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著书名选释——《普济本事方》
- 格式:pdf
- 大小:97.19 KB
- 文档页数:1
《普济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普济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方书。
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舍己为人的大医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百家讲坛:《名医是这样成名的》文字稿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许叔微01宋朝有个许叔微忽然成为孤儿的许叔微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但是年仅十一岁的他有能力解决好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吗?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他还有余力去好好读书吗?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根据记载,许叔微从未拜哪位高人为师,那么这样一个三餐不继的乡野孤儿,这样一个每日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了一位治病高手呢?他自学成才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中医学博士罗大中,为您精彩讲述古代名医们的成长故事,敬请关注《名医是这样成名的》许叔微第一集《宋朝有个许叔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徐叔微的医案,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1的医生,当时太医院有个御医张太医,家里有个妇女得了外感病,古代说是伤寒,症状是:“发热、恶风、紫菡。
脉浮而弱。
”张太医治疗了没有效果,就来请徐叔微,徐叔微来了一看说:“当服桂枝”,张太医说我们家有做好的桂枝汤,桂枝汤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开的第一个方子,治疗营卫不和的表虚证,当人体体表虚弱,外邪来袭的时候,尤其是寒邪来袭的时候,会出现桂枝汤症,主要表现是发热,然后恶寒恶风,然后是自汗出,尤其以自汗为主要,桂枝汤组成很简单,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就这五味药。
张太医说家里有,徐叔微说多吃,喝了好多次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就又请徐叔微来问原因,徐叔微也奇怪,按说对症了一剂药应该见效,徐叔微让他们把药拿来看一下,一看徐叔微说要用错了,桂枝是桂树的树枝,你虽然用的是桂树上的东西,但是你用错了,桂树上有两种药材,肉桂,肉桂树上的厚皮,桂枝,肉桂树上细的树枝,肉桂气味厚重,治疗内脏,温阳敛气。
桂枝是治疗表皮,辛温发散,吃了通行血脉,让人微微地出汗。
你们家用的肉桂错了。
然后徐叔微亲自抓药,文献记载是:“一啜而解”。
徐叔微就是这样,治疗效果特别好,对张仲景的方子研究的特别深,这个方子他告诉人们肉桂树上用什么位置的比2较好,芍药分成白芍和赤芍两种,什么时候用白芍,什么时候用赤芍,这些在之前研究《伤寒论》的人都没有注意到,很多医生错用,所以临床疗效就不好,徐叔微研究《伤寒论》在历史上市特别有地位的,是中医伤寒学派的建立者之一,现在很多医生都在学习徐叔微的临床思想,都很佩服徐叔微。
叶天士医学全书–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引言叶天士医学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于一身的宝典。
其中,类证普济本事方是其中一部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方的释义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解读。
类证普济本事方类证普济本事方是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的一方,据叶天士所言,该方系其独创,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对于多种常见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主要用于调理气血的运行,平衡阴阳,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方剂组成类证普济本事方由以下药材组成:1.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2.白芍:具有养血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
3.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4.红枣: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脾胃的功效。
5.甘草: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的作用。
方剂功效类证普济本事方主要具有以下功效:1.调和气血:该方中的当归、白芍等药材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可以调和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不足或气血瘀滞的症状。
2.平衡阴阳:川芎、红枣等药材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促进身体的健康平衡。
3.恢复健康: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
适应症类证普济本事方适用于以下病症:1.血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倦怠,头晕耳鸣等。
2.血瘀证:表现为经血不畅,经期疼痛,乳房胀痛等。
3.脾胃虚弱:表现为消化功能不佳,食欲不振,腹胀等。
用法用量类证普济本事方的用法用量如下:•每次10克,煎服。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注意事项在使用类证普济本事方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本方适宜于气血不足或气血瘀滞的症状,如属其他证候,应遵医嘱调配方剂。
2.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本方。
3.在使用本方期间如有不适,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类证普济本事方是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的一方,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
本方适用于血虚、血瘀、脾胃虚弱等病症。
但是在使用本方时应遵医嘱,并注意使用注意事项。
以上便是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的详细介绍与解读。
我国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卷一方脉总论卷二方脉总论卷四方脉总论卷五方脉药性总论卷六五运六气图卷七运气图卷十运气图卷十一运气图卷十二运气图卷十三脏腑总论卷十四肝脏门卷十五肝脏门卷十六心脏门卷十七心脏门卷十八心脏门卷二十脾脏门卷二十二脾脏门卷二十四脾脏门卷二十五脾脏门卷二十六肺脏门卷二十七肺脏门卷二十八肺脏门卷二十九肾脏门卷三十肾脏门卷三十一肾脏门卷三十二肾脏门卷三十三肾脏门卷三十六胃腑门卷三十七大肠腑门卷三十八大肠腑门卷四十三三焦腑门卷四十七头门卷五十一面门卷五十二面门卷五十三耳门卷五十四耳门卷五十七鼻门卷五十八口门卷五十九舌门卷六十咽喉门卷六十三咽喉门卷六十四咽喉门卷六十五牙齿门卷六十六牙齿门卷六十七牙齿门卷六十八牙齿门卷六十九牙齿门卷七十牙齿门卷七十一眼目门卷七十二眼目门卷七十五眼目门卷七十六眼目门卷七十七眼目门卷七十八眼目门卷七十九眼目门卷八十眼目门卷八十一眼目门卷八十二眼目门卷八十三眼目门卷八十四眼目门卷八十五眼目门卷八十六眼目门卷八十七诸风门卷八十八诸风门卷八十九诸风门卷九十诸风门卷九十一诸风门卷九十五诸风门卷九十六诸风门卷九十七诸风门卷九十八诸风门卷九十九诸风门卷一百诸风门卷一百一诸风门卷一百二诸风门卷一百四诸风门卷一百五诸风门卷一百七诸风门卷一百八诸风门卷一百九诸风门卷一百十一诸风门卷一百十二诸风门卷一百十三诸风门卷一百十四诸风门卷一百十五诸风门卷一百十六诸风门卷一百十七寒暑湿门卷一百十八寒暑湿门卷一百十九积热痼冷门卷一百二十一伤寒门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卷一百二十三伤寒门卷一百二十四伤寒门卷一百二十五伤寒门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卷一百二十七伤寒门卷一百二十八伤寒门卷一百二十九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一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二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三伤寒门卷一百三十四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五伤寒门卷一百三十六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七伤寒门卷一百三十八伤寒门卷一百三十九伤寒门卷一百四十一伤寒门卷一百四十二伤寒门卷一百四十三伤寒门卷一百四十四伤寒门卷一百四十五伤寒门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卷一百四十八时气门卷一百四十九时气门卷一百五十时气门卷一百五十一时气门卷一百五十二热病门卷一百五十三热病门卷一百五十四身体门卷一百五十五身体门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五风湿腰痛(附论)卷一百五十六身体门卷一百五十七咳嗽门卷一百六十咳嗽门卷一百六十四痰饮门卷一百六十五痰饮门卷一百六十六痰饮门卷一百六十七痰饮门卷一百六十八积聚门卷一百六十九积聚门卷一百七十积聚门卷一百七十一积聚门卷一百七十二积聚门卷一百七十三积聚门卷一百七十四积聚门卷一百七十五积聚门卷一百七十六消渴门卷一百七十七消渴门卷一百七十八消渴门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卷一百八十二诸气门卷一百八十三诸气门卷一百八十四诸气门卷一百八十五诸痹门卷一百八十六诸痹门卷一百八十七诸痹门卷一百八十八诸血门卷一百八十九诸血门卷一百九十诸血门一百九十一水病门卷一百九十二水病门卷一百九十三水病门卷一百九十四水病门卷一百九十五黄疸门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卷一百九十七诸疟门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卷一百九十九诸疟门卷二百诸疟门卷二百二霍乱门卷二百三霍乱门卷二百四膈噎门卷二百五膈噎门卷二百六呕吐门卷二百七泄痢门卷二百八泄痢门卷二百九泄痢门卷二百十泄痢门卷二百十一泄痢门卷二百十二泄痢门卷二百十三卷二百十三痢兼渴(附论)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门卷二百十五小便淋秘门卷二百十六小便淋秘门卷二百十七诸虚门卷二百十八诸虚门卷二百十九诸虚门卷二百二十诸虚门卷二百二十一诸虚门卷二百二十二诸虚门卷二百二十三诸虚门卷二百二十四诸虚门卷二百二十五诸虚门卷二百二十六诸虚门卷二百二十七虚劳门卷二百二十八虚劳门卷二百二十九虚劳门卷二百三十一虚劳门卷二百三十二虚劳门卷二百三十三虚劳门卷二百三十四虚劳门卷二百三十五劳瘵门卷二百三十六劳瘵门卷二百四十脚气门卷二百四十一脚气门卷二百四十二脚气门卷二百四十三脚气门卷二百四十四脚气门卷二百四十六脚气门卷二百四十七疝门卷二百四十八疝门卷二百五十疝门卷二百五十一诸毒门卷二百五十二诸毒门卷二百五十四杂治门卷二百五十五杂治门卷二百五十七食治门卷二百五十八食治门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卷二百六十乳石门卷二百六十一乳石门卷二百六十二乳石门卷二百六十三服饵门卷二百六十四服饵门二百六十五服饵门卷二百六十六服饵门卷二百六十七诸汤香煎门卷二百六十八杂录门卷二百七十二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五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六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七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八诸疮肿门卷二百七十九诸疮肿门卷二百八十诸疮肿门卷二百八十一诸疮肿门卷二百八十二痈疽门卷二百八十四痈疽门卷二百八十五痈疽门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卷二百八十七痈疽门卷二百八十八痈疽门卷二百八十九痈疽门卷二百九十痈疽门卷二百九十一瘰门卷二百九十二瘰门卷二百九十三瘰门卷二百九十四瘿瘤门卷二百九十六痔漏门卷二百九十七痔漏门卷二百九十八痔漏门卷三百上部疮门卷三百一下部疮门卷三百二金疮门卷三百三金疮门卷三百四刺疮门卷三百五杖疮门卷三百六诸虫兽伤门卷三百七诸虫兽伤门卷三百八诸虫兽伤门卷三百九折伤门卷三百十折伤门卷三百十卷三百十伤损止痛生肌(附论)卷三百十一折伤门卷三百十二折伤门卷三百十三膏药门卷三百十四卷三百十四膏药门卷三百十五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卷三百十七妇人诸疾门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一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二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三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四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五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六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七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八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二十九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三十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三十一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三十二妇人诸疾门卷三百三十六妊娠诸疾门卷三百三十七妊娠诸疾门卷三百三十八妊娠诸疾门卷三百三十九妊娠诸疾门卷三百四十妊娠诸疾门卷三百四十三妊娠诸疾门卷三百四十四妊娠诸疾门卷三百四十五产后诸疾门卷三百四十六产后诸疾门卷三百四十七产后诸疾门卷三百四十八产后诸疾门卷三百四十九产后诸疾门卷三百五十一产后诸疾门卷三百五十二产后诸疾门卷三百五十三产后诸疾门卷三百五十四产后诸疾门卷三百五十五产后诸疾门卷三百五十六产难门卷三百五十七产难门。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1.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2.纸草文”—古埃及医学史料:①史密斯(Edwin Smith)纸草文,外科知识②埃伯斯(Ebers)纸草文,医学通论③伊姆荷泰-医神,“平安到来的人”3.印度医学:①《妙闻集》-意为苏斯拉他,为阿输吠陀的外科学代表性典籍;②《阇罗迦集》,为阿输吠陀的内科学代表性典籍,作者阇罗迦,古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
4.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的是春秋时秦国的名医医和,开创了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的滥觞。
第二章1.战国到秦汉,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2.马王堆汉墓医书:①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②《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③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④木简本:十问,和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芳。
3.《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张机,字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6.扁鹊: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
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提出“医有六不治”7.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外科之祖”,著有:“麻沸散”,“五禽戏”8.阿尔克迈翁,将哲学引入医学。
9.希腊哲学家中,出色的还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10.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11.希洛菲利——记述解剖学第一人。
十二指肠、前列腺、眼部构造、脑与脊髓、神经解剖。
12.爱拉吉斯拉特:命名三尖瓣,观察脉搏搏动。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头痛的硫磺圆和罗大伦公布痔疮药方中医自古是师徒制的传授方式,也有很多父带子的情况,这个长期的过程形成的一些方子就成了一个小圈子使用的情况,因为出版业不发达,也没有媒体传播,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形成了秘方,因为一个有效的方子可以让你名气大振,带来不少名利,传出去这些就没了,当然也有其他情况,比如方子里面含有有毒危险的药物,怕被人知道后带来负面影响的。
据说,秘方只是一些独特的治疗思路,或者一些独特的药物组合罢了。
有好多秘方,一经点破,大家就会恍然大悟,这说明其中含有的医理是通的,所以医理还是最重要的,秘方不必过于追求,能用经方就是大师了,有一派就是“经方派”,还有的医生一辈子只用一个方子进行加减,同样可以治疗无数病人,比如黄元御的传人麻瑞亭。
而创立经方派的人就是北宋末年的许叔微,但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里面还记载了很多秘方,很多秘方都是通过许叔微的个人魅力感化别人而得到的。
许叔微的个人魅力在哪里?这个人自行医以来,一辈子从来没有收一分钱!并且还在金兵南下战乱发生瘟疫的时候鼓动药店也一起免费送药给瘟疫患者来解救瘟疫。
同时有感于当时很多医生对《伤寒杂病论》这本经典理解不深而导致无法治愈病人甚至越治越重的情况,他还编了歌谣来帮助同行理解《伤寒杂病论》,这些可以在他的《伤寒百证歌》中找到,这种以行动感化人的做法,让很多人把秘方告诉他并且让他公布于众。
其中一个治疗头风(头痛头晕)的“硫黄圆”,还有一个治疗月经不通、腹痛、腹中结块的“通经圆”。
许叔微实际上是个穷人家的孩子,11岁时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并不是家境富裕不愁吃不愁穿才免费行医的,后来发奋读《伤寒论》被张仲景的经历所共鸣感动,所以发誓终生免费行医。
他在书中写道:“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并失怙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 ”予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 "但常人是无法理解许叔微这种太高层次的境界的,所以还编了个故事来解释为什么他一生免费行医,这个故事在《泊宅编》和《龙文鞭影》中都有记载,说许叔微年轻时考科举没中,很发愁,于是向神祷告,神告诉他之所以没有高中是因为他积阴德不够。
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属性:医之道大矣。
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是非浅识者所能为也。
苟精此道者,通神明,夺造化,擅回生起死之功。
则精神之运,必有默相于冥冥之中者,岂瘼,迨及后世。
周有和缓,秦有扁鹊,汉有仓公,魏有华佗,宋有徐文伯,唐有孙思邈,又皆神奇出人意表,背望踵蹑,代不乏人,自兹以往,其妙不传。
间有能者。
仅可一二数,何古人精巧如是,而今人之不逮也。
予尝思之。
古人以此救人,故天畀其道,使普惠含灵。
后人以此射利,故天啬其术,而不轻畀予,无足疑者。
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
百日之间,并失怙恃。
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
杳冥之中题为普济本事予既以救。
<目录>卷第一\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篇名>真珠丸属性:治肝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真珠丸(真珠母大于常珠形状不一)。
真珠母(未钻真珠也三分,研如粉,同碾)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后秤)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各一两半)人参(去芦)酸枣仁(微炒,去皮,研)柏子仁(各一两,研)犀角(镑为细末)茯神(去木)沉香龙齿(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
每服四五十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夜卧服。
<目录>卷第一\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篇名>独活汤属性:独活(黄色如鬼眼者,去芦,洗,焙,秤)羌活(去芦)防风(去钗股)人参(去芦)前胡(去苗,净洗)细辛(华阴者去叶)五味子(拣)沙参白茯苓(去皮)半夏曲酸枣仁(微炒,去皮,研)甘草(各一两,炙)上为粗末。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半个,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绍兴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更数医而不效,予为诊视。
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心病。
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
《普济本事方》肿满水气蛊胀葶苈丸治腹中有湿热气,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
病在肾,肾者少阴也;标在肺,肺者太阴也。
故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半两,炒令香)郁李仁(汤去皮尖,熬紫色,秤三分,二味别研如膏,令极匀)白术(半两)牵牛子(半两,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桑白皮(蜜炙,锉)上细末,与上二味同研,炼蜜和入臼内治之,丸如梧子大。
初服十丸,空心晚食前,日二服,生姜橘皮汤下,不知,加至二三十丸,以知为度。
实脾散治脾元虚浮肿。
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草果子(去皮)干姜(炮,各二两)甘草(一两,炙)大腹(连皮,六个)木瓜(一个,去穣,切片)上用水于砂器内同煮,一半以来,擘开干姜,心内不白为度,不得全令水干,恐近底焦,取出锉焙为末,每服空心日午,用沸汤点服。
羌活散治水气。
羌活(洗去土)萝卜子(各等分)上同炒香熟,去萝卜子不用,末之,温酒调下二钱,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取效。
嘉兴主簿张昌时传方。
大枣汤治四肢肿满。
白术三两,咀。
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大枣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不拘时候。
茯苓散治肿满小便不利。
郁李仁(去皮尖,微炒,四钱)槟榔(二个)赤茯苓(去皮)白术甘遂(切片,炒,各二钱)橘皮(一钱半,去白)上细末。
每服一钱,姜枣汤调下。
又方浓朴(去皮,姜汁制,炒,半两)牵牛子(五两,炒取末二两)上细末。
每服二钱,煎姜枣汤调下。
知母汤治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块。
知母(一两)麻黄(去根节)黄(蜜炙)甘草(炙)羌活(洗去土)白术枳壳(去穣,锉,麸炒,各半两)上粗末。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牛蒡子百粒,研碎,煎至七分温服,日三四,觉冷不用牛蒡子。
有一达官,其母年七十中风,手足拘挛,平日只是附子之类扶养。
一日面浮肿,手背亦肿,寻常有一国医供药,诊云是水病,欲下大戟牵牛以导之,其家大惊忧惶,召予议之。
予曰∶《素问》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
中医古书普济方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门总论夫热结中焦则为坚。
下焦则为溺血。
令人淋闭不通。
此多是虚损之人。
服大散。
下焦结热所凡气淋之为病。
溺难涩常有余沥。
石淋之为病。
茎中痛。
溺不得卒出。
膏淋之为病。
尿似膏与血医经曰: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
又云。
膀胱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脏有者清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水火不交。
心肾气郁。
遂使阴阳乖舛。
清浊相干。
蓄在下则令血。
流行血不之谷先寒有胞忍尿肾主水。
膀胱为之府。
诸水于膀胱而泄。
于小肠实相通也。
然小肠独应于心者。
盖阴不可以其司冷则故滑焦矣益医学发明云。
三难曰。
脉有太过。
有不及。
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
有关有格。
何谓也?语曰格太也此在便热如渴而小便不通者。
不得降是也。
圣人立法。
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气薄之药。
茯苓、猪苓、泽泻、琥珀、灯心、通草、车前子、瞿麦、蓄之类皆为淡渗之药。
能泄肺火而清肺金。
滋水之化源也。
若热在下焦。
是绝其流而溺不泄也。
须用气味俱浓。
阴中之阴药治之。
昔者长安有大贾王善。
小便不通。
渐成中满。
腹大坚硬。
如石雍塞之。
及后脚坚胀破裂出黄水。
双睛凸出。
日夜不得眠。
饮食不下。
痛苦不可名状。
赵廉甫、萧文尉辈诸子。
求治随往病家。
果病患之苦平昔未曾见。
问因受病之源。
始病不渴。
近夫呕哕。
遂以大盘药缄示之。
遍示名题治中满。
利小便。
渗泄之药悉备。
平生不经见者亦多。
急难措手。
乃辞归。
从夜至旦耿耿不寐。
穷思意其理。
忽记素问有云。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又云。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则病小便癃闭。
是无阴而阳气不化者也。
凡谓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
是气药阳中之阴。
非北方之寒水。
阴中之阴所化者也。
此乃奉养太过。
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
肾水不足。
膀胱肾之室。
久而干。
因小便不化火。
又逆上而为呕哕。
非隔上所生也。
独为关。
非格病也。
洁古老人曰。
热在下焦。
损塞不便。
是治关格之法。
今病内关外格之病。
悉其死在旦夕。
且下焦乃可愈。
随处与病北方寒水。
所以大苦寒气味浓者。
中医古籍之史上最大方书:《普济方》txt版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是哪一本吗?
对就是它,叫《普济方》。
它是一本明朝的中医方书,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它载方竞达61739首。
全书共有一百六十八卷,其编撰者中,竟然还有一个人叫朱橚,此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是1381年的藩王。
还有另外两个编撰者叫滕硕、刘醇。
朱橚一直很喜欢做诗谈学,热衷医道,平时很注意收集古今方剂,于是他将自己收集到的方剂加以整理、修订,编成了《普济方》一书。
为了保证该书的质量,朱橚又请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并一同讨论、修改,最后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定稿出书。
可见该书当年是一本很有份量的医书。
该书刊于15世纪初,是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
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
但可惜的是,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
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包括脏象及脏腑诸病候)、身形(包括头、面、耳等部位所属及身形诸病)、诸疾(包括伤寒、杂病、疮疡、外科、骨科以及各种治法)、妇人(包括妇、产科)、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
据《四库提要》记载:"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
"对于所述病证均有论有方,资料非常宏富。
所涉范围广泛,叙述系统完善。
现存永乐等明刻本及1949年后排印本。
《普济本事方》脘腹痛病症诊治思想研究作者:王晓棣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4年第1期王晓棣陕西中医学院2011 级研究生陕西省咸阳市712046【摘要】就《普济本事方》中关于脘腹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方药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阐述了脘腹痛的诊治思想。
【关键词】普济本事方;脘腹痛;诊治思想《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本事方》,为宋代许叔微所撰。
全书10 卷,分为23 门。
包括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病等脏腑常见病。
其中,脘腹痛作为心小肠脾胃病的常见病症之一,本书也有所涉及。
《普济本事方》一书中将脘腹痛分为心痛和腹痛分别论述,其中所涉猎的相关名称有卒心痛、腹痛、心痛、少腹痛、胎寒腹痛等。
本书中所论述的脘腹痛大多为某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如书中提到的泄泻、阴毒,都是与脘腹痛相关的疾病,并阐述了脘腹痛的辨证论治,涉及方药达20 余首。
本书对脘腹痛的用药禁忌,转归等均有所涉及,对后世治疗脘腹痛一病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病名脘腹痛,《普济本事方》多数情况下称为腹痛或心痛,卒心痛,亦称为少腹痛、胎寒腹痛等。
一般情况下,本书是将脘腹痛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看待,但也可以是某种疾病的伴随症状。
如《普济本事方? 卷第九? 伤寒时疫(下)》曰:“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
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证者散”这里的腹痛则为阴毒的伴随症状。
《普济本事方? 卷第七? 杂病》曰:“刘禹锡传信方。
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
遂作地黄冷淘食之。
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来,如虾蟆状,无目足等,微似有口,盖为此物所食。
自此顿愈。
面中忌用盐。
”此作为病例辅佐表达方药的效果。
2 病因病机《普济本事方》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并无专门的论述,而散见于相关方证的论述之中。
概而言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2.1 体虚感寒如《普济本事方? 卷第一? 中风肝胆筋骨诸风》所说:“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此穴诸病皆治,及疗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五劳七伤,胸中瘀血,乳痈,可灸三壮,人年三十以上,皆宜灸此穴。
《普济本事方》灸法探略
陈瑜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4)6
【摘要】<普济本事方>中有关灸法的内容独具学术特色.许叔微推崇仲景之学,认为阴毒、阴证、阳微证最宜用灸;在灸补肾阳方面,善用关元、气海等重点穴,以达到温肾固元的目的;提倡中风宜灸十二穴;创制隔巴豆、黄连灸以治结胸.全书灸药并重,记录详实可用,堪为后世学习借鉴.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陈瑜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8
【相关文献】
1.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论治头晕探析 [J], 齐达春;李翠娟
2.《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方特色探析 [J], 侯江淇;夏洁楠;徐世杰
3.《普济本事方》杂病证治的学术思想探析 [J], 刘景超;李莹莹;褚瑞雪
4.中医名著书名选释——《普济本事方》 [J], 张鸣钟
5.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论治头痛经验探析 [J], 李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