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秋词(其一)》段伟红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5
《秋词》教学设计经开区第四中学王晓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基本信息,反复诵读理解诗意;2、欣赏和品位作品的语言,赏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针对单元重点和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和品位作品的语言,赏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针对同学们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等素材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前情导入: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思考,人云亦云,一文不值;独立思考,无价之宝。
自古秋魂在心志,有什么样的心路,就会有什么样的秋。
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唐朝刘禹锡诗人的世界,领略他对秋的独特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欣赏品味4、比较提高5、背诵默写三、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有《刘梦得文集》。
四、听读诗歌五、学习《秋词》(其一)1、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2、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a,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代和作者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在哪里?c,“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d,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你学过的诗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哪篇诗文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六、比较阅读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七、小结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二、朗读指导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秋词》这首诗明朗刚健,一反“悲秋”的文人常态,通过歌颂秋天的明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议论,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全新看法,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写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以明丽的秋景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
蓄隽永,余味无穷!(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秋词》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以《秋词(其一)》、《夜雨寄北》为例教学目标1.借助课内注释和赏析理解诗歌大意;2.通过品味诗句领悟诗歌意蕴和情怀;3.整合两首诗歌的共性拓展思维广度。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句,领悟意蕴和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读准落实字音,划分节奏,反复朗读。
落实字音,划分节奏,反复朗读。
二读顺1.落实重点词,解释句意(学案)。
2.梳理结构图,圈点勾画赏析的相关内容。
明确:能够从赏析中圈画“悲”、“爱”、“明朗刚健(明丽)”、“豪迈(愈挫愈奋、豪壮)”等词,完成结构图。
以上的词语均能从赏析内容中圈画得出,相近意思的词可以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结:课外古诗词较之课内古诗词,多了一段诗词的赏析,充分利用赏析内容,梳理结构图,能够让我们快速读顺诗词。
1.落实重点词,解释句意(学案)。
2.梳理结构图,圈点勾画赏析的相关内容。
提示:利用《秋词》结构图的梳理方法,完成上图。
明确: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填入“孤独凄清”、“虚实结合”、“想象虚景”、“剪烛西窗”、“幸福欢乐”等内容。
最后可以顺势推出眼前实景的特点是秋雨绵绵,湿冷;想象虚景是温馨美好,温暖。
三读透1.提问:诗中何处可见明朗刚健的景明确:晴空一鹤排云上。
2.主活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句诗用文字具体描绘出来,比一比,谁的内容最丰富、最恰当。
提示:(天气)____①___,___②___的天空下,____③____鹤___④___(如何)推开__1.提问:面对同样的景色“巴山夜雨”,诗人的心情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前者是君问归却不得归,一人独看夜雨;后者是与君相聚共剪烛,两人却话夜雨。
知识卡片:剪烛西窗(古代用烛灯来照明,蜡烛燃烧久了,露出的烛芯会变长且容易分岔,所以需要剪掉多余的烛芯来维持明作业:以下是七上教材中描写到秋景的古诗词,同是秋景,景物特点和情感抒发却不一样。
参考这些诗歌的课堂笔记,填写下表,并预习《潼关》。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吟诵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大自然中,秋,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有一首诗,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二)知人论世刘禹锡(772-864)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进行的改革运动。
但改革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
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三)读出节奏1.小组合作探究划分诗歌的节奏;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齐读,读出节奏。
A.掌握节奏B.控制语调C.运用停顿D.定好重音(三)诗歌赏析1.文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根据诗文含义,思考:在本诗中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哪里?议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2.小组合作探究,赏析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并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字和“引”字。
排:“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秋词(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及有关诗歌常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进取、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对于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2. 难点: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设计:幻灯片出示秋天的校园图景,设计情境。
师:早起的校园秋意渐浓微风凉,(此处导入校园的秋景图,让同学们观赏), 正值深秋,同学们的第一感受是什么(预设:景物—落叶、秋雨、桂花、菊花等;形容词—萧瑟、清冷、秋高气爽等。
)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历代作家都有“悲秋”传统主题的创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秋词(其一)》,看一看他笔下秋天的别样韵味。
二、知人论世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思路:先找同学结合手中的教材对作者做简要的介绍,教师补充。
)三、初读感知——秋之声1. 原文展示、齐声朗读设计:第一遍朗读重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知识点: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七绝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其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三"停顿幻灯片出示;《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学生示读、读出情感设计:第二遍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让每位展示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读完之后对诗歌的情感把握。
过渡: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诗歌我们先要理解其意,才能赏析其境。
《秋词》(其一)合肥市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顾正凤【教材、学情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教学目标】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图片,再说说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秋天)关于秋天的诗句,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生答)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见课件1——5)(二)了解写作背景:(请同学们把从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说出来然后总结)(见课件7)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控制语调,运用停顿,定好重音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读出韵律美。
《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了解情怀,感悟形象2、背诵诗词二、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形象三、教学过程1、导入:诗言志,人在躇踌满志之时往往能发出惊世之作,比如刘邦“大风起兮人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比如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比如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在得意之时可以理解,在失意之时又会如何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代帝王的慨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诗仙的无奈,此事古难全,那么有没有一种情感与众不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先了解一下作者,2、写作背景知道了写作背景,由日理万机的财政大臣,到没有实权的边陲小吏,刘禹锡的心情会如何呢?(应该是悲,要看这个人怎么看待,可能不悲。
)我们一起来朗读诗词3、分析:我们先看一二句,一般的诗词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或者议论,这首诗与众不同,开篇议论,谁议论,怎样议论?(自古,悲秋)诗人对这种议论持何种态度(批判)(我言,胜春),支撑他观点的证据是什么?(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是晴朗,空是天空,用个成语来概括就是秋高气爽,那这是不是最好证据呢?)“一鹤”是一只鹤还是一群鹤?(一只,和诗人孤单又孤傲形象对照),“一”还可以做什么解释呢?“一飞冲天,写出振翅奋飞形象”“排”是“排列在云上,还是冲破、排开云层”的意思?“上”,云端之上,积极向上碧霄:既实指青天,也暗喻朗朗朝廷,是诗人奋斗的目标。
分析到这里,你能说说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吗?特立独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坚韧执着这样的人生观,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他被贬楚水十年之时,结交当地的农民,看他们采茶,插秧、打猎、捕鱼“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乐融融,而和他一起被贬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因无法释怀,积郁成疾,客死他乡,而这时他们接到了皇帝重新启用他们的圣旨,柳没有等到,回京后的刘禹锡,还没见到圣上,因一首《玄都观》再次被贬,这次好点做了个刺史,地方一把手,他信心满怀的去治理,一个一个的治理,治好一个朝廷就把他调离都城近一点的地方,在年近七十岁时终于调到都城所在地当地方官了,而此时当年变法的年青才俊都成白骨,只有乐天派白乐天还陪着他,一起酬唱,一这喝酒,一起感叹人生,留下了“刘白“齐名的佳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某一天,他和白乐天一番酬和后感慨万千,说我比你大两岁先过去了,两年后你再来,说着就真的走了,享年70,在当年是高寿啊!两年后白有没有去见他呢,且待下回分解,学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悟呢,作业:1、做完配套练习题2、背诵全诗词。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针对这一理念,本课以《秋词》为引勾连了一部分部编教材内与秋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品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过古诗与短篇文言文的学习。
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难度较低的经典名篇。
有一些作品,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涉猎,因此理解这些作品并不难。
但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所以对情感的把握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三、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群文阅读法: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群文议题: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六、教学目标:1.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2.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3.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八、教学难点: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准备:学案、白板书写、智能投屏、大小屏幕互动、视频等。
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动1:秋天是我们熟悉的季节,提起秋天同学们会想起哪些诗句呢?预设: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师总结:秋,在大自然中,常常扮演着一个悲伤的角色。
秋色把那迷离的哀怨、愁绪、思念,渲染的淋漓尽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教学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三代人浓浓的亲情。
②指导学生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会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
难点:①体会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沉含义,学会品析语言美,体会文章主旨。
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语句中感悟美。
四、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五、教学过程3渲染亲情(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一、播放ppt,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二、学生默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说散步过程中的“分歧”以及如何解决的?出示PPT.“家”的理解。
(如:遮风避雨的港湾,慰藉创伤的良药,情感心灵的寄托……)学生听读课文回答散步时间、地点、人物、散步中发生了什么、怎么解决的?复述:”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
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绪,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亲情之美”蓄足了势。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听读,初步感知写作内容。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直接的情感交流,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缩短不同层4(三)美点品读体会情景一、让学生找出认为最感人的细节,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加以品析,说一说美在哪里。
《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绝句的主旨,体会其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遭谪时,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秋天的叶子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展示预习时候查到的资料,展示后,教师加以强调记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后人称做“诗豪”。
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四、初读诗歌解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教师指导:前一句可读低沉,后三句逐句高昂。
3.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师生共同解读诗意,体会诗境。
4.再读诗歌,读出情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五、合作探究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六、体会情感诗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默写检测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板书设计秋词刘禹锡赞秋乐观豁达奋发进取。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
ppt幻灯片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
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面教学目标)
三、预学检测:
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四、自学感知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五、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大家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
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总结全文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七、课外拓展
4、本册书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八、反馈检测
1、背诵本诗。
或集体背诵或“接龙”背诵本诗。
2、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二字?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九、布置作业
探究练习:阅读刘禹锡的《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
嗾:数,使。
【板书设计】: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议论
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比
晴空一鹤排云上,
描写
不怕困难
便引诗情到碧霄
抒情
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