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开放型大题专项练:(8)
- 格式:doc
- 大小:150.51 KB
- 文档页数:4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七)(建议用时:20分钟) 1.(2019·济南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8所大学招生考试中的国文试题校名性质所在地国文试题北京大学国立北京本科仅有作文题。
题目:甲组,略述汉宋学术的异同;乙组:述司马迁的思想和他的文学。
预科两大题。
(一)作为:“研究国故”和“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试把个人自己观察所得写出来。
(二)文言文断句标点唐山大学国立唐山仅有作文一题。
题目: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南开大学私立天津三大题。
(一)作文:论治学当有怀疑之精神;(二)文言文解释并点句;(三)笔答:(1)中国文字构造之原则若何?(2)试列举唐宋二代重要之文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上海两大题。
(一)读文衡论;(二)上校长陈述入学志愿书复旦大学(商学院本科)私立上海仅有作文一题。
题目:各述母校国文教学方法大同大学私立上海仅有作文一题。
题目:鰥禹治水成败论东南大学国立南京四大题:(一)作文: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山林泉壤,实文思之奥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二)文言文分章断句并说明章旨。
(三)国文常识,20个填空题。
(四)修改病句,两句广东大学国立广州两大题。
(一)作文(两个题目任选一):粤汉铁路筑成于中国之影响;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之特性及其融合方法。
(二)用白话文解释文言文——《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投考指南》第3期,丽江旅京学会1925年版根据材料,提取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某一方面的特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信息明确,逻辑合理,阐述清晰,史论结合)2.(2019·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府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杰斐逊政府(1801—1809年)孤立主义“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麦金莱政府(1897—1901年)合伙主义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政府(1913—1921年)国际主义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遏制战略“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六)(建议用时:20分钟)1.对五四运动的定性进行历史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
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胡适曾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而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完成下列要求:(1)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性质的多种提法,分别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
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
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
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
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二)(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朝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题,史论结合)2.(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14—20世纪全球视野下的近代化示意图(1)依据材料,从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两方面,归纳17世纪以前西欧迈入近代社会所具备的前提条件。
(2)围绕“全球视野下的近代化”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二)1.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
答案:示例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
其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
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
因此,中央集权制吸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解析:第(1)问前提条件,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手工工场出现”“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归纳;思想方面,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归纳。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C. 审美观念的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 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第四编|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建议用时:20分钟)1.(2019·北京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起点来源1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2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4 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2.(2019·惠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第四编|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一)1.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得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由“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得出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由材料“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得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曾照搬西方著作,后又受到苏联史学的影响,最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据,从全球联系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赞同20世纪初的世界整体化发展是现代史的开端。
评析: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前两个阶段相比,全球化3.0阶段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1.解析:这是一道观点简析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信息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题组1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1.(2015·广州期中)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农村商品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015·咸阳二次联考)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
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3.(2015·鹤壁二次联考)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
阔绰排场人尽幕,频年获利店纷开。
”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D.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4.(2015·滨州统考)“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题组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5.(2015·济南调研)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列强对华倾销加剧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6.(2015·广东六校联考)据记载:从1900年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
开放性试题强化专练-观点论证类一、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冷战”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
1946年初,他在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写道,美国处于“冷战方酣之中”。
“冷战”结束后,我国史学界对“冷战”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下卷)认为,二战结束时,美国急需全球扩张,但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和广大亚非拉人民的反对,美苏同盟因此瓦解,“冷战”产生第二种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认为,美国为了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是导致“冷战”的主要原因第三种一些学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摩擦和抗争,以及美苏不同战略之间的碰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选择表格中的一种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史实准确,观点准确,史论结合)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
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
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针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三)(建议用时:20分钟)1.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矿权的疯狂侵夺使清王朝不得不重新审视矿政,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督抚们对于开矿一事,一部分主张拒绝洋人开挖矿产也不主张自己开挖。
究其原因,有的从有碍风水考虑,如两广总督瑞麟;有的从治安上考虑,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有的从民众与洋人之间发生矛盾从而激成外交上的交涉考虑,如署直隶总督官文。
丁日昌主张:“五金煤铁等项,非特利源所系,亦军事胜败所关……故开矿一层,尤为目前军事饷事之第一要务矣。
”刘坤一对此也持赞同态度:“中国煤源甚广,为外洋各国所需,若大加开采,不唯足济中国轮船之用,并可贩运出洋,必有补于国计。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1898年颁布的《矿务铁路公共章程》规定:“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专集洋股与洋款者,概不准行。
凡办矿路,无论洋股、洋款,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自华商……”实际上洋商居多数股份,实际控制矿山的经营管理权。
这一规定虽然经修订后改为华洋股各半,但同样不能保障华商的自主权利。
1907年《大清矿务章程》第九款规定:“与华商合股之洋商在中国地方合股开矿,止准给予开采矿务之权,以矿尽为断,无论用何方法,不得执其土地作为己有……如无华人合股,断不准他国矿商独自开采一矿……”在多次中外矿权纠纷中,清政府没有自主性可言,所制定的相关法规毫无约束力。
——据《中外旧约章汇编》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督抚们的矿政主张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制定的相关矿业政策。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280字左右)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年登基,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
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历史卷(八)(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C[由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 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故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故排除D项。
] 2.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
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A[材料说明了当时出现了专门生产砖瓦的地区,反映出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商业中心的信息,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砖瓦窑生产规模比较大、生产相对集中,与家庭小规模的作坊不符,故D项错误。
]3.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影响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
这说明科举制度()A.未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封建官僚队伍有较高素质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贡体制在鸦片战争之后不断受到冲击而逐渐解体,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失败对越南的家主权,甲午中日战争从后被迫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建议用时:20分钟)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
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
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前两个阶段相比,全球化3.0阶段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开放型大题专项练(八)
1.解析:这是一道观点简析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对提炼的信息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信息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二: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信息三: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四:随着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信息五: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答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
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中的“‘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全球化 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和“‘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可以分析出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
“全球化2.0”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
从材料中可知“全球化1.0”是劳动力推动的,
是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推动的,而“全球化3.0”是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推动的。
第二小问,通过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动力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层次不同。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历史小论文撰写的题型,对学生要求很高。
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如下:首先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关键词”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
其次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最后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例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然后结合材料一中全球化三个阶段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答案:(1)不同:主体,全球化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和跨国公司。
推动力,全球化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分别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
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