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探析——以广州南站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6
边地区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更新转型,带动沿线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强烈诉求。
目前提到站城融合,大家更多的是想到日本模式或者欧洲模式,但我国铁路发展不同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模式也有所不同,旅客的出行具有“多”“长”“大”“少”等特点。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站城融合不能直接应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模式,需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
我们基于中国国情现状,从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分别在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场所精神、国情特色三个方面提出现阶段国情下对于中国站城融合的思考与发展策略,并以杭州西站为例,阐述符合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的实践应用。
1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1.1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源自车站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演变随着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客站的建筑设计及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和角色也发生着变化。
客站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车站建筑是最原始的通过式,站房很小,车站在城市外围,不进入城市围墙内;之后火车站逐渐繁荣成长,火车站由早期的通过式车站向等候式车站过渡,车站开始贴近城市边沿;火车站进入大发展阶段,火车站以等候式为主,注重整体流线的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车站渐渐进入城市边沿;火车站进入成熟期,建筑形式多样,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集聚效应明显,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渗透,具有多样的城市功能。
铁路客站自诞生时就与城市密不可分,站城的融摘要 在站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们需要对站城融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中国站城融合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过深层次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国情特色,从固化思维中重新理解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
铁路客站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系统,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场所,通过阐述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站城融合设计,延伸出站城融合的新思考。
关键词 站城融合;中国国情;立体红线;精神场所;站场拉开中图分类号 TU248.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2.04.29Abstract I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we need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and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next step development of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in China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and re-understands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from the solidification thinking. Railway st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hub system of the c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plac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plore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desig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Hangzhou West Station Complex and extends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Key words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Chinese conditions; three-dimensional red line; spiritual place; station yard pull apart当下中国高铁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铁通车里程最长的国家。
《对广州南站看法》一、企业中铁集团:很高兴能够跟这么多专家同堂,学习到这么多精彩的观点,一个城市的发展要关注到景观、人文、等等,我的观点是要学习曼哈顿的模式,曼哈顿成为中心是有一个大型的交通枢纽站的支持,为什么最贵的商业地价是在哈曼吨,曼哈顿的地价不断的上升之后,曼哈顿的规划方也不会说将公园切割,而是永久性的保留了中央公园,这值得我们思考,在南站36平方公里,我们是否营造一个更长期的更人文的发展环境,而不是建成一个水泥城。
第二点我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的关注商业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天河北商圈,就是体育中心的商圈,被人说成是华南的第一大商圈,有多少商场,但是我觉得商场没有连接,我从正佳出来,要再走1公里才可以进另外一个商场,尖沙咀为什么成为大陆游客聚集的地区,因为尖沙咀有一个快速的结合,这样支撑到人流对这些商场的分布,也支撑了人流的发展。
除了关注到物质上商业商务的建设,能够更加侧重于未来的发展,我觉得高端的人群会更加关注精神上的归属和依靠,南站的发展,要发展肯定也需要人才的引进,高端人才的聚集,人才的要有一个精神归属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曼哈顿和香港,在香港每一个星期都有文化的展出和艺术的展出,来吸引高端的人群。
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每一个名气都有莎剧的排练,那么这样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追求的人才可以长期的停留下来。
绿地集团: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研讨会,我觉得今天收获很大,各位专家和土地中心各个专家的介绍,我也比较清楚和了解了,很显然南站这个片区是非常好的区域,我们有5+4+3有这么大的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应该说非常好,对于我们这个企业来说,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很显然是从个人的角度,要想快速的开发和发展,从企业来看,要给政府一个思路开发,还是需要从几个方面一起来投入,这个不光是企业的一个事情,我们很重视这么大一个区域,商业的提前开发一定要有一个规划,这个区域很适合做区域性的总部基地,因为它辐射的区域和空间,至少是整个珠三角甚至是整个华南区域,在产业让希望有一些很强势的产业快速的投入进来。
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为例林涛 李道勇【摘要】佛山西站是国家“十二五”内建设的最大型高铁综合交通枢纽。
其选址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是佛山城市空间西拓和西翼崛起重要节点,成为支撑枢纽新城的重要引擎。
围绕打造珠三角门户枢纽及枢纽新城目标,通过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城际-城市间交通高效换乘服务的同时,以枢纽交通功能为主导,依托复合立体交通拓展,城市大整合设计,交通与城市商业联动扩展与延伸,将枢纽交通、城市及建筑等功能融合,实现佛山西站枢纽植入城市,开创了枢纽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枢纽新城;功能整合;规划设计1.引言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浪潮,城市间远程交通联系模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不仅带来传统交通模式改变,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空间节点发展变化。
佛山西站是国铁贵广、南广线进入广佛都市圈的始发终到站,是珠三角地区的最重要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同时,佛山西站地处城市重要的发展节点,这一片区城市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因此,枢纽规划设计不仅要打造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还将形成佛山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节点。
本文通过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规划设计思路,一是就如何利用枢纽空间,实区域‐城际‐城市间高效联络和多种交通方式快速转换,同时,还就如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扩展,实现枢纽、城市功能、建筑空间一体化整合,实现枢纽植入城市进行研究探讨。
2.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化发展趋势2.1枢纽与城市的功能解读(1)交通功能需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量人口聚集使得人们对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其高效率、高运能、交通空间立体化、交通组织密集有序等优势在城市交通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经济增长,交流的密切,出现的短途、商务性为特征的城际间客流对传统交通枢纽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功能要求。
面对出行旅客性质的改变,综合交通枢纽以其合理组织各种快速交通方式,高效便捷的交通效率成为枢纽城市综合体出现的最本质原因[5]。
广州南站施工组织难点及对策措施卢胜坤【摘要】In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zhou South station,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ree connections and one leveling,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nsportation,improvement of equipment input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 with special importance give to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module hoisting and longitudinal-transverse framing.%针对广州南站项目施工组织的特点及重难点,阐明了大型综合工程项目三通一平的重要性,水平和垂直运输应采取多种措施协调配合,在加强现场管理的前提下,要加大设备的投入,并重点介绍了吊模及纵横向行走式施工模架等施工方案。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4页(P105-108)【关键词】客专车站;施工组织;方案研究【作者】卢胜坤【作者单位】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5.11 广州南站工程概况武广高铁的终点站——广州南站(原名:广州新客站、新广州站)是武广、贵广、南广、广深港、广珠城际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珠三角的核心区域,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
车站由南、北咽喉区和站房三部分组成,北咽喉由区间10条线引入车站,南咽喉由区间8条线引入车站,14座桥28股道构成的车站站台层位于12 m 的高架桥上,桥梁间距最宽8.4 m,因此可以说广州南站工程是桥上建房,或是房中建桥;站房建筑最高点距地面52 m,包括地下室(地铁)、地面出站层、12 m高架站台层、21 m候车大厅、27 m商业夹层及屋面共计6层(见图1),站房建筑外墙南北长448 m,东西宽398 m。
广州南站(2×32+64+2×32)m双线V构连续梁设计凌玉芳【摘要】(2×32+64+2×32)m双线槽形V构连续梁是广州南站桥建合一结构体系中的轨道梁,是承载上部站房候车厅层(高程21 m层)的结构柱的受力构件和铁路运行的轨道梁(高程12 m层)及站台板梁横向支承的结构。
着重介绍该V构连续梁(高程12 m层)与站房候车厅层(高程21 m层)及站台板梁的相互关联及受力状态、V构连续梁的结构构造、静力分析、局部分析、抗震分析等。
最后对结构设计进行总结、提炼,为同类结构提供参考。
%The (2×32+64+2×32) m double V-groove structure continuous beam is the track beam of the integrated bridge-building structure of Guangzhou south station, serving as the load bearing structure of the upper station waiting hall (21 m elevation layer) column, the railway track beam ( the 12 m elevation layer) and the transverse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the platform plate beam.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orrelation and stress state, V-shape rigid frame continuous girder structure, static analysis, local analysis, seismic analysis with regardto the V structure continuous beam ( 12 m elevation layer ) , the station waiting hall layer ( 21 m elevation layer ) and the platform plate beam. Finally, the structure design is summarized and refined, which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similar structures.【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7(061)002【总页数】6页(P50-54,55)【关键词】铁路客站;桥建合一;V构连续梁;结构设计【作者】凌玉芳【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设计研究院,武汉 4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2.5广州枢纽广州南站平面共布置28股道;主站房因建筑用地及地下、地表建筑功能需求,立面分为地铁和出站大厅层、站台轨道梁层、候车厅层及候车厅屋顶雨棚柱层;主站房轨道梁采用(2×32+64+2×32) m槽形V构连续梁(图1、图2),主跨64 m跨越地下地铁空间,梁上上承候车厅层立柱;主站房横向布置10幅单线(2×32+64+2×32) m槽形V构连续梁和9幅双线(2×32+64+2×32) m槽形V 构连续梁,共28股道(图1),各幅轨道梁之间以钢筋混凝土站台板梁连接,横向共分7道纵缝,属于纵横梁体系、桥建合一的空间结构。
广州南站新建筑结构了解广州南站简介广州南站是客运特等站,也是在建的京港高铁、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的交汇点,并且是目前武广客运专线的三个始发站之一,也是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的三个始发站之一,另外也建有三眼桥联络线连接既有的广州站、广州东站及广州西站等。
广州南站建成后,将会取代现有广州站的地位,并与广州站、广州东站和广州北站共同形成由中国铁道部规划的全国铁路四大客运中心之一——广州铁路客运枢纽。
预计2020年客运发送量为8014万人次。
广州南站也是广州市内其中一个综合交通枢纽,旅客可在站内实现铁路、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直接换乘。
广州地铁2号线、7号线、20号线和佛山轨道交通2号线等地铁路线将在广州南站地底或附近设广州新客站,形成一个集中的换乘中心。
车站结构车站的总建筑面积超过为37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主站房、无柱雨棚、高架车场(站台)、停车场等,总投资130亿元人民币。
车站总用钢量达7.9万吨,约为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的1.7倍,另外工程又使用混凝土150万立方米。
主体结构共四层,包括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地铁的进出站厅,以及能提供1808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地上一层主要承担武广客运专线列车的旅客进站作业,广珠城际、广深港高速铁路列车的旅客进出站作业,口岸入境、的士站等,预留旅客入境联检厅,出站大厅及机场联运办理厅;地上二层设有口岸进站厅及贵宾候车室等,以及站台层,由东向西依次布置了武广下行车场、广深港车场、武广上行车场、广珠城际、广茂、贵广线车场、南广线车场;地上三层则设有客运专线的高架旅客候车厅,高架候车大厅面积达71722平方米,还预留了面积14694平方米的商业层。
全个车站建筑总高度为50多米,中部有一个64米的大跨拱形结构。
车站共设到发线28条、站台15座,并预留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的引入条件。
由于广州南站功能上有着特殊性,大跨度、大视角是广州南站最主要的空间设计要求。
广州南站规划设计周建喜【摘要】Principles for selecting the location of station we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city planning of Guangzhou; the station address was fix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field conditions, extent of passenger attraction, city planing, traffic connection and project investment etc.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lanning map of Guangzhou railway hub and the connection lines of the station, the station scale was determined, the plan layout of the station, function division of vehicle yard, elevation design of the station were put forward, the scale of station buildings and passenger flow line design were clarifie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were expounded, the traffic connection plan was put forward. Summation of the features of Guangzhou south station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design of large scale passenger stations.%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对车站地理位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车站选址原则,通过对场坪条件、客流吸引范围、城市规划、交通衔接和工程投资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车站站址,根据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及车站各衔接线路情况确定车站规模,提出车站平面布置形式、车场分工、车站立面设计方案,明确站房建筑规模及旅客流线设计,阐述新技术的使用,提出交通衔接规划.通过广州南站车站特点归纳,对大型铁路客运站设计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5页(P126-130)【关键词】广州南站;设计;规划【作者】周建喜【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11 概述新广州站又称广州南站,衔接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铁路、贵广铁路及南广铁路,是广州铁路枢纽中最主要的客站。
广州南站与城市交通换乘组织优化分析作者:杨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3期摘要:根据广州南站的功能空间布局,通过对广州南站换乘流线、进出站流线的分析,找出其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组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广州南站;换乘组织;优化项目:2015年湖南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高铁客运枢纽换乘效率及流线组织研究(15C0909)1、概述铁路客运车站是旅客大量聚集和活动的场所,为旅客购票、候车、换乘等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是各种运输方式联运和衔接的主要基地,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建设具有引导作用[1]。
本文以广州南站为例,研究铁路客运车站与城市交通换乘组织的具体形式,通过对广州南站客运流线的调研分析,指出其与城市交通换乘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广州南站功能布局2.1 广州南站概况广州南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壁街道,该枢纽北接武广客运专线、西接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佛城际西环铁路,南接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铁路,东接广莞惠城际铁路、广佛城际东环铁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均设置在地面。
接入枢纽的轨道交通线路有广州地铁2号线、7号线、18号线、20号线及佛山轨道交通2 号线,轨道均设置在地下。
枢纽地区被高铁车站及线路分隔成东西两个交通广场。
2.2 广州南站空间布局广州南站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采用高架候车室与地面站厅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分为高架候车层(地上三层)、站台层(地上二层)、地面出站层三个层次;轨道交通2、7 号线站厅和站台层分别设置在地下负一和负二层,广佛城际铁路环线与广莞惠城际铁路贯通运营,布置在南站南路地下负三层;轨道交通18 号线和20号线设置于东广场负四层;佛山2 号线设置于西广场地下负四层,紧邻广州南站站房设置(如图1,图2)。
广州南站设28条到发线和15座客运站台,由南向北依次是广深港高速场,南广、贵广、武广高速场。
铁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布局及实例分析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联系方式:铁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布局及实例分析铁路客运站是主要办理售票、行李包裹运送、随身携带品寄存、旅客上下车等客运业务,以及旅客列车终到、始发、技术检查等行车工作和客车整备等作业的车站。
办理大量始发、终到旅客列车的客运站,还设置供客车检修、清洗等作业用的客车整备场。
主要设在大、中城市,与城市的关系甚为密切,位置要既方便旅客,又不干扰市区,在建筑环境面貌上要具有特色,素有“城市大门”之称。
铁路客运站的布局按线路配饰的不同,可分为通过式、尽头式和混合式三类;按站房室内地面与站台面的高差关系,可分为线平式、线上式和线下式三类;按旅客同一时间内在站最高聚集人数可分为特大型站(4000人以上)、大型站(1500~4000人)、中型站(400~1500人)和小型站(400人以下)。
下面就以第一种按线路配置的不同进行详细说明并配以实例进行分析。
一、尽头式客运站布局尽头式客运站全部旅客列车到发线都为尽头式,站房设在到发线一端或一侧,中间站台用分配站台相连接,机务段和整备所与客运站纵列布置,尽头式客运站的优点是车站容易深入市区中心,旅客出行乘车方便,可缩短出行时间,与城市道路交叉干扰较少,站坪较短,占地少;旅客出入站可不比跨越路线。
它的缺点较多,主要有:车站作业集中在一段咽喉区进行,进路交叉干扰较大,车站通过能力较小;对通过类车的挂换机车和变更运行防线等作业均不方便;列车进站速度低,占用延后时间长;旅客进、出站和行包搬运都要进过靠近站房一端的分配站台,人流与行包互相交叉;了此刻进、出站走形距离长。
因此,新建客运站一般不采用尽头式客运站。
只有在以始发、终到了旅客列车为主的客运站,当采用通过式客运站将近期巨大工程或当地条件不允许时,方可采用。
北京站是典型的尽头式客运站布局,列车的到达和出发均在一端。
北京站是全国铁路枢纽之一、全国铁路客运特等站。
北京站地处北京市东城区,二环路内,建国门与东便门以西,崇文门与东便门之间,原北京内城城墙以北、东长安街以南。
高铁枢纽地区发展研究——以广州南站地区为例肖健,李福映摘要:在新发展背景下,全国各地兴起“高铁新城建设热”。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寻求高铁枢纽经济发展背后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城市原来中心区功能外溢及其背后的区域经济需求是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开发能否获得成功的根本因素,同时站点地区和城市中心区的便捷联系、适度的功能混合等对高铁站点开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次本文对高铁枢纽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律——包括圈层理论、圈层范围和相关重点产业发展特征进行识别研究。
最后我们选取广州南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文高铁枢纽地区的规律经验对南站地区进行圈层划分、产业布局方面的策略说明。
关键词:高铁枢纽地区,发展逻辑,产业空间布局,广州南站以往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依靠高快速路、港口来组织生长,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尤其是城市走向区域化的过程中,信息流、服务流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通过人的快速流动和商务信息的集聚来组织生产关系,已经成为城市走向区域多中心的发展的关键。
而高铁枢纽具有对人流的快速中转,商务信息的快速交换的特点,在抢占区域经济,发展商务经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有36座新城拔地而起,这其中很多新城试图打造高铁商务区做为副中心来带动城市发展。
实际上高铁枢纽发展背后是有一定的逻辑支撑的,需要一些关键因素的培育。
1 高铁枢纽经济发展背后的内在逻辑1.1国外案例研究我们选取了国外开发成功的高铁枢纽地区进行研究,探寻高铁枢纽发展起来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城市原来中心区功能外溢及其背后的区域经济需求是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开发能否获得成功的根本因素。
例如新宿站开发的成功是因为其处于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带。
即使规划在功能和结构层面出现一些问题,这种大背景下的经济动力也会推动项目实现成功。
阿姆斯特丹泽伊达斯枢纽也是在中心区功能相对饱和,交通拥挤、建筑高度密集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引导建立起来的商务副中心(图1)。
广州南站区域地下空间项目结构设计方国华;付进喜;廖向京;刘欣【摘要】广州南站区域地下空间是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全埋式超大地下空间,最大埋深21m,全长超过1km,紧邻2条地铁线路,文中主要针对该地下空间的抗浮设计、抗裂防水设计、主干道等效汽车荷载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着重介绍其解决方案,可供同类项目参考.【期刊名称】《广东土木与建筑》【年(卷),期】2017(024)003【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地下空间;抗浮设计;抗裂防水设计;等效车辆荷载【作者】方国华;付进喜;廖向京;刘欣【作者单位】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230;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230;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230;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230【正文语种】中文广州南站区域地下空间及市政配套设施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南站地区核心区中轴线上,与广州南高铁站成垂直关系,大致沿东西向布置,全长接近1km,如图1~2所示。
该地下空间毗邻广州南站这一重要交通枢纽,有大量轨道交通工程,如高铁、城轨、地铁以及长途客运站、市内公交系统发生空间换乘关系,给本项目设计和施工带来诸多挑战,地下空间规划用地面积为20万m2,总建筑面积27万m2,主要功能为地下商业、地下公共通道、配套公建服务、地下停车场等。
本工程在平面上划分为A~E共5个区(如图3),2条地铁线2、7号线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各区均通过永久伸缩缝(沉降缝)分开。
A区为地下2层,底标高约-12.0m~-13.0m;B、C 区为地下3层,底标高-19.0m;D区为人行通道和设备管廊;E区为设备机房,地下1层、底标高-12.38m,均为全埋式地下空间。
顶板覆土厚度0.5~3.5m,B、C、D、区屋顶有主干道通过。
本工程B区左侧区负3层为核5、常5及街道级指挥所;B区右侧区负1~负3层为核 6、常 6,局部核 5、常 5;C 区负 3 层为核 6、常 6。
中国主要交通枢纽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交通网络,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些交通枢纽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包括高速铁路站点、民航枢纽以及主要港口。
一、高速铁路站点1. 北京南站作为中国高铁最大的枢纽之一,北京南站位于首都北京。
该站连接了多条高铁线路,包括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京津城际铁路等。
作为中国的交通枢纽,北京南站不仅连接了全国各地,还连接了国际与地区的高铁线路。
2. 上海虹桥站上海虹桥站是中国第二大枢纽,也是中国高铁的重要站点。
该站位于上海市,连接了京沪高铁、合福高铁和沪杭高铁等。
上海虹桥站是中国高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为中国东部地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
3. 广州南站广州南站位于广州市,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高铁枢纽之一。
该站连接了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以及广珠城际铁路等线路。
广州南站的运营使得南方地区与其他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二、民航枢纽1.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民航枢纽之一。
该机场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和航线,是中国国际航空交通的重要门户。
作为中国的首都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旅游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中国最大的货运机场,也是中国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之一。
该机场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和航线,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旅游交流提供了便利。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上海成为全球航空运输领域的一个重要中心。
三、主要港口1. 上海港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上海市。
作为中国主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上海港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运线路。
该港口不仅负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往来,还促进了中国及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天津港天津港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天津市。
作为中国的重要进出口港口,天津港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运线路,承担着大量货物的运输任务。
广州站跨京广高铁开行高速动车组列车的探讨王全泉(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广东广州510088)摘要:广州站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而京广高铁的终点站广州南站则距广州市主城区较远,将京广高铁动车组列车接入广州站办理客运业务,更便于旅客出行。
通过分析广州铁路枢纽设备现状,得出相关设备具备开行广州站至京广高铁跨线动车组列车的条件,广州站的接发能力、广州北—广州的通过能力均富余,而京广高铁和广州南站能力紧张。
经可行性分析,开行跨线动车组列车有利于释放京广高铁和广州铁路枢纽的运输能力,沿线调车作业、控车模式、施工作业等安全风险可控,动车组检修存放交路成立。
研究得出开行广州站至京广高铁跨线动车组列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综合分析,得出广州站至京广高铁开行跨线动车组列车切实可行,最终提出广州站跨京广高铁开行高速动车组列车的开行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跨线运输;开行方案;运输能力;安全风险中图分类号:U29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1)07-0070-06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7.0700引言广州南站是广州市内唯一的高铁客运站,也是国内开行列车对数最多的高铁站,其开通运营后,给广州市民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然而基于建设成本和环保等因素考虑,广州南站选址远离市区,位于中心城区以南20km。
广州城区旅客要在高铁站与城区之间花费不少时间,造成不便。
广州站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接驳广州地铁2、5号线,同时配套公交、长途客运站、出租车换乘,便于市民出行。
研究广州站跨京广高铁开行高速动车组列车的方案和可行性,是将京广高铁动车组列车引入广州站,解决广州市中心城区旅客出行的不便,真正意义上实现高铁进城的基础[1-2]。
1设备现状及能力适应性分析1.1广州铁路枢纽概况广州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作者简介:王全泉(1982—),男,工程师。
广州南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5)二、广州南站项目概况 (6)2.1 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 (7)2.2 项目历史发展与现状 (8)2.3 项目定位与功能规划 (10)2.4 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11)三、市场需求分析 (12)3.1 客流量预测 (13)3.2 货物运输需求分析 (14)3.3 旅客服务需求分析 (15)3.4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6)四、技术可行性分析 (18)4.1 建筑工程技术 (19)4.2 电气与自动化系统 (21)4.3 信息与通信系统 (23)4.4 节能环保技术 (24)五、经济可行性分析 (26)5.1 财务效益评估 (27)5.2 不确定性分析 (28)5.3 敏感性分析 (30)5.4 经济评价结论 (31)六、社会可行性分析 (32)6.1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4)6.2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35)6.3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36)6.4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7)6.5 社会支持与参与 (38)七、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9)7.1 风险识别与评估 (41)7.2 风险应对策略 (42)7.3 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 (43)八、结论与建议 (44)8.1 结论总结 (46)8.2 建议与展望 (47)8.3 实施计划与时间表 (48)一、前言广州南站项目作为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对广州南站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研究报告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对广州南站项目的必要性、市场需求、建设规模、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广州南站项目不仅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更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优化和民生改善产生深远影响。
广州南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 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3)1.2 项目目标及预期效益 (4)1.3 项目范围及内容 (5)2. 市场分析 (6)2.1 产业规划及政策环境 (7)2.2 客流及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9)2.3 竞争对手分析 (10)3. 技术方案 (12)3.1 项目技术路线及方案设计 (12)3.2 主要技术指标及性能 (14)3.3 技术风险评估 (15)4. 投资方案 (16)4.1 项目投资规模及结构 (18)4.2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 (19)4.3 财务模型及投资收益分析 (20)4.4 投资风险及应对措施 (21)5. 工程建设 (21)5.1 建设方案及工期安排 (23)5.2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25)5.3 建设成本及资金进度预算 (26)5.4 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性 (27)6. 运营管理 (29)6.1 运营模式及管理体制 (30)6.2 人员配置及培训 (32)6.3 运营成本及收入预测 (34)6.4 客户服务及反馈机制 (35)7. 风险评估及控制 (36)7.1 项目风险识别 (38)7.2 风险评估及等级分类 (39)7.3 风险应对及mitigation措施 (40)8. 可行性结论及建议 (42)1. 项目概述随着广东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广州南站作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本项目旨在提升广州南站的交通服务能力,优化区域交通结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项目应时代所需,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广州南站的多模式交通无缝衔接,提高旅客的出行效率与体验。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计划实现以下目标: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包括站内的候车室、售票系统、旅客服务平台等设施的改造升级。
交通衔接优化:优化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多模式交通的转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