友谊和理解。
总之,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但双方应本着和平、合作、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向着更加友好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日两国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并为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日文化交流的作文
你知道吗?中日文化交流就像一场超级有趣的跨国派对,两边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宝贝来互相分享、互相玩耍。
先说说美食吧。
日本的寿司那可是闻名世界,小小的一块米饭上盖着新鲜的生鱼片,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我第一次吃寿司的时候,还闹了个笑话呢。
看着那生鱼片,心里直犯嘀咕:“这生的能吃吗?”可是当我鼓起勇气放进嘴里,哇塞,那鲜嫩的口感和米饭的软糯搭配得恰到好处,瞬间就被征服了。
而咱们中国的美食传到日本后,也有了新的变化。
比如说饺子,在日本饺子可不光是煮着吃,还能做成饺子锅,把饺子煎得香香脆脆的放在锅里,再加上各种蔬菜和汤料,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说传统服饰。
日本的和服特别漂亮,穿着和服走在京都的古街上,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代的日本。
和服的款式多样,花纹精美,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穿法。
而咱们中国的汉服也毫不逊色,汉服的种类那可就更多了,从华丽的曲裾到飘逸的襦裙,每一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现在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经常能看到穿着汉服和和服的年轻人互相交流、拍照,就像是不同文化的美丽使者在对话。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国的古代时期,这种交流形式主要是通过朝贡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互动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日关系更趋于亲密。
然而,在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发生了重大的战争,这对文化交流造成了影响。
现在,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逐渐恢复正常,两国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
文艺交流是中日文化中比较传统的方式,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不断的流传,尤其是近年来电影和电视剧的合拍使中日文化交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些年来,中日漫画、动画等文化形式在两国之间流行,两国之间的电子游戏也逐步达到了各自市场的份额。
在现实中,中日文化交流也通过各种渠道得以实现,如,中日文学交流、音乐会、艺术展览、田径比赛等活动。
例如,中国和日本的学校之间的交流日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的制度,这使得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更加浓厚。
2019年,中日韩电影合作协议也被签署,三个国家之间的电影合作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动。
然而在文化交流领域内,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有些层次的文化交流可能受到语言障碍影响,对译文的满意程度受到挑战,译文质量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另外,由于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双方在一些领域的交流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应该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打破各种壁垒,让更多的中日民众更好的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
总体而言,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积极的互动表明了两国对于和平与合作的高度重视,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和现状都说明,两国的发展需要各自不断学习和借鉴对方,从而共同进步。
今后中日文化交流应该继续加强和扩大,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相互交流之前的准备和理解,让文化交流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中日和谐同发的友好关系体系。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
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
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
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
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
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
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
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
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
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
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
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
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
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
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
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
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
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
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
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摘要】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
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历史合作交流发展影响【正文】一、概括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
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
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
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
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三是影响深远。
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曾把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比喻为做豆腐时加卤水。
至今在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还处处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烙印。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也许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说清道明。
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也有过不少的摩擦和战争。
远的不说,明朝时期倭寇的掳掠曾经狂极一时,我东南沿海一带深受其苦。
还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这一国人永难忘记的罪行,无不历历在目般的控诉着日本对我国人民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两国矛盾和“国仇”依然不能否定历史上很多次积极的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及对两国千秋万代的重要影响。
就在这从古至今的漫漫交往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想法。
就从两大事件来看待两国的交往:中日佛教艺术的盛行和“国书事件”。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蕃神”的外来宗教却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碰撞与融合中扎根到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都知道接受一种外来宗教无疑是对自身信仰的神灵的某种否定,带有摧垮旧有统治体系的危险性,可是即使在崇佛和排佛两大派系尖锐对立的斗争中,佛教依然在日本统治集团的上层站稳了脚跟,迅速深入到日本社会当中。
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如下的几点原因:首先,佛教的力量。
有古书记载:“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
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辩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
所以信奉无边法力的佛教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更是对这样的一种神力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极致态度。
另外日本同大陆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和佛教本身带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于蒙昧初开的古代日本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和贵族中信仰佛教者渐渐增多。
其次,崇佛势力的强大。
皇室中崇佛的苏我马子以绝对的武力优势诛杀了排佛势力,使得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摄行政事之时,更是“笃敬三宝”,身体力行地推广佛教。
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范文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如下:摘要:从古代开始,日本和中国就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从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
日本本来就是和我们接壤的土地,只不过是由于地壳变迁等原因,日本才从亚洲大陆渐渐分离出去,一步一步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岛国。
而且,日本本来是没有人在那居住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日本没有它的本土居民。
它岛上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后来迁移过去的,其中相当多一部分还是由中国迁移过去的。
如此说来,有相当多的日本人的祖先也就是我们中国人。
可见,日本与我们的渊源不是一般的深了。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绳文时代弥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一、绪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都和日本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从古代开始,日本都是和我们关系相当密切的国家了。
从远古来看,日本岛本来就是和我们相连的陆地,只不过是后来地壳的运动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使其渐渐的分了出去,日本也由此渐渐的变成一个岛国,而与我们的大陆板块逐渐分离开了。
但有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个叫大陆桥的通道使人们可以相互往来,据说日本岛本来没有人,日本岛上的人都是从亚洲板块上过去的,由此形成了日本岛的原始居民。
到了绳文时代,日本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岛国,真正与大陆板块完全分离,形成了自己的国度。
到了日本的弥生时代,日本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这大都归功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所谓的移民,这些移民将中国的知识和技术传到日本,使日本国的科技以及经济都飞速的发展。
最重要的一次当属徐福东渡了。
带走了大量的童男童女,以及许多的先进的技术,这对中国来说绝对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损失,但对日本来说确是一个飞跃,一个转折点。
这使日本一夜暴富,科技和经济大幅度发展,这都要归功于中国。
之后的飞鸟时代是日本和中国外交的频繁的时代,日本圣德太子改革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中国进行外交。
到了之后的奈良及平安时代,日本也在各个方面借鉴中国,使自己不断壮大。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一下日本古代和中国在各个方面的联系。
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从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
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
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众所周知,靖国神社是供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和1000多名乙级、丙级战犯亡灵的场所。
多少年来,日本少数人总要在每年的8月15日前后去参拜靖国神社,为在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战争罪犯们招魂扬幡。
他们这种公然为侵略罪行翻案的行径,遭到了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
在这一问题上由日方引起的旷日持久的摩擦与冲突,也成为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
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关于中日文化的作文
一说起中日文化,那可真是有好多有趣的事儿能唠唠。
再讲讲美食文化。
日本的寿司,精致得像艺术品,各种新鲜的食材搭配在一起,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咱们中国的美食那更是数不胜数,八大菜系各有特色,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鲁菜的醇厚……光是想想都能让人流口水。
还有传统文化方面。
日本的茶道、和服,充满了仪式感和独特的美感。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就更丰富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武术……每一样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
不过呢,虽然中日文化有很多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都很重视礼仪,讲究尊重他人。
中日文化各有各的魅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就像不同颜色的花朵,一起绽放才能构成美丽的花园嘛!。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开天辟地,近二十多年日本艺能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交流序号:73 班级:食品1404 学号:1410080416 姓名:高恬宇在中日文化交流这门课上,三位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由秦汉至隋唐再到明清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让我了解了曾经对我而言陌生而又向往的的中日古代文化的交流长河。
老师们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不得不叹服,并且受益匪浅。
这篇论文我便不打算再班门弄斧,而是将我所颇感兴趣的近二十多年来日本艺能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交流做一个大致的陈述。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日本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刻,然而在近二十多年以来,日本艺能界的潮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娱乐生活。
我是标准的90后,不得不说八九十年代的日本艺能界对于我而言并是陌生的。
对于那个时候的日本艺能界我只能从长辈们那里和互联网中得到大致的概念。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日本,中国民众一直都持极度尖锐的敌视态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则引进了一大批日漫,日剧,日影等等,使得中国国民渐渐接触到那个时候已经非常发达的日本潮流。
曾经当我向我的长辈们提起“高仓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的时候,不单单是我的父母辈们,连我的爷爷也能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向前走,不要往两边看”、“晴空霹雳”这样的经典台词。
日本潮流在上个世纪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从来都没有看过[追捕]、[血疑]、[排球女将],也不明白这种年代共鸣感从何而来。
我妈妈曾玩笑地跟我说:“高仓健是她的理想型乃至全亚洲女性的理想型。
”这部1976年于日本上映的悬疑电影,见证了高仓健的鼎盛时代,也让中国观众对这个性感刚毅、面容冷酷的男人充满好感。
而“小鹿纯子”的知名度则要远远大于“荒木由美子”,也正是因为排球女将太深入人心,我妈妈在我小时候总念叨着,小鹿纯子特可爱,要给我梳和她一样的辫子,尽管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她是谁(笑)。
据说当年在年轻人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使不怎么了解日剧也一定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即使没有看过[东京爱情故事]也会知道织田裕二和铃木保奈美。
浅析明治维新序号:64 班级:混合1202 学号:1200000215 姓名:程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日本民族改弦更张,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像扔破靴子一样地扔掉了曾经虔诚地学习、模仿过的大陆文化。
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
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这是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
新政府取代幕府之后,一方面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政权,另一方面为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积极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向西方国家学习,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走富国强兵之路。
早在讨幕过程中,新政府就着手制订各项政治纲领和方针政策,为进行改革做好准备。
在政治上,明治政府提倡破旧立新,组织御亲兵,实施“废藩置县”制。
1869~1872年间,明治政府连续颁布法令,废封建身份制度,士民平等,并取消了武士特权,推行“四民平等”。
除此之外,明治政府还派遣使节团学习资本主义制度。
1871年日本使节赴欧美进行了为期1年10个月的考察。
在经济上,明治政府着手实施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到1879年逐渐完成的地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从地税改革中获取的庞大资金,为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必要的财政基础。
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对官宦工厂投入大量资金,输入先进设备,在铁路、矿山、造船、机械、水泥、玻璃、纺织、制丝等产业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工厂。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仿效政府投资近代工业、兴办工厂。
在思想文化上,明治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本国人才,发展自主教育。
在国家派出的留学生队伍中,还出现了皇族、僧人以及高级官员的身影。
同时,明治政府还引进、招聘外国专家来日任教。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传入了日本。
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
第二年,仿效法国制定了同意的学制。
千年来中日文化论文一、历史文化视域下两国文化(一)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历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见证,谈及历史发展人们将会想到日期以及相关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发生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今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的签订就是其中一重大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到众多关注其重要原因在于首先,两国之间的交往中渗透出了一种文化的特性,另外,两国交往通过文化相互渗透来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这也是历史视域下文化交流多特有的特性。
人类历史发展不能忘却历史,在历史长河发展下也使得民族文化形成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形式。
实际上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
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今天中国人自求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下形成的、实践下形成的发展观念。
中国的独特的发展观念则来源于中国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东邻海洋,四处环山,西北边陲临近沙漠,这种环境也是养成了中华民族发展下的坚韧性格。
追溯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不论良好的影响方面还是坏的影响方面,这些促使中国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日本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日本富有特色的文化,日本从地理上进行划分为岛国,因此历史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鼓励性。
古代中国历代朝代变迁,日本也曾见证了的中国各朝代的繁华,因此日本也在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中心。
日本深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交往中也多呈现出不安等现状,时刻担心自身与他国之间的差异。
在日本发展上,“明治维新”事件影响深远,削番置县集中重要的权利,并以引进西方发展技术,这一历史事件则直接推动了日本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中,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得日本未能卷入半殖民地的发展之中。
探究日本的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如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并颇具东方韵味,最早曾被称之为“茶汤”是一种以茶为饮品的待客方式。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篇一:日本文化论文我眼中的日本论日本文化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
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
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
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
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
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
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
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
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
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
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 日本战国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
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中国茶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1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摘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
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
“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
”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
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一)历史问题。
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一道歉姗姗来迟,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仍时有发生。
更加令人愤怒的是—今天日本政府也开始美化其侵略战争,否认当年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
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
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那段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膺。
6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
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110日)。
(二)钓鱼岛问题。
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摩擦。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
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
”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
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
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
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最近日本又荒唐地制造出“购买钓鱼岛”事件: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募款“购买钓鱼岛”,有媒体报道称,4月27日开立的募款帐户到5月8日为止,已募得3.14亿日元。
从中华文化论文化自信———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视角中华文化的形成、积淀和传承,离不开它与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有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
在探究日本文化各时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不断提高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汉字文化;茶文化习总书记在北大的座谈会上曾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
在全球化发展下的今天,经济实力固然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是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文化自信于我们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还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中日文化交流史,许多中华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仍然适用于日本社会。
所以,为赢得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真正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强国,就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理念,在合作中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分析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化。
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一)和制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文化汉字历史悠久,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了汉字。
而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无文字,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全部用汉语书写,呈现出日语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
和制汉字是日本文字“国字”的一种。
广义定义的“国字”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
①奈良时期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
平安时期,日本的遣唐僧人空海在唐朝学习期间,不仅钻研佛经还致力于研究王羲之、颜真卿等各种中国书法流派。
回国后,他依照汉字草书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
诗歌集《万叶集》使用了这种书写方法。
因此也被称为“万叶假名”,后来简化为汉字楷书或草书的偏旁。
例如,汉字“阿”简化为片假名“ア”、汉字“安”简化为平假名“あ”,汉字“伊”简化为片假名“イ”、汉字“以”简化为平假名“い”等。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专题报告论文专题日越关系与中越关系I 日越关系越日关系并不差二战期间,日本入侵越南,疯狂掠夺越南资源,逼迫越南农民拔掉稻苗转而耕种经济作物,并将之运回日本。
日军还推行“义务售粮”制度,以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粮食,导致1943~1944年有大约200万越南人死于大饥荒。
对于两国的这段历史,尽管有人表示需要牢记,如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曾说:“越南不会忘记二战前后越南与日本那段不愉快的历史。
”然而,笔者从对越南的考察中了解到,大多数越南人对日本有很强的亲近感。
对于是否应该要求日本为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道歉,有越南学者表示:日本首相已经在一些正式场合对此进行了口头道歉,因此不需要再过度追究。
他们认为,在越南历史上,除了日本以外,越南还与法国、美国、中国等国家都发生过战争,越南并没有要求这些国家道歉,因此也不特别地要求日本道歉。
而对于日本政府否认其侵略历史的行为,越南政府也很少做出反应。
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追随美国支持南越政权。
1973年9月21日,日本才正式同越南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至1991年两国关系处于停滞状态。
1992年11月,日本宣布恢复向越南提供官方发展援助(ODA),成为恢复对越援助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此后,两国关系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越日“广泛战略伙伴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越日关系不断发展。
一是政治上两国高层互访日趋频繁。
2006年10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日本,将两国关系提升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两国高层接触更加频繁。
2009年5月,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问日本时,两国宣布建立“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1年10月底越南总理阮晋勇再度访问日本,签署了《关于为了在亚洲和平与繁荣战略合作框架下开展行动的联合声明》等文件,日本重申支持越南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立场,越南则表示继续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13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上任后把越南作为其首次出访国。
2014年3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日时,将两国关系提升为“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5年7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再次访问了日本,8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国会副主席阮氏金银访问日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共总书记阮富仲9月访问日本并与日方发表联合声明,继续强调“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
至此,越日两国关系密切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是双方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交流密切。
多年来,日本是越南最大的外资和官方发展援助来源国,目前对越南的投资总额超过了350亿美元,官方发展援助超过250亿美元(占越南吸收ODA总额的30%以上)。
2014年,日越双边进出口额超过276亿美元,其中越南出口147亿美元,进口129亿美元。
双方表示将在2020年实现两国贸易额翻一番。
除了经贸合作外,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为帮助越南到2020年实现工业化目标,日本与越南签订了越日“到2020年和面向2030年合作框架”,制定了帮助越南改善投资环境的五步计划、培训越南技术人员计划、帮助越南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措施等。
在此次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两国承诺将在经济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实现对接。
日本还为越南培养军事人才,力度也在逐步加大。
三是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互支持,在南海问题上相互配合。
一方面,两国承诺在国际或地区场合,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东盟地区论坛(ARF)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内相互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G7国家中首个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同时,两国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也引起了关注。
2012年日本外相访问越南期间,越南要求日本协助其训练海岸警卫队员,增强其海岸防御能力。
2013年安倍出访越南时,公开呼吁越南与日本联起手来,共同应对中国在本地区“日益活跃的行动”;而越南总理阮晋勇则力邀“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加强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
在2014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安倍提出“日本支持越南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还表示将向越南提供巡逻船。
2015年6月,日本航空自卫队总司令斋藤治和在访问越南时表示,日本航空自卫队将与越南空军密切协作。
而此次阮富仲访问日本时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明确写入:“双方对东海(中国南海——笔者注)最近局势,包括在各岛礁开展大规模填海造地活动使紧张局势升级、互信遭侵蚀,威胁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等状况深表忧虑。
双方强调,相关海域国家应严格遵守国际法,避免采取改变东海(中国南海——笔者注)现状的单方面行动……”越日关系走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越日关系近年来升温有其内在动因,即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安全上的互补性和相互需求;与此同时,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尤其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日本和越南的地缘政治地位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由此引起了南海局势的进一步紧张。
由于南海问题升温,近年来越南加大了购买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步伐。
越南主要从俄罗斯和北欧国家购买武器,同时也希望能够从美国和日本购买武器。
但由于美国把“人权”作为交换条件,因而越南难以买到美国装备。
2014年4月,日本内阁废除了“武器出口三原则”(1967年,由佐藤内阁提出,禁止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联合国禁止的国家、国际冲突的当事国或有冲突危险的国家出口武器。
1976年,三木内阁将之扩展至上述以外的地区,实质全面禁止了武器出口。
后在对美国出口方面设置了个别“例外”——编者注),从而为其武器出口扫清了制度障碍,而越南正是潜在的大市场。
而且由于日美同盟的存在,越南还可能借道日本,获得美国的武器或重要部件和技术。
从越日关系来看,政治上越日两国制度不同但互不干涉内政,且日本通过技术援助帮助越南实现其战略目标;经贸关系上,越南将日本视为“最有价值的经贸合作伙伴”,日本是越南主要外资来源国、重要出口市场和技术引进国;在领海主权问题上,两国之间没有冲突,并且都与中国有争端。
而在国际上,越日两国都寻求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可见,越日两国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且相互需求性很强。
因此,越日两国今后有可能达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尽管这样,日越之间的合作并非毫无顾忌。
越南的主要顾虑在于:一方面需要拉日本来抗衡中国,另一方面政治上又要依托中国,因此,越南既要在与日本联合抗衡中国方面有所进展,又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有损中国的面子以至于失去政治上的重要支持,甚至导致更大的损失。
这正是阮富仲访日期间,日方高调炒作南海问题,而越共则相对表现克制、回应低调的原因。
实际上,此次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足以证明,越日双方都有针对中国而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图。
而近期传出日俄两国公司与越南合作,在南海争议地区开发石油的消息,则透露出越南尝试综合利用各种矛盾“玩转大国”的新苗头。
越日关系的新动向,应该引起中国足够的重视。
II.中越历史上的关系中越两国在古代历史上就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既有友好相处又有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国内出于维护“同志加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书中避而不谈历史上两国的战争,越南却在讲友好时也在史书中大讲“两千年反对北方侵略史”。
结果双方关系一旦出现不正常,中国人因缺乏心理准备而普遍对彼方的“忘恩负义”感到意外且难以理解。
许多越南人却多能迅速实现反目成仇的角色转换。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如今的人们在看待中越的历史关系时,既要看到友好的一面,也不可讳言两国间古代的战事,并注重传统基因对今天两国关系的影响。
为此,我们特约军事历史学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讲述一下历史上的中越关系中不愉快的一面。
史学界有句名言:“历史没有垃圾箱”。
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把不如意的东西当成垃圾扔掉,人类每一段历史不论多么不愉快却都不能抛弃。
回顾中国同越南的历史关系,友好相处是主体,不过战争和冲突也不可回避。
过去许多中国人总愿意显示一种“天朝”的宽宏态度,不大计较同邻居以往的冲突,对方却常常以一种怨者心态理解历史,以不正常的心理处理相互关系。
因此,客观地回顾以往的历史恩怨,以史为镜启迪今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家间保持正常关系。
华夏文化开化了山越部落,越人进入中原王朝治下的“郡县时期”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应该从其自身的国家结构形成、并有准确文字记载算起。
例如中国古代有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和“女娲补天”等传说,这只是原始社会中尚无文字时的口头神话描述,严肃的史学家都是从4000年前王朝国家建立的夏代作为中华民族国家的开端。
我国周边有些国家却出于特殊的心理,总希望把自己的历史拉长,于是把民间传说和神话也当成了历史依据。
从文字记载来看,如今越南地区的历史只有2200余年,最早的记载还出于汉朝学者司马迁的《史记》。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如今五岭以南的“山越”人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既无文字也无政权。
近代越南编著的史书《大越史记》,却认为越南人祖先为炎神农氏之后裔径阳王,其父帝“明”为炎帝三世之孙。
这全系民间神话传说而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传说将其祖先说成“炎帝三世孙”,又显示出一种认为与北方的“炎黄子孙”有并肩地位的好胜心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地区,随后50万秦军和随军民夫进入五岭以南的山越部落区,顺利地控制当地并建立了郡县政权。
后来越南史书上曾描述出有什么“瓯雒国”和“安阳王”进行“抗秦”战斗,这又是后来用于服务政治宣传的神话传说。
当时山越地区只是各原始部落散居,既无文字也无政权,哪里有什么“国”和“王”?当地部落不习惯和不愿归顺外来军队,确实有一些抵抗,不过谈不上是国与国的战争。
统一岭南的秦军将领是河北人赵佗,在秦朝灭亡后才在当地建立了“南越国”并自立为王。
不久汉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在长达 1000多年时间内都成为中原王朝管辖的州、郡、县行政区,汉代称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称为“千年郡县时期”。
不过越南现代史书将此期间说成“延续一千多年的亡国时期”,则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曲解,因为此前岭南山越地区根本没有建立国家,何谈“亡国”?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对统治下的人民自然有压迫、剥削的一面,不过中原文明对边远地区带去的文明开化还是主流。
自秦朝、汉朝起,中原王朝控制岭南、交趾一带后,带去汉字和儒学,才使当地有了文化教育。
从那时起的一千多年问,当地知识分子一直用汉字,只有不识字的下层百姓才说当地方言--越语,不过也掺杂有大量北方的外来词汇,连现代越南史书也承认其最早的语系是“汉越语系”。
越南史学家也承认,正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带来了铁制工具,使交趾地区农耕水平有了一个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