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格式:pdf
- 大小:8.00 MB
- 文档页数:8
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戴洋;罗勇;王长科;沈永平;马振峰;王小兰【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0(32)1【摘要】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的冷湿期,到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冷干期,再到1990年代末起增暖迅速进入暖干期,若尔盖湿地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一方面,总云量持续减少,日照时数上升,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干燥指数也逐渐降低.秋季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发生暖干化最明显的季节,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温度显著升高的贡献.日较差是蒸发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低云量、气温、日照等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在1997年和1985年发生突变,分别转为迅速增暖和持续减少.【总页数】8页(P35-42)【作者】戴洋;罗勇;王长科;沈永平;马振峰;王小兰【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若尔盖高原1967-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1961年~2008年洪湖湿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3.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4.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5.1961~2010年海南兴隆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陆宣承;文军;田辉;杨越;杨奥莉【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20(39)4【摘要】湿地近地面水热交换对陆面过程乃至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准确量化湿地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若尔盖花湖湿地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观测场(下称花湖观测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各季节选取3个典型晴天,分析了若尔盖湿地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特征,并与鄂陵湖和玛曲草原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同时计算了湿地下垫面的能量闭合率。
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过程都为单峰型,在14:00(北京时,下同)-15:00达到最大值,感热通量最大值可达101.7 W·m^-2。
潜热通量最大值可达412.6 W·m^-2。
寒冷干燥季节的感热通量日平均值比温暖湿润季节大18.0%;而温暖潮湿季节潜热通量日平均值比寒冷干燥季节高68.7%。
本文还将湿地水热交换过程与玛曲草原以及鄂陵湖湖面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夏季,若尔盖湿地近地面与鄂陵湖湖面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总量相当,但湿地日变化幅度远大于湖面,通常为湖面的4~7倍。
玛曲草原夏季感热通量日变幅约为若尔盖湿地的1.5倍,而湿地夏季潜热通量总量约为草原的1.2倍。
在地表向上的通量中,能量不平衡所占的比例:春季27.7%,夏季22.7%,秋季15.7%,冬季19.4%。
湿地全年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能量,夏季潜热通量占有效能量的比例可达58.0%。
【总页数】10页(P719-728)【作者】陆宣承;文军;田辉;杨越;杨奥莉【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23【相关文献】1.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2.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3.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背景研究--若尔盖高寒湿地研究概述4.麻多高寒湿地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5.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和碳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的观测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Budyko假设的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作者:赵娜娜王贺年于一雷徐卫刚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未来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若尔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Budyko假设理论,应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流域径流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和流域特征参数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645 1、-0.234 7和-182.205 0,即若尔盖流域降水每增加1 mm将导致流域径流增加0.645 1 mm,潜在蒸散发每增加1 mm将导致流域径流减少0.234 7 mm,流域特征参数每增加1将导致流域径流减少182.205 0 mm;若尔盖流域逐年径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基准期(1960-1990年)相比,变化期(1991-2011年)径流量减少了56.23 mm(20.48%),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流域下垫面特征的变化,其贡献率可达93.46%,而气候变化的影响仅占5.57%。
关键词:若尔盖流域;径流;气候变化;流域特征参数;归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赵娜娜The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streamflow changes in the Zoige basin based on the Budyko hypothesisZHAO Nana1,2,3,WANG Henian1,2,YU Yilei1,2,XU Weigang1,2(1.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Services and Restoration,Beijing 100091,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he hydrologic cycle research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water science study.The study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to hydrological process chang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ture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Budyko hypothesis,we conducted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the streamflow changes in the Zoige basin by sensitivity analysis,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streamflow to precipitation,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and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were 0.654 1,-0.234 7,and -182.205 0,respectively,which means that every 1 mm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ould induce a 0.654 1 mm increase in streamflow;every 1 mm increase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ould induce a 0.234 7 mm decrease in streamflow;every increase of 1 in the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would induce a 182.205 0 mm decrease in streamflow.The streamflow of the Zoige basi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period (1960-1990),the streamflow of the change period (1991-2011) decreased by 56.23 mm (20.48%).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 was the change of underlying surface characteristics,whose contribution rate reached 93.46%.The climate change only contributed 5..57%.Key words:the Zoige basin;streamflow;climate change;catchme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attribution analysis全球變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是当今流域水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2],近50年来,中国各大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均呈明显的下降现象,这已引起管理部门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研究流域径流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由于湿地排水和泥炭开采活动,湿地面积萎缩了62%,典型区域达到88%左右;③典型区域植物群落调查表明,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发
生了严重退化;④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导致啮齿类
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大;⑤湿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源.
白云芳,BAIYun-fang(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24)。
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区域温室气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同时也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若尔盖湿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能力低,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沙化日益加剧。
通过观看短片和广泛查找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导致诺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湿地退化因素分析(1)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的变化尤其显著, 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降雨量的减少使得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气温增高: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湿地、草地退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开沟排水:为了满足牧业对草场资源的需求, 扩大牧场, 当地把沼泽地作为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沟排水疏干沼泽的工作。
排水三年后的沼泽, 土壤理化性质有相应改变, 地表植物演替加速, 由沼泽向草甸演变, 牧草产量增加。
然而, 湿地开沟排水是人为干预自然沼泽的重大行动,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是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最严重的干扰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土壤板结、草场荒漠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导致牧区放牧的恶性循环,不断蚕食破坏湿地和草原,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导致湿地的水文状况和土壤结构受到了直接的破坏。
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湿地中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过度开垦:为解决牧区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开垦荒地现象。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王燕;赵志中;乔彦松;李朝柱【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05(11)4【摘要】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已成为若尔盖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若尔盖地区195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增高,各季节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9~11月)和冬季(12~莅年2月)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略有减少之势,降水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75mm.其中,春季(3~5月)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的趋势更明显一些,而夏季(6~8月)和冬季降水量却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受气候变暖趋干的影响,该区冻土环境和植被发生变化,土地沙化、草地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页数】6页(P328-332,340)【作者】王燕;赵志中;乔彦松;李朝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相关文献】1.近45年来太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J], 周晋红;张军;刘武华2.近45年来三明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王正廷;伍毓柏3.西双版纳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J], 喻彦;蒙桂云;张利才4.近45年来尤溪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洪维群5.西南喀斯特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J], 王钧;蒙吉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6卷第1期2021年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 36 No. 1Feb. 2021文章编号:2096-1618(2021 )01办)7347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杨越\文军、陆宣承、王欣2,田辉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丨0225;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为探究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的影响,利用1987-2016年的5期陆地资源卫星主题 绘图仪及陆地资源卫星陆地成像仪观测数据,使用决策树分类的方法提取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湿地面积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6年若尔盖、玛曲、红原、阿坝4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若尔盖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探讨湿地面积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丨987-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呈现板块化,总面积减少约902. 16 km2;1984-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区域气候有显著的变暖趋势(0.64丈/10 a)。
气温与湿地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降水和相对湿度,表明气温是影响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
关键词:气候变化;陆面过程;若尔盖高寒湿地;气温;响应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doi:IO. 16836/j. cnki. jcuit.2021.01.0120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可有效控制空气中 c o2的含量,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气候变化对湿地的面积和分布等也有重要影响m。
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会引起湿地水 文、植物群落及生态等功能的变化:2]。
若尔盖高寒湿 地地处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及管理温室气体等功能对该 区域的气候稳定及生态平衡起关键的屏障作用[3]。
四川若尔盖⾼原沼泽湿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政策建议四川若尔盖⾼原沼泽湿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政策建议摘要⼀、绪论1.研究意义和⽬的2.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研究现状3.国内外对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4.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四川若尔盖⾼原沼泽湿地的概况1.若尔盖⾼原湿地的概括2.四川若尔盖⾼原湿地的变迁3.若尔盖⾼原湿地保护的现状三、四川若尔盖⾼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1.若尔盖⾼原湿地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的确定2.运⽤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系统的指数3.对⽣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1.⽣态补偿2.⽣计替代3.⽣态恢复4.社区共管5.法律保障6.扶助政策五、基本结论参考⽂献摘要第⼀章绪论作为全球三⼤⽣态系统之⼀的湿地⽣态系统,是⼈类赖以⽣存的重要环境。
湿地是地球上初级⽣产⼒最⾼的⽣态系统,是⼈类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的基础。
湿地调蓄洪⽔、净化⽔源的功能不仅为我们提供⽔源,补充地下⽔,还时刻为我们抵御⾃然灾害。
可以说,湿地⽆处不在为⼈类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
尽管我国湿地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众多,⼈均湿地资源却相对贫乏,因⼈1:3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湿地资源需求压⼒⾮常巨⼤。
⽬前,湿地农业开发、天然湿地⽤途改变和城市发展对天然湿地的占⽤等仍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积锐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沿沼、沿海和沿湖地区,随着⼟地资源需求压⼒的增⼤,各类⼯农业⽤地和城市建设⽤地等都在向湿地要地,湿地景观丧失⾮常严重。
三江平原经过50多年的开发,其湿地⾯积已由1949年的534万hm2减少⾄2000年的90.69万hm2。
⽽耕地⾯积则由1949年79.6万hm2增加到1996年的366.8万hm2。
中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约119万hm2。
⽽城乡⼯矿占⽤的湿地约有100万hm2,⼆者相当于我国沿海湿地总⾯积的50%。
全国围垦湖泊⾯积达130万hm2。
以上,超过了我国现今五⼤淡⽔湖⾯积之和,⽽因围垦消亡的天然湖泊约有1000个。
若尔盖高原1967-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甄硕;索朗夺尔基;董李勤;姚鹏举;郑茹敏【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5【摘要】以1967-2014年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台站(若尔盖站、红原站、玛曲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全年及四季若尔盖高原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突变分析。
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蒸发量也呈增大趋势,整体气候继续朝暖干化方向发展。
若尔盖高原气温各季节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以冬季上升幅度最大;降水量除秋季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其他季节呈略增加趋势,但降水整体趋势为减少;各季节蒸发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最大。
若尔盖高原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从此后上升趋势明显;高原降水分别在1975年和1985年发生了2次突变,第2次突变后降水增加趋势变慢并在1991年后开始减少;蒸发量在1994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
【总页数】6页(P138-143)【作者】甄硕;索朗夺尔基;董李勤;姚鹏举;郑茹敏【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624500;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6.5【相关文献】1.1981年~2016年北票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王晶晶;王雪松;李丽;张烨;郭玲;卜思阳2.1967-2014年科西河流域冰湖时空变化 [J], 宫鹏;姚晓军;孙美平;安丽娜;李晓锋3.1988年~2017年朝阳县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卜思阳;范兰艳;耿文杰;桑林;王晓杰;王平华;刘莹;杨雷4.呼伦贝尔市1961年~2017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娜仁夫; 那仁满都拉; 郭恩亮; 特力格尔5.全球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泾河流域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袁素芬;唐海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若尔盖湿地沼泽、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草地沙漠化严重,使得若尔盖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若尔盖地区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分析气候对若尔盖湿地退化造成的影响,并找出解决湿地退化的措施。
对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湿地湿地退化若尔盖高原是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缘,海拔在3400-4000m之间,平均海拔3500m,因地质为若尔盖地块而闻名,地貌类型主要以丘陵、山地、河谷及低山为主。
若尔盖高原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700mm左右,这些特点都为若尔盖地区形成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
1若尔盖湿地现状的透视湿地是指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中间过渡地带,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及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组成了地球三大生态系统[2]。
我国湿地面积占全球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
由于若尔盖湿地位于黄河、长江的上游源区,若尔盖湿地每年可以为黄河提供约30%左右的水量,因此,若尔盖湿地对黄河及长江的生态和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若尔盖湿地正面临着沙化、湿地萎缩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截止到2000年,若尔盖湿地17个大型湖泊中已有6个干涸,湖泊总面积萎缩近850hm2,濒危物种已超过50种,还有很多物种数量在不断减少。
因此,分析影响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原因,对该地区实现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的影响尤为重要。
2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推断若尔盖湿地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
其中,人为原因是加速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人为的扩大牧场面积,使得牲畜对草地过度践踏,造成草层低矮,土壤板结。
若尔盖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郭洁;李国平【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7(26)2【摘要】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
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近30年来若尔盖湿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
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若尔盖高原湿地的地表水资源减少,湿地萎缩,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
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萎缩及退化趋势。
【总页数】7页(P422-428)【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暖干化;湿地退化【作者】郭洁;李国平【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若尔盖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J], 罗清;彭国照2.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J], 赵光远;张旭;张晓良3.若尔盖退化高寒湿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J], 孙飞达; 李飞; 陈文业; 朱灿; 周俗; 苟文龙; 刘琳; 周冀琼4.鸟类群落对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梯度的响应 [J], 包新康;廖继承;索郎夺尔基;孙元海;丁励;卓玛姐;玛吉措5.若尔盖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氮矿化特征及温度效应 [J], 李梦;胡容;蒲玉琳;张世熔;李婷;贾永霞;李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轮题型·必刷卷】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题型突破训练专题20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主要保护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若尔盖湿地平均海拔3400米。
其四周被高耸的群山包围,形成典型的断陷盆地。
流域内河流主要是黄河水系,包括其支流白河等大小河流约430条,区内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若尔盖湿地河流蜿蜒曲折,河曲发育,牛轭湖星罗棋布。
下图为若尔盖湿地略图。
材料二: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8年,是中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
未来我国将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重点建设包括若盖尔在内的一批湿地国家公园。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述若尔盖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析若尔盖湿地对其下游段黄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3)说明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意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盐荒地是指由于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导致无法种植农作物,使土地处于撂荒状态的地区。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迅速蒸发,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形成盐碱化。
新疆图木舒克市红旗农场位于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上,地势低洼,周边山地岩石盐类物质较多,土壤盐碱化严重。
读新疆图木舒克市红旗农场位置示意图和新疆某盐荒地土壤剖面中全盐量表,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某盐荒地土壤剖面中全盐量(单位质量水中所含各种溶解盐类的总和)数据,如表下。
土层深度(cm)0-1010-2020-4040-6060-8080-100全盐量(g/kg)9.08.7 6.5 4.7 2.0 1.8(1)说出该盐荒地土壤剖面中全盐量的分布特征并简析该红旗农场盐碱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该红旗农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治理盐碱地,修建灌渠和排渠配套系统,引进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尝试农作物与盐生植物的套种模式等。
若尔盖草原严重退化措施1. 引言若尔盖草原位于中国四川省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草原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若尔盖草原面临严重退化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若尔盖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2. 退化原因分析2.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若尔盖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若尔盖草原的气候特点是多年冻土和高寒植被,然而近年来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草原植被无法适应快速的气候变化。
2.2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若尔盖草原退化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和生长,同时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结合力,进一步加重了草原的退化程度。
2.3 采矿活动若尔盖草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长期以来,采矿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开发矿藏不仅污染了草原水源,还直接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3. 应对措施3.1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若尔盖草原退化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可以扩大草原覆盖面积,增加植被密度,提高草原的抗干旱和抗风蚀能力。
同时,植被恢复还可以改善草原的水环境,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地给野生动物。
3.2 控制放牧数量为了减少过度放牧对若尔盖草原的影响,需要制定严格的放牧政策,限制牲畜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放牧和休牧,可以保证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减缓草原的退化速度。
3.3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是保护若尔盖草原的关键步骤。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定期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加强对采矿活动的监管,严禁非法采矿行为,保护草原的生态安全。
4. 结论若尔盖草原退化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植被恢复、控制放牧数量和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若尔盖草原的退化速度,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