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碑林博物馆

自原碑林与西安孔庙演变而组成

总面积31900㎡由南向北总长约300m

建筑形式:典型的中国庙宇式建筑

建筑基本格局:自南向北中轴对称式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先后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时期,至今仍维持着明清时的建筑格局,碑林以前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附属于孔庙和学府,经历史的演变成为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孔庙基本格局:左庙右学(这种布局是明清地方庙学定型以后的正规布局)

孔庙建筑的基本建筑格局:塞门→礼门→义路→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门)→两庑→大成殿等

孔庙: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庙宇,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地方孔庙绝大多数因学校而设,它们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办学校(即学宫)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建筑群类型庙学建筑,其中的孔庙是学宫的信仰中心,学宫是孔庙的存在依据。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诏各地学校中建孔子庙,因而产生了地方庙学建筑

入口:西门为“礼门”东门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唐时期:西安孔庙始于唐武德二年在务本坊国子监内设立的周公、孔子庙。贞观二年,停祭周公,正式立孔庙。唐末韩建缩城后,于天佑元年(904年)将国子监及部分石经搬至皇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即新城的中心位置。五代时孔庙府学位置并未迁移,仍然处于城内的显要位置上

宋时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扩修西安孔庙并移府学于京乡日奇城东南角(现址),形成了府学、孔庙、碑林三位一体的局面. 按东尊西卑的礼制思想,府学居西,孔庙居东,孔庙、碑林、府学三位一体的格局,历金、元、明、清诸代再未变动

金元时期:金元期间对碑林、府学及孔庙的整修有十多次,但最晚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作为今日碑林博物馆的碑林和孔庙的建筑格局己基本形成。孔庙为两进院落,按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仪门(即戟门)、礼殿(即大成殿),棂星门与戟门间分别为二堂、斋宫及厨库,而仪门与礼殿间为东西两 ;位于大成殿后的碑林则为石台孝经居中,石经廊房环绕状

明时期:进入明朝,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西安城在奉元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展三分之一,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碑林在城内的位置也变为南城墙内居中偏东。明代对孔庙及附属建筑的维修至少有八次以上,至明末,孔庙的建筑有大成殿、东西两庑、戟门、文昌祠和七贤祠(嘉靖后为名宦祠和乡贤祠)、神厨、斋宿房、棂星门、泮池、泮桥、木牌坊和碑亭。明代碑林的建筑格局与宋、金、元时期相比基本未变

清时期:清代对孔庙进行了五次维修,基本上维持着明代晚期的孔庙格局。而碑林仍是孔庙和府学的附属,但独立性逐步增强

民国时期:民国时对孔庙进行了两次维修,在民国七年(1918)的整修中将东西两庆拆毁改建,重修照壁,并新修东西门房各三间

新中国至今:解放后至今共维修三次,但大成殿于1959年毁于雷火,故孔庙与碑林间界限已模糊。昔日的孔庙已不复存在,但其大致格局及一些附属建筑和遗物仍然存留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曾经附属于孔庙和府学的碑林,今日取得了独立地位,而孔庙反而成为碑林的附属物。

棂星门:明代棂星,又即灵星,或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有“取士得才”的意义,因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棂星,孔庙里设棂星门,表示祭祀孔子如同祭天,在古代,祭祀孔子时进入棂星门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只有主祭人员和当地最高官员可以从中门进入,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泮池:元代古代地方官学孔庙型制中不可缺少的构筑物,仅用于孔庙建筑中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池中之水有阻隔之用,池上石桥有连通之用,它是孔庙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

太和元气坊:明代“太和元气”颂扬的是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其为明代建筑,采用四柱三檐,上面的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分等级,最高的是和玺彩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戟门(大成门):明代“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又名为戟门是因祭祀孔子时在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礼兵器而得名。按照礼仪制度,古时宗庙、陵墓门前设立戟门和列戟是衡量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是祭孔的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后来宋徽宗赵佶尊崇孔子,谓之“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而更名为大成殿。西安孔庙内大成殿因雷火毁于1959年。

碑亭:清代,攒尖,为单檐八脊全木质结构,碑亭中陈列着清历代王朝平定西北战争中由皇帝御制的纪功碑。

照壁:明代又称“塞门”,于明国时期重修是孔庙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处建筑,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门钉:每組门扇共有108個门钉(左、右各54),因9为阳数之极(《阴阳说》将十位数中的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阴数”,将奇数:一、三、五、

七、九又单独称为“极阳数”,或谓之“天数”。皇帝是天子,故“九”为皇帝常用数)9的倍数108更是礼制中最大者,以此表示对圣朝的尊崇与礼敬。

歇山:戟门顶为—歇山,等级仅次于庑殿,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分单檐和重檐两种,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瓦色以黄色为最高等级,其次为青色,此戟门为单檐青色琉璃瓦顶。

八角攒尖: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屋顶,一般为单檐,八角攒尖在中国古建制式中级别较高。此碑亭为单檐黄瓦八角攒尖

19世至己未中国社会的巨变掀起了对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冲击,原本庙、学、碑林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过去,三学己不复存在由于官学废止,孔庙和碑林分制。民国元年(1912)陕西军政府明令废除祭孔典礼,同年,碑林由陕西省立图书馆代管,1937~1938年对碑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形成了今日碑林的基本格局和规模

拴马桩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