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国际贸易论文目录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在上机模拟实务课程中的探索》这个课题中,作者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固然有很多具体的形式。
但是,对于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来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良好的实际业务能力是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1、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
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再次,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
三是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四是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
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
五是聘请多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文章在对牡丹江地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从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形成“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标准、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方法、建设“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提出了对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一、研究背景
牡丹江市处于哈尔滨—牡丹江—俄罗斯海参崴和哈尔滨—牡丹江—图们—日本海两条国际大通道的要冲,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长211公里,距俄罗斯远东交通枢纽乌苏里斯克209公里,距我省进入太平洋的最近出海口海参崴248公里,距远东最大的不冻港纳霍德卡331公里,距俄波西耶特港和朝鲜先锋港400公里,是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的桥头堡,也是经海参崴到日、韩、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东南沿海地区陆海联运的必经之路。
牡丹江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口岸群的中心城市,拥有绥芬河铁路口岸、公路口岸、东宁公路口岸、牡丹江航空港4个国家一类口岸,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年综合过货能力1200万吨,过客能力200万人次。
中俄两国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现了“电子”口岸管理,实行了本币结算业务和汇款直通车业务。
绥芬河铁路口岸是黑龙江省唯一连接俄罗斯的铁路通道,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口岸。
在发展对外贸易、国际物流
和涉外服务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鉴于此培养具有国际贸易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在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涉外企业、报关报检公司、货代公司等从事外贸业务、单证处理、外贸跟单、涉外商务代理与咨询、商务设计与策划、报关、报检、货运代理扥业务的技能型人才是保障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必要人力支撑。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即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专业建设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探索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对外贸行业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还对外贸相关服务和管理部门:海关、商检、外管局、银行、国税局等进行了走访,取得了按照“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所需要的相关行业背景知识和资料,最后我们又走访了近三届优秀毕业生,并召开座谈会,积极听取毕业生对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的措施建议。
这样三方面信息的搜集和调研,为按照“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最新也是最直接的依据,确保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需求、符合学生就业需求。
(2)形成“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根据研究成果全面改革我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2011级开始,全面运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针对国际贸易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及外贸业务员三个依次递进的岗位,将三个岗位的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依次递进”,
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标准。
通过不断调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变化,不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及时删除已经淘汰落后的知识并及时补充新工艺、新政策、新形势、新方法、新设备,以形成动态的课程,紧跟时代的发展。
(4)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积极推行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以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宗旨。
(5)注重“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方法。
以学生学习效果和合理要求为指针,通过增加课余时间校内外实训环节,增加专题知识讲座,延长实训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措施,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专业课程教学。
(6)建设“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学校投建、校企共建等方式进行,以满足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为目的。
三、结语
总之,“工学结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
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把真实业务与课堂和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真实业务的操作能力,在这一点上,是对传统模拟仿真加软件的模式的一种突破。
总之我们会继续努力,把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的更好,更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克春,冯军,任志宇.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2]孙滔.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导
报.2010(2):213
[3]赵银德,屠立峰.高校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