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锻件的热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5
大型锻件锻后热处理基本要求大型锻件锻后热处理基本要求大型锻件锻后热处理基本要求一.锻后热处理的目的锻后热处理,又称为第一热处理或预备热处理,通常是紧接在锻造过程完成之后进行的,有正火、回火、退火、球化、固溶等几种形式。
其主要目的是:1. 消除锻造应力,降低锻件的表面硬度,提高切削加工性能和防止变形。
2. 对于不再进行调质处理的工件,应使锻件达到技术条件所要求的各种性能指标,如强度、硬度、韧性等。
这类工件大多属于碳钢或低合金钢。
3. 调整与改善大型锻件在锻造过程中所形成的过热与粗大组织,减少其内部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的不均匀性,细化晶粒。
4. 提高锻件的超声波探伤性能,消除草状波,使锻件中其它内部缺陷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以利于准确判别和相应地处理。
5. 对于含氢量高的钢种延长回火时间,以避免产生白点或氢脆开裂的危险。
对于绝大多数大型锻件来说,防止白点是锻后热处理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成。
正火主要目的是细化晶粒。
将锻件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形成单一奥氏体组织,经过一段均温时间稳定后,再出炉空冷。
正火时的加热速度为:在700℃以下应缓慢,以减少锻件中的内外温差和瞬时应力,最好在650~700℃之间加一个等温台阶;在700℃以上,尤其在Ac1(相变点)以上,应提高大型锻件的加热速度,争取获得更好一些的晶粒细化效果。
正火的温度范围通常在760~950℃之间,根据成分含量不同的相变点不同而定。
通常,碳与合金含量越低,正火温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有些特殊钢种可达1000~1150℃范围。
但不锈钢及有色金属的组织转变却是靠固溶处理来实现的。
应力及降低硬度,使锻件易于加工并不产生变形。
回火的温度范围有三种,即高温回火(500~660℃)、中温回火(350~490℃)和低温回火(150~250℃)。
常见的大锻件生产都采用高温回火方式。
回火一般紧跟在正火之后进行,当正火锻件空冷至220~300℃左右时,重新入炉加热、均温、保温,然后随炉冷至锻件表面250~350℃以下出炉即可。
锻件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退火
锻件常用的热处理方法之一是退火。
退火是指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至室温。
退火可以改善锻件的组织性能,减轻内应力,提高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
常见的退火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全退火:将锻件加热到高于临界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
适用于各种锻件。
2. 球化退火:将锻件加热至高于临界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通过较慢的冷却使组织转变为球状。
适用于合金钢、工具钢等。
3. 精细退火:将锻件加热至高于临界温度,保温后通过较快的冷却获得细小的晶粒尺寸。
适用于提高锻件的强度和韧性。
4. 均匀退火:将锻件加热至高于临界温度,保温后通过较慢的冷却使晶粒尺寸得到均匀分布。
适用于大型锻件或晶粒不均匀的锻件。
5. 线加热退火:采用电阻加热或电子束加热,将锻件加热至退火温度,通过较慢的冷却进行退火。
适用于特殊形状或大型锻件。
这些退火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锻件的具体材料和要求来决定,以达到锻件组织和性
能的优化。
60CrMnMo是一种高强度合金结构钢,常用于制造需要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部件,如大型锻件、模具、轴类零件等。
以下是60CrMnMo热处理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1. 预热处理:退火: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可以进行完全退火处理。
将钢材加热到850-900℃,保温足够的时间(根据工件厚度决定),然后在炉中或空气中缓慢冷却。
2. 淬火:加热:将钢材加热到淬火温度,对于60CrMnMo,通常为830-860℃。
保温:在淬火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整个工件内部均匀加热。
淬冷:使用适当的淬火介质进行冷却,由于60CrMnMo的淬透性不是很好,一般采用油淬或水-油复合淬火。
大截面部件可能需要先用水快速冷却,然后再转移到油中冷却,以减少淬火应力和变形。
3. 回火:回火应在淬火后尽快进行,以消除淬火应力和调整工件的机械性能。
回火温度根据所需的硬度和韧性选择,对于60CrMnMo,一般在500-600℃范围内进行两到三次回火。
每次回火后应充分冷却至室温,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次回火。
4. 表面处理:根据应用需求,可能需要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如氮化、渗碳或感应硬化等,以进一步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注意事项:热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热和冷却速率,以避免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和组织变化导致的性能下降。
淬火介质的选择应考虑工件的尺寸、形状和性能要求,以防止裂纹和变形的发生。
回火温度和次数应根据具体的材料特性和使用条件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硬度、强度和韧性平衡。
热处理后的工件应进行机械性能测试,如硬度测试、拉伸试验和金相检验等,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热处理指导原则,实际操作应根据具体工件的尺寸、形状、性能要求以及所用设备的条件进行适当调整,并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在进行热处理时,建议由专业的热处理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监控。
大型筒体和封头的热处理厚壁容器材料的各种性能主要靠钢中加入C 和合金元素来保证,一旦成分确定之后,热处理则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对厚截面制件的韧性而言,没有一个合理的热处理制度就难以达到要求的指标。
实践说明,锻件的预备热处理和其后的性能热处理都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手段。
一、预备热处理预备热处理通常是在锻后热处理中完成。
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钢中氢含量和杂质元素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锻后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和细化晶粒,为性能热处理做组织准备以及接受粗加工后的超声波探伤。
通过对A533B 钢研究后指出,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型显微组织的微观解理断裂应力)两者主要由碳化物尺寸和分布来控制,特别是在组织中出现最粗的碳化物时,显得最有害于韧性。
因此,预备热处理还有改善碳化物尺寸和分布的任务。
防止大型锻件中的晶粒粗大和不均匀,除了要在冶炼、铸锭和锻造中采取必要措施外,在热处理中应得到尽量的补偿。
一般是采用多次正火的方法细化晶粒,第一次的奥氏体化温度要高些,有利于合金元素的扩散,,消除微区偏析,并割断原始粗晶与再奥氏体化后晶粒之间的联系,但这时得到的晶粒要粗些。
第二次奥氏体化时则选择晶粒不致发生显著长大的温度。
对25CrNi3MoVA 钢大锻件研究后提出了细化高淬透性钢大锻件奥氏体晶粒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在两个临界温度区向内实现快速加热,其次是采用多次中间热处理,包括加热到Ac3+10℃,使阿尔法—7转变完全地进行和形成奥氏体合金化程度最低,以及从Ac3+10℃缓慢冷却,使过热组织于奥氏体在珠光体区内完全分解时(在冷却过程中可采用在珠光体区奥氏体稳定性最小的温度等温保持)被破坏掉。
最后在压低温度下进行淬火,保证锻件完全淬透而得到贝氏体组织。
研究了用中间高温回火对不同形态贝氏体组织的26CrNi3MoVA 钢类粗晶转子二次加热时晶粒细化的影响后指出,将预先650℃回火的粗晶粒钢以50℃/h 的速度加热到860℃时,无论是由于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时的再结晶过程,还是由于随后等温转变和二次结晶时形成铁素体-渗碳体组织,都可以达到晶粒细化。
不锈钢锻件的热处理不锈钢锻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制品,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制造过程中,热处理是不锈钢锻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热处理可以改变不锈钢锻件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不锈钢锻件的热处理一般包括退火、淬火和回火等工艺。
退火是最常用的热处理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加热和冷却过程,使不锈钢锻件达到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退火可以消除锻造过程中的应力,提高不锈钢锻件的塑性和韧性,同时降低硬度。
在退火过程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因素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不锈钢锻件的质量。
淬火是通过迅速冷却不锈钢锻件,使其产生硬度和强度的提高。
在淬火过程中,不锈钢锻件的温度要控制在临界区域,以保证组织结构的变化。
淬火后的不锈钢锻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但同时也会产生较高的脆性。
因此,为了提高不锈钢锻件的韧性,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是一种通过加热不锈钢锻件,然后进行适当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回火可以降低不锈钢锻件的硬度和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塑性。
回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是关键,需要根据不锈钢锻件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
过高的回火温度和时间会导致不锈钢锻件的硬度过低,而过低的回火温度和时间则会导致不锈钢锻件的硬度过高。
在不锈钢锻件的热处理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不锈钢锻件在加热过程中应避免过快或过慢的加热速度,以免产生不均匀的组织结构。
其次,在冷却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冷却介质,以控制冷却速度。
最后,热处理后的不锈钢锻件还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和美观度。
不锈钢锻件的热处理是提高其性能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退火、淬火和回火工艺,可以使不锈钢锻件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韧性和塑性。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热处理的工艺参数需要根据不同的不锈钢材料和具体要求进行调整,以确保不锈钢锻件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水压机锻件锻造加热规范一表1是常用锻钢的锻造温度范围,表2是常用锻钢的分组。
对表1,表2 中未列入的钢种,按化学成份相近的钢号确定。
二表3是热锻钢锻造加热规范。
热锻钢是指表面温度》550'C的钢锭或钢坯。
对于温度在400至550E之间者,应先按下表规定均热后,再按热锻钢加热。
表面温度低于400C,截面大于1000mm的热锻钢,由车间技术组或现场值班人员临时制定专用加热曲线。
注:钢锭表面温度采用高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测量。
测量部位在钢锭冒口线以下100mm左右的凹面上。
三、表4至衰6是各组冷锻钢锻造加热规范冷锻钢是指在常温下存放的钢锭或钢坯,对于放在露天跨的冷锻钢,冬季(当年11月至下年2月)入炉加热前,需先吊至车间内避风处放2至3天后再入炉加热。
I.表列升温时间是总加热时间组成部份(总加热时间=升温时间+保温时间)。
对于热锻钢加热,在保证总加热时间的前提下,升温时间可根据实际加热情况缩短,但保温时间则应相应增长。
2•当具备采用高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测定料温的条件时,对于热锻钢加热的升温时间及冷锻钢加热经750C保温后的升温时间的确定,可按实际升温时间计。
实际升温时间是指从开始升温到采用高温计测定料温的确达到始锻温度止这一段加热时间。
保温时间仍按表列值要求。
3.采用“ WHF '法锻造时转子及与转子质量要求相当(主要是指超声波探伤要求)的重要锻件,保温时间按表列值的2 倍计,其余锻件按表列值的1.5 倍计,采用“ JTS”法锻造时保温时间均按表列值的1. 2倍计。
4•进行镦粗的I、U、川组钢,,保温时间应按表列值增加30% .对于压钳口工序,各组钢的保温时间均可按表列值减少30-40%。
5、热锻钢的再加热,返炉时其表面温度》1100C时,,保温时间可按表列值减少40—50%,若表面温度在1000-1100C时,保温时间可按表刮值减少30-40%。
当需要执行此规定时,锻坯返炉的表面温度,由车间现场值班人员和中间检查人员共同确认。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
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他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叫做调质处理.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时效处理可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自然时效是将铸件置于露天场地半年以上,便其缓缓地发生形,从而使残余应力消除或减少,人工时效是将铸件加热到550~650℃进行去应力退火,它比自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力去除较为彻底.固溶热处理-正文将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一种或几种相(一般为金属间化合物)溶入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到室温的金属热处理操作,简称固溶处理。
经过固溶热处理的合金,其组织可以是过饱和固溶体或通常只存在于高温的一种固溶体相,因此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在适当的温度或应力条件下会发生脱溶或其他转变。
有些书刊中,常常把固溶热处理看作是含义更广泛的“淬火”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固溶热处理工艺采取快速冷却的操作。
在一般情况下,固溶热处理是一种预先热处理,它的作用是为合金随后的热处理准备最佳条件。
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技术要求欧洲标准欧洲标准对于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材料选择、化学成分与机械性能要求、热处理要求、尺寸要求、检验要求以及标志。
下面将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材料选择:欧洲标准要求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材料选择符合ISO 4957标准。
ISO 4957包括各种不同种类和牌号的钢,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选择合适的钢材。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所需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耐久性等要求。
2. 化学成分与机械性能要求: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要求根据具体的应用和性能要求进行调整。
常见的化学成分要求包括含碳量、硫含量、磷含量等。
机械性能要求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还可以进行其他性能指标的要求,比如冲击韧性等。
3. 热处理要求: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热处理是保证其性能的关键工艺之一。
欧洲标准对于热处理的要求包括锻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等。
锻件在热处理时需要严格控制温度,保证锻件得到均匀的组织和合理的机械性能。
4. 尺寸要求:欧洲标准对于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尺寸要求主要包括外形尺寸、几何形状和尺寸偏差等。
外形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几何形状要精确,尺寸偏差要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5. 检验要求:欧洲标准对于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检验要求包括外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检验、尺寸检验等。
外观检验主要是对表面缺陷、裂纹、气孔等进行检测,化学成分分析需要通过光谱仪等设备进行准确测定,机械性能检验通过拉伸、压缩、冲击等试验方法进行,尺寸检验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
6. 标志: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需要进行标志,以便于追溯和识别。
标志要包括钢锻件的材料牌号、材料规格、加工状态、锻造编号等。
欧洲标准对于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技术要求涵盖了材料选择、化学成分与机械性能要求、热处理要求、尺寸要求、检验要求以及标志等方面。
这些要求的制定旨在保证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的质量和性能,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热处理工艺35CrMo钢是一种优质合金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抗疲劳强度和韧性,因此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35CrMo钢的大型轴类锻件也是其中重要的制造对象。
热处理工艺对于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性能、组织和形状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制造、热处理工艺以及做好质量控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 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制造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主要通过锻造加工而成。
锻造是指将金属作为原材料,经过高温加工后进行塑性形变和组织调整,使金属在保持其初始化学成分的同时,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在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生产中,采用的是连续模压和后续热加工。
2. 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热处理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热处理主要包括正火、淬火和回火等工艺过程。
其中,正火是指将钢制品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以消除锻造过程中受到的应力,并使得组织均匀化;淬火是指将钢制品加热至一定温度,迅速浸入冷却介质中,使得表面快速冷却,并使得组织获得高硬度和韧性;回火是指在淬火后,将钢制品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主要是为了消除淬火带来的脆性和硬度过高的问题。
3.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质量为了确保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质量,需要在热处理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具体控制措施包括:1)对于不同规格的钢制品应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2)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速度、保温温度和时间等参数,以确保钢制品的组织和性能符合要求;3)对热处理后的钢制品进行质量检验,并记录相关数据,以方便追溯和质量追踪。
综上所述,35CrMo钢大型轴类锻件的热处理工艺对于其性能和组织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钢制品的质量,必须加强质量控制,并选择适合的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
锻后热处理一、锻后热处理的目的:锻后热处理又称第一热处理或预备热处理。
主要目的是防止白点与氢脆,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锻件的切削性能,改善零件内部组织,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对不再进行最终热处理的零件,通过本道热处理工序后,达到零件技术条件规定的各项要求。
钢的正火和退火选择一般原则:正火和退火在某种程序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实际生产中,有时可以相互代替的。
退火和正火的选用原则主要从如下三方面考虑:1、从使用性能上考虑:如果钢件的性能要求不太高,随后不再进行淬火和回火的话,则往往可以用正火来提高力学性能;但如果零件的形状比较复杂,正火的冷却速度有形成裂纹危险的话,则采用退火。
另外从减少最终热处理(淬火)的变形开裂倾向来看,退火比正火好。
2、从切削性能上考虑:一般来说,金属的硬度在160-240HBS范围内的切削加工性能比较良好,过高的硬度不但难以加工且会造成刀具很快磨损,而过低的硬度则形成很长的切削缠绕刀具,造成刀具发热和磨损,加工后零件表面粗糙度较大。
低中碳结构钢以正火作为预先热处理比较合适,高碳结构钢和工具钢则以退火较好。
3、从经济上考虑:正火比退火的生产周期短,能耗少且操作简单,故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以正火代替退火。
装炉时应注意什么?解释一下台车炉均温、保温、封炉冷、炉冷概念:装炉时应全面考虑工艺要求、加热均匀性、便于目测、出炉方便、冷却均匀等,并力求做到台车负荷均匀。
台车炉均温指炉顶偶达到规定之温度,保温指炉温、件温、偶温三温一致,工件温度及其均匀性以大表读数和目测工件表面颜色为准。
封炉冷为停火并关闭闸板、点火孔炉冷,在冷却过程中不得打开炉门和炉盖。
炉冷台车炉400度,井式炉300度以上停火关闭闸板炉内冷却,在上述温度下为打开闸板冷却。
退火、正火缺陷,返修方法:过烧形成原因:加热温度过高使晶界氧化或局部熔化。
返修方法:报废。
黑斑形成原因:高碳钢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使渗碳体石墨化,断口呈灰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