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1《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2.58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学案一、激情导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被称为“飞将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诗人卢纶即兴改编,创作了古诗《塞下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
(板书课题)二、教学古诗1. 朗读古诗。
(1)指名读,教师指导。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再指名读,齐读。
2. 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3. 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1.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和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2.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出了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背诵古诗1.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2. 指名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有这一首,而是六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下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塞下曲月黑雁飞单于逃,将军追大雪【教学反思】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情景,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春天的不同特点。
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不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望洞庭》和《日月明》。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 copies of the text for students。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文本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运用结合注释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运用结合注释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分享吧!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三首】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请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理解这两首诗的作者?给大家介绍介绍。
预设:【课件依次出示: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1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教学目标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导入()分钟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Earlybird2. 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出示课件,一是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了什么?【课件出示2】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提供自学提纲,放手让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学生去学习,既目标明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确,有章可循,又不拘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形式,方法灵活,以解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案《古诗三首》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学艺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意义。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意义,合理运用古诗的词语。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进行课前导入,通过关键词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最喜欢听什么样的诗歌?为什么?请几位同学回答并给予理由。
2. 引入新课,呈现学习目标。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诵读能力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整体阅读(2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古诗三首》。
2. 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看有没有读出诗歌的感觉和意境。
三、拓展阅读(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其他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朗读。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选择的古代诗歌,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
四、诗歌欣赏与讨论(30分钟)1. 学生集体欣赏学习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意义。
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诗词创作(2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小诗。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创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六、小结归纳(5分钟)1. 老师对这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欣赏古诗的能力和进行诗词创作的技巧。
同学们能否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你喜欢今天的学习吗?2. 老师进行点评,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七、课后作业(3分钟)1. 课后阅读《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3. 如果有时间,可以继续阅读古代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读。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学艺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题临安邸》和《游园不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晓、闻、鸟、夜、游、值”等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朗读教学法: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认读和复习。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春晓》,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然后,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音频中的语气和节奏。
21古诗三首
------------------------------------------------------ ------------------------------------------------------
我的老师
我最喜欢教我英语的王老师,因为她最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记得五年级时有个转学来的陈晖同学,他对学英语毫无兴趣,很怕上英语课,连26个英语字母都认不出。
王老师很理解他的心情和学英语的难处,就着重辅导陈晖,并用一些形象的图片、例子来增强陈晖对单词和语法的记忆。
每当陈晖掌握一种语法或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王老师就会当众表扬他。
陈晖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
王老师不但理解我们,还善于引导我们。
那是在一节自习课上,她拿着试卷给我们评讲。
正讲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从操场上传来“嗡嗡嗡”的马达声。
怎么回事?同学们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向外观看。
原来,是自然课老师在做飞机模型试航。
同学们都希望去阳台上看一看。
顿时,教室里轻轻骚动起来。
王老师见我们不再认真听讲了,她先是一愣,露出疑惑的神情。
当王老师转头看到自然老师在做飞机模型试航,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才恍然大悟。
她果断地一挥手,说:“到外面去看看吧!”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回到教室,同学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
王老师就微笑着说:“你们很喜欢飞机吧!可要知道现在国外航天事业比我国强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外语是学习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工具。
”这时,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大家又继续认真地听王老师评讲试卷了。
‖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叫人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