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介绍(1)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1.91 MB
- 文档页数:75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殷喜悦【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先进知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善合作、能创新、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懂市场的高素质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观念新、素质高、职业性等特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育模式、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及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努力.%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the key to the transforming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refer to those who regard agriculture as a primary source, with advanced knowled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skills, good cooperation, innovation, high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understand the market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armers,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ve new features, such as new concept, high quality, profession, etc.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optimize the cultivating pattern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 laws and regulations safeguard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support, etc.【期刊名称】《职业教育研究》【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点;培养【作者】殷喜悦【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概述发表时间:2015-06-19T09:48:49.2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7期供稿作者:兰泽隆[导读] 首期680名学员都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
兰泽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730070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一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者的技术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类模式。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国内外一、国内职业农民培训1.政府工程模式国内部分省份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将其归为政府工程管理。
2013年,江西省阳光工程培训任务20.62万人,其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4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6.45万人,农业创业培训1700人。
2.院校培育模式农业院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坚力量。
2013年4月,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就率先开办了“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
首期680名学员都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
3.远程教育模式利用远程教育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已引起各地区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宁国市在全省首创“帮助发展项目、学中干干中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让很多农民朋友轻松走上了致富路。
2014年,江西省乐平市为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的潜力、推动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加大了对家庭农场主的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
4.合作组织模式专业合作社组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最新教育文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农村中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掌握农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30%左右,而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项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依据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难形成较大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目标的教育培训成为目前中国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
1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培训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另外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程度化;以及农村劳力进城务工等原因,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大降低;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有观点梳理的基础上,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培训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 江苏如东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举措2.1 创新办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江苏如东县农广校高度重视办学理念的创新。
因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化农民,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经营会管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
近年来,江苏如东县农广校每年都会派出教师参加部、省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省级农业资源课件研发评比、市级农广校教学能手评比等活动,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江苏如东县农广校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
新型农民培养及发展手册第1章新型农民角色与素质要求 (3)1.1 农民角色的转变 (3)1.2 新型农民素质要求 (4)1.3 农民职业发展规划 (4)第2章农业基础知识 (4)2.1 农业生产概述 (4)2.1.1 农业生产的分类 (5)2.1.2 农业生产的特点 (5)2.2 农业产业结构 (5)2.2.1 农业产业结构的分类 (5)2.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5)2.3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6)2.3.1 信息化 (6)2.3.2 规模化 (6)2.3.3 标准化 (6)2.3.4 绿色化 (6)2.3.5 产业链延伸 (6)2.3.6 融合发展 (6)第3章土地管理与利用 (6)3.1 土地资源概况 (6)3.1.1 耕地资源 (6)3.1.2 林地资源 (7)3.1.3 草地资源 (7)3.1.4 水域资源 (7)3.2 土地管理政策 (7)3.2.1 土地管理法 (7)3.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3.2.3 土地保护政策 (7)3.3 土地改良与保护 (7)3.3.1 土壤改良 (7)3.3.2 水土保持 (8)3.3.3 农田水利 (8)3.3.4 退化土地治理 (8)第4章农业种植技术 (8)4.1 作物生长与环境因素 (8)4.1.1 气候条件 (8)4.1.2 土壤条件 (8)4.1.3 水资源管理 (8)4.2 高效栽培技术 (8)4.2.1 转基因技术 (9)4.2.2 精准农业 (9)4.3 病虫害防治 (9)4.3.1 生物防治 (9)4.3.2 化学防治 (9)4.3.3 综合防治 (9)第5章农业养殖技术 (9)5.1 畜禽养殖概述 (9)5.1.1 畜禽养殖种类与特点 (9)5.1.2 畜禽养殖发展趋势 (10)5.2 畜禽饲养管理 (10)5.2.1 饲料与饲养 (10)5.2.2 畜禽生长环境管理 (10)5.2.3 畜禽繁殖技术 (10)5.3 畜禽疫病防治 (10)5.3.1 畜禽疫病分类与特点 (10)5.3.2 畜禽疫病预防措施 (10)5.3.3 畜禽疫病诊断与治疗 (10)第6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10)6.1 农产品加工技术 (11)6.1.1 粮食加工技术 (11)6.1.2 油料加工技术 (11)6.1.3 蔬菜加工技术 (11)6.1.4 水果加工技术 (11)6.1.5 畜禽产品加工技术 (11)6.2 农产品储藏方法 (11)6.2.1 常温储藏 (11)6.2.2 低温储藏 (11)6.2.3 气调储藏 (11)6.2.4 辐照储藏 (12)6.3 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 (12)6.3.1 农产品质量安全 (12)6.3.2 农产品追溯体系 (12)6.3.3 农产品质量认证 (12)第7章农业市场营销 (12)7.1 农产品市场分析 (12)7.1.1 市场概况 (12)7.1.2 市场需求分析 (12)7.1.3 市场竞争分析 (12)7.2 农业品牌建设 (13)7.2.1 品牌定位 (13)7.2.2 品牌形象设计 (13)7.2.3 品牌传播与推广 (13)7.3 农产品营销策略 (13)7.3.1 产品策略 (13)7.3.3 渠道策略 (13)7.3.4 促销策略 (13)7.3.5 服务策略 (13)第8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3)8.1 农业信息化技术 (13)8.1.1 信息采集技术 (13)8.1.2 信息传输技术 (14)8.1.3 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14)8.2 农业智能化设备 (14)8.2.1 智能种植设备 (14)8.2.2 智能养殖设备 (14)8.2.3 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设备 (14)8.3 农业大数据应用 (14)8.3.1 农业生产大数据 (14)8.3.2 农业市场大数据 (14)8.3.3 农业管理大数据 (15)第9章农业政策与法规 (15)9.1 农业政策概述 (15)9.2 农业补贴政策 (15)9.3 农业法律法规 (15)第10章农民职业培训与创业指导 (16)10.1 农民职业培训体系 (16)10.1.1 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的构成 (16)10.1.2 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的特点 (16)10.1.3 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的作用 (16)10.2 创业项目选择与评估 (16)10.2.1 创业项目选择的原则 (16)10.2.2 创业项目选择的步骤 (17)10.2.3 创业项目评估的内容 (17)10.2.4 创业项目评估的方法 (17)10.3 农民创业政策支持与融资渠道 (17)10.3.1 农民创业政策支持 (17)10.3.2 农民创业融资渠道 (17)第1章新型农民角色与素质要求1.1 农民角色的转变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技术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与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的农民,他们能够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和市场的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他们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2.1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2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应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以及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使农民能够运用这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2.4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
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农民手中。
2.5 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应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2.6 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正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经济产业开发和服务等职业的农民。
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创新经营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
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来推动。
在农业生产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农村经济产业开发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在服务业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规模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已经迎来了多种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来源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需要。
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求。
宝鸡市职业农民培育“1+X·天地人”模式作者:郗银全张林约谭军勇何宝宏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7年第11期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以来,陕西省宝鸡市大胆实践不断探索,精心完善不断提升,总结出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复制性的职业农民培育“1+X·天地人”新模式。
多年来该模式发挥了很大作用,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显著,赢得广泛认可与好评。
一、宝鸡市职业农民培育“1+X·天地人”模式(一)模式内容宝鸡市职业农民培育“1+X·天地人”模式,“1”是指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体系;“X”是指全市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研究与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科技和农民培训职能单位;天,职业农民要热爱共产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享受党的政策;地,对认定的职业农民开展继续教育或跟踪服务,在全市农学会农广信分会下,建立同区域同产业的职业农民合作社或职业农民田间学校,保证学员离校不离训;人,完成“培训、指导、认定、帮扶”四大培育环节。
(二)模式特点1. 农广校牵头,主体明确;2. 多方联合,优势互补;3.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4. 培育目标明确,层次清晰;5. 联合培育,整体效果好。
(三)管理规范1. 管理模式。
“四位一体”(行政、组织、教学、制度)鱼骨头管理模式,职能明确,管理规范,层次清晰,培育效果显著。
2. 包抓方式。
宝鸡市职业农民培育包抓工作采取“日常随机督导与定期统一督导相结合、常态化管理与动态化管理相结合、政策指导与培训指导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四结合办法。
(四)模式创新1. 以培育具有农科中等专业学力以上职业农民为目标,构建培育体制,很好地解决培育谁的问题;2. 各方力量有机组合,使任何一家可能教不了、教不好的职业农民通过联合体能教了、能教好,收到“1+1>2”的互合效应;3. 革新传统的围墙内、封闭式、普通化教育为现代开放式办学;4. 培育“政治信念、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三个层面的职业农民;5. 以保证培育质量为主线,宏观决策上可以调动全市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共同促进职业农民培育大业,微观操作上可以按班依需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并举,集中教学和分散指导互补;6. 以职业农民科技致富梦为追求,推动农民教育革新,走出一条适合宝鸡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之路。
三 农 论 坛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4期摘要: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本着“科教兴农,创新为民”的理念,创新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结合实践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出统筹协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等发展指导原则。
同时,提出优化发展思路,分别介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现场传导型、典型示范带动、项目推动型、媒体传播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相关要点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模式探讨1 前言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这些年,社会各界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相互学习借鉴中以期找到切合实际的培训运营模式。
文章就几种有代表性的培训模式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探析2.1 原则思路对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近些年,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地探索,以求寻找切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运行模式。
而各种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基本要遵循的原则不能变。
第一,统筹协调。
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是一线系统工程项目,涉及到农业、教育、科技等诸多部门,同时,还有待民众、企业、高校等的积极参与。
为此,做好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尊重各方意愿,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扩大教育培训的影响效益。
第二,以人为本。
采取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创新培训模式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精细培育,精准培育,着力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第三,因地制宜。
各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样差异很大。
为此,培训模式的推广,不存在“万能模式”。
要考虑地方实际,借鉴已有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目前,应以实用性为主,注意面对面培训、注意实践下乡、注意田间培训等等。
第四,重点突出。
培训要体现在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在优势产业,落脚在特色农业项目上。
要尊重培训对象特点,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把控农业经济发展大行情,突出重点的搞好培训教育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也日益得到关注。
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复兴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培育模式、实践成效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培育模式1、市场化培训模式这种培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市场化,通过聘请一些农业专家或企业家为主讲人,吸引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士前来参加培训。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大、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战性,但缺点是培训周期难以把握,内容也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2、学校化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置于教育体系之中,采取学校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育方式,着重培养农业技能与管理能力,通过学校资质认证,使学员具有找工作或创业的资格。
学校化培训模式比较规范,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但是存在着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方面的僵化问题。
3、基地化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放在农业实践基地内,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和帮助学员掌握农业技术并熟悉种地习惯、感受自然“呼吸”的感觉,促进其对农业行业的热爱。
这种模式可以取长补短,解决农村文化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实践基地有限、培训效率难以提升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二、实践成效针对不同的培训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参训人数不断增加,成果逐渐显现。
据统计,当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达5000万之多,这些新型农民分布在各个农村地区,他们通过实现家庭农业规模化、品牌农业、优质农业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问题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农民素质、观念不导向。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认知难核转变2、培训投入不足。
对于许多农业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是投入经费3、缺乏长期有效性的考核机制。
由于原有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示范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 型 职 业 农民的培育文/兰夸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必须要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育。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建设就必然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在具体的实践中,既要始终贯穿乡村振兴战略也要注重协同发展,明确培育对象、完善培育机制,在整体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提供人才力量。
在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逐渐放弃了务农生活加入了城市工作的行列,如此一来就导致现阶段在农村常驻的人口数量有所下降,可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农民发展渐渐向老龄化、低文化方向发展,使新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对此,就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方法,促进农民群体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的农业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发展动力与人力资本,在振兴乡村的发展中,农民才是创造农业现代化价值最关键的部分,所以农民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全面促进农民转变传统的职业观念,不能将农民作为一种底层身份,而要将其视为现代农业事业从业者,将其作为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创造者与推动者。
同时,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在更新农民的思想与观念的同时,使其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广阔前景,进而主动提升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顺应农村新产业发展的有利趋势。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其重点主要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这也是推动农村新产业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停留在表面发展中,更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要不断的提升农民对农业发展的认识,要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融合到新型农民的培育过程中,要带领农民积极参与到互联网推销与销售农产品的整个农业发展运营中,促进农民更好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法,创造农业发展新业态。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篇一: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7950字)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推进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XX〕36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回答了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时代性、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20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我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为农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民收入增加”为总体目标,以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内容,以强化教育培训为途径,以资质认定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以产业需求和农民意愿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和七大产业振兴工程,创新方法,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试点引路、全面推进”的推进模式,“精细培训、精准培育、严格认定、动态管理”的培育模式和“政策扶持、项目支撑、资金保障、协调推进”的支撑模式,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涵王小艳“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正逐步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推向农村广阔天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强大且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担负起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使命。
一、在培育对象上突出精准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有针对性地对有潜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进行重点培育。
主要有以下三种重点培育对象:一是扎根农村的本土人才。
农村本土中青年农民的优势在于,植根于农村,对农业生产规律、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气候变化能较好把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群体。
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这支已经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高素质农民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对象。
要为他们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的机会和平台,弓I导他们积累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改变他们保守陈旧的农业经营思想和观念,成功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返乡创业的能人贤达。
返乡创业能人的优势在于,有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积累,有开放的理念,有准确的市场判断力和科学的经营能力,且充满浓厚的乡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来源。
要大力支持与鼓励返乡创业的能人贤达。
了解他们的创业愿望,评估他们的创业潜能,对他们加强农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指导,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市场资源的整合优势,从创业环境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帮助他们实现顺利高效创业,成功进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
大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吸收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是可以迅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骨干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与意义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从事农村一二三产业衔接、服务和管理的农民。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以下特点:1. 职业能力强。
新型职业农民熟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2. 创新意识强。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3. 市场意识强。
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营销技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销售和推广。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引领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就业增长。
新型职业农民还能促进农村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全面建设和农村社会进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农村农业技术学校、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产业合作社等为平台,农民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
一些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没有足够的教师和教材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2. 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农民培训主要以面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3. 培训效果不明显。
一些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培训后的农民改变不大或者没有能够成功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