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804.40 KB
- 文档页数:29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知识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救护,急诊科和ICU 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救护或现场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救半径:是指急救中心(站)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市区内不应超过5km,农村则不超过15km。
✓5.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120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6.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程序按情况补办。
✓7.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诊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及护理的一种特殊场所。
✓8.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不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
✓9.心肺脑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方法,是心搏和呼吸停止患者恢复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
✓10.基础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由最初目击者通过徒手操作维持人体生命体征最基础的需要。
✓11.心脏电复律:是用除颤器产生高能脉冲电流通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各类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为窦性心率的方法。
12.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会损伤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之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 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 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 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 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1. 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 教学培训3. 科研4. 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 (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 的任务:1. 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 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 、综合ICU 、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教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员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4.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解或去除衣血缺氧。
5.多发伤: 同一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救护③重症监护病房救护④灾难救护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2.(一)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复杂多样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二)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总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①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③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④争分夺秒,就地取材⑤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⑥搬运与医护一致性⑦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3.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坐位4.这个题了解心搏骤停后,心泵功能丧失,血流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缺血缺氧,但体内各办概还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
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最差,所以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脑组织。
一般心搏骤3~5s,病人即可出现头晕、黑朦;停搏10s左右可引起晕厥,随即意识丧失,或发生阿-斯综合征,伴全身性抽搐,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s时,由于脑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断续或无效呼吸状态,伴颜面苍白或发;停搏60s左右可出现瞳孔散为停搏4-6min,脑组组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学题库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3)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二)我国急危重症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 (4)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5)(一)院前急救 (5)(二)急诊科抢救 (6)(三)重症监护 (6)(四)急危重症护理培训 (6)(五)急危重症护理的科学研究 (6)三、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与资质认证 (7)(一)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与资质认证 (7)(二)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与资质认证 (8)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0)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与任务 (10)(一)院前急救 (10)(二)医院急诊科救护 (12)(三)重症监护 (12)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2)(一)国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2)(二)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4)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是研究各类急性疾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各种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与科学管理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促进急危重症患者维待生命健康、减少伤残和快速康复,以提高其生命质量,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伴随着急诊医学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名称由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演变为急危重症护理学,其内涵也不断拓展,现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年代,1854-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率领38 名护士前往战地实施救护,通过将重伤员集中安置在靠近护士工作站的病房、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处理及营养支持等手段使前线的英国伤员病死率由42% 以上降至2%, 充分体现了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主要研究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点涵盖了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呼吸支持、心脏监护、神经监护、消化系统护理、肾脏护理等方面。
下面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知识点总结:1.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血压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和变化。
(2)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反应、肌力等方面的评估,判断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损伤。
(3)肺部评估:包括呼吸音、呼吸困难程度、气道管理等方面的评估。
(4)心脏评估:包括心率、心律、心音的评估,及时发现心脏问题。
2.呼吸支持:(1)氧气给予: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呼吸状态决定给氧方式和浓度。
(2)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患者的呼吸状态和氧饱和度决定是否需要机械通气。
(3)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对呼吸道阻塞严重患者进行气道管理。
3.心脏监护:(1)心电图监测: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缺血。
(2)血钾监测:监测血钾水平,及时发现高钾或低钾情况。
4.神经监护:(1)瞳孔监测:监测瞳孔大小和光反应,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2)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肌力、反射等,判断神经系统功能。
5.消化系统护理:(1)肠内营养: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以维持营养平衡。
(2)胃肠减压:对于胃肠道积气或肠梗阻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以缓解症状。
6.肾脏护理:(1)尿量监测:监测患者尿液输出情况,及时发现尿量减少或增多的情况。
(2)肾功能监测:监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
2.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和护理技术。
3.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急危重症护理设备和药物。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述:(1)定义和范围(2)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1)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血压的监测方法和意义。
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关于护理患者在急危重症情况下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学科。
这门学科是在护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一系列临床疾病和情况,如心肺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和重症监护等。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是最关键的人员之一。
他们不仅需要提供基本的生命支持,如氧气和药物治疗,还需保持患者的安全,稳定和舒适,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高效地协调医疗团队,并进行各种复杂的护理技术和处理,这些技术和处理包括动脉插管,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气管切开等操作。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需要紧急迅速的反应能力。
他们必须能及时识别并判断患者在病情变化和转移中的症状和体征。
他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窘迫、心跳加速、血压下降、多器官衰竭等症状,以及肌肉抽搐,意识丧失等危险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护士必须迅速采取措施,识别问题,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必须能够协调医疗团队,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协调的医疗护理。
他们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的成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医学和护理治疗。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必须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他们需要确保患者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并且密切关注患者的状况。
他们必须使用适当的药物和设备,以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它要求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快速反应和及时的判断能力,以及有效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情况。
这样,他们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护理,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包含许多重要的护理处理和技术,这些护理处理和技术对于患者生命的支持和重症监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护理处理和技术。
1. 呼吸支持: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必须提供最佳的呼吸支持。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以及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2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和任务1.3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专业组织和认证1.4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二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2.1 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评估2.2 监测方法和设备的使用2.3 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解读2.4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报警处理第三章: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技术3.1 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技术3.2 循环支持和血管通道建立3.3 急性疼痛管理和疼痛评估3.4 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第四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疾病护理4.1 心跳呼吸骤停和紧急复苏4.2 急性呼吸衰竭和呼吸支持4.3 急性心脏骤停和心脏急救4.4 严重创伤和创伤护理第五章: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5.1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5.2 心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方法5.3 患者家属的支持和护理5.4 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第六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6.1 急危重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特殊性6.2 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护理要点6.3 药物治疗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6.4 药物过敏和紧急药物过敏反应的护理第七章:感染控制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7.1 急危重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7.2 常见感染病的护理和治疗要点7.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控7.4 感染控制措施在急危重症护理中的应用第八章:急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管理8.1 急危重症护理质量的重要性8.2 护理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8.3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和步骤8.4 患者安全和护理风险管理第九章: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9.1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评估和营养需求9.2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护理措施9.3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并发症护理9.4 营养支持和代谢管理的监测和调整第十章:急危重症护理的持续专业发展和教育10.1 持续专业发展的意义和目标10.2 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资源和方法10.3 临床教学和模拟培训的应用10.4 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难点解析:准确、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生命危险状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一、引言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实践和研究的学科。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在疾病或创伤等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对患者的快速评估、准确诊断、及时干预和全面的护理,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进行深入阐述。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医学、护理学、急救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性: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全面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以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3.精准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病情状况容易发生变化,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精准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协同性:急危重症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救治任务,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特点急危重症护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急救技能: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以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
2.重视团队协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与配合机制。
3.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综合评估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疾病折磨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治疗。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危重病人的监护和护理技术等。
以下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急危重症的概念和分类:1.急危重症的定义:急危重症是指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威胁生命的疾病状态。
2.急危重症的分类:按疾病类型可分为心血管急危重症、呼吸衰竭急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急危重症、感染性急危重症等。
二、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技术:1.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2.呼吸功能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呼吸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3.血液监测: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液PH值、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4.心电监测:包括心电图的监测和解读,监测心率、心律、ST段变化等指标。
5.胸部X线片和CT扫描:用于评估肺部状况、气胸、肺水肿等。
三、急危重症疾病的护理和治疗:1.心肺复苏:包括良好的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
2.疼痛管理:及时评估和缓解疼痛,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并监测疗效。
3.气道管理: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使用人工气道和呼吸机辅助呼吸。
4.感染控制: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包括手卫生、使用无菌操作等。
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肠内或静脉给药。
四、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和药物监测:1.抗生素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菌株进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2.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扩血管药、补液药等。
3.药物监测:监测重要的药物浓度,如抗生素、镇痛药和肌松药物等。
五、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精神支持:1.提供情感支持:积极沟通,关心患者的情感需求,减轻焦虑和抑郁感。
2.预防和管理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提供适当的镇静和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1.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教学培训3.科研4.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的任务:1.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综合ICU、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