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体,通过各种基本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作。
这些基本生理活动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和代谢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并探究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之一。
通过呼吸,人体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过程。
当人体吸入氧气时,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然后经过肺泡壁进入血液。
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从被呼出的气体中排出,经过肺部再被排出体外。
呼吸活动的顺畅进行有助于保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循环系统是人体的另一个基本生理活动,它负责运输血液和养分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血液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物质,以及细胞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通过循环系统,氧气和养分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废物和二氧化碳则被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供应细胞所需的营养和氧气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排除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消化系统是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途径。
它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等器官。
当人体进食时,食物经过口腔和食管进入胃中,然后在胃酸和胃蠕动的作用下被分解。
接下来,部分食物经过短暂停留的过程进入小肠,通过小肠蠕动和消化酶的作用被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这些分子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供能使用。
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有助于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提供能量和养分给身体各个部分。
排泄是人体清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过程。
通过排尿、排便、呼出和出汗等方式,人体将废物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其中,排尿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方式之一,它通过肾脏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过剩水分,形成尿液,并经由膀胱排出。
排便过程中,大肠将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其他废物集中并排出体外。
呼吸过程中,人体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废物。
绪论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所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异化),兴奋性(兴奋,抑制)、生殖。
5.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体液占成年人体重的60%。
6.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内环境是细胞新城代谢的场所。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
8.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最重要)、体液(激素)、自身调节9.正反馈:凝血女性分娩排尿负反馈:体温血压10.血压低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强,血压升高细胞的功能1.细胞膜的功能:屏障物质转运信号转导2.膜的结构:致密带透明带致密带膜的成分:①膜脂质(作用:屏障作用流动性稳定性),②膜蛋白(分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③糖类钠通道是整合蛋白3.膜的液态镶嵌模型4.细胞膜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5.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6.单纯扩散:CO2、O2、NO、N2、尿素、脂肪酸7.异化扩散:有些非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8.异化扩散包括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载体转运载体转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9.载体转运的特征:①顺浓度梯度进行②饱和性③特异性④竞争性抑制10.正常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3个Na+外流,2个K+11.入胞中固体为吞噬,液体为吞饮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2.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40%~50%,女性37%~48% 男性高于女性3.血量占体重的7%~8% 如果一个人60千克,则血量为4.2~4.8L4.血液的比重:和血浆相比血细胞的比重大5.渗透压:指同业中的溶质吸收水分子的能力6.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构成——维持细胞的内外平衡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构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7.酸碱度:正常PH值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8.在临床上注射的是等张溶液0.9%NaCl 0.5%葡萄糖9.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10.血液的功能:运输、缓冲、调节体温、凝血和纤溶功能、防御保护功能11.血细胞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1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其中悬浮稳定性和可塑变形性与表面积和体积有关13.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下沉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叠连增加血沉速度加快;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和下沉速度减慢14.白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人约(4.0~10.0)×109/L15.白细胞的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细菌作用;淋巴细胞中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1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粘附,聚集(可逆性、不可逆性)、释放、吸附、收缩17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参与生理止血②促进凝血③维护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18.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呈液体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的酶促反应过程19.凝血因子有12种,由FⅠ—FⅩⅢ无VI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因子IV:钙离子;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20.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分为内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Ⅻ(12)外源性凝血:起始于凝血因子Ⅲ21.抗凝系统是指在生理情况下,集体血管损伤产生的凝血过程仅限于受损的局部,不会扩展到到全身并阻碍血液循环,体内还存在着与凝血系统相对抗的抗凝系统2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加速:加Ca、粗糙面、加温减速:除Ca、光滑面、降温烧杯:不凝23.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24.抗凝血酶Ⅲ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加25.抗凝作用的酶:抗凝血酶III、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C、肝素26.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27.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28.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29.正常情况下体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在血管内凝固?①体内有体液抗凝系统②体内有细胞抗凝系统③血管内皮光滑④血液流动⑤有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30.输血原则①必须鉴定血型,同型血相输,做交叉配血试验②异型输血时,输入时的RBC(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输血量少,速度慢,并严密观察31.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人体八大系统的基本功能
人体八大系统,在生理解剖学上分别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
1、运动系统: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的功能。
主要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在人体体重中占60%。
骨与关节共同连结形成骨骼,从而起到形成人体形体、支撑体重以及保护内脏等作用;
2、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消化腺构成,消化管通常是指从口腔至肛门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各部位的形态和功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3、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通常上呼吸道分为鼻、咽、喉,下呼吸道为气管和支气管;
4、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负责排出多余的水分以及代谢产生的废物,并使机体内环境保持一定的稳定;
5、生殖系统:具有繁衍后代,并能形成和保持第二性征的作用;
6、循环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位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7、内分泌系统:属于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共同作用,可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稳,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种代谢活动等;
8、神经系统:属于重要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
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和控制各系统器官,并统一完成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