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文脉中的于阗造型艺术诠索--以近年考古新材料壁画、雕塑为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7
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与宗教艺术敦煌莫高窟,位于今天的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自公元4世纪开始,经过千年的扩建和完善,莫高窟已经成为千佛洞、花窟、鸣沙山等数百个洞窟、遗址、佛龛的总称,涵盖着独具特色的佛教壁画、浮雕、石刻、书法、织锦等艺术珍品。
其中最为壮观、数量最多、风格最具特色的,便是那些出现在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
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出现在公元4世纪的后期,但直到6世纪才开始达到较大规模的建设。
这个时期正值北朝南朝和隋唐时期的交界,佛教文化的传播达到了高峰,艺术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敦煌壁画便是这段辉煌时期最为精彩的产物之一。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和特色鲜明。
在汉唐时期之前,大部分佛教艺术都沿袭着印度的传统,很少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
但是敦煌壁画不仅从结构、形式、题材等方面吸收了汉代文化艺术的精华,而且还以丰富的色彩、深邃的意境和原创的风格,彰显出独特造诣。
在多样化方面,敦煌壁画表现为风格丰富、瑰丽典雅、富于变化和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敦煌壁画的风格揉合了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的艺术表现,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从人物形象的描绘到细节的刻画,敦煌壁画都能够将传统艺术和创新元素结合得游刃有余,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创作。
在特色鲜明方面,敦煌壁画则表现为独特的宗教性质和严谨精细的艺术表现。
佛教在中国就是一种信仰,而信仰往往是与艺术相伴的。
因此,敦煌壁画所呈现的宗教性质深刻而持久,永远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同时,敦煌壁画的艺术表现也是十分精细、严谨的。
壁画的画面和线条显得格外精致,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作品的细节和色彩。
画家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表现出人物的神态、身体形态、衣裳、饰品、以及环境背景等细节,做到了整体构思与局部表现的完美融合。
因此,敦煌壁画不论是在设计和结构上都卓然独立,同时又体现出心、技、意凝聚成的完美艺术之美。
结合起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与宗教艺术谈,敦煌壁画其实是一种寄托宗教信仰的精神表达和文化积淀。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初三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2分)学校社团开展“探访北京文化地标”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学习汇报,请你修改完善。
第一部分缘起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承载..了..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大红楼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革命历史,积淀深刻的思想,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国家体育场是全球首个“双奥开闭幕式场馆”,独特的设计和复杂的结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完美溶合..……北京多元多样的文化地标让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1.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产生了分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为表达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的意思,所以“院藏”中“藏”的字音为“cáng”。
B.因为表达的意思与“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有关,所以“承载”中“载”的字音为“zài”。
C.因为表达的是“积累沉淀”的意思,所以“积淀”中“淀”的字形是正确的。
D.因为表达的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的意思,所以“溶合”中“溶”的字形是正确的。
2.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做出修改。
(2分)第二部分发现(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工艺美术,时有所尚,代有所创;既居于庙堂之高,又贴合日用之常。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繁盛,汇聚为一条可观、可品、可用的泱泱文脉。
其中饱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千百年来细雨润物般地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活情态,潜移默化地润泽着中国人的乐观自信和聪明智慧。
3.小组成员想知道“文脉华滋”的意思。
查《古代汉语词典》,“华滋”的解释为:①茂盛;②润泽;③指丰美的容色。
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文脉华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艺枝繁叶茂B.文化润泽古今C.气韵情态丰美D.工艺品类繁盛(二)首钢园区因冬奥而兴。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
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
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壁画与于阗画派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5期关键词:丹丹乌里克佛寺;佛寺遗址壁画;于阗画派一、丹丹乌里克与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壁画丹丹乌里克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是象牙的意思。
遗址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西约60公里是和田河,东约35公里是克里雅河。
丹丹乌里克遗址区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是高山和高原,北为天山山脉,南为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西边是帕米尔高原。
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还有尼雅遗址和楼兰遗址。
丹丹乌里克在唐朝还有一个名字叫“杰谢”,是于阗语的音译,出土的许多唐代汉文文书中用的是这个名字。
丹丹乌里克是唐朝安西四镇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
出土的文书记载,当地居民、唐朝派驻的镇守军队、军人家属,以及往来的中亚商人,一起生活在这里,是把守丝路的战略要地。
在唐朝之后,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移,这座城镇被掩埋在沙丘之中,目前还没有考古资料能证明被风沙吞噬的具体年代。
随着19世纪末科考和探险活动的开展,这座古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驻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开始收集和田各地出土的古代文物和文献,其中就包括丹丹乌里克出土的于阗语和汉语文书;1896年斯文·赫定和他的探险队到达了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在他的考古笔记中对壁画的描述是:佛寺墙壁上的壁画清晰可见,有坐在莲花图案中的千佛,有男女供养人像,还有狗、马等动物图像;1900年斯坦因在斯文·赫定记录的指引下,找到了丹丹乌里克遗址。
斯坦因组织了很多当地村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根据他写的《古代和田》中的记录,他共清理了17座建筑遗址,获得大量古代文物和写本文献,包括壁画、雕像、木版画、梵文和于阗文写本的佛经、唐代建中与贞元年间的汉文公私文书,其中佛寺的木版画最为引人注目;1905年美国亨廷顿到达这里,但没有太多的发现;1927年德国的特灵克勒探险队找到丹丹乌里克遗址,获得了一些壁画;1928年瑞士博士哈特等曾到此地考察,虽然到达了丹丹乌里克附近,但是没有找到具体位置。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班级,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1. 赋税制度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
某校历史社团为此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整理:(1)完成上表对应制度名称、变化趋势的填写。
制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变化趋势:E.货币地租F.土地财产①________②________(2)细心的小明同学从表格材料中发现C项“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的新特点。
对此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双选题)()A.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B. 政府长期开放政策C.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 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小亮同学想补全表格中缺失的秦汉部分,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3)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的赋役种类。
关于秦朝征收“泰半之赋”,小明同学有所怀疑。
在社团老师指导下,搜集到一条秦简材料:材料二:租误券。
田多若少,耤令田十亩,税田二百四十步,三步一斗,租八石,·今误券多五斗,欲益田,其述(術)曰:以八石五斗为八百。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学者彭浩对此材料解读如下:简文中的“税田”即应税之田,是240平方步,合当时的1亩,相当于全部土地的1/10。
“税田”的全部收成就是“田十亩”的田租。
(4)材料一、二在记载秦朝农民赋役问题上有何不同?请你从史料实证视角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国境关税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之一。
敦煌莫高窟与中亚文化的联系历史考古的新视角敦煌莫高窟与中亚文化的联系:历史考古的新视角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是由数百个洞窟构成的,这些洞窟内壁绘有丰富而精美的壁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故事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敦煌莫高窟这个历史重要的遗址和地区的发展中,中亚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一章: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非常丰富多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就已经开始与中亚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4世纪,这时期正是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和融合本土文化的时期。
由于敦煌为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许多中亚的宗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并在壁画和雕塑中得以体现。
第二章:中亚文化在莫高窟中的体现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是佛教艺术的珍品,也是中亚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从莫高窟的壁画主题和技法来看,中亚文化的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
例如,在一些壁画中,描绘了中亚地区的景色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此外,莫高窟的壁画还采用了中亚的绘画技法,如鲜艳的色彩、立体的人物形象等。
第三章:敦煌莫高窟与中亚的历史联系敦煌莫高窟与中亚地区的历史联系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还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证实。
丝绸之路的通行带来了中亚商人和学者的涌入,他们为敦煌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的中亚文化遗存,如文物、建筑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敦煌与中亚地区的广泛联系。
第四章:历史考古的新视角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考古的新视角逐渐涌现出来。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亚文化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可以揭示敦煌莫高窟与中亚的文化往来和交流,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中亚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见证。
中国石窟艺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成都师范学院第一章测试1.石窟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艺术不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错2.石窟艺术包括河南洛阳的云岗石窟。
参考答案:错3.中国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阔,追其渊源,它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弘扬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参考答案:对4.英国()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参考答案:约翰•马歇尔5.河西四郡是指()。
参考答案:张掖;武威;敦煌;酒泉6.石窟是展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参考答案:佛教艺术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参考答案:对8.宋代,特别是北宋,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参考答案:对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
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参考答案:对10.由敦煌到永靖炳灵寺,东延伸至天水麦积山,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包括云冈早期的第16-20窟,7和8窟,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型风格是相同的,说明石窟艺术是沿着( )的路线发展的。
参考答案:由西向东11.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6窟的初唐造像和130窟盛唐造像的南北二大佛。
前者高33米,后者高26米。
参考答案:对12.佛教石窟艺术是在( )时期佛教传入我国,最早在新疆地区发展并传入中原,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从北魏至隋唐,是开凿的鼎盛时期。
壁画中的靓男美女这几幅壁画,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的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
其中一幅壁画《坚牢地神像》中的美丽女子,是佛教故事里神秘莫测的人物。
坚牢地神是又称为地神、大地女神,即主掌大地之神。
地的体性是坚固不动,能止住万物,有能持万物的作用。
坚牢地神的职责的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使其免受灾害。
达玛沟这幅壁画中的地神,是一位清秀妩媚的年轻女子形象。
该女子肤色白皙,圆脸,洁白额上画着弯弯的细长眉毛,这种眉形是唐朝女子中十分流行的,如现藏于日本吐鲁番出土的《舞伎图》上的女子,就是这种妩媚的美型。
眉毛下面是经过一年多的装修改造,自治区博物馆《西域历史的记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当人们走进这座再现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无不为这里陈列的琳琅满目珍贵文物所吸引,有些近年来新疆考古新发现,为展览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如《西域历史的记忆》展出的《坚牢地神像》《说法图》《千手千眼观音》《天人舞伎供养图》等唐朝时期的壁画,虽然数量不多,有的只剩下残片,但还是以清新典雅的风貌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唐代于阗国人的精美壁画撰文·摄影/阿迪力·阿布力孜万洁100炯炯有神的丹凤眼。
《坚牢地神像》中美女的发型也与众不同,既不是中原的发髻,也不是西域女子梳的辫子,而是乌黑的头发从上额间左右分开,曲卷着垂于双肩。
女子的服饰清晰可见,外披一件宽大的斗篷,身穿右衽交领长袖连衣裙,坐在一座高大的佛像下面,她张开纤细的双臂,左右两手摸佛脚,似乎聚精会神地听着佛讲佛法。
这次展出的一幅《说法图》,保存得不够完整,残损的壁画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位男子的形象。
男子浓眉大眼,小胡须,鼻梁高直,头梳发髻,乌黑的余发散落于肩背,散发出男子特有的阳刚之气。
男子身穿宽袖花纹长衣,盘坐于地,脸像向右侧,左臂弯曲,手心朝上,亮出手掌,似乎在邀请某位佛师讲授佛法。
展出的《千手千眼观音》,也非常引人注目,残剩下三分之一。
观音面相圆满,慈眉善目。
中外绘画与摄影答题器篇一:中外绘画与摄影选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精细核对版)中外绘画与摄影选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本人亲自翻书查阅,准确率95%以上,考试题目大部分来自其中)一、单项选择题1写意画中神似轻形似,多在()上作画。
熟宣生宣绢帛羊皮2()谨严整饬,一丝不苟、刻画入微。
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版画3没骨属于中国画用墨、上色方法中的()类。
白描水墨设色泼墨4()是中国画最古老、最基础的技法。
白描水墨设色泼墨5长卷是古代书画装裱中最常见的方式,方便用手()舒卷展阅。
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6长卷大多采用()来组织画面。
焦点凝视分层布局散点透视固定视点7狭长的立轴被成为()横幅立幅长幅条幅8横式画心,装裱后上下翻阅的册页被称为()。
推蓬装蝴蝶装蝙蝠装册页装9册页中的“蝴蝶装”采用的是()画心。
横式竖式毯式针式10装裱为通折连为一体的册页被成为()。
蝴蝶装推蓬装经折装蝙蝠装11明朝以后折扇由()传入我国。
朝鲜伊朗印度日本12黄河以北()山脉岩画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图画遗存。
阴山华山玖山九华山13阴山山脉岩画的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时代早期。
旧石器新时期河姆渡半坡14南方岩画多以()手法为主。
磨刻敲凿线刻绘制15我国最早的彩陶文化是()。
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16在已经发现的彩陶文化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17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花纹中,动物纹以()为主。
龙鸟鱼兽18仰韶文化彩陶花纹中,人面纹多和()纹结合在一起。
龟鸟鱼鹿19()中的黑陶纹饰也达到了很高的装饰水平。
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20先秦时期绘画的首选载体是()。
纸张丝帛羊皮竹木21《人物御龙图》出土于长沙()墓。
汉秦楚宋22在缣帛上创作的古画,后人称作()。
飞衣丹青帛美小样23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当数()。
古代于阗佛教雕塑艺术内容摘要:新疆古称西域,地处东西交通要冲,三世纪以后盛行佛教,西域各族人民,吸收了随着佛教涌进的种种外来艺术因素,在不违背佛像造型仪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自身生活感受和审美理想,照顾本地人民的欣赏习惯,进行富有地域民族风貌特质的艺术创造。
关键词:丝绸之路;于阗热瓦克佛塔;佛教雕塑艺术于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最大的绿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新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古代“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经济文化的荟萃之地。
它孕育了众多蕴藏着深厚文化的古代城镇及居址,修筑了陈列着精美艺术品的塔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随着岁月的流逝,几经沧桑变化,于闻佛教遗址经历了千百年来政权更迭,宗教变迁和战争洗礼,破坏得十分严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考古”家纷纷踏进这块土地,寻觅古代文化遗存,把许多文物盗到本国,充实他们的博物馆和研究资料。
可以说,今和田境内所有的古遗址都受到了破坏,大批的文物流失国外,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
可幸的是考古工作的开展,将埋没在沙漠腹地的古遗址发掘了出来,初步揭示出于阒佛教艺术的面貌。
关于于阗佛教的流行情况。
除《魏书?西域传》《梁书?诸夷传》《隋书?西域传》《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外,西行僧人的记述更为翔实。
法显证云:“于阗,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
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
”宋云和惠生记云:“捍么城(今于阗)南十五里一有一大寺,三百余众僧。
”[李吟屏,佛国于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玄奘记云:“霍萨旦那(今于阗)……宗信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大乘教。
”[陈戈,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J],载新疆社会科学,1995(3)]犍陀罗和印度式雕刻艺术都随着佛教的传人到葱岭以东地区,但是于阗并未因此而原样移植。
于阗将印度佛教与自己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变成了地方特点的佛教文化和艺术,根据自身的特点,将石雕改为泥塑和木雕为主;在形象上加进了本地因素,头发变为形式化,面貌和衣纹则变为平面化。
汉唐文脉中的于阗造型艺术诠索——以近年考古新材料壁画、雕塑为中心张健波(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摘 要:于阗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中心区域,有众多的考古遗址、遗迹。
近年来新发现的壁画、雕塑均为于阗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佐证了两汉至唐时期中原文化已根植于于阗。
公元10世纪前后,于阗壁画图像呈现出对中原绘画样式、造型方法的借鉴,典籍与图像的回传决定了于阗文脉的走向,在于阗造型艺术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
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汉唐文脉 于阗 造型艺术 达玛沟遗址中图分类号:K879.3文章编号:1672-4577(2019)01-0021-07一、问题的提出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古称于阗,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交通要冲,它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与艺术交流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地理位置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喀喇昆仑山脉北麓之间,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东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西连叶城、麦盖提、巴楚县,北与沙雅、阿瓦提县接壤,南邻西藏自治区。
众多西汉至唐代考古遗址、遗迹中壁画、雕塑的发现,为于阗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自玉门、阳关出a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2007年版,第961页。
西域有两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a 至少从汉代开始,塔里木盆地南端的于阗就已是汉朝的一部分。
汉唐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日益交往频繁,于阗这一丝路南道上的重镇开始发挥其无法替代的作用。
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学术界就对于阗进行关注,法国学者J·皮雷尔·雷慕沙(J·P·Remusat Pierr)于1820年在巴黎出版了专著《于阗城史》(Histoire de la ville de Khotan),此书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编译而成。
其后诺伊曼(C·F·Neumann)翻译出版了《宋云行记》,对于阗地理概貌、风土民俗等进行了说明。
1884年,美国学者W·W·柔克义(W·W·Rockhill)对藏文文献有关于阗出产的钟、铜进行阐释,对藏文典籍中称于阗为“李域”与“钟铜之国”的说法作了考证。
向达的《新疆考古概况》a 从新疆历史地理概况、考古历程几个方面对绿洲文化遗址进行了阐述,从建筑到壁画雕塑都有涉及。
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新疆历史文物》b ,以图文形式对于阗古代壁画、雕塑、木雕、工艺品予以分类说明。
阎文儒撰《就斯坦因在我国新疆丹丹乌里克、磨朗遗址所发见几块壁画问题的新评述》c,对丹丹乌里克、米兰遗址的壁画进行了新述评,认为这些壁画反映的文化内容与艺术风格并不属于斯坦因认为的希腊罗马式古典艺术范畴,而是中华文化范畴。
庄申撰《隋唐时代的于阗祖籍之父子画家》d ,考证了尉迟父子的活动年代与籍贯,对“铁线描”与“凹凸法”相结合的绘画手法进行论述,肯定于阗画派的显著历史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阗展开考古、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新疆考古三十年》e ,对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成果分阶段、分类别进行汇总;对战国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各种墓a 向达《新疆考古概况》,载《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2期,第19—24页。
b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c阎文儒《就斯坦因在我国新疆丹丹乌里克、磨朗遗址所发见几块壁画问题的新评述》,载《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第29—33页。
d 庄申《隋唐时代的于阗祖籍之父子画家》,载《中国画史研究续集》,正中书局,1972年版,第226—307页。
e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f 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全2卷),日本法藏馆,1996年版。
g 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91页。
h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全四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57页。
i 新疆博物馆编《尼雅遗址的重要发现》,载《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19—24页。
葬简报加以说明;对专题研究如“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古城、文书、丝织品、碑印和钱币等予以刊登并附图版。
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撰的《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f ,包括尼雅遗址的位置环境、调查成果(含1988、1990、1991年考察记实、1993年尼雅遗址北方考古调查记实)、精绝古国考、佉卢文资料、尼雅出土文物、民居建筑等内容。
该书资料采自现场,内容划分为资料篇和研究篇,现为尼雅考古发掘的权威资料。
二、实物图式与图像文本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是统一西域的标志,天山南北众多城邦绿洲均在其管辖范围内。
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为西域都护,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班勇任西域长史,先驻屯柳中,后将长史府迁至于阗。
“是时,汉之号令正式颁于西域,中原完整的政治体制,先进的农耕灌溉技术以及高度发展的文化传入西域,塔里木绿洲诸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g东汉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
”h 成功地将西域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
从尼雅出土的遗物来看,两汉时期的于阗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1959年,尼雅遗址出土一座东汉时期的贵族夫妇合葬墓,男性所着织锦有“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等汉文字样,女性所着锦袄则绣有中原流行的龙凤图案。
i 1995年,中日共同学术考察队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批锦、绢等服饰制品,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织品被认为是“引弓者护臂之物”。
a 其他锦帽、锦袋、铜镜、漆器等,一如汉制。
b在于阗的众多遗址中,尼雅出土的艺术品很少,这说明尼雅是当时西域绿洲早期存在的城邦之一。
[史树青《谈新疆民丰尼雅遗址》,载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第二编:“‘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及古城考”,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页。
]尼雅位于丝路南道的交通要冲,《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当时的交通路线是“出玉门,经鄯善、且末、精绝,三千余里至拘弥。
”[范晔《后汉书》,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86页。
]尼雅就是《汉书》中记载的西域之“精绝国”,佉卢文记载为“凯度多”(Cadeta),“精绝”意为“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寓含“精心一意、虔心服从汉王朝中央的意思”。
[王炳华《精绝春秋》,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931年斯坦因(Aurel Stein)掘获一枚出土于N12遗址的木简,其上残文为“□□□武□□□□……汉精绝王承书从……”的字样,[英]奥雷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巫新华、肖小勇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页。
]其中“汉精绝王承书从”这七个工整隶书证明尼雅即是古精绝国所在地,清楚表明了它与汉朝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两汉时期的于阗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木雕、陶雕与壁画。
这一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在保留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内容形式与造型手法也有了a 于志勇《新疆尼雅遗址95MNIM8概括及初步研究》,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第35—38页。
b 王炳华《楎椸考——兼论汉代礼制在西域》,载《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第40—42页。
c 该幅壁画高47.51厘米,宽70.1厘米,唐代,泥质;达玛沟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出土,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藏。
新的发展。
于阗达玛沟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出土的唐代《汉装供养人头像壁画》c (编号为06CDF3:001,泥质,长47.51cm,宽70.1cm),赭红色调,色相为赭石、黑色、白色等色彩。
该壁画所绘供养人头像为中原人士装束,头戴黑色幞头,身穿铁红地黑色团花图案圆领服饰,双手合掌于胸前。
眼睛细长,鼻梁稍低,鼻头圆润,面相扁平。
画面下方另有一供养人的幞头,但面目已不辨。
该壁画人物身着唐装面色赤红,面部所涂色彩与《吐蕃供养人像壁画》中“赭面”的人物形象几乎一致。
这说明源于青藏高原的赭面等文化因素通过“阿里—于阗道”传入塔里木盆地南部,众多民众接受“赭面”的习俗。
白居易在《时世妆》一诗中曾描述长安的妆梳之风,“斜红不晕赭面状,髻椎面赭非古风”,曾辖于吐谷浑旧部的丝路南道及于阗地区更加盛行彩面、赭面之风。
达玛沟壁画把聚居在古代新疆于阗的中华民族成图1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与书法木牍员各民族间亲密友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一体的和谐局面。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形成的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及历史传统,从《供养人像壁画》《汉装行列供养人头像壁画》《吐蕃供养人像壁画》所描绘的场景中,可以清晰显现出来。
于阗地区的汉化倾向也出现于这一时期。
1983年至1984年发现于和田县布扎克乡的一处五代至宋朝时期的墓葬群,出土了一批彩棺,其中3座开棺整理,木棺为前高后低式,其上绘制有彩色图案。
其中随葬于男墓主人头侧的一件白绫,一面墨书于阗文,一面书汉文:“夫人信附男宰相李旺儿”a 。
因而可知,此处墓地规格很高,可能为于阗王族的家族墓地。
现存于和田博物馆的一具彩棺为船形,上下两层,上部棺盖上有木制圆钉覆盖,头档及左右两侧绘制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
头档板上为一朱红色大门,其上站立着一只正面朱雀,两侧为飞腾状的青龙、白虎,青龙四足,后档为龟蛇缠绕的玄武,其下有带栏杆的台相承,台四周绘制由壶门,中间绘有对鸟纹。
有学者指出,这种棺木的形制模仿了唐代中原地区流行的舍利棺,b 并且彩棺四周四神的配置在山西太原龙泉寺地宫中的舍利棺上亦有发现c ,由此可见,汉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a 姚书文《新疆和田布扎克墓地出土一号彩色木棺的加固保护》,载《新疆文物》,2002年第3期,第4页。
b 吴艳春《从和田布扎克彩棺看唐——五代长安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79—84页。
c 《山西太原唐佛塔地宫出土五重棺椁》,载《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28日第4期。
d 陈粟裕《于阗到敦煌——以唐宋时期图像的东传为中心》,方志出版社,2014年版,第250页。
e 陈粟裕《于阗到敦煌——以唐宋时期图像的东传为中心》,方志出版社,2014年版,第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