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1.29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夜归鹿门歌》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

明情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四、教材分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

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板书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

(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 写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初步感知)。

4.解题(理解诗的缘由)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学生自由诵读。

四、熟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1.全诗主要讲了什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2.学生默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并思考作者的感情

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五、学生齐读全诗,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首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