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人教版)】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3)常识性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3)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难点是化学平衡状态判断。
[教学过程]一、化学平衡状态: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
特点:“动、定、变”特点: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
定:条件不变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平衡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应是从一定速率开始的,而逆反应是从零开始的,随时间推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①反应物与生成物处于动态平衡,V正=V逆②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一定,百分组成保持一定;(或说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含量保持一定)③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即被破坏,发生平衡移动。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动态平衡的含义,还可以引用适当的比喻。
例如:当水槽中进水和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槽内水量保持不变;当商场在一定时间里进出人数相同时,商场内人数保持不变等。
实验步骤如下:(1)出示天平和装了水的一个矿泉水瓶Ⅰ,等待静止平衡,不动时称为平衡状态;(2)一个空矿泉水瓶剪去上部,下部刺一个小孔;(3)按图4所示向Ⅱ空瓶内不断倒水,使它出现与Ⅰ瓶水位等高的状态,而且保持这一水位。
告诉学生这时水位不变了,也可以称为平衡了。
请思考精品文档Ⅰ与Ⅱ两种平衡有何不同。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2.知道可逆反应建立化学平衡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
◆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CO。
有人认为是CO与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长所造成的。
英国人耗巨资建成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结果发现CO的含量仍然没有减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回答】对于炼铁高炉中的反应为可逆反应:Fe2O3+3CO2Fe+3CO2,CO不能完全转化,反应是有限度的。
可逆反应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下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新知讲解】【阅读理解】阅读教材p30、31,化学平衡状态内容。
【过渡】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
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回答】学生举例说明化学反应存在的限度【讲述】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讲述】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一、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征:(1)可逆反应分为方向相反的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
(2)正、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是同时进行的。
(3)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4)能量转化类型相反:若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观点,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 培养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原理,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化学平衡相关实验器械、PPT课件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反应容器等。
3. 准备案例: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4. 准备习题:设计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用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回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会放热,有些会吸热,并通过演示实验(如H2还原CuO)让学生观察。
接着提出化学平衡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化学平衡。
2. 讲授新课(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如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征。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这部份内容相对较难,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讨论和教师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改变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些影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的挪动这部份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2)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是什么?4. 教室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挪动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教学难点]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归纳推理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在合成氨工业中,只考虑合成氨的快慢行不行?(从效益和原料应充分利用的角度) 生:不行,因为N 2+3H 2 2NH 3由可逆反应,还应考虑使N 2和H 2尽可能多地转变为NH 3。
师: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的多少问题就涉及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建立由溶解平衡引出化学反应平衡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特点: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 (正)=v (逆)。
定:条件不变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平衡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应是从一定速率开始的,而逆反应是从零开始的,随时间推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可逆反应)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是由化学平衡常数来决定的。
[板书]例:CO+H 2O (g CO 2+H 2,通过实验,以不同起始状态使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CO 2和H 2的浓度的乘积与反应物CO 和H 2O 的浓度的乘积永远相等。
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用K 表示:)()()()(222O H c CO c H c CO c K ⋅⋅= 从上述可知:平衡常数越大,生成物浓度越大,反应物浓度越小,故反应向右进行的越完全。
反应物的转化率也越大。
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不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仅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书写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由于固体浓度为一常数,所以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再写出。
②由于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一常数(55.6 mol·L -1),因平衡常数已归并,书写时不必写出。
⾼中化学《化学平衡》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阳⾕⼀中栾习坤化学平衡(第⼀课时)⼀、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和特征过程与⽅法: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利⽤数学⼯具解决化学问题2、培养学⽣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统⼀”这⼀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和判断标志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和判断标志四、教学⽅法类⽐、归纳、精讲点拨五、教学过程[导⼊]:图⽚引⼊课题[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1.可逆反应的定义:[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1)H2 和O2 反应能⽣成⽔,⽔⼜能分解⽣成H2 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2))SO2 溶于⽔的反应是可逆反应(3))在⼀定条件下,把氢⽓和⾜量的氮⽓混合,充分反应后,氮⽓完全消耗。
[引导学⽣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为化学平衡建⽴做铺垫][类⽐溶解平衡,引导学⽣建⽴化学平衡][引导学⽣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化学平衡1定义:2特点前提:对象:外在表现:实质:3.化学平衡状态建⽴的标志:①②[引导学⽣完成思考与交流1 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的⽣成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内⽣成nmolA,同时⽣成3n mol BC.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D.A、B、C 的分⼦数⽐为1:3:2【思考与交流2】在⼀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C(g)+ D(g)达到平衡。
()A.混合⽓体总物质的量B.混合⽓体的总压强C.混合⽓体的平均相对分⼦质量D.混合⽓体的密度[指导学⽣完成练习][试⼀试]:[布置] :课下作业1教材P32 2、3、4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第二节化学平衡●从容说课本节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
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学中应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接着再以一可逆反应为例,如CO+H2O(g) CO2+H2,说明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组织好本节的史实讨论。
19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用建筑高大的高炉来减少高炉气中CO含量的错误做法,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 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 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高中化学的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贯穿了本章内容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平衡的知识,在必修二的学习中,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等基础知识,从溶解平衡过渡到化学平衡,教师需要做好架桥连接工作;此外,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讲解时需要不断补充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3、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五、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六、教学过程[引言] 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的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的探索。
物的转化率是该条件下物质的最大转化率。
8分钟二、化学平衡
状态的特点以
及化学平衡状
态的判断
【活动3】根据前一个环节的分析梳理提炼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活动4】应用特征进行平衡状态的判断。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以下哪
些选项可以判断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2,同时生成 2a mol NH3
B.H2的消耗速率等于 N2生成速率的3倍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E.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活动4】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思考,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
化学平衡状态,说出分析理由。
10分钟三、化学平衡
常数表达式的
得出
【活动5】规律的探寻:化学平衡的改变,有规律可循吗?不同
的化学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素材1:给出CO(g) + H2O(g) CO2 (g) + H2 (g)
在800 ℃时反应体系中不同投料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
素材2:457.6 ℃时反应体系 H2 (g) + I2 (g) 2HI(g) 中
不同投料时,各物质平衡时的浓度。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运算,对数学关系式的不断修正,最终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表达式。
1分
钟
四、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
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表达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行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长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终过渡到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阅历和将要经受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阅历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学问,关怀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参加意识和决策能力。
贯彻落实以化学试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当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当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关怀。
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
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学问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物的转化率是该条件下物质的最大转化率。
8分钟二、化学平衡
状态的特点以
及化学平衡状
态的判断
【活动3】根据前一个环节的分析梳理提炼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活动4】应用特征进行平衡状态的判断。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以下哪
些选项可以判断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N2,同时生成 2a mol NH3
B.H2的消耗速率等于 N2生成速率的3倍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E.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活动4】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思考,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
化学平衡状态,说出分析理由。
10分钟三、化学平衡
常数表达式的
得出
【活动5】规律的探寻:化学平衡的改变,有规律可循吗?不同
的化学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素材1:给出CO(g) + H2O(g) CO2 (g) + H2 (g)
在800 ℃时反应体系中不同投料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
素材2:457.6 ℃时反应体系 H2 (g) + I2 (g) 2HI(g) 中
不同投料时,各物质平衡时的浓度。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运算,对数学关系式的不断修正,最终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表达式。
1分
钟
四、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