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外科学》病例分析(一).病例摘要:女性,39岁,烦燥不安、畏热、消瘦2月余. 患者于2月前因工作紧张,烦燥性急,常因小事与人争吵,难以自控。
着衣不多,仍感燥热多汗,在外就诊服用安神药物,收效不十分明显。
发病以来饭量有所增加,体重却较前下降。
睡眠不好,常需服用安眠药。
成形大便每日增为2次,小便无改变,近2月来月经较前量少。
既往体健,无结核或肝炎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或高血压患者。
查体:T37.2℃,P92次/分,R20次/分,Bp 130/70mmHg。
发育营养可,神情稍激动,眼球略突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
两叶甲状腺可及、轻度肿大、均匀,未扪及结节,无震颤和杂音,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肝脾未及。
1.诊断及诊断依据;答:(一)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二)诊断依据:(1).有怕热多汗,性情急躁(2).食欲增加,体重下降(3).甲状腺肿大,突眼(4).脉率加快,脉压增大2.进一步检查;答: (1).颈部B 超,同位素扫描(2).T3、T4、TSH测定(3).131碘摄取率3.鉴别诊断;答: (1).单纯性甲状腺肿(2).神经官能症(3).结核,恶性肿瘤4.治疗原则?答: (1).内科药物治疗(2).必要时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二).病例摘要:男性,27岁,10分钟前左上胸部被汽车撞伤,既往体健.查体:Bp 80/50mmHg,脉搏148次/分,R:40次/分。
神清合作,痛苦状,呼吸急促,吸氧下呼吸紧迫反而加重,伴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不明显。
气管移向右侧。
左胸廓饱满,呼吸运动较右胸弱。
左胸壁有骨擦音(第4,5,6肋)局部压痛明显。
皮下气肿。
上自颈部、胸部直至上腹部均可触及皮下气肿。
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未闻及罗音,右肺呼吸者较粗,未闻及罗音。
左心界叩诊不清,心律整,心率:148次/分,心音较弱,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肝脾未及,下肢无浮肿,四肢活动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分析【摘要】普外科即大家所说的普通外科,是一般的综合性医院都设有的一个科室。
普外科主要是以手术的手段治疗肛肠、肝脏、胃肠、胆道、血管疾病以及乳房的肿瘤和一些其他外伤疾病的临床学科。
病例分析是医生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所有医学院学生实践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中,将以三个较为典型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病例分析。
【关键词】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3-011 病例一1.1 病例患者女性,40岁,教师。
两天前因早餐服食鸡蛋并且晚餐时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部疼痛症状。
疼痛持续加重,为绞痛,疼痛阵发性加重,并且向右肩部及后背部扩散。
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多次呕吐,但是并未出现咖啡样液体。
患者曾自服抗生素及止痛药,但无明显好转。
今晨出现发冷及发热症状,体温搭39℃,所以住院治疗。
患者发病之后,疼痛仅限于腹部右上方,并无咳嗽或咳痰症状出现,大小便未出现异常。
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以往无相同或类似病史。
患者长期患有“心口痛”,但从未到医院进行诊治。
查体:体温:39摄氏度,脉搏98次/min,血压12.0/8.0kpa。
急性疾病,面容痛苦,神志清明。
皮肤无黄染,巩膜轻度黄染,眼睑无水肿现象。
胸廓两侧呼吸及运动相对称,无畸形现象,双肺听诊声音正常,无干湿杂音。
心率正常。
右上腹部压痛,肌紧张皆呈阳性,触及胆囊处有明显囊肿,触痛呈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i17.0*108/l,腹部x射线检查未见到隔下有游离气体,亦未见液气平面。
肝胆b超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肝内外胆管出现轻度扩张现象,胆内为出现结石阴影;胆囊明显肿大,胆囊为13.0cm*7.5cm大小,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内可见明显结石阴影,阴影为1.5cm大小。
1.2 分析1.2.1 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1.2.2 诊断依据①右上腹突发性剧烈疼痛,并时有加剧现象。
②发热,体温达39摄氏度。
③右上腹部触到胆囊出现明显肿大现象。
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分析近年来,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涉及到肿瘤、创伤、炎症等多方面的疾病。
本文将针对几个具体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疾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普外科疾病的诊治过程。
病例一: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女性,30岁,主诉消化不良、腹胀,体检发现腹部有包块。
经详细检查,诊断为胃肠道恶性肿瘤。
该肿瘤属于常见的普外科疾病,常见症状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和呕吐等。
诊断时,结合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可明确病因。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病例二:外伤性头颅损伤患者,男性,45岁,遭受车祸事故,头部受伤,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经过CT扫描和临床评估,确诊为外伤性头颅损伤。
在此类病例中,急诊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颅内压监测、神经外科手术和综合支持性治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发展来确定,需要临床医生具备快速准确判断的能力。
病例三:急性阑尾炎患者,女性,20岁,左下腹疼痛、恶心、呕吐,伴有发热症状。
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这是普外科常见的急症疾病,临床表现典型,患者多以腹痛为主诉,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腹部CT扫描等)。
治疗一般采用手术切除阑尾。
病例四:胰腺炎患者,男性,50岁,胃痛、恶心、呕吐,伴有上腹部灼热感。
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胰腺炎。
胰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两者的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包括禁食、镇痛、营养支持等;慢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以改善症状、控制疼痛为主。
总结: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
无论是肿瘤、创伤还是炎症,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些病例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当然,病例分析只是临床医学中一个环节,更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仍然有待提升。
外科临床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外科临床案例,探讨了该病例中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和手术过程。
通过详细阐述病情、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对外科临床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引言外科临床案例分析对于外科临床医生来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典型案例,可以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方案。
本文选取了一个外科临床案例,旨在通过详细分析该病例,为其他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病例描述患者是一位50岁的男性,主诉右侧腹痛已持续一周。
患者还表现出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腹有明显压痛点,回肠叩诊呈阳性。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阑尾炎。
但为了进一步确认诊断,我们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了腹部CT扫描,发现右下腹有阑尾周围炎性肿块。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我们确认了阑尾炎的诊断。
治疗方案针对诊断结果,我们采用了保守治疗的方案。
患者被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并观察其病情的变化。
手术过程然而,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
经过再次讨论和评估,外科团队决定进行阑尾切除手术。
手术中,患者被安全地注入全身麻醉。
外科医生通过小切口进入腹腔,寻找并定位到了阑尾。
然后,通过阑尾的基部进行结扎和切除。
术中观察到阑尾已经坏死,切除掉的阑尾被送到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良好。
术后的护理包括镇痛、抗生素使用和伤口护理。
患者在术后第三天出院。
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阑尾的组织已完全坏死,并且未检测到任何恶性变化。
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讨论本例中,患者的病情符合典型的阑尾炎表现,如右下腹痛、压痛点和白细胞计数增高。
尽管保守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在本例中并没有有效。
因此,及时进行手术是必要的。
阑尾切除手术是一项常见的外科手术程序,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学病例分析病案分析:某女,65岁,因右下腹痛并自扪及包块5小时而急诊入院,伴有腹胀、呕吐不适,既往无类似发病史。
体检发现T为37.8℃,P为98次/分,R为20次/分,BPl05/70mmHg。
腹部查体发现腹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于右侧腹股沟区可扪及一圆形肿块,约4x3cm大小,有压痛、界欠清,且肿块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下方。
实验室检查结果为WBC为5.0x10/L,N78%,尿常规正常。
最可能的诊断是嵌顿性股疝,依据有右下腹痛并自扪及包块6小时,有腹胀呕吐,类似肠梗阻表现,有轻度毒性反应或是中毒反应,如T为37.8℃,P为101次每分,细胞中性分类78%,腹股沟区包块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下方,即股管处。
处理原则是应予急诊手术治疗,由于嵌顿时间短,局部症状轻,中毒反应轻,估计疝内容物尚未至绞窄坏死,术式为疝囊高位及McVay疝修补术,或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由于嵌顿时间短,未致水电解质失衡,术前仅需做一般性处理即可。
1.45岁男性,高山滑雪时身体失去平衡,摔至雪道两旁木护栏上,出现昏迷。
人院后查:血压70/30mmHg,脉搏112次/分,颜面苍白,四肢湿冷,神志模糊。
腹腔穿刺抽到不凝血。
抢救治疗原则是积极抗休克治疗,重点检查有无脑胸腹的合并伤。
腹腔穿刺已证实有腹腔内出血,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尽早行剖腹探查术。
剖腹探查应先迅速控制明显出血点;根据受伤情节和体征,最怀疑哪个脏器就先探查哪个脏器;凝血块附着处一般为出血处;控制出血后按顺序系统、有序地探查,以决定有效、适宜的术式,减轻创伤,缩短手术及低血压时间。
2.一中年男性不慎从飞驰的汽车上摔下,伤后自觉呼吸困难伴XXX肋部疼痛,被人急送至医院。
入院后检查发现血压80/55mmHg,脉搏108次/分,呼吸28次/分,神志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气管向右侧移位,左侧胸廓饱满,捻发音(+),并可触及骨擦感,叩诊浊音,左侧呼吸音减弱,心律齐;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减弱,全腹压痛,以左上腹为甚,伴反跳痛,肝浊音界无缩小,左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腹穿抽出不凝血。
外科学病例分析范文患者女性,年龄45岁,主诉颈部出现肿块。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病史回顾无特殊,家族病史中无甲状腺相关疾病。
进一步,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右侧上腺部分有一个直径约为2.5cm的结节,结节内部呈囊性。
结节表面光滑,无血流信号。
此外,通过血液检查,TSH、T3、T4等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基于以上资料,初步诊断该患者为甲状腺结节。
根据临床指南和治疗准则,对该患者根据甲状腺结节的特征进行分级,采用如下的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分级标准:1.分级0:未见异常2.分级1:良性特征(例如,组织学良性病变、纯囊肿等)3.分级2:不确定性(例如,良性特征与恶性特征均存在)4.分级3:甲状腺肿物,高度可疑恶性特征存在5.分级4:怀疑恶性(但未遇到共识)特征6.分级5:已知恶性特征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该患者的结节特征为直径大于2cm的结节,表面光滑,无血流信号,为良性特征。
根据当前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该患者分级为ATA 1级结节,即良性特征存在。
针对此患者的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对于良性结节,一般不需要手术切除,可以选择观察,进行定期复查。
观察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以监测结节的变化。
如果结节持续增大,或出现异常的血流信号,或患者出现明显的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则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此患者,推荐首次复查时间为6个月后,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以评估结节的变化情况。
如果结节保持稳定,无明显的异常,患者可以继续进行定期超声检查。
如果结节继续增大或出现异常的血流信号,推荐进一步行细针穿刺活检(FNA)以明确病理性质。
在手术治疗方案方面,对于经过FNA证实为恶性病变的甲状腺结节,一般推荐进行全甲状腺切除术。
当结节大小较大(大于4cm),或存在其他相关症状(如压迫症状),或患者有明显的心理压力时,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总结起来,对于这个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初步诊断为良性特征存在的结节(ATA1级)。
普外科病例12胃溃疡姓名:陈XX 性别:男年龄:38岁职业:工人主诉:间断上腹痛10余年,加重2周,伴呕血、黑便。
现病史:10余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上腹胀痛,餐后半小时明显,持续2-3小时,可自行缓解。
2周来加重,纳差,服中药后无效。
6小时前突觉上腹胀、恶心、头晕,先后两次解柏油样便,共约700g,并呕吐咖啡样液1次,约200ml,此后心悸、头晕、出冷汗。
发病来无眼黄、尿黄和发热,平素二便正常,睡眠好,自觉近期体重略下降。
既往史:30年前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否认“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
个人史:出生并生长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无血吸虫及疫水接触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适龄婚配,配偶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6。
7℃P108次/分R22次/分BP 90/70mmHg一般状况:神清,面色稍苍白,四肢湿冷,无出血点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
胸部:心脏无异常,肺部无异常。
腹部: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中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腹水征(-),肠鸣音10次/分,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Hb82g/L,WBC 5。
5×109/L,N69%,L28%,M3%,plt 300×109/L。
大便常规:隐血强阳性。
初步诊断:1.胃溃疡,合并出血2.失血性贫血,休克早期问题:1.本病例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12.本病例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3.进一步检查有哪些?4。
治疗原则是什么?1.(1)胃十指肠溃疡合并出血性休克。
(2)诊断依据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呕血、黑便,大便隐血阳性;查体上腹中压痛,四肢湿冷,脉压变小;Hb 82g/L(<120g/L)2.鉴别诊断:(1)胃癌:一般在45岁以上,疼痛无规则,胃镜可以鉴别。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6岁,因“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3天”入院。
患者3天前开始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无发热、黄疸、腹泻等症状。
既往有胆石症病史。
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明显,Murphy征阳性,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血清总胆红素123.5μmol/L,直接胆红素70.5μmol/L,间接胆红素53.0μmol/L,碱性磷酸酶289U/L,谷丙转氨酶70U/L,谷草转氨酶45U/L。
病例分析:患者既往有胆石症病史,本次入院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伴有黄疸,考虑为胆石症复发引起的胆管梗阻。
结合患者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胆石症并发胆管梗阻。
治疗方案:1. 急诊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术,以缓解胆道压力,改善患者黄疸症状。
2. 完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水,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
3. 行胆囊切除术,切除病变胆囊,解除胆道梗阻。
4. 术后给予抗感染、护肝、补液等治疗。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立即行PTCD术,术后胆道压力明显缓解,黄疸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3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黄疸消退,无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完善术前准备后,患者于术后第5天行胆囊切除术。
术中见胆囊肿大,表面有结石附着,胆囊壁充血水肿。
切除病变胆囊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胆石症。
病例总结:本病例为一例胆石症并发胆管梗阻的患者。
患者入院后,通过及时行PTCD术缓解胆道压力,改善黄疸症状,为后续胆囊切除术创造了条件。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本病例提示,对于胆石症并发胆管梗阻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解除胆道梗阻,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经验教训:1. 对于胆石症病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胆道梗阻症状。
外科疑难病例讨论范文近年来,外科医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需要医生们共同探讨、研究,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就一些外科疑难病例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例罕见的腹腔巨大肿瘤手术。
患者是一名50岁的女性,因为长期腹部不适,进行了全面检查后发现腹腔内有一个直径超过15厘米的巨大肿瘤。
在手术前,医生们需要充分评估肿瘤的性质、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周围重要器官和血管,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和康复,以期望能够早日康复出院。
其次,我们将讨论一例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复杂、形态多样,手术难度较大,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
在手术前,医生们需要进行精准的影像学评估,制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中,需要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并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我们将探讨一例复杂的创伤性腹部大血管损伤手术。
创伤性腹部大血管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情况,需要医生们迅速做出判断并进行紧急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们需要快速而准确地止血,并修复受损的血管,以避免患者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护和护理,以期望尽快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病例,需要通过多学科合作和经验积累来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讨论,能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共同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普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52例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26)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26)采用保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保守治疗有效率为88.5%,对照组为84.6%,对比无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9%,高于观察组7.7%,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无复发现象,观察组复发率为15.4%,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保守治疗或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均有一定效果,但保守治疗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
标签: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开腹手术普外科中急性阑尾炎为常见急腹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麦氏点压痛及右下腹转移性疼痛,患者自主感觉为恶心呕吐,且实验室检查后发现白细胞数量上升。
据调查[1-2],7%~12%的人一生中会出现阑尾炎,为此一定要合理治疗。
保守治疗原则为给予患者足够且有效的抗生素,并行补液治疗,可应用档次较高的抗生素,包括控制厌氧菌及需氧菌等,在补液时需注重电解质紊乱纠正、水分补充以及能量补充等。
保守治疗疗效欠佳时行开腹阑尾切除术(OA),该术式为传统术式,有较大创伤,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为比较对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及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现选取患者52例,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普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52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26)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26)采用保守药物治疗。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9,年龄为19~74岁,平均(48.6±5.4)岁;阑尾炎类型:6例为坏疽性,13例为单纯性,4例为化脓性,2例为穿孔性,1例为阑尾脓肿。
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分析题目: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肠梗阻摘要:本篇病例分析将讨论一位患有肠梗阻的60岁男性,包括其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过程。
通过研究此病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肠梗阻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引言:肠梗阻是普外科临床中常见且紧急的疾病,常以急性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为主。
肠梗阻的病因多样,包括机械性、功能性和血管性等。
本文将以一位患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例为例,通过对该病例的综合分析,探讨肠梗阻的主要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腹痛和呕吐。
腹痛性质为刺痛样,起源于脐周,随后蔓延至全腹,疼痛加重后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患者还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明显膨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病因分析:机械性肠梗阻可能是由于肠道内容物通路受阻引起的,其常见原因包括肠道肿瘤、粘连、扭转和狭窄等。
在本病例中,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肠道腹腔巨大腹主动脉瘤与肠系膜动脉瘤并行所致的小肠扭转。
诊断过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初步怀疑为机械性肠梗阻,并通过腹部CT和MRI进一步筛查。
影像学检查显示腹腔巨大腹主动脉瘤和肠系膜动脉瘤并行,引起小肠扭转,阳性率高达85%。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
治疗过程:对于机械性肠梗阻,常需紧急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包括解除肠扭转、切除肠梗阻部分和吻合术等。
在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紧急手术治疗,通过肠道重建与肠系膜动脉瘤修复,成功解除了肠梗阻。
结论:本文分析了一例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例,提供了普外科临床中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病例,我们对于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都具有指导意义。
注:由于字数限制,以上内容只是一个简单的病例分析框架,实际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病例具体分析。
建议您在实际写作时根据给定的题目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写作。
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一位胆囊炎患者的挑战引言: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以一位胆囊炎患者的病情为例,通过详细描述病情,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普外科疾病。
第一部分:病情描述与临床表现该病例的患者,一位55岁的男性,首次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伴有恶心和呕吐。
进一步询问过程中,患者透露疼痛发作与进食油腻食物和喝酒有关。
在体格检查中,发现患者右上腹腹肌紧张,轻度压痛,并且存在Murphy征阳性的征象。
第二部分:初步诊断与辅助检查结果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为了进一步确认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了相关的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提示感染性疾病的存在。
此外,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内沉积物,并可见胆囊周围炎症的迹象。
第三部分:治疗过程与手术选择根据对患者的初步评估,我们决定采取保守治疗,并给予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在随访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并未好转,疼痛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鉴于患者年龄较大,我们选择了较为保守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的胆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和局部粘连,但并无明显的结石。
通过腹腔镜技术,我们成功切除了患者的胆囊,术后并发症较少。
第四部分:术后治疗与康复过程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疼痛症状减轻,伤口愈合良好。
我们继续给予患者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进行术后治疗,并进行密切随访。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好转,疼痛症状减轻,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对于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诊治疾病非常重要。
透过对胆囊炎患者的病情描述、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的详细分析,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普外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提高我们对普外科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字数:3000字)。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举措。
方法对近段时间由我院收治的172例普外科患者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情况展开调查和研究。
结果在收治的172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了伤口感染,感染率为8.14%。
经过研究发现,伤口由于手术器械、手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污染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严格规范医师的手术操作,强化医师对感染的预防意识等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伤口感染;案例;因素;普外科伤口感染是手术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在国内各个医院中,由于卫生条件、医师操作水平等因素使得普外科患者在术后极易感染。
伤口感染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状况,而且加重了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所以,避免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对于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收治的172例患者进行治疗和调查,找到了导致伤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有效的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过调查研究的172例患者都是我院近段时间所收治的,其中,男78例,女94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5h-14年。
1.2 方法对172例患者进行周期性身体素质的检查,并对所得到数据进行记录。
患者进行周期性全身检查主要包括对体温、药物的服用、伤口分泌物等项目。
1.3 诊断方法根据相关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诊断。
患者术后伤口出现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则可判断为伤口感染:一、伤口发炎。
二、伤口难以愈合且出现脓液。
三、在进行插管、穿刺等手术后,导出液为脓液[1]1.4 数据处理采用最新ss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调查研究,14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感染的发生,现进行如下总结:由上表可知,因伤口处理不当和术后监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的患者人数居多,占到感染总人数的78.57%,所以说,注意手术中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科学中的手术病例分析与讨论手术是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手术可以治疗许多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外科学的实践中,医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手术病例,这些病例不仅挑战着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智慧,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讨论几个外科手术病例,来了解外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手术病例一:心脏搭桥术心脏搭桥术是外科学中最常见的心脏手术之一,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
这里我们以一位65岁的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位患者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多条冠状动脉堵塞,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
通过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医生确定了手术的可行性和目标。
手术进行时,医生首先进行切口,进入胸腔,然后取下一段健康的静脉或动脉,用于搭桥。
接下来,医生会选择好需要搭桥的冠状动脉,将切取的静脉或动脉与冠状动脉连接,以恢复血液供应。
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术后监护与康复。
该病例的成功手术,不仅让患者的冠心病得到有效治疗,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对手术过程的分析和讨论,医生们可以总结出更好的手术技巧,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手术方法。
手术病例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外科学中常见的腹腔镜手术之一,用于治疗胆囊结石等疾病。
下面我们以一位40岁的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位患者一直有胆囊结石的困扰,疼痛频繁发作,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手术进行时,医生首先在患者的腹壁上做三到四个小孔,然后将腹腔镜器械插入孔洞,通过显像装置观察腹腔内的情况。
医生会将胆囊与周围组织进行分离,并将胆囊切除。
术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
这个病例的成功手术,不仅让患者解决了胆囊结石的问题,还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通过对手术过程的分析和讨论,医生们可以不断改进腹腔镜手术技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手术病例三:创伤修复手术创伤修复手术在外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通过手术将复杂的创伤伤口进行修复,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
普外科[病例摘要]XXX,女性,50岁。
主诉:进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疼痛两天,加重12小时。
现病史:两天前因进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伴有恶心。
自服抗生素后无明显好转,12小时前右上腹疼痛逐渐加重,呈绞痛并向右肩及背部放散,同时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8。
5,故急诊来院。
病后无咳嗽、咯痰,大小便如常。
既往史:既往经常有“心口痛”病史,未经诊治。
个人史:无烟酒嗜好。
家族史:家庭其他成员无特殊疾病记载。
体格检查:体温38。
5,脉搏98次/分,血压120/75MMHG,呼吸20次/分急性痛苦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
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
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无异常,听诊无干湿啰音。
心率98次/分,心界不大,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
腹部见外科情况。
脊柱四肢无畸形。
双膝腱反射存在,克尼格氏征阴性,巴彬斯基氏征阴性。
外科情况: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右上腹部压痛,可触及境界下清的包块,墨菲氏征阳性。
肝脾触及,肝区轻度叩痛,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无振水音。
肠鸣音无异常。
肛门指诊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8。
0X10`9/L。
腹部B超检查:肝脏正常大小,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胆总管直径0。
9CM。
胆囊明显增大,13CMX7。
5CM2,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可见1。
5CM的强回声光团伴后方声影。
腹部X线检查:未见膈下游离气体,无液气面。
初步诊断:急性胆囊炎[诊断依据]右上腹突发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有右肩背部放散痛。
寒战、发热,体温38。
5。
右上腹触到肿大胆囊,墨菲氏征阳性。
B超显示胆囊明显增大13X7。
5CM2,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可见1。
5CM强回声光团,其后可见声影。
[鉴别诊断]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其特点为有多年上腹疼痛病史,发病有季节性。
一般穿孔前有上腹痛加重病史,并突然呈刀割样疼痛。
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膜刺激征较重,X透视下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腹穿可抽出混浊性液体。
病例分析病史摘要1男性,36岁。
间断性上腹痛8年,再发1月余,黑便2天。
8年前开始,反复于劳累后或季节变化时出现上腹痛,以空腹痛为主,疼痛时向腰背部放射,并伴反酸、暖气,进食后症状可以暂时缓解。
1个月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自服香砂养胃等中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近2日反复排黑色不成形便,每日3~4次,总量约1500ml左右,上腹痛症状减轻,但感头晕、心悸及全身乏力,发病以来,食欲欠佳,近2日尿量减小,睡眠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
否认肝胆疾病史,无近期服药史,无药物过敏及手术、外伤史。
饮酒10年,平均2两/日,吸烟8年,1包/日。
查体:T36.8℃,P108次/分,R18次/分,BP95/60mmHg。
神志清,表情自然,自动体位,查体合作,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杂音。
腹平度软,剑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腹部未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9次/分,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Hb105g/L,WBC6。
5×10/L,N70%,L30%,血小板130×10/L。
要求:根据病史摘要,请将: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写在答题纸上。
评分要点:(总分20分)一、诊断及诊断依据依据(8分)(一)诊断(4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分上消化道出血1分失血性贫血1分(二)诊断依据(4分)1、明确的诱因:季节变化、劳累、受凉0.5分2、典型的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发病,规律性疼痛(饥饿痛为主),进食后症状可缓解;排黑便伴体循环不足的表现。
2分3、体格检查:贫血貌压痛,肠鸣音活跃。
1分4、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0.5分二、鉴别诊断(4分)(助理医师答出其中2项得4分)1分1、糜烂出血性胃炎1分2、胃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分三、进一步检查(5分)1、首选胃镜检查 2.5分2、必要时可行X线钡餐和腹腔血管造影1分3、动态观察血红蛋白和便隐血的变化 1.5分4、治疗原则(3分)(1)一般治疗:控制饮食,注意休息,适当的生活指导。
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分析
【摘要】普外科即大家所说的普通外科,是一般的综合性医院都设有的一个科室。
普外科主要是以手术的手段治疗肛肠、肝脏、胃肠、胆道、血管疾病以及乳房的肿瘤和一些其他外伤疾病的临床学科。
病例分析是医生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所有医学院学生实践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中,将以三个较为典型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病例分析。
【关键词】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3-01
1 病例一
1.1 病例患者女性,40岁,教师。
两天前因早餐服食鸡蛋并且晚餐时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部疼痛症状。
疼痛持续加重,为绞痛,疼痛阵发性加重,并且向右肩部及后背部扩散。
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多次呕吐,但是并未出现咖啡样液体。
患者曾自服抗生素及止痛药,但无明显好转。
今晨出现发冷及发热症状,体温搭39℃,所以住院治疗。
患者发病之后,疼痛仅限于腹部右上方,并无咳嗽或咳痰症状出现,大小便未出现异常。
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以往无相同或类似病史。
患者长期患有“心口痛”,但从未到医院进行诊治。
查体:体温:39摄氏度,脉搏98次/min,血压12.0/8.0kpa。
急性疾病,面容痛苦,神志清明。
皮肤无黄染,巩膜轻度黄染,眼睑无水肿现象。
胸廓两侧呼吸及运动相对称,无畸形现象,双肺听
诊声音正常,无干湿杂音。
心率正常。
右上腹部压痛,肌紧张皆呈阳性,触及胆囊处有明显囊肿,触痛呈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i17.0*108/l,腹部x射线检查未见到隔下有游离气体,亦未见液气平面。
肝胆b超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肝内外胆管出现轻度扩张现象,胆内为出现结石阴影;胆囊明显肿大,胆囊为13.0cm*7.5cm大小,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内可见明显结石阴影,阴影为1.5cm大小。
1.2 分析
1.2.1 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1.2.2 诊断依据①右上腹突发性剧烈疼痛,并时有加剧现象。
②发热,体温达39摄氏度。
③右上腹部触到胆囊出现明显肿大现象。
④肝胆b超检查胆囊明显肿大,为13.0cm*7.5cm大小,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内可见大小为1.5cm大小的阴影
1.2.3 进一步检查黄疸检查。
2 病例二
2.1 病例患者女性,50岁,工程师。
患者于一年前在无意之中发现左乳腺外侧上方处有肿物出现,肿物约为一豆粒大小。
患者称此豆粒大小肿物无疼痛感,亦无红肿现象出现。
并且,乳头也无任何溢液出现,因此患者并未对此肿物引起注意,也未询问医生或到医院进行诊治。
此后一段时间,肿物逐渐增大,并且其生长速度愈加增快,但仍无疼痛感或是红肿现象,乳头处也无溢液出现。
低热盗汗等现象也未出现。
后此肿物一直增大直到拇指大小时,患者开
始为其焦虑,并到医院进行诊治。
门诊处因其左乳腺外侧有肿物而收其入外科住院治疗。
患者自发病后始终无乳腺疼痛或周期性疼痛现象出现,体重亦无明显减轻现象。
另外,患者饮食、睡眠等也未受影响,饮食正常睡眠良好,大小便也正常。
查体:神志清明。
无贫血貌,巩膜无黄染,眼睑亦无苍白现象。
颈部以及锁骨上浅表之淋巴结无肿大现象。
乳房两侧乳头不相对称,其中左侧乳头略有抬高。
左侧乳房的外上象限可见到局限性凹陷现象。
左侧乳房表面可见到桔皮样外观。
左乳外上象限处可触到肿块,肿块直径为2.5cm大小。
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楚,表面亦欠光滑。
肿块与胸肌无粘连现象。
在患者左侧腋窝下方可触到两个肿大的淋巴结,其大小约为1.5cm*1.5cm。
心脏及双肺检查正常,无畸形现象无干湿杂音。
辅助检查:胸部x射线检查拍片未见肺内部有阴影出现,无肋骨损坏现象。
b超检查肝部、腹腔都未见有异常现象。
2.2 分析
2.2.1 诊断左乳癌。
2.2.2 诊断依据①50岁女性,左乳腺外侧上方处有肿物一年之久,并且其肿物在近期快速增长;②左侧乳房的外上象限可见到局限性凹陷现象,左侧乳房表面可见到桔皮样外观;③左乳外上象限处可触到肿块,肿块直径为2.5cm大小;④左侧腋窝下可触到两个大小为1.5cm*1.5cm的肿大淋巴结。
2.2.3 进一步检查活组织切片检查。
3 病例三
3.1 病例患者男性,40岁,工人。
排便之后便出鲜血已有五年,便血现象为间歇性出现。
开始时,便血时无疼痛感,且便血后即可自行停止。
后渐渐伴随出现便秘现象,并且粪便呈干硬状。
患者称当食用酸性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便血现象会加重。
患者根据自身现象判断自己患有痔疮,因此曾自行使用痔疮栓等进行治疗,病情基本无好转现象。
最近一年内,排便时有痔块血块脱出,且同时伴有疼痛以及大便未尽等感觉。
近期肛门处不断有粘液溢出以致肛门周围皮肤瘙痒难忍。
四天前,患者肛门处突然出现持续剧痛现象,患者难以忍受,因此到医院就诊。
查体:体温37℃,身体其他状态较为良好。
巩膜无黄染,心脏肝胆检查均属正常。
腹部平坦,触及无痛感。
肛门周围出现皮肤湿疹现象,肛门右外侧可见到一突出暗色肿块,质地较为坚硬。
病人蹲位排便时可见痔块,为暗紫色,有血点夹杂其中。
辅助性检查:肛镜检查可见齿状线上下环形静脉曲张并且形成团块。
3.2 分析
3.2.1 诊断血栓型外痔。
3.2.2 诊断依据①齿状线上下环形静脉曲张并形成团块。
②患者便血5年有余,并且在近期排便时有痔块脱出现象。
3.2.3 进一步检查肛门指检。
4 结束语
病例分析报告在医生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医生或是医学院的学生必须严肃对待病例分析,以期正确诊断每一个病人。
参考文献
[1] 普外科手术死亡病例分析[j].安徽医学,1985(01).
[2] 普外科12例特殊病例的诊治经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