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以胃黏膜的萎缩和变性为特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饱腹感、恶心、呕吐等。
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也非常困难。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阳气不足,导致胃部功能失调,进而发生的疾病。
而升阳益胃汤加减则可以有效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为了探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龄范围为30-60岁。
患者均以慢性上腹部不适、饱腹感、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诉,并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入组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并确定患者的中医辨证分类。
根据中医辨证分类,我们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冷型、脾胃湿热型、脾胃气郁型和脾胃阴虚型等不同证型。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升阳益胃汤的基本处方,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加减,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升阳益胃汤是一剂益气健脾、温中祛寒的经典方剂,具有调和脾胃、温阳祛寒的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经过4周的治疗,我们观察到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其中上腹部不适、饱腹感、恶心、呕吐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5.7%。
治疗组患者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食欲、精神状态、体重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而在对照组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40.0%。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的相关性,提示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疗效稳定性。
我们还观察到,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为轻度的胃部不适和消化不良,均能够在停药后得到缓解。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当我们容易感到头部和脸部出油时,这通常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今天分享一种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这个药方在现代已经有了中成药,名字叫做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的配方如下:黄芪30克、白术5克、人参15克、半夏15克、茯苓5克、防风9克、白芍9克、独活9克、羌活9克、陈皮6克、泽泻5克、柴胡5克、炙甘草15克、黄连1.5克。
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方子的工作原理。
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胃的虚弱。
当脾胃功能不足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与湿气相关的症状。
这是因为脾胃主管四肢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当脾胃功能衰退时,人体会感到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大便也可能变得黏腻或稀溏。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升阳益胃汤采用了多种策略。
首先,通过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来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的功能。
同时,加入黄芪来加大补气的力度,使脾胃得到更好的滋养。
然而,仅仅补益脾胃是不够的,因为湿气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因此,升阳益胃汤还包含了二陈汤的成分(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以及泽泻,这些成分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消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湿气还具有黏滞的性质,容易阻碍气血的流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升阳益胃汤中加入了防风药(防风、柴胡),这些风药具有疏散风邪的作用,可以帮助祛除湿气,使气血流通更加顺畅。
同时,升阳益胃汤还注重调理肝胆的功能。
黄连可以清热燥湿,疏肝解郁;白芍则可以养血柔肝,调和气血。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肝胆功能得到恢复,进一步促进湿气的排出。
最后,升阳益胃汤中还加入了独活和羌活,这两味药可以祛风湿、通经络,对于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总结起来,升阳益胃汤通过补益脾胃、燥湿化痰、疏散风邪、调理肝胆和祛风湿等多种方式,全面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使湿气得以排出,从而改善头面出油等一系列湿气相关的症状。
在现代社会,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升阳益胃汤已经有了中成药的形式,名字叫做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胃出血、贫血等。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常常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中益气、健脾胃的功效。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调理胃肠功能方面表现突出。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验证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容易引起胃病症状,如胃部难受、胀气、恶心、消化不良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胃部不适反复发作。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验证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该方剂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希望进一步探讨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机制,为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本研究中涉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这些患者年龄跨度广泛,包括青壮年和老年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他们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胃胀、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方面,这些患者均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研究开始前,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身体状况的准确性。
这些患者的参与将为我们评估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提供重要的临床数据。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等,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活负担。
传统中医药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所致,因此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以验证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入组时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慢性胃炎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
具体处方为:炙甘草9克、白芍9克、鸡内金9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白术9克、苍术9克、木香9克、大枣5枚。
将以上中药放入煮沸后的水中,煎煮后取汁,每日2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胃部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
二、临床观察结果2.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86例患者中有8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包括腹痛缓解、消化不良减轻、食欲增加等。
其中有42例症状完全缓解,39例症状显著缓解,1例症状轻微缓解。
2.2 胃部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胃部相关炎症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胃镜检查显示黏膜充血、水肿的患者有明显的缓解,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萎缩性变化有所减轻。
部分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也有所改善。
三、讨论本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通过升阳益胃汤的温阳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阳气不足的病理状态,缓解患者的胃部不适症状。
而且升阳益胃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为单中心临床观察,缺乏对照组,因此无法完全排除一些隐性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篇一一、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胃部胀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其中,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尤为常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若脾虚则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易致消化不良。
升阳益胃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机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文旨在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
三、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原理升阳益胃汤加味以温中健脾、调和气机为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药物配比,增强方剂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方中药物多以温补脾胃、行气消滞为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气机畅通,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四、临床疗效观察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的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
2.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患者在经过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3.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通过温中健脾、调和气机的治疗原则,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在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升阳益胃汤方剂配方升阳益胃汤【方剂出处】升阳益胃汤,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配方组成】黄芪二两(30克)、半夏一两(15克)、人参一两(15克)、炙甘草一两(15克)、独活五钱(9克)、防风五钱(9克)、白芍五钱(9克)、羌活五钱(9克)、陈皮四钱(6克)、茯苓三钱(5克)、柴胡三钱(5克)、泽泻三钱(5克)、白术三钱(5克)、黄连一钱(1.5克)。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至五钱(15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主治脾胃气虚,湿热滞留中焦,症见饮食无味,脘腹胀满,怠惰嗜卧,四肢酸楚,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荨麻疹、腹泻等病症。
1.慢性疲劳综合征: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56例,疗程为2个月。
临床疗效评价以疲劳感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为治愈标准。
结果: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
(《山东中医杂志》2013年第6期)2.荨麻疹: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荨麻疹患者49例,与西药(依巴斯汀)治疗组32例对照,疗程为30日。
临床疗效采用荨麻疹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变化率≥0.9为基本痊愈指标。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7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第3期)3.腹泻:本方加减治疗胆囊炎切除术后腹泻32例,与西药(双歧杆菌片、蒙脱石散)治疗组32例患者对照,疗程为2周。
临床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和体征消失为痊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75%。
(《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27期)【方解】升阳益胃汤为益气健脾清热除湿之剂。
升阳益胃汤新用升阳益胃汤新用封银曼王祥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16 味药物组成。
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47 岁,1996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 1 年,加重半月。
1 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 3,5 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 10 g,黄芪 30 g,焦白术、茯苓各 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
3 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 1,2 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 3 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
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
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慢性炎症,其特点是胃黏膜萎缩、胃腺减少,导致
胃蠕动减缓,消化功能下降等症状。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升阳固表、健脾和
胃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的加减治疗慢性
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选择了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观察组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升阳益胃汤加减:以黄芩、黄柏、升麻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枳
实等。
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和双歧杆菌肠溶胶囊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胃黏膜炎症改善情况也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
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
症状和胃黏膜炎症状况。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长期随访数据,因此仍需进一步的
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由于中药方剂的加减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来调整剂量和药物组合,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个体化治疗。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摘要】这篇研究选取了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并观察了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发现,该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胃病症状和提高胃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机理方面探讨发现,升阳益胃汤具有温胃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有助于修复和改善胃黏膜损伤。
结论表明,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更多研究以完善该治疗方法的临庞。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机理探讨、有效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逐渐出现萎缩和生态改变,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减少,胃腺组织减少或消失,黏液分泌减少,腺体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
这些病变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功能减退,使胃的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胃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和干预胃酸分泌等。
传统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且会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
寻找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至关重要。
近年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据报道其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抗炎作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益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2 治疗现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慢性胃炎的症状,如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服用抗生素、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发展。
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抗酸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酸分泌不足等副作用。
2. 正文2.1 选取病例选取病例共计8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在35到67岁。
病例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胀气、恶心、食欲不振等。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暑湿伤胃,舌胎白腐,暑为火脉微洪)(暑必兼湿)【主治】:(1)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暑湿阻经窍,气不通顺,缺氧倦怠)。
(2)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胃阳)不升也(肺气不能行,胃气不能走)[1]。
【组成】:人参,甘草,白朮,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陈皮(留白),半夏,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白芍,泽泻(不淋勿用),黄耆,黄连。
(14)【口诀】:(1)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羌防独柴(风药)+芍耆连泻(2)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枪房独裁,少妻连泻【制服法】:姜枣煎。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2]。
(2)黄耆:以补肺而固卫。
(3)芍药:以敛阴而调荣。
(4)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3]而升清阳。
(5)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6)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7)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邪服矣[4]。
【加减方】: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候凝结(月经吃冰冷东西所引发),血块暴下(脾胃虚弱不能摄血),脾虚水泻。
注:(1)阳受气于胸中。
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清阳失位,则浊阴上干,脾虚不运,而怠惰嗜卧也。
」体重节痛,湿盛而阴邪胜也。
口苦舌干,阴火上炎也。
不嗜食,不知味,胃气虚衰也。
大便不调,湿胜也。
小便频数,膀胱有热也。
洒淅恶寒,阳虚也。
惨惨不乐,膻中阳气不舒也。
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在两乳中间。
」(2)参、朮、苓、草、陈皮、半夏。
(3)羌活除百节之痛。
(4)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也。
何故?秋旺用参、朮、芍药之类,反补脾,为脾胃虚,则肺俱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又曰:「余病脾胃久衰,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小便闭塞,默思内经云:『在下者因而竭之。
』是先利小便也。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升阳益胃汤是一款中药方剂,由肉桂、陈皮、茯苓、山药、黄精、淮山药、淮山药、龙眼肉等多味药材组成,汤中的每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共同发挥升阳益胃的作用。
升阳益胃汤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补中益气,温阳助阳”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胃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升阳益胃汤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如下:1. 益气补中:升阳益胃汤是一款温中健脾的祛寒方剂,可以温暖脾胃、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代谢功能。
它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改善食欲,使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吸收。
2. 温阳助阳:升阳益胃汤中的肉桂、陈皮等药物具有温阳作用,可以温暖脾胃,改善寒湿对脾胃的影响,并增强脾胃的阳气。
它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阳虚引起的疲乏无力、畏寒怕冷等症状。
3. 益肾填精:升阳益胃汤中的黄精、淮山药等药物有益肾填精的作用,可以滋养肾脏,增强肾脏功能,提高机体的精气水平。
它可以改善肾脏功能不全引起的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状。
4. 健脾养胃:升阳益胃汤中的山药、茯苓等药物可以养血健脾、消除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它可以提高胃肠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增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5. 调理气血:升阳益胃汤中的龙眼肉、山药等药物具有补血养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疲乏、头晕等症状。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6. 改善便秘:升阳益胃汤中的淮山药、山药等药物具有滋润肠道、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便秘问题。
它可以促进大肠的蠕动,增加粪便排出,缓解便秘的症状。
升阳益胃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1. 剂量:一般每次服用10克,每日3次,可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
2. 温服:升阳益胃汤是一款温补方剂,最好温开水冲泡或隔水加热服用,可以增强药效。
3. 饮食调理: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要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馒头等,有助于脾胃的恢复和康复。
刘渡舟升阳益胃汤【方药】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g,红人参6g,白术12g,茯苓30g,炙甘草10g,黄芪20g,白芍12g,半夏16g,黄连3g,泽泻10g,陈皮8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化湿,升阳益胃。
【案例】董某,女,37岁。
10余年前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1d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
刻诊: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
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
服药7剂后,纳增便减,周身轻松。
又服7剂,诸症若失。
细心调理2个多月,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按语】本方出自枟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枠,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
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
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
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红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白芍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和萎缩。
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胀、恶心、厌食等消化道症状,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疲乏等全身性症状。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且易出现复发情况。
而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中升阳益胃汤是最常用的方剂之一。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由中药麻黄、人参、生姜、大枣等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温阳健脾、益气和胃的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阳气不足、脾胃虚弱有关,因此升阳益胃汤能够温阳健脾、益气和胃,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为了探讨升阳益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共纳入了86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47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患者均为经临床检查和典型症状表现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排除了其他胃肠道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的方剂治疗患者,治疗周期为4周。
经过治疗后,我们观察到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胀、恶心、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减轻,胃纳明显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体重有所增加,伴随症状如贫血、疲乏等全身性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我们还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评分,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治疗后,86例患者中有82例(占95.35%)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疗效稳定,安全性高。
而且该方剂对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和全身性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
我们认为升阳益胃汤可以作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剂之一,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在进行升阳益胃汤治疗的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在用药期间,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有营养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怒大喜;定期复查胃镜,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17.升阳益胃汤详解研讨117.升阳益胃汤详解研讨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升阳益胃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7.5克白芍7.5克羌活7.5克橘皮6克茯苓4.5克柴胡4.5克泽泻4.5克黄连1.5克加减;1.兼泄泻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芩以助清肠之力;2.肢体重痛不显者,去羌活、独活;3.无口干舌干者,去黄连;4.药后小便如常者,减茯苓、泽泻之量。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盆腔炎以及原因不明的低热、慢性牙周炎、荨麻疹等辨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之证者。
1.泄泻2.过敏性结肠炎 3.原因不明发热 4。
慢性牙周炎 1.腹泻 2.萎缩性胃炎3.慢性胆囊炎 4.荨麻疹[功用] 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 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证。
饮食无味,食不消化,脘腹胀满,面色咣白,畏风恶寒,头眩耳鸣,怠惰嗜卧,肢体重痛,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口干舌干。
本方为益气升阳,清热除湿的代表方,临床以面色咣白,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为使用要点。
升阳益胃汤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异名] 益胃汤(《医级宝鉴》卷8)。
[组成] 黄芪二两(30g) 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炙甘草各一两(各15g) 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五钱(各9g) 橘皮四钱(6g) 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各5g) 黄连一钱(1.5g)[用法] 上哎咀,每服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用] 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 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证。
饮食无味,食不消化,脘腹胀满,面色咣白,畏风恶寒,头眩耳鸣,怠惰嗜卧,肢体重痛,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口干舌干。
[病机分析]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其气以升为健。
升阳益胃汤应用经验
在使用升阳益胃汤时,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常用于调理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以下是我的使用经验和一些建议:
1. 合理选择服用时间: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前30分钟至1小时,这样可以提前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液酸度,改善胃肠功能。
2. 注意饮食卫生: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过辣、过油腻、过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加重胃部不适。
饮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胃痛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 规范用量:根据个人病情和医生建议,正确掌握升阳益胃汤的用量和服用频次。
过度使用或不按要求服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4. 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在使用升阳益胃汤的如果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处方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以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副作用。
5. 注意个人过敏史:如果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6. 坚持服用:升阳益胃汤是中药方剂,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定时间内服用,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
请注意,以上经验仅是基于个人对升阳益胃汤的使用体验总结而来,并非医学建议。
在使用升阳益胃汤期间,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百科: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耆,以补肺而
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
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
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内金二钱,浓朴、柴胡各一钱。
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
遂将赭石改用六钱,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术钱半。
连服十剂痊愈。
降浊还原丸
【主要成分】野菊花、蒲公英、枳壳、淫羊藿、黄芪等
【功能主治】益脾健肾、降浊解毒。
用于脾肾两虚,浊毒内停证,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恶心纳呆,面浮肢肿,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
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失代偿期见以上症候者。
主要用于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
”“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
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
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
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脾胃互相为表里胃气降浊脾升清
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而且说到六腑中的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
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
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
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
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
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
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
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
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同样,在胃燥脾湿两者之间,胃为阳(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阴(湿)土,喜燥而恶湿。
脾得胃燥,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得脾湿,才能受纳腐熟水谷。
所以脾和胃就是一个各司其职的整体系统,这是中医对付脾胃病优越于西医治疗胃病的地方,尤其是用中医的思维和原则保养脾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