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学生抗日救亡风云录
- 格式:doc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13
一二九运动回忆录196012月9日,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
追溯到1935年12月9日,寒风凛冽,草木凋零,北平五、六千名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阻拦,举行示威游行,喊出时代呼声,打击国民党气焰,唤起民众觉醒,书写了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辉篇章!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他们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的同时,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935年5、6月间,日本侵略者密谋策划,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胁,先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警察下达戒严令,在街道中设了岗哨。
上午10点,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聚到新华门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武装保卫华北!”口号。
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
学生的游行队伍经西单和东长安街时遭到军警木棍、鞭子、水龙、大刀的攻击,百余人受伤,30多人被捕。
城外清华、燕京两校学生,因城门关闭未能入城,在凛冽朔风中坚持终日,含泪向围观市民控诉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指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第二天,北平学联决定各校学生举行总罢课,积极酝酿和准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日救亡怒潮,席卷了整个北平城。
12月10日“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响应。
杭州、武汉、上海、广州、南京、济南、天津、青岛、南宁、长沙、厦门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一二∙九运动七年二班运动经过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这天,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北平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
警察当局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
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
各校临时推举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何应钦却避而不见。
请愿不成,群情激愤。
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为示威游行。
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
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
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
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
游行队伍被打散。
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
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
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背景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
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被日军占领。
1935年6 、7月间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
同年10月指使殷汝耕在冀东建立"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5年末,在祖国濒临危亡之际,北平的爱国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和运动中诞生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对推动抗战和动员青年学生参加抗战,起过巨大的作用。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空前的光辉发展。
这场运动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从1935年“一二・九”、“一二・一六”北平学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游行示威,中经成立骨干组织民先队,到“三・三一”反压迫的抬棺大游行,这是发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阶段;在刘少奇同志的领导下贯彻党的正确政策,到抗战爆发,是开展统战工作、团结军政和社会各界共同抗日的第二阶段;从北平沦陷后平津学联和民先队组织学生参加敌后抗战和推动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8年国民党政府镇压群众运动,运动改变发展策略,这是第三阶段。
把“一二・九”运动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对今天的中国青年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5年秋,对中国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个“是生存还是死亡的”时节。
四年前的1931年,当日本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的一纸不抵抗手令,不但使东北三千里江山沦陷敌手,而且使正值初生牛犊的张学良少帅,至今还背有有负国家的愧疚。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踵陆军之后,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当十九路军孤军浴血奋战时,国民政府却发表了“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错误主张。
以当时的局面而言,一面抵抗的这一“面”,实际是大而无当的外交辞令,而一面交涉的这一“面”,却做得很好:5月,国民政府即同日本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
这个协定的签署,无疑使在关外虎视眈眈、准备越过长城的日本陆军更加有恃无恐。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陷了华北战略要地山海关后,即向张北的长城各口进攻。
守卫长城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的爱国热情,却被蒋介石的“侈谈抗日者杀无赦”命令所扼杀。
“七七事变”前后北平高校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作者:张亚东马孟瑶来源:《北京档案》2017年第07期“七七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在此危难之际,北平高校学生积极组织起来,进行抗日宣传,救护抗战伤员,慰问抗日前线战士,甚至投笔从戎,开展各类抗日救亡运动。
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九一八”事变后北平高校学生的抗日反蒋斗争1931年9月,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北平的高校青年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发挥了先锋和桥梁作用。
事变爆发后,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会最先反应,当即发出全国抗日通电:“华北一带,危在……为今之计,唯有速息内战,一致抗日。
”学生会还成立了抗日运动委员会并致函蒋梦麟校长,提出“欲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恢复我国领土,惟有全国团结一致……请学校当局严令全体同学一律参加学生军,并增加训练时间,添设军事学及战时国际公法等课。
”9月20日,清华大学学生会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并通电当局政府主战。
12月1日,由230余名北京大学学生组成的第一批南下示威团出发,准备到南京向蒋介石示威,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积极抗日。
示威的学生队伍到了南京,便遭到国民党政府军警的毒打、捆绑、囚禁,妄图迫使他们放弃抗日主张。
但他们在监禁中没有屈服,常常一起引吭高歌,开展绝食斗争,坚持抗日救亡主张。
此外,南下示威团还发表了《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南下示威告全国民众书》,要求南京政府“立即全国总动员对日本绝交”,并号召全国学生一致“组织起来,到南京示威去!”1935年,华北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处在危亡最前线的北平学生于11月18日联合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生联合会”,协调各校抗日救亡运动。
12月,华北危在旦夕。
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历史关头,时为清华大学1936级学生的蒋南翔起草了《告全国民众书》,无情鞭挞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
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涛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小舟负责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工作。
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
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
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
北平学联党团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
12月7日,北平学联召开各校代表会议,议定请愿游行的集合时间、行动路线和口号等。
会后,各校学生自治会紧张地进行动员和准备工作。
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
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
午10时,北平各大中学学生3000余人齐集新华门前请愿。
随后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
游行队伍在西单和东长安街与军警发生冲突,学生受伤颇多,被捕者数十人。
12月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实行总罢课。
杭州浙江大学学生会决议,响应北平学生运动,并通电全国。
12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指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17人,指定宋哲元为委员长。
宋哲元派军警分驻各大学校门,严禁学生出校游行示威。
12月12日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地大、中学校学生声援北平学生。
12月13日北平6所大学的校长联名发表《告同学书》,称:被捕学生已完全释放,请愿及罢课的目的已经达到,望同学们即日恢复学业。
投笔从戎抗战老兵黎蓉口述投身国民革命去到延安求学的艰难岁月牛飞黎蓉(口述#[摘要]黎蓉生于1917年11月7日,原名夏长国,曾用名樊宇、环军,祖籍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身为热血青年的黎蓉不愿向日本人屈服,只身逃亡到北平。
在一二•九运动等学生浪潮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加人了前中华民族民众动员委员会(民国第三党)。
七七事变之后,加人河南新乡豫北民众动员委员会,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在运动中结识共产党高层人士,了解共产主义先进思想,并产生转人共产党,跟共产党干革命、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的念头。
时值延安广招革命青年,黎蓉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结 伴奔赴延安。
本文以实录的方式回顾了这段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岁月。
所述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历史的追忆,而是真实地再现一位爱国青年在国破家亡时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
[关键词]国民革命;投笔从戎;追求真理;延安求学#艮难岁月[作者简介]牛飞(1989 —)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黎蓉(1917 —)男,东北 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副高级工程师(长春130024)―、家世及少年时代的黎蓉黎蓉的老家在沈阳城东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有夏、陈、王三姓,分住河东、河西、沟里、紧沟里、狼洞沟五小块。
黎蓉家住河西靠井汲水灌园内韭菜地,因此得名菜园子夏家。
黎蓉的曾祖父夏九 宽生卒不详,曾祖母佟氏,深井子村人,曾在满清荣禄家做过女佣。
1934年黎蓉离开东北时,祖母 尚在,80余岁故去;祖父夏永有,兄弟四人永福、永平、永安。
黎蓉的父亲夏衡文字藻鸿,母亲郎瑞 庭,东台人,为东台大户满镶黄旗。
叔父夏禹亭邮务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退人山东邮管局。
黎蓉 外祖朗文森有兄弟三人:二外祖父恩格字润普,三外祖父务农。
外祖父有四子:成功、成业、成信、成 俊。
黎蓉的父亲从东台小学毕业后,受马校长及二外祖父恩格秀才的提拔,曾作过小学教师、东台 村高等小学校长,从见习教员到两级中学校长,在丹东任国高校长,奉直大战时曾去关内京兆永清 号当科长。
北平抗日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70周年,这段历史再次唤醒人们毋忘国耻,日寇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北平抗日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北平抗日的故事1曾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也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争前沿。
1933年3月5日,北平密云的古北口长城,打响了北平抗战的第一枪。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响,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历史大幕。
北平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处在战争的前沿,由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平西、平北、冀东等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战史中的重要力量。
《北平抗战秘闻》是作家孙晶岩在收集北平抗日战争史料的基础上,走访诸多当事人及其家人、后人,踏访至今仍人迹罕至的抗日战场、遗址、遗迹,历时五年创作的一部鲜活的北平抗战纪实。
作品既有对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在古北口正面战场殊死搏战的详写,更有贯穿抗日全程的共产党及八路军在平西、平北、冀东敌后根据地的抗日纪实,还有梅兰芳、程砚秋等文化名流,英籍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法国名医贝熙业等国际友人积极参与抗日的描写,体现了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胜利。
书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当事人采访和抗战旧址的踏访,许多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事迹和斗争细节,为后人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史料。
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内容是作者首次挖掘披露。
对北京地区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一直是北京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孙晶岩创作的《北平抗战秘闻》一书,对北平抗战史研究,对整个中国抗战史研究,都是重要的补充;对北平抗战历史的探寻、挖掘具有一定史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孙晶岩,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著有《中国动脉》、《山脊—中国扶贫行动》、《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等20余部书籍。
北平抗日的故事2北平被日寇侵占2113后,京西一带便成了鬼子5261的根据地,但在4102永定河西岸的老八区(当时属宛平1653县),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人数虽不多,根据地在斋堂、灵水地区,活动范围却达到了永定河边的坝房子、稻地和侯庄子一带。
要求及道具:1、汉奸代眼镜,说话是结结巴巴的。
2、游击队队长要头包白色头巾.3、3、鬼子说话都要带有日本人口音讲中国话。
4、4、手枪、步枪、机枪、大佐军刀都可用木棍代替,但鬼子必须有一把枪是代太阳旗的。
(游击队长——手枪,杨大力——机枪;李汉奸——手枪,山本大佐——手枪加军刀(军刀跨在腰间),日本兵班长--机枪,日本兵○1号——要配有手枪,其他鬼子士兵只需步枪。
画外音:(语速适中)(音乐1起)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
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
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
一二·九运动以后,北平城里县一级成立了晋西北抗日游击队,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中.(机枪声)1、【杨大力机枪背着负伤队长,后面还有三个学生,一个游击队队员在后面断后。
】2、杨大力:队长……队长,咱们还是找个地方躲躲吧!(机枪声)3、赵队长:我没事,我没事4、杨大力:开门开门(很着急的喊)5、小田:你们是谁啊?6、杨大力:大姐,我们是游击队,鬼子追上来了,你让我们躲躲吧!7、小田:快……快!这有地道。
8、王大姐向门外探头看了看,把门锁上。
、第二幕【山本小队(7个人)来到村口。
(要有鬼子进村的样子,鬼子是来搜寻游击队和学生的,不是大摇大摆的走进村)】山本大佐:八嘎!怎么不见了?李汉奸:把……把村口村口堵……堵上,他们肯定……跑不了(结结巴巴的说)小鬼子(班长):山本队长,他们肯定是从玉米地里跑的(日本话)山本大佐:哟西!你们的(di),给我追。
北平学生抗日救亡风云录北平学生抗日救亡风云录孙晶岩·2015-07-17·收藏(0)评论(0)字体:大/ 中/ 小一二·九运动,表面上看是北平学生在游行示威,其实幕后推手是中共地下党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一二·九”当天,北平爱国学生在新华门前,要求政府出兵抗日。
中共地下党员王若君(前排女学生)参加一二·一六运动游行示威照片。
中共地下党员黄敬站在电车上向群众宣传抗日12月16日,面对军警的拦截,北平爱国学生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
20多年前,我结识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和他的妻子孔祥瑛,意外地得知他们相识在一二·九运动清华大学的游行队伍里,一二·九运动是他们的媒人。
我把这段历史写进了报告文学《钱伟长》,从1995年元旦开始在《科技日报》连载。
当时科技部的部长朱丽兰看到拙作后,每天细心地剪下报纸,攒成厚厚的一沓,亲手送到钱伟长手里。
钱伟长向我讲述这段往事时兴奋地像个孩子。
从此,一二·九运动这粒种子就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田。
最近,我系统地采访北平抗战,发现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是北平抗战的一大亮点。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的亲历者、地下党员王若君和知情人刘铁城,走访了运动的亲历者金肇野和吴涛的亲属。
中国大学原校友会负责人刘铁城还亲自给我画了北大一二三院在一二·九运动时的方位图。
20多年前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那粒种子发芽了,波澜壮阔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在我的心里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亲爱的读者,我将用作家的笔如实地告诉您我所知道的故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华北的侵略,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和二市(北平、天津)脱离祖国独立,华北沦亡迫在眉睫。
北平的青年学生对华北危亡有切身感受,勇敢地冲在第一线。
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谷景生、周小舟、彭涛及中共河北省委驻北平特派员李长清等人领导下,在学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黄敬、姚依林、郭明秋、宋黎等人积极组织指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
北平地下党催生一二·九运动北平抗战,一二·九运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大学是北平学生抗日运动的基地,1935年11月18日,北平学联在中国大学成立,机关设于北平女一中。
此时,北平地下党力量逐渐壮大,积极发动群众,是一二·九运动的催生婆。
北平学联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通过各高校的学生会酝酿更大规模的抗日救国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8日,一二·九运动的策划会在燕京大学召开,与会者有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大学、师大女附中、女一中的代表。
1935年12月9日的清晨,北平的街道上寒风刺骨,冷冷清清,行人戴着棉帽,裹着棉袄、棉裤,蹬着棉鞋行色匆匆。
北平一片肃杀之气,身穿黑色制服的警察打着哈欠刚刚上岗。
突然,从缸瓦市一带的小胡同里冲出了一队打着横幅的学生,这是中国大学学生领袖、共产党员董毓华、白乙化率领的队伍,他们头戴礼帽、围着围脖,身穿长衫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特殊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取消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接着,同学们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由北向南行进,董毓华和白乙化走在最前列,董毓华高呼口号,白乙化手举中国大学校旗,雄赳赳气昂昂地前进,100多名学生边走边散发传单。
警察前来阻挡,董毓华指着中国大学的校旗说:“我们是中国大学的学生,为了反对华北特殊化,反对日本出兵华北,不愿当亡国奴,我们到中南海新华门,向军委北平分会请愿,要求政府抗日。
我们这是救亡的正常行为,请放我们过去。
”警察执意不肯,董毓华与地下党交通员联系后发布命令:“目的地是新华门,路遇阻拦可以化整为零,不一定保持队形。
”队伍立刻分散开来,警察首尾难以兼顾,走到府右街南口,董毓华看到警察林立,就与白乙化等人迎着警察走去,说想通过这个路口到新华门,交涉未果,董毓华和白乙化指挥同学们三人一组分散行动。
学生们一分散警察就抓瞎了,群龙无首,不知如何应对,中国大学的学生绕道穿过胡同率先抵达新华门。
就在这时,浩浩荡荡的请愿队伍过来了,师范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东北大学、女一中、艺文中学、镜湖中学等学校的学生按照预定时间陆续抵达新华门。
中国大学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冲破军警封锁线,在请愿队伍中最早抵达新华门,一是因为地利之便,他们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离新华门最近,而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学生因警察关闭西直门城门被堵在了城外。
二是因为中国大学有一批爱国教授,经常向学生宣传抗日思想,中国大学的师生中有33名烈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仅有的70名党员中,中国大学就有10名,进步势力影响深远。
在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中,中国大学的黄松龄、吴承仕、张申府、董毓华、黄诚、史立德和白乙化都是组织者和领导人,中国大学的33名烈士中,有11人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
2000多名学生聚集在中南海门口要求何应钦出来接见请愿学生代表,当面向他递交请愿书,向国民党北平当局和平请愿。
然而新华门戒备森严,何应钦不露面,国民党军委会北平分会派何应钦的秘书侯成出来应付。
侯成说何应钦去了西山,他一定会向其转达学生的意见,请各校学生立即回校好好读书。
此刻,武装摩托警察已将学生们团团围住,强迫学生回校。
与此同时,传来东北大学的学生在西直门大街同警察发生冲突,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被警察拦截在西直门外的消息。
董毓华、宋黎、史立德等人当机立断,决定改请愿为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指挥部决定游行队伍以回校为名离开新华门,沿西长安街,经过西单、西四牌楼,转向沙滩,然后到天安门集合。
学生们从新华门向西走去,警察尾随着学生,不断用皮带抽打他们,同学们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反对华北自治”“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口号。
白乙化和一位同学一道举着横幅,走在游行队伍前列,走到六部口时,遭到武装警察毒打。
大刀队骑车而来,下车不分青红皂白就用刀背砍杀手无寸铁的学生;消防车也来了,高压水龙头向学生射来,水很快就冻成冰。
学生们却挽着手臂迎着水龙头前进。
遭到军警镇压后,同伴扔掉横幅,白乙化打倒了几个军警,继续举起横幅,率领同学们迎着警棍、大刀和皮鞭前进。
同学们沿着西长安街进入西单、西四,边走边呼喊口号,走到护国寺时,从辅仁大学冲出约500名学生,加入到游行队伍中。
他们继续向沙滩走,边走边喊:“北大恢复‘五四’精神”。
当时的北京大学分三个院,一院在景山东街,二院在沙滩北街,三院在北河沿,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极富鼓动性,北大学生、中共地下党员黄敬带头参加游行,接着北大又冲出来200多名学生加入到游行队伍中,大家八路纵队,手挽手、肩并肩向东交民巷前进。
据中国大学学生甘一飞回忆,他们到达新华门时已有2000多名学生,游行中加上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后达到3000人,沿途不断有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游行队伍,最后参加游行的勇士达到一万人。
董毓华急中生智让大家向王府井走,把学生分成若干演讲小队,向市民宣传抗日。
队伍走到王府井时,从王府井南口到八面槽挤满了人,大批警察开始用自行车堵截,皮带抽打,水龙头冲袭。
董毓华机智地夺过水龙头喷向警察。
同时秘传口令将游行队伍化整为零,再到北大三院操场集合。
在北大三院,北平学联主席团宣布:一、通电全国,要求各地各界响应一二·九爱国学生的救亡运动,声援北平学生运动;二、宣布北平大学、中学从明日起开始罢课,以示抗日救国运动之决心;三、抗议当局无理镇压学运,要求抗日救亡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国大学逸仙堂的血衣展览一二·九运动,表面上看是北平学生在游行示威,其实幕后推手是中共地下党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12月16日成立,中共北平地下党将计就计,决定在这一天再一次发动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北平学联成立了游行示威指挥部,做了严密部署。
1935年12月16日,北平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学生爱国示威游行,一万多名爱国学生和各界群众再次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第一大队由东北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师范大学、第三中学等学校组成;第三大队由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求实中学、贝满女子中学、两吉中学、河北高中、竞存中学、精业中学、温泉中学等学校组成;城外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孔德学校和弘达中学二院等学校组成第四大队;董毓华和白乙化率领中国大学学生从学校西花园跳墙,接应弘达中学一院、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作为第二大队向预定集合地点天桥进发。
遭军警、宪兵多次阻拦后,他们指挥学生化整为零,全部安全到达天桥,参加了抗日大示威。
白乙化以勇猛无畏赢得“虎将”称号。
首先出现在天桥集合地点的是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女一中、东北中学等学校的学生。
北京大学学生突围遭到军警殴打,女二中学生翁燕娟(国民党秘书长翁文灏之女)被刀砍伤。
各校学生赶到天桥集合,从天桥向正阳门进发,在正阳门前召开了全市人民群众大会,强烈要求: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二、组织民众、工农兵学商共同抗日;三、民众自动武装起来;四、反对华北自治。
大会决定到六国饭店示威,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学生从西便门冲入城内,向天桥进发,他们走到珠市口时,刚巧其他各校学生从天桥游行到这里,两支队伍汇合成大军,沿着前门大街向东交民巷前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自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在一二·一六运动中,黄敬攀在电车上向群众演讲,中共地下党员东北大学的宋黎在旁边望风,积极宣传抗日。
这次抗日游行示威队伍比一二·九那天更加壮观,堵塞了交通,致电车停运。
到达前门时,学生们遭到军警鸣枪堵截和刀砍,被迫在前门外广场上召开了大会,接着游行示威,直到晚上学生们才返校,途中又遭军警毒打。
董毓华(王仲华)、黄诚、白乙化、史立德、甘一飞、吴文启(吴涛)、朱其文、王波等中国大学学生同时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
一二·一六运动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在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中,许多爱国学生被打伤,仅中国大学就有100多人受伤。
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罪行,北平学联决定在中国大学举办受伤学生血衣展,中国大学的地下党员与北平各校联络,举办展览。
1935年12月22日早晨,北平的气温只有零下5度,8点钟,北平各校代表来到中国大学的礼堂逸仙堂,只见墙上挂满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中学生游行的照片,最吸引人的是西长安街的照片,学生们和水龙头、大刀搏斗,照片拍摄得非常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