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 格式:wp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这一讲话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反响,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是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之一。
经济建设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内生活力。
政治建设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社会建设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我们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反对和防范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同时,我们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人民服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贯穿全会《决定》的鲜明主线,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定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开创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在文化的地位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文化发展动力上,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正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教育引导功能和满足需求功能,正确区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而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在文化发展格局上,形成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文化建设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在文化发展战略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
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
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在总结十年工作时,胡锦涛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______、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答案: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条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益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党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之中。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道路的起源、特点、成功实践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并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景、道路意义、重要性、起源发展、特点优势、适应性可持续性、成功实践、未来发展、长治久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尤其是在19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内外各种矛盾和斗争不断涌现,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满坎坷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
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9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拼搏的历史会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远流长。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当今中国,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复兴之路。
“中国道路”的历史抉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率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这条道路,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帝国主义国家接踵而来,中国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开始了寻找“中国道路”的艰难历程。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再加上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都相继败下阵来。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但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软弱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中国究竟向何处去?历史继续在抉择。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紧要关头跨出了历史性三大步:一是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二是实施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土地政策;三是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
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一)道路道路问题事关全局。
从革命到建设、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的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因素。
十七大报告是用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来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的。
十七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含义作了科学回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指什么?1. 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
2. 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原则。
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3. 社会主义最高价值取向原则。
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包括哪些?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就国际而言历史实践是检验一个“主义”好不好的唯一标准,人民利益是判断“道路”对不对的根本准则。
建国近60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实现和发展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中国而言(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79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为3462.1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量206.4亿美元,城市化水平10.6%;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全国2亿5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平均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
(三)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机遇与挑战、希望与风险并存的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把全体人民凝聚起来,引领最广大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万众一心、共创伟业。
他们认为“我国的私有制经济已经取代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紧要的历史关头”,提出“重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强调一个问题,即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何谓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亦称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称,由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右翼发展而来,伯恩施坦是“民主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奠基者。
20世纪70年代后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当代社会民主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差别,我们不照搬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意识形态虽不同,但我们并不由此把社会民主党看作敌对党。
三、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崇高政治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
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保证。
解放思想的含义邓小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江泽民:“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
”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如此,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伟大历史转变也是如此。
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邓小平率先批评“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导” 。
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四个攸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转变:一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三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是由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全方位开放。
这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以前的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
所以,解放思想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永远要注意的重大问题.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所以邓小平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是世界改革史上最成功的范例。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到2000年已实现了总体小康。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20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七大把全面小康的目标从经济总量翻两番变为人均翻两番,并在协调发展、扩大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这“四个坚定不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成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和行动指南。
只要沿着这“四个坚定不移”所指明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