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的来历
- 格式:docx
- 大小:24.96 KB
- 文档页数:1
绣球花的传说与故事
绣球花源于中国,是一种美丽的花卉,也有许多传说与故事与之相关。
1. 传说中,绣球花是神仙的化身。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因为帮助了一个受伤的仙女而被赐予了仙女的血液。
从此以后,姑娘变成了一朵绣球花,每年春天都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寄托着她的美好心愿。
2. 在一些地方,人们认为绣球花代表着纯洁和吉祥。
据说,有一位年轻女子痛失爱情,终日哭泣。
她的眼泪滴落在花朵上,使花朵变得湿润而透明。
她花前祈祷,渴望找到真爱。
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有缘人,两人相爱并结合了姻缘。
从那以后,绣球花被当成了象征爱情和幸福的花卉。
3. 还有一个故事说,绣球花是一位神经幼稚的公主的化身。
这位公主宠爱自己的花园里的绣球花,每天都会和花朵对话。
有一天,公主突然变成了一朵绣球花,从此和花朵们一起生活在花园里。
她的爱和关心使绣球花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成为花园中最美丽的一种花。
绣球花的传说和故事,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和祝福的向往,也彰显了人们对爱情、纯洁和幸福的追求。
绣球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花卉,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无论是从传说中的仙女化身,还是象征纯洁和幸福的花卉,绣球花无疑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花卉。
狮子滚绣球的起源传说相传,“狮子滚绣球”的起源故事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将叫宗悫,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与南方林邑国发生一场战争。
宗悫为先锋,接连受挫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命部下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黄衣,敌方以为是狮子冲过来了,均败阵而逃,宗悫获得全胜。
这种作战方法,逐渐流传民间,并慢慢增加舐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变凶猛为可爱的形象,逐渐演绎为狮子送祥瑞的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玉石文化中,象征喜庆的“狮子滚绣球”是一个常见的雕刻题材。
狮子有威严的外貌,在我国古代被视为法的拥护者。
在佛教中它又是寺院等这些建筑的守护者,是释迦左臂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
狮子的形象在民间应用也很广,有右前足踏鞠(俗称绣球)的雄狮子,左前足踏小狮子的雌狮子,还有雌雄狮子相戏绣球,叫“双狮滚绣球”。
大户人家常雕巨型狮子镇宅辟邪,如果玉石毛料较小,常雕成狮钮印章,颇受玉石藏家们的喜爱。
雄狮子滚绣球“财源滚滚”,母狮子戏小狮子“子孙延绵”,一说:脚踩绣球的是雄狮子,象征统一环宇的无限权利;怀抱小狮子的是母狮子,象征母爱,子孙延绵的意思。
双狮滚绣球民间称之为“狮子滚绣球”,表示喜庆吉祥欢乐之意。
俗传,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纠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
此处绣球乃吉祥之物,它的变形图称“绣球绵”、“绣球纹”,广泛用于玉石雕刻、衣料、建筑、家具、什器等方面。
民间有狮子舞,是逢年夺冠节的重要节目之一。
一般为缀结或彩饰狮外套,人居其中,仿狮子各种姿势,行走起坐,俯仰跳跃。
又有人执绣球引逗、戏弄。
这种民间舞技,后被搬上舞台传以至今。
狮滚绣球古代中国是否出产狮子,学术界向有争论。
但在民间俗信中,它早已稳稳树立起了瑞兽的形象。
流传甚广的狮子滚绣球纹图,就是一个典型事象。
据说这一事象的发源,还得从南北朝时的名将宗悫(que)追溯起。
据《宋书·宗悫传》记载,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南朝宋与南方林邑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绣球花的故事绣球花,又名绣球、绣线球、绣花球,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花朵呈球状,花色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绣球花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承载着许多美丽传说和故事的花朵。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绣球仙子的美丽女子,她生活在一个神秘的花园里。
绣球仙子喜欢用五彩缤纷的丝线在花瓣上绣出美丽的图案,每一朵绣球花都是她用心绣制的杰作。
她的花园里有成千上万朵的绣球花,每一朵都绽放着绚丽的色彩,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观赏。
绣球仙子的美丽和善良也引来了许多嫉妒她的人,他们纷纷想方设法要陷害她。
有一天,一个心怀不轨的男子偷偷溜进了绣球仙子的花园,企图偷走她的绣球花。
绣球仙子发现了他的企图,她立即制止了他的行为,但是男子却对她动起了歹心。
绣球仙子被他打伤了手臂,鲜血染红了花瓣,绣球花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美丽。
绣球仙子心痛欲绝,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绣球花上绣下了自己的心血和泪水。
她的心血和泪水渗入了花瓣,让绣球花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从此以后,每一朵绣球花都带着绣球仙子的心血和泪水,成为了美丽而坚强的花朵。
绣球花的故事在人们口口相传之后,流传至今。
每当人们看到绣球花绽放的美丽,都会想起绣球仙子的故事。
绣球花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奇花朵,象征着美丽和坚强。
如今,绣球花已经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它的美丽和坚强感染着每一个人。
每当春天来临,绣球花绽放的美丽总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们感受到绣球花所传达的美丽和力量。
绣球花的故事也一直在人们的心中传颂,成为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绣球花的故事告诉我们,美丽并不是毫无波折的,它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需要坚强的内心去支撑。
就像绣球花一样,它的美丽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花瓣,更是内心的力量和坚韧。
让我们在欣赏绣球花的美丽的同时,也学会坚强和美丽地生活。
壮族三月三的意义是什么_壮族三月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壮族三月三的意义是什么_壮族三月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三月三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吉祥深刻的节日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三月三代表的节日意义,希望大家喜欢!壮族三月三的寓意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
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传统节日从此焕发了青春,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爱。
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广西旅游,你就有机会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况。
农历三月三的壮乡,山山寨寨到处都是歌的海洋。
人们如过节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怀喜悦向歌墟涌去,河边、山谷、林子都是天然的舞台。
春天的大地,万木复苏,嫩草茸茸,初绽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红,争芳斗艳。
这美丽的春色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欢乐的歌声在空中回响。
壮族三月三习俗1、包五色糯米板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
湖北省春节的民间绣球游戏湖北省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而在这个喜庆的时刻,民间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游戏——绣球游戏。
绣球游戏作为湖北省民俗文化的代表,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寓意深远的内涵而备受人们喜爱。
一、绣球游戏的起源和历史绣球游戏起源于湖北省农村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女神看上去十分漂亮,她把自己的一些特殊能力注入了绣球中。
从此,人们开始将这种绣球作为游戏的道具,以庆祝春节和祈求好运。
二、绣球游戏的规则绣球游戏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参与者将绣球拆解开,然后在内部发现装有各种颜色丝线、纸片和字条等的小纸球。
每个小纸球都代表着一种寓意或奖励。
参与者根据抽到的小纸球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互动活动或获得特殊的奖品。
三、绣球游戏的寓意和意义绣球游戏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意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不同颜色的丝线代表着不同的象征,如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热情,黄色代表着富贵和财富,蓝色代表着智慧和平安等。
通过绣球游戏,人们可以寄托自己的心愿,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四、绣球游戏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绣球游戏逐渐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如今,绣球游戏已成为湖北省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许多地方举办各式各样的绣球游戏比赛,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同时,绣球游戏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添加了更多的元素和互动环节,以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需求。
五、绣球游戏的保护和传承绣球游戏作为湖北省特有的民间文化,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绣球游戏的研究和记录,推动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传统手工艺人也应传承和发扬绣球技艺,培养更多的后继者,保持这一传统活动的活力。
六、结语湖北省春节的民间绣球游戏是一项富有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活动。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绣球游戏,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乡村的温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绣球游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继续传承下去,为湖北省春节增添更多的欢乐和祝福。
中国的传统民间绣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在这众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民间绣球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民间绣球起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独特的存在。
本文将从绣球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意义等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民间绣球进行探讨。
一、绣球的历史背景绣球起源于唐代,最初是贵族宫廷中的玩赏品,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在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绣球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并且成为了表达情感、祈福、辟邪等目的的一种工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绣球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二、绣球的制作工艺绣球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绣球芯、编织网格、刺绣等。
首先,选择绣球芯是制作绣球的第一步,它通常是用油麦菜心、麻鳗鱼鳞等材料制成。
接下来,编织网格是绣球制作的重要环节,通过经、纬线的穿插编织,构成绣球表面的网状结构。
最后,刺绣是绣球制作的关键,通过针线将各种图案、花纹刺绣在网格上,形成具有美观、寓意的绣球作品。
三、绣球的意义与象征绣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与象征。
首先,绣球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许多绣球上刺绣着吉祥如意、如意吉祥等图案,寓意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其次,绣球也象征着团结和友谊,很多绣球的图案都是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题,寓意着和谐共处、团结友爱。
此外,绣球还被用于婚嫁、婴儿出生等场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喜庆之物。
绣球的制作材料和图案非常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用途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婴儿出生的绣球,图案通常选用婴儿的姓名、生辰八字、动物等;对于婚庆的绣球,图案则常以花鸟、双喜、囍字等为主题。
绣球的图案色彩也非常丰富,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从而增添绣球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总之,中国的传统民间绣球是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手工艺品。
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繁琐的制作工艺以及寓意深远的象征意义,使绣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绣球花的故事绣球花,又名绣球、绣球花球,是一种十分美丽的花卉,其花朵呈球状,如同绣球般美丽,因此得名。
绣球花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据传说,绣球花是一位美丽的仙女化作的花朵。
她为了感谢一位善良的人类女子的帮助,便化作了绣球花,每年春天绽放,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和幸福。
因此,绣球花被人们视为幸福美满的象征,也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观赏花卉。
绣球花的花语是“美满、幸福、忠贞”,正是因为这些美好的寓意,绣球花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梦幻花卉。
每当春天来临,绣球花就如期盛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许多人驻足观赏。
在园林中,绣球花更是常见的景观植物,其优雅的姿态和艳丽的花朵成为了园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传说和花语,绣球花在文化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绣球花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
许多古诗词中都有关于绣球花的描写,比如“绣球花开满院香,幸福美满永相伴”等。
绣球花也经常出现在古代绘画作品中,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如今,绣球花依然是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
无论是作为庭园观赏植物,还是作为花篮、插花的主要花材,绣球花都能展现出它的优雅和美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而绣球花正是这种美好生活的象征之一。
总的来说,绣球花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美好和祝福的传说。
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
无论是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绣球花都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存在。
愿绣球花的美丽和祝福永远伴随着我们,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广西三月三习俗广西三月三习俗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广西三月三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绣球的来历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
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
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
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绣球
作为壮族的传统民艺,绣球有着特殊的实用功能,并与壮族民俗生活紧密相连。
本文将绣球置于壮族民俗生活情境中,试图从生活整体的视角探寻壮族绣球的社会功能,以及壮族民众是如何通过这一物质载体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念。
一、绣球的社会功能1.求偶定情绣球可作为壮族男女之间联姻
抛绣球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及趣味性,这无形中增强了此项目的吸引力,而美丽的绣球和其乐融融的歌声更使人有一种心动不如行动的感觉。
抛绣球技术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它能促进人们的友谊,起到以球传情、以球传神的作用,其中的奥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这项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
抛绣球不但具有社交娱乐的作用而且能锻炼人的体力、意志,提高人的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