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4 KB
- 文档页数: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中国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第一讲陶器第二讲瓷器第三讲青铜器第四讲织绣玉器漆器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五讲陶塑第六讲石雕第七讲彩塑中国绘画欣赏第八讲古代人物画第九讲古代壁画第十讲古代山水画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第十二讲现代人物画第十三讲现代山水画花鸟画中国建筑艺术第十四讲宫殿建筑第十五讲园林和民居中国民间美术欣赏第十六讲民间美术外国美术欣赏外国工艺美术和设计欣赏第十七讲传统工艺美术第十八讲现代设计艺术外国雕塑欣赏第十九讲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第二十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第二十一讲近代雕塑第二十二讲现代雕塑外国绘画欣赏第二十三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第二十四讲古典主义绘画第二十五讲浪漫主义绘画第二十六讲现实主义绘画第二十七讲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第二十八讲现代主义绘画外国建筑艺术欣赏第二十九讲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第三十讲现代建筑高中艺术欣赏课(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说明(一)高中艺术欣赏课占用必修课时间授课,总学时为68课时(注),音乐、美术各占34时。
课程均应列入课表,不得任意挪为它用。
(二)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原则上高一、高二分段进行。
也可阶段交叉或间周轮换上课。
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也可合班上课。
(三)高中学校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有困难的学校可外请教师代课。
(四)教材应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
大纲中规定的必选作品应全部编入教材:音乐欣赏课的参考作品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并适当补充民族、民间作品。
音乐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音响资料,美术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幻灯图书资料。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音乐欣赏课(略)美术欣赏课一、教学目的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说课稿、人教版高一美术教材第一篇:《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说课稿、人教版高一美术教材人教版高一美术教材《艺术欣赏美术》《神庙、教堂与宗教建筑》说课稿姓名:姜邯郸班级:湘南学院、09级美术系学号:2009143105102013年5月26日一、教材分析《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是高中普通美术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艺术欣赏美术》的第二十九讲。
本课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和提高高中建筑艺术该模块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建筑艺术和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各种建筑的特征,领略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建筑形式是精神意念的载体,为传达精神意念服务,了解西方神庙与教堂建筑以及陵墓建筑的建筑特色与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西方建筑中神庙与教堂建筑的各种特点与样式,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的建筑形式是精神意念的载体,为传达精神意念服务,以及建筑怎样为宗教服务。
二、教法学法依据建筑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从提高、激发和巩固学生兴趣出发,强调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在《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我强调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从兴趣出发,通过创设互动的教学情景来引导和激发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
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掌握技能。
在实践新的课程标准过程中,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只要尽量做到:给学生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拓展;给学生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解答;给学生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碰撞,加强互动,加强交流,才能在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构建和创造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
三、教学程序1、导课(设计时长3分钟)温故式导课法,先导入高一上个学期学过的的中国古代建筑,问同学们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成就最高的建筑类型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建筑是木架结构,宫殿建筑成就最为突出。
美术教案《宗教建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宗教建筑的常识,掌握宗教建筑的特色,学会欣赏宗教建筑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图片等环节,感受宗教建筑的特色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宗教建筑的雄伟壮丽,体会其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宗教建筑的特色,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宗教建筑的美。
四、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宗教建筑的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世界著名宗教建筑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出课题:《宗教建筑》(二)新授知识:佛教建筑(学生观察图片分析)1. 什么是佛教?(学生讨论后回答)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产生于亚洲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建筑影响很大。
2. 佛教建筑的代表?(学生讨论后回答)佛寺:佛教徒礼拜和诵经的场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民族形式融合,发展成为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
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或七宝殿)。
对殿的要求比较宽泛,例如东西配殿,硬山式建筑特别的多。
有的是僧人寮房有的还兼做小学教室。
从布局上看大雄宝殿是最主要的建筑(佛寺的主要殿堂)。
大雄宝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像或用佛塔供奉舍利。
释迦牟尼像的两侧多站立二弟子或二菩萨,有的大殿两侧还有伽蓝和护法神像。
释迦牟尼像的背面多供奉海岛观音像或十八罗汉像。
也有一些大寺院因地制宜将主殿建在后高台上,这样的布局在古建筑中为数不少。
在寺庙中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经幢,它也是一种佛教建筑的标志物,它由塔幢演变而来。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刻佛像和题名,中层刻《金刚经》,上层刻佛或菩萨像。
在古都北京的各大寺院中经幢最多。
如潭柘寺、广化寺等处都有保存完好的经幢。
有人会问既然说佛教建筑那就全都是佛教建筑呀!非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古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特点;(2)掌握古陵墓建筑的基本构造、装饰艺术和工艺技术;(3)熟悉古陵墓建筑的分类、分布和代表性建筑。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和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陵墓建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责任感;(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古陵墓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艺术;3. 古陵墓建筑的分类、分布和代表性建筑;4. 古陵墓建筑的工艺技术和保护措施;5. 实践操作:古陵墓建筑模型制作、设计展示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古陵墓建筑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古陵墓建筑;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代表性古陵墓建筑,引导学生掌握古陵墓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3. 视频教学法:利用视频资料展示古陵墓建筑的历史变迁、构造特点和工艺技术;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古陵墓建筑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5. 演示法:教师演示古陵墓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制作技巧;6.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古陵墓建筑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古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第二周:讲解古陵墓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艺术;3. 第三周:分析古陵墓建筑的分类、分布和代表性建筑;4. 第四周:学习古陵墓建筑的工艺技术和保护措施;5. 第五周:实践操作:古陵墓建筑模型制作、设计展示等;6. 第六周:总结和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古陵墓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设计等;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陵墓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4. 期末考核:通过试卷、口试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古陵墓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有三件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原始社会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女神塑像,女神庙、祭坛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人文化遗址发现青铜人像和大批青铜人头像、人面具;●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发现8000多件兵马俑。
将这将这几件事联系起来,人们获得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有过大型雕塑创作活动,也有创作硬质材料大型雕塑的经验。
而这是过去没有人知道的。
导出课题: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二、新课: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以自成体系的艺术面貌在世界雕塑史中独树一帜, “以形写神”,重“写意”的审美特征,形成中国古代的艺术魅力,与逼真“再现”客观对象和“写实”为主的西方古代雕塑具有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
●雕塑的定义: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艺术形象,总称为雕塑。
●雕塑的分类:一般分圆雕和浮雕两种。
按其尺寸、形制又分为大型雕塑、小型雕塑两大类;按其不同功能则可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碑雕塑、装饰性雕塑、园林雕塑、喷泉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古代陵墓雕塑和古代宗教雕塑。
●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
●地上纪念性雕塑又分为: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
1、什么是陵墓雕塑?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
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
这些属于陵墓雕塑。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
是用泥土、木或銅等作的人形物件。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质地的。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並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的神物。
俑大多真实地类比当時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反映当時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说课稿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学法,包括讲解、讨论、小组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讲解部分,我将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讨论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小组研究部分,我将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提高他们的研究主动性和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主要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包括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优秀代表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四大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和专业名词等内容。
同时,我也会在板书上加入一些图示和配图,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课程内容。
大家好,我是考生编号XX,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我将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我的教学安排。
首先,我们会介绍中国古代陵墓雕刻的重要性,并分析陵墓地面雕刻和陶诵的艺术特点。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对于《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这两个陵墓雕塑的代表只能作简单的介绍。
因此,我们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古代陵墓雕塑,引导学生加深对其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爱国热情,以及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我们会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同时,我们也会重点介绍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和部分专业名词。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讲解、讨论、小组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们将主要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并加入一些图示和配图,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课程内容。
谢谢大家!在本环节中,我们研究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
三、教学难点:1.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2.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起源和演变。
3.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独特之处。
4.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教师讲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汉阳陵、明十三陵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陵墓建筑,绘制陵墓建筑的平面图等。
7. 板书设计:陵墓建筑教案1. 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主要特征和风格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陵墓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思考如何将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
2.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陵墓建筑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考核:教师通过考试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陵墓建筑的定义1.2 陵墓建筑的历史演变1.3 陵墓建筑的分类及特点1.4 陵墓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中国陵墓建筑2.1 古代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2.2 皇家陵寝与贵族陵墓的差异2.3 宗教对陵墓建筑的影响2.4 中国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西方陵墓建筑3.1 古代西方陵墓建筑的代表作3.2 不同文明下的西方陵墓建筑风格3.3 宗教对西方陵墓建筑的影响3.4 西方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陵墓建筑的设计与构造4.1 陵墓建筑的设计原则4.2 陵墓建筑的构造要素4.3 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4.4 陵墓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第五章:陵墓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5.1 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5.2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5.3 陵墓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5.4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古代埃及陵墓建筑6.1 古代埃及陵墓建筑的背景6.2 金字塔:古埃及陵墓的代表作6.3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影响6.4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艺术与信仰第七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陵墓建筑7.1 古希腊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7.2 古希腊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7.3 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演变与特色7.4 古罗马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八章: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8.1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8.2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影响8.3 中世纪欧洲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8.4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第九章:伊斯兰陵墓建筑9.1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9.2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9.3 伊斯兰陵墓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9.4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第十章:现代陵墓建筑10.1 现代陵墓建筑的发展趋势10.2 现代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10.3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10.4 现代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亚洲陵墓建筑11.1 印度陵墓建筑11.2 波斯陵墓建筑11.3 中国陵墓建筑的后续发展11.4 亚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特点第十二章:非洲陵墓建筑12.1 非洲陵墓建筑的背景与特点12.2 埃及近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2.3 非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风格与影响12.4 非洲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第十三章:拉丁美洲陵墓建筑13.1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13.2 殖民地时期的陵墓建筑13.3 独立后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发展13.4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著名案例第十四章: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应用14.1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趋势14.2 环境与可持续性在现代陵墓建筑中的应用14.3 现代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14.4 现代陵墓建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五章:陵墓建筑的未来发展15.1 科技对陵墓建筑的影响15.2 虚拟现实与数字化陵墓建筑15.3 生态陵墓建筑的发展15.4 陵墓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陵墓建筑》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陵墓建筑类型和风格。
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发展历史;2.理解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意义;3.学习分析和鉴赏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
二、教学内容:1.古代陵墓雕塑的发展历史;2.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和意义;3.宗教雕塑的发展历史;4.宗教雕塑的特点和意义;5.分析和鉴赏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古代陵墓雕塑或宗教雕塑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雕塑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讲授古代陵墓雕塑的发展历史(1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陵墓雕塑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陵墓雕塑的重要性和意义。
3.讲授宗教雕塑的发展历史(15分钟)通过讲解宗教雕塑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宗教的代表作品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宗教雕塑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4.分析和鉴赏古代陵墓雕塑作品(20分钟)选择几个著名的古代陵墓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包括作品的形式、主题和技法等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对古代陵墓雕塑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分析和鉴赏宗教雕塑作品(20分钟)选择几个著名的宗教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包括作品的形式、主题和技法等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对宗教雕塑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概括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意义和特点。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他们在分析和鉴赏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时的能力。
2.作业评价: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古代陵墓雕塑或宗教雕塑作品进行研究和写作,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图片;2.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雕塑或宗教雕塑馆,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鉴赏真实的作品;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陵墓雕塑或宗教雕塑作品进行详细研究和报告;3.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让他们通过雕塑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古代陵墓和宗教的理解和想法。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对陵墓建筑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历史演变2.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3. 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介绍4.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传承5. 实践活动:参观当地陵墓建筑并进行简要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陵墓建筑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
3. 参观实践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建筑,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陵墓建筑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陵墓建筑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
4.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陵墓建筑的保护意识的看法。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建筑,并进行简要评价。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分析陵墓建筑实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表述清晰度。
3. 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在参观陵墓建筑时的表现,包括参观前的准备、参观中的积极参与和参观后的简要评价。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实践活动设置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通过参观加深对陵墓建筑的理解。
4.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人教版高一美术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1)】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学目的: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3、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鉴赏方法,特别强调美术评论的非唯一性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为全册的引言,故设法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引导学生用鉴赏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1、鉴赏=欣赏?(引导学生看书)2、美术=艺术?讲解: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
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
“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一种艺术。
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
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 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
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
从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
(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1、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
人美版高中美术《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教学设计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及功能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宗教建筑与陵墓建筑的神秘与庄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神庙和教堂建筑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营造宗教氛围的学生对宗教建筑和陵墓建筑的建筑形式有感性认识教学分析:以实例图片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利用图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播放北京故宫和欧洲教堂建筑图片,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材质语言:东方木头为构架,中国木制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斗拱。
所谓斗拱,托起屋檐的交叠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形成飞檐;西方石头为主体,纵向发展,宗教情感,“基本词汇”是柱子。
2、空间格局: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平面铺开,“四合院”模式体现“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单体,高空发展,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3、功能特点: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与起居的地方,体现儒家天人合一文化的思想;教堂建筑是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
由此引出宗教建筑,切入课题。
板书: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二、讲授新课(一)神庙建筑——古希腊巴底农神庙、古罗马万神庙围柱式建筑——古希腊巴底农神庙神庙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民奉祀(si)神祗(qi)的的殿堂。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在古希腊就出现了神庙建筑,巴底农神庙是其代表性作品。
1、巴底农神庙的实物外观图(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功能特点)材质语言:由精心琢磨过的石头建成基本格局:整体布局呈矩形构成,墙体为平板形式的围柱式建筑。
功能特点:希腊公民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同时也是城邦国家集会的地方。
2、巴底农神庙的平面图(围柱式建筑)神庙建筑的主体是一个矩形的大殿,大殿周围有一圈多少不等的圆柱,人们把这种建筑格局称为“围柱式”。
第二十九讲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课时:1课型:新授姓名:毛爱娟班级:美术学111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及功能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3.情感目标: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宗教建筑与陵墓建筑的神秘与庄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神庙和教堂建筑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营造宗教氛围的三.教学难点:学生对宗教建筑和陵墓建筑的建筑形式有感性认识四.教学分析:以实例图片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利用图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北京故宫和欧洲教堂的图片,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材质语言:东方木头为构架,中国木质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斗拱,所谓斗拱,托起屋檐的交叠曲木,他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形成飞檐;西方石头为主题,纵向延展,宗教情感,“基本词汇”是柱子。
空间格局:中国建筑师封闭群体,平面铺开,“四合院”模式,体现“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单体,高空发展,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功能特点: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与起居的地方,体现儒家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教堂建筑是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体现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
由此引出宗教建筑,切入课题。
2 讲授新课(一)神庙建筑——古希腊巴底农神庙、古罗马万神庙围住式建筑——古希腊巴底农神庙神庙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民奉祀神祇的殿堂。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在古希腊就出现了神庙建筑,巴底农是藐视其代表性作品。
巴底农神庙的实物外观图(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功能特点)材质语言:由精心琢磨过的石头建成基本格局:整体布局呈矩形构成,墙体为平板形式的围柱式建筑功能特点:希腊公民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同时也是城邦国家集会的地方。
巴底农神庙的平面图(围住式建筑)神庙建筑的主体是一个巨型的大殿,大殿周围有一圈多少不等的圆柱,人们把这种建筑格局称为“围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