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41.67 KB
- 文档页数:19
《生物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学时数:72 学分:4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之后开设,其作用是为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大纲内容的讲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生物化学中糖、脂、蛋白质、酶和核酸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以及这些生化物质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使学生掌握它们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行业的联系及初步掌握它们的开发利用与前景。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掌握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它所研究的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趋势与前景;理解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糖类的化学(0.5学时)自学,结合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对本章进行复习。
第三章脂类和生物膜化学(0.5学时)自学,结合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对本章进行复习。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9学时)内容及要求:了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类和生物学意义;深刻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深刻理解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熟练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实践意义;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以及分析测定的常用方法。
重点:内容及要求中需要掌握的一般是重点内容(以下类同)难点: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及蛋白质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如胶体性质、变性作用、沉淀作用)。
作业:5种题型12小题左右。
第五章酶(8学时)要求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及催化特性;了解酶的组成及命名和分类;在理解酶催化反应机制的基础上掌握酶活性中心等重要概念;掌握常见理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情况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酶活力单位的概念及正确测定酶活力的方法;了解酶制备纯化的一般原则及方法;了解固定化酶的概念及常用的固定化技术;了解酶在工业上的应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以及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机制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一)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性质肽键的形成和肽链的结构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2、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酸碱性质、胶体性质和沉淀反应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和水解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和含量测定(二)核酸化学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DNA 和 RNA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核酸的性质核酸的酸碱性质和紫外吸收特性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三)酶学1、酶的基本概念酶的定义、分类和命名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制2、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米氏方程和酶的动力学常数3、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方式酶含量的调节机制(四)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生物氧化的定义和与体外氧化的区别呼吸链的组成和电子传递过程2、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五)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2、糖的合成代谢糖原的合成糖异生途径(六)脂代谢1、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β氧化2、脂肪的合成代谢脂肪酸的合成甘油三酯的合成(七)氨基酸代谢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2、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八)核苷酸代谢1、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嘧啶核苷酸的代谢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九)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核酸与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代谢调节细胞水平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生物化学》大纲一、绪论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生物化学的地位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糖类化学生物体中糖的种类,常见单糖、寡糖、多糖、糖蛋白的结构特点、主要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学功能。
三、脂类化学脂类化合物的种类,脂肪酸、磷脂、糖脂、脂蛋白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学功能。
四、蛋白质化学氨基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天然氨基酸的名称,氨基酸的分离、制备及分析方法;肽的结构、理化性质,天然存在的生物活性肽;蛋白质结构的四个层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特点及其测定方法,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和测定方法。
五、核酸化学核酸的组成、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六、酶化学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作用的专一性及其作用机理,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调节酶、诱导酶、同工酶及多酶体系的特点,酶的制备及其活力测定。
七、维生素化学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与特点,以及作为辅酶所行使的生理功能。
八、激素化学激素的概念与种类,常见动物激素的功能。
九、生物膜与物质运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物质运输的种类与特点。
十、代谢总论代谢的概念与特点,代谢途径研究的方法。
十一、糖代谢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柠檬酸循环)与糖异生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磷酸戊糖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糖原分解与合成过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
十二、脂质代谢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与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酮体代谢。
十三、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氨基酸的共同分解代谢的种类及特点,尿素循环对于机体的重要性。
十四、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途径与补救途径的比较。
十五、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控制糖、脂肪、氨基酸三大基本物质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酶控制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方式。
十六、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类型,呼吸链的定义、场所、与呼吸链有关的酶和传递体及其作用机制,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种类、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生命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代谢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掌握生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代谢网络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3、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代谢过程及其调控: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其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生命过程中(如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解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
2、作业:定期布置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对生物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等;2.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1.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1.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3 细胞膜与运输2. 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2.1 糖代谢2.2 脂肪代谢2.3 蛋白质代谢2.4 核酸代谢2.5 能量转化与ATP合成3. 酶与酶动力学3.1 酶的分类和特性3.2 酶催化机理3.3 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4. 基因与蛋白质合成4.1 DNA的结构和功能4.2 RNA的结构和功能4.3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4.4 基因调控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2. 实验: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4. 案例分析:引入生物化学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等进行评价;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生物化学导论》,作者:张三;2.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作者:李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2. 第二周: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3. 第三周:酶与酶动力学4. 第四周:基因与蛋白质合成八、教学资料本教学大纲提供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讲义、实验操作指南、习题集等。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制定二OO九年五月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第7版)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总学时: 93 理论课学时: 72 实验学时:21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
当代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它与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医学中,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可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作为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已从五十年代的新陈代谢为中心转移到分子生物学为重点。
为了适应当今基础医学各学科及临床医学的需要,除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物质代谢,如糖代谢、脂代谢等能量代谢之外,更重要的是学好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理论,如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调节机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等,同时联系临床的常见疾病,重点在分子水平上认识其病因,加深对其治疗原理的理解。
《生物化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和专题篇四部分。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生物能量的产生及生物大分子前体的合成;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及表达等基本理论知识。
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与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为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毕业后的医学实践工作及继续教育、辅助医学各学科的科研工作等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大纲分三级要求:(1)重点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2)要求熟悉的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记忆;(3)其余部分作为一般了解和自学内容,要求能够理解或结合其他相关课程理解。
本教学大纲可作为教师备课和讲课、学生学习、考试出题及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文理科同学兼顾及其它具体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本大纲未涉及的生物化学相关内容,均为一般了解和自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掌握】生物化学概念,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熟悉】生物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二)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平均含氮量。
20种氨基酸的名称及三字母英文缩写符号。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维系其稳定的化学键,肽单元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类型,蛋白质超二级结构、模体、结构域、亚基、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变性作用及影响因素,蛋白质沉淀及维系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因素。
【熟悉】氨基酸的分类,肽的概念和基本结构,生物活性肽,蛋白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与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系。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作用。
【了解】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
分子病的概念。
蛋白质分类,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三)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核酸的水解产物。
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DNA和RNA的一级结构和基本组成单位。
DNA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
mRNA、tRNA、r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核酶的概念。
核酸的紫外吸收作用。
DNA的变性与复性。
DNA的增色效应和解链温度的概念。
【熟悉】DNA的超螺旋结构。
核酸的分子杂交。
【了解】DNA结构的多样性。
RNA组学、snmRNA的种类及功能。
核酸酶的种类及作用。
(四) 第三章酶【掌握】酶、单纯酶及结合酶的概念,酶的分子组成,酶蛋白和辅因子的作用。
必需基团和酶活性中心的概念。
同工酶的概念,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组成及组织器官分布。
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特异性的类型,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米氏方程及Km的意义。
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性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意义,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征曲线及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变构酶、酶共价修饰的概念和特点,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概念、机理及意义。
【熟悉】辅因子与金属离子和维生素之间的关系。
酶促反应的机理——诱导契合学说。
【了解】米氏方程的推导,Km值与Vmax值的测定。
酶活性的测定,酶含量的调节。
酶的分类与命名,酶与医学的关系。
(五) 第十八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掌握】维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B族维生素(B1、B2、PP、泛酸、生物素、B 6、叶酸、B12)的生化作用。
B族维生素、辅酶、酶三者之间的关系。
维生素C的性质与功能。
【熟悉】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脂溶性维生素的作用,维生素缺乏症。
【了解】维生素的化学结构。
钙、磷代谢。
微量元素的代谢与作用。
(六) 第四章糖代谢【掌握】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酵解(概念,反应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及限速酶,主要反应步骤,生理意义)。
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及有关反应。
糖有氧氧化(概念,反应阶段,进行部位,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及作用,三羧酸循环的概念、反应过程、关键酶及限速酶、生理意义,有氧氧化过程中ATP的生成)。
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反应部位,限速酶及生理意义)。
糖原合成与分解(概念,反应过程,限速酶,肌糖原与肝糖原分解的不同点)。
糖异生(概念、原料、组织和细胞定位,反应过程,关键酶,生理意义)。
乳酸循环(概念及生理意义)。
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概念,正常人空腹血糖的水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激素对血糖水平的调节)。
【熟悉】糖的生理功能,糖酵解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果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的代谢。
【了解】糖的消化吸收。
糖醛酸途径。
多元醇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有氧氧化、糖原合成与分解以及糖异生的调节。
底物循环的概念。
血糖水平异常。
(七)第五章脂类代谢【掌握】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
脂肪动员(概念及过程,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概念和作用,脂解激素和抗脂解激素)。
甘油的代谢。
脂酸的β-氧化。
酮体(概念,酮体的生成、利用及意义)。
脂酸的合成代谢(原料,部位,限速酶)。
必需脂酸的概念及其种类。
磷脂的种类、功能及组成特点,甘油磷脂中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的合成及降解。
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限速酶、重要的反应步骤及调节),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
血浆脂蛋白(分类及组成特点,合成部位及功能,载脂蛋白概念及功能)。
【熟悉】脂类的消化和吸收及特点,酮体生成的调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概况,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了解】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不饱和脂酸的合成及脂酸合成的调节,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鞘磷脂代谢。
(八)第六章生物氧化【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
呼吸链(概念,组成呼吸链的复合体,呼吸链组成成分的作用及排列顺序,人体重要的两条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概念,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ATP合酶结构和功能,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胞液中NADH的氧化。
不需氧脱氢酶、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熟悉】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能量与磷酸基的转移,超氧物歧化酶,加单氧酶。
【了解】化学渗透假说,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加双氧酶。
线粒体内膜的主要转运载体。
(九)第七章氨基酸代谢【掌握】蛋白质营养价值(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种类,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转氨基作用及转氨酶,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与氧化脱氨基作用相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
)。
氨的代谢(体内氨的来源与去路,氨的转运,氨的主要代谢去路——尿素合成:鸟氨酸循环的概念及酶促反应过程、尿素生成的意义)。
一碳单位的概念、形式、转运载体、生成及生理意义;甲硫氨酸循环的概念、过程及生理意义。
【熟悉】食物蛋白质消化及氨基酸的吸收。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两条途径。
-酮酸的代谢。
高血氨和氨中毒。
氨基酸脱羧基生成的几种胺类物质: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多胺的生成及生理作用。
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异常与遗传性疾病的联系。
【了解】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尿素合成的调节。
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肌酸的合成。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
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代谢。
色氨酸的代谢。
(十)第八章核苷酸代谢【掌握】核苷酸合成的两条途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能源、反应阶段,IMP的生成与转变成AMP和GMP,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尿酸与痛风症。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关键酶,UMP的生成及转变成CMP,脱氧核苷酸生成,TMP生成。
【熟悉】核苷酸的生理功能,核苷酸补救合成的过程,抗代谢物及其作用,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
【了解】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
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补救合成的调节。
(十一)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掌握】DNA半保留复制概念。
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模板,底物,酶类(DNA聚合酶,解螺旋酶,DNA拓扑异构酶,引物酶及DNA连接酶)及单链DNA结合蛋白,复制的半不连续性和冈崎片段,领头链和随从链。
【熟悉】复制叉、DNA生物合成过程。
DNA损伤与修复,逆转录现象和逆转录酶。
【了解】滚环复制,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
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物质。
真核生物的端粒和端粒酶。
(十二)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掌握】不对称转录的概念。
转录的模板,原料,RNA聚合酶(原核生物),转录与复制的区别,模板链和编码链,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熟悉】转录过程(原核生物)。
【了解】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核酶的作用。
(十三)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掌握】翻译的概念。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种物质(氨基酸,mRNA,核蛋白体,tRNA,蛋白质因子)及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遗传密码的概念及特点。
核蛋白体循环的概念及步骤。
【熟悉】原核生物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S-D序列的含义、RBS概念,翻译后加工,信号肽。
【了解】真核生物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十四)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掌握】基因表达的概念、时间性、空间性。
原核基因转录调节:乳糖操纵子模式及调节机制。
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方式: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熟悉】基因表达的方式。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基因转录激活受到转录调节蛋白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