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48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油田全面实施的开采之后,由于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对其进行剩余油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分析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其分布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其开发的效率,提高油田产量。
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狀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提出相关的建议。
标签: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剩余油;分布;研究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多样,主要包括地质和开发因素等,其分布方式多样,主要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
我国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高含水阶段的油田开发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剩余油的研究,剩余油的研究离不开相应测井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对剩余油的测井方法和剩余油评价技术展开论述。
1 油藏基本情况1.1地质概况锦C块地处欢喜岭油田的中台阶,开发的目的层是在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
已经探明的含油面积是2.5km2,石油地质储量792×104t。
储集层主要由粗~细的砂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属于高孔、高渗的储集层。
油藏的埋藏深度介于760~990m之间,含油的井段长度为80~90m,平均的油层厚度是25m,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1.2开发历程及现状锦C块在1979年打了第一口探井进行常规试油,历经了两次井网加密调整后,形成了目前的83×83m井网。
开发历程上一共有4个开发阶段:一是干抽和蒸汽吞吐的初期阶段(1989年~1995年);二是开发局部调整和井网完善阶段(1986年~1997年);三是产量逐渐递减阶段(1998年~2002年);四是开发综合治理和低速稳产阶段(2003年-至今)。
截止到目前在锦C块的西部一共有油井95口,开井51口,日产液820t,日产油50t,含水93.9%,累产油165.8×104t,累产水580.9×104t,累注汽420.5×104t,采油速度0.32%,采出程度27.8%,累积油汽比0.39。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文79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的开题报告题目: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的研究背景介绍:断块区油藏是指由活动构造所形成的、中断了层状岩石的扰动带中的天然油气藏。
这类油藏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形地貌多样,藏区面积广阔,分布范围广,且储量丰富。
然而,由于开采技术和经济因素等原因,这些油藏中存在大量的剩余油。
因此,研究断块区油藏的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基于对现有文献和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 断块区油藏精细描述:主要从油藏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储集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系统的描述和分析,降低油井勘探开发的风险,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2. 断块区油藏剩余油的挖潜方法:主要探究现有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包括水驱、气驱以及其他辅助方式等,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科学的、可行的方法。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断块区油藏的地质构造、储集性质、剩余油挖潜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2. 地震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差异,运用成像技术对地下岩石进行三维成像,实现对断块区油藏的精细描述和优化开发。
3. 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对不同剩余油挖潜方法进行模拟,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预期成果:1. 对断块区油藏的地质构造、储集性质等进行精细描述。
2. 研究剩余油挖潜的方法,提出可行的、优化的方法。
3. 提高油井的开发效率,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1. Dong, X., & Chen, S. (2019).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ation of complex fractured reservoir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76, 913-919.2. Liu, Y., & Zhao, L. (2018).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Fuel, 220, 814-829.3. Sun, Q., Lu, C., & Wu, L. (2020).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ffects of fracture length and spacing o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process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84, 106631.。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背景: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对油藏剩余油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油气工业的重要问题。
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油田之一,油藏储量较大,但近年来出现开采难度增加和生产下降等问题。
因此,研究该油藏的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有助于揭示该油藏开采难度增加的原因和未来的生产方向,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对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和油气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建立油藏数学模型;2.通过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确定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提出相应的开发方案,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和地质钻探技术,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确定该油藏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2.在油田现场进行取样分析,包括沉降实验、物性试验和孔隙度测试等,对该油藏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实际测量和分析;3.依据现场实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开发方案,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预期成果:1.详细描述了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和油气分布情况,建立了油藏数学模型;2.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3.提出相应的开发方案,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研究意义:1.为龙北萨高合采井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揭示了油藏开采难度增加的原因,为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提高了油藏开发效率,有利于维持国家的能源供应。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关键是寻找由于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高剩余油分布区,通过开发层系的调整和部署高效井进一步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
本文针对目前Z油田存在的诸多开发问题,主要是从地质基础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高含水;地质研究;剩余油分布本研究从油田的储层地质基础问题出发,应用储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和储层随机建模方法,深入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建立储层精细构造模型、砂体骨架模型、物性参数模型。
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单元的进一部开发调整提供服务。
1 油田地质研究构造上的研究认为整个凹陷经历三个发育阶段:①同生断陷发育时期(K2t -E1f);②后生断陷发育时期(E2d-E2s);③坳陷阶段(E3-Q)。
储层的研究认为:①含油层系:是一个“同期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相当于二级旋回。
其顶、底界面与层序界面一致。
②油层组:为岩性、电性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在二级旋回背景上形成的次一级旋回,相当于三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更次一级扩张与收缩。
沉积相模式研究:从上述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特征可知,E2d25与E2d24发育的是一套较深湖的湖底扇沉积,随后湖盆逐渐抬升,水体变浅,E2d23、E2d22和E2d21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是陆上冲积扇在湖盆内的延伸和发展。
物源来自于凹陷东侧和南侧,均属于南部物源沉积体系。
E2s17沉积时期,湖盆向南收缩,水体进一步变浅,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北部的碎屑物质成为供应本区的主要物源,发育一套正常三角洲沉积。
至E2s14沉积时期,本区已演变为冲积平原,发育曲流河沉积。
所以,戴二段时期,本区属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垛一段时期,本区属于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
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
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3 生产历史拟合在整个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建立地质模型和油藏模型是基础,而生产动态的拟合是关键。
该油田油藏的历史拟合比一般油藏历史拟合需要更大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
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2]:(1)油藏开发动态复杂;(2)油水井生产措施频繁;(3)油藏渗透率参数模型的建立以岩心刻度的测井解释数据为基础,渗透率参数调整以试井解释成果作为参考,含水率拟合以生产记录观测值为参照,给历史拟合带来较大技术难度。
3.1 压力拟合压力的拟合主要拟合的参数有平均油层压力、单井流压或关井静压。
单井压力(流压或静压)的拟合主要通过调整井周的渗透率、表皮系数(储层改造或污染)进行拟合,使模型计算得到的单井压力与实测的单井流压或静压逐渐吻合,使油藏模型逐步逼近地下油藏实际的过程。
3.2 含水率拟合含水率的拟合主要是通过修改油藏含水饱和度场或岩石相对渗透率,以油井和全区的实际含水率为参考,刻画油藏整体渗流状况。
含水率的拟合主要分两步:(1)全区含水率的拟合;(2)单井含水率的拟合。
这一阶段通过精细拟合单井含水状况,达到精细拟合全区含水状况的效果。
3.3 拟合结果及认识研究区历史拟合的总体质量较高,区块含水、地层压力、单井含水率、单井静压拟合效果较好(图1~图6),部分井历史拟合较差,分析原因认为:部分井生产措施较多,补孔、卡层等增加了拟合难度。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历史拟合的总体质量较为理想。
1 地质模型建立利用研究区最新的钻井资料更新其构造及地质模型,计算各区油气地质储量,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油藏模型网格及油藏属性模型。
地质模型建立的过程包括:数据输入、构造建模、沉积相建模、属性建模、储量计算和模型粗化等,沉积相模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属性模型采用相控序贯高斯模拟方法。
2 数模模型建立采用斯伦贝谢公司的数值模拟器Eclipse 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该软件采用全隐式,考虑井筒倒灌,并支持正交网格、角点网格、柱形网格和断层非相邻网格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