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通过化验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评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面将就神经内科常用的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血常规:血常规是评估炎症、感染及贫血等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神经内科中,一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颅内肿瘤、中风等,可以通过血常规来检测是否存在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炎症反应等。
2.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在神经内科中,CRP常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脓肿等。
3.红细胞沉降率(ESR):ESR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指标,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沉降速度。
在神经内科中,ESR可以帮助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如脑膜炎、脑炎等炎症性疾病。
4.血糖:神经内科中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等,都与血糖水平有关。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诊断这些疾病,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
5.电解质:电解质的平衡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指标,如钠、钾、钙、镁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
6.肝功能指标:肝脏在机体内有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在神经内科中,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是否受损,并辅助判断一些疾病的程度和预后,如肝性脑病、药物性肝损伤等。
7.肾功能指标:大脑对肾功能的要求较高,肾脏的异常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可以评估肾脏的过滤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肾脏疾病。
8.血脂指标:一些疾病,如脑卒中、脑血流灌注不足等,与血脂异常有关。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脂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相关风险因素。
9.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神经系统功能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指标,如锌、铜、铁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应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情况,及时进行调节和治疗。
神经科全脑征临床意义及观察神经科全脑征是一种临床表现,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本文将讨论全脑征的定义、临床意义以及观察方法。
一、全脑征定义全脑征是指一组症状和体征,涉及大脑各个区域的功能异常。
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记忆障碍、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多种症状。
全脑征往往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如脑血管病、痴呆症、脑肿瘤等。
二、全脑征的临床意义全脑征的出现常常与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全脑征的程度和范围可以反映患者疾病的发展和进展情况。
通过观察和评估全脑征,医生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全脑征的观察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三、全脑征的观察方法1.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询问病史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2. 智能测试:通过进行认知测验、记忆测验等评估患者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功能。
3.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活动情况等。
4.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大脑结构及功能异常情况。
5. 实验室检查:通过进行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等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生化指标、代谢功能等。
四、全脑征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全脑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通过研究脑功能连接与全脑征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探索治疗全脑征的方法。
此外,研究新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记物也有助于提高对全脑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总结:全脑征作为一种临床表现,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智能测试、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观察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进一步研究全脑征的机制和治疗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观察和测试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和体征,医生可以获取有关神经系统状况的关键信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内容和意义。
引言概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一种临床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测试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和体征,为医生提供了关键的诊断依据。
正文内容:1.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基本方法1.1 神经系统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姿式和步态等,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1.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医生通过触摸、针刺和温度感觉等测试,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和神经传导速度。
1.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反射等,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状态。
2.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临床应用2.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帕金森病、脑卒中和多发性硬化等。
2.2 神经系统功能评估:通过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匡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监测疾病发展。
2.3 神经系统损伤评估: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可以匡助医生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为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3.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常见方法3.1 神经系统观察方法:包括观察面部表情、肢体姿式和步态等。
3.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方法:包括触摸、针刺和温度感觉测试等。
3.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方法:包括测试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反射等。
4.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注意事项4.1 检查环境:应保持肃静、舒适的环境,以减少干扰和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4.2 患者合作: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指示和操作,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4.3 专业技能:神经系统体征检查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确保准确的结果和诊断。
5.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的意义和局限性5.1 意义: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匡助医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状态。
神经系统检查标题:神经系统检查引言概述:神经系统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一、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1.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姿势、步态等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1.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触觉、疼痛、温度感知等来评估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1.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等来评估神经系统运动功能。
二、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2.1 早期发现神经系统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助于早期治疗和干预。
2.2 评估治疗效果: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2.3 指导康复训练: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可以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指导,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功能。
三、神经系统检查的适用人群3.1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已经确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可以评估疾病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3.2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3.3 康复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康复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的进行。
四、神经系统检查的注意事项4.1 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选择有经验、设备齐全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4.2 遵医嘱配合检查:在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积极配合检查过程。
4.3 注意检查后的复查和随访:检查后应定期复查和随访,及时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神经系统检查的发展趋势5.1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系统检查将更加准确和便捷。
5.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神经系统检查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膝反射检查方法膝反射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肌肉反射,对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一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膝反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是临床常用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膝反射检查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检查方法。
1.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放松双腿,保持肌肉松弛。
2. 医生用橡皮榔头或其他适当的敲击器,轻轻敲击患者膝盖下方的膝腱。
3. 观察患者的腿部反应,正常情况下,患者的小腿会迅速向前踢出,形成一种明显的膝反射动作。
二、临床意义。
1. 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估指标,膝反射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2. 膝反射异常可能提示一些疾病的存在,如膝反射亢进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可能是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或脊髓损伤的表现。
3. 在临床诊断中,膝反射检查常常与其他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三、注意事项。
1. 在进行膝反射检查时,医生应该注意使用适当的力度和角度敲击患者的膝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不适或伤害。
2. 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膝反射的正常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医生在判断膝反射是否异常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 对于膝反射异常的患者,医生应该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总结。
膝反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诊断一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医生在进行膝反射检查时,需要注意方法的正确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膝反射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诊断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膝反射检查方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大家工作顺利,健康快乐!。
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ANCA,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ANCA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血管炎疾病的诊断中。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ANCA与一些神经疾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为突发性的视觉障碍。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包括眼科检查和神经内科检查,都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
于是,医生建议进行ANCA检测。
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的ANCA水平明显升高。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考虑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导致的神经病变。
随后,医生为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等,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缓解。
这个病例充分说明了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ANCA可以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疾病,如脱髓鞘疾病、视神经炎等。
ANCA还与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疾病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症、血管炎性神经病变等。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可以通过ANCA检测,对疑似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ANCA水平升高的患者,医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进行脑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
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ANCA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ANCA检测并非万能。
在某些情况下,ANCA检测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这就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ANCA检测在神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ANCA检测,医生可以对疑似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ANCA检测并非万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一、脑神经检查(一)嗅神经嗅觉功能障碍如能排除鼻黏膜病变,常见于同侧嗅神经损害。
(二)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1.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分别为第3、4、6对脑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
2.如发现眼球运动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以及上睑下垂、调节反射消失均提示有动眼神经麻痹。
3.如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提示滑车神经有损害。
4.眼球向外转动障碍则为展神经受损。
5.瞳孔反射异常可由动眼神经或视神经受损所致。
6.单侧眼球运动神经的麻痹可导致复视。
(四)三叉神经1.三叉神经系第5对脑神经,是混合性神经。
2.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眼、鼻、口腔黏膜。
3.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和翼状内外肌。
4.面部感觉嘱患者闭眼,以针刺检查痛觉、棉絮检查触觉和盛有冷水或热水的试管检查温度觉。
两侧对比,观察患者的感觉反应是否减退、消失或过敏,同时确定感觉障碍区域。
5.角膜反射(1)嘱患者睁眼向内侧注视,以捻成细束的棉絮从患者视野外接近并轻触外侧角膜,避免触及睫毛,正常反应为被刺激侧迅速闭眼,称为直接角膜反射。
(2)如刺激一侧角膜,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3)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人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6.运动功能(1)检查者双手触按患者颞肌、咀嚼肌,嘱患者做咀嚼动作,对比双侧肌力强弱。
(2)再嘱患者做张口运动或露齿,以上下门齿中缝为标准,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
(3)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损时,病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张口时由于翼状肌瘫痪,下颌偏向患侧。
(五)面神经1.运动功能(l)首先观察双侧额纹、鼻唇沟、眼裂及口角是否对称。
然后,嘱患者做皱额、闭眼、露齿、微笑、鼓腮或吹哨动作。
(2)面神经受损分类①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核或核下性)损害时,病侧额纹减少、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不能皱额、闭眼,微笑或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临床意义总结引言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生理学测试方法,可以评估核心和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本文将讨论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包括其用途、优点和局限性。
一、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简介1. 神经传导速度概念神经传导速度是指感觉或运动信号在神经纤维中传播的速率。
它通常通过测量刺激到达感觉器官或肌肉后进行反应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2.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方法常见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方法包括神经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脑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和多点平均波形分析等。
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1. 确定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通过测量不同部位或不同面积覆盖的区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详细位置和范围内的损伤。
2. 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用于诊断周围神经损伤或炎症等疾病,如腕隧道综合征、坐骨神经损伤和多发性肌肉萎缩。
3. 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测量脑诱发电位,可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例如,用于帕金森氏病、癫痫和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及监测。
4. 判断感觉异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感觉异常的原因。
通过测量不同感觉纤维(如Aδ纤维和C纤维)的传导速度,可以区分感觉神经传导异常是否与末梢或中枢感觉通路相关。
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优点1. 非侵入性与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相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需刺穿皮肤或注射造影剂,对患者无创伤且安全。
2. 可重复性高由于该测试采用电生理学原理进行,因此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多次测试可以提供更可靠的结果,以便跟踪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3. 提供定量评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供的是定量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估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程度,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四、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局限性1. 睡眠需要合作部分检查需要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尤其是脑诱发电位测试。
这对于婴儿和智力受损患者可能会有困难。
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一.一般检查一般检查即内科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常有重要意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特别注意:(一)意识状态:意识是大脑的一种高级活动,是对外界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信息给予有意义反应的神经过程。
意识障碍有以下几种形式:1.嗜睡:这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
2.意识模糊:表现为意识的清晰度减低,呈朦胧或混浊状态。
3.昏睡状态:处于昏睡中,其意识并未完全丧失。
4.昏迷:为对外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信息给予有意义反应的神经过程的丧失。
(二)精神状态:在神经疾病中,常见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症状:1.感知障碍:如听、视、嗅幻觉。
2.记忆障碍:常见为记忆减退和遗忘。
3.情感障碍:表现为强哭,强笑,欣快,淡漠及情绪不稳定。
4.智能障碍:检查方法为:常识提问,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智能障碍分轻,中,重度(鲁钝,痴愚,白痴)。
二、语言功能言语障碍,即表现为失语症。
失语症多为混合性,宜分别检查。
1.运动性失语:不能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而保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病变多在优势半球的额叶。
2.感觉性失语:对语气的感受。
鉴别和理解有障碍,而自发语言流利,病变多在优势半球颞叶。
3.命名性失语:能了解事物的特征与用途而丧失称呼人名或物名的能力。
病变多在优势半球颞枕部。
4.全面性失语: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能力全部障碍。
三、颅神经检查十二对颅神经检查,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掌握检查方法的同时,应复习其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能在临床实践中逐步作到准确地定位。
1.嗅神经:为传导嗅觉的感觉神经。
用有气味的非刺激物质,分别测试病员的两个鼻孔意义:一侧嗅觉丧失,应警惕神经病变,如嗅沟脑膜瘤或颅底骨折,双侧嗅觉丧失多为鼻腔病变或无临床意义。
2.视神经:为传导视觉的感觉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色觉,视野及眼底,神经科注重视野及眼底检查。
视野:视野机或对比检查法:注视前方,眼球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
典型的视野改变病例,有助于正确的定位诊断。
眼底:主要观察视神经乳头的色泽及边界,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或消失,提示颅内高压的可能。
3.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支配眼内外肌运动的神经,由于眼外肌麻痹,眼球位置变化,外周物象不能落到视网膜对应点上,而出现视物成双(复视)。
眼外肌麻痹多见于颅外伤、颅底动脉瘤。
4.三叉神经:为传导头面部感觉及支配咀嚼肌运动的混合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受刺激时,该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疼痛。
感觉纤维的破坏性症状,表现为该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
三叉神经运动支损害,可出现该侧颞肌、咀嚼肌萎缩无力。
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常由炎症或颅底及桥小脑角肿瘤引起。
三叉神经核性损害,常见于脑干脑炎、脑干肿瘤。
5.面神经:为混合神经,其运动纤维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其感觉纤维传导舌前2/3的味觉冲动。
检查方法:皱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哨。
味觉检查:伸舌,涂以有味的液体(酸、甜、苦、咸均可),患者用记号表示液体的味道。
面神经麻痹,可分中枢性,周围性两种,临床表现不同。
中枢性损害:多见脑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
周围性损害:病变同侧麻痹,多见于面神经炎。
6.听神经:为感觉神经,由司听觉的耳蜗神经与司平衡的前庭神经组成。
检查:听表或音叉试验(气骨导比)。
正常或者神经耳聋者气导>骨导,传导性耳聋者骨导>气导。
前庭功能损害时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受损后出现闭目直立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椎动脉脑梗及听神经瘤。
眼球震颤可分为跳动,摆动二种。
为向一个方向快速,向另一方向缓慢的不自主往返运动。
多属病理性,眼球震颤以水平性多见,又可见旋转及垂直性眼震,桥小脑肿瘤、椎动脉系脑供血不足可出现。
7.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二者均为混合神经。
舌咽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软腭,感觉纤维支配舌后1/3的味觉。
迷走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咽喉部横纹肌,感觉纤维分布广泛:耳廓、耳道、咽喉、气管、食管及胸腹部的内脏。
检查法:注意发音嘶哑,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观察悬壅垂是否居中,软腭高度是否一致,咽反射是否存在及测舌后1/3的味觉。
意义:一侧受损,表现为饮水呛咳,软腭上抬差,悬壅垂偏健侧。
双侧受损,表现为发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桥小脑角肿瘤及椎基底动脑供血不足等。
8.副神经:为运动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运动,支配转头、耸肩动作。
一侧副神经受损,会出现肩下垂、肌萎缩等,单独的副神经损害少见。
多见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相伴,可见于颈椎骨折、脊髓空洞症患者。
9.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
受损一侧出现舌肌萎缩、舌肌震颤,双侧舌下神经麻痹出现舌体不能伸出,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颅底蛛网膜粘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
四.运动功能检查1.肌力:即肌收缩力,为判断肌力,采用六级分度。
观察肢体活动情况,以判断有无瘫痪。
检查方法:要求病员作一定动作。
加以相反方向的抗力,以观察肌群的力量。
2.肌张力:即没有随意收缩时,肌肉的紧张度或被动运动时肌肉的阻力,肌张力障碍表现两种形式: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弛,被动活动时阻力小,关节活动度大,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型瘫痪、小脑疾病或深昏迷。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紧张,被动活动阻力大,关节活动度小,多见于椎体系或基底节病变时,前者如中风后遗症,呈折刀样;后者如震颤麻痹,呈铅管样或齿轮状。
3.不自主运动:不能被意识控制的随意肌产生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
抽搐:系出现于一定肌群的反复刻板的抽动,常见于基底节病变或癔病。
痉挛:指持续性不随意肌肉收缩。
可为癫痫发作或缺氧、癔病等表现。
舞蹈、手足徐动症:为肢体不规则、无节律、无定型、无目的的运动。
多见于基底节受损的表现。
震颤: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而产生的不自主、节律性抖动。
静止时发生的细小快速震动,称静止性震颤,见于震颤麻痹。
活动肢体时发生的震幅较大的晃动性震颤,称动作性震颤。
4.共济运动:在正常肌力运动的情况下,使运动得以保持准确、协调、平稳。
这种功能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1.指鼻试验:让病员伸直上肢,然后屈肘,以食指触自己的鼻尖。
在接近鼻尖时出现粗大震颤,为小脑受损的表现。
2.轮替试验:让病员用双手作快速旋前、旋后的重复动作。
小脑受损时,患肢笨拙、缓慢、节奏破坏。
3.跟膝胫试验:病员仰卧,令其抬起一腿,再放置另一腿膝盖上,沿胫骨向下滑行至脚背,小脑受损时,动作不协调。
4.直立试验:让病员脚跟、脚尖并拢直立,双手平举,异常时,病员站立不稳,常倒向患侧,为小脑受损的表现。
五、感觉功能检查:神经系统的损害常以感觉障碍的形式反应出来1.浅感觉:为外界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的感觉。
痛觉:让病员闭目后,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温觉:让病员闭目后,用试管盛冷、热水触及要检查的皮肤触觉:让病员闭目后,用棉花轻触要检查的皮肤2.深感觉:为刺激肌肉、关节、肌腱等处本体刺激感受器能引起的感觉位置觉:让病员闭目后,伸屈其远端关节,测试感觉震动觉:将震动的音叉置于接近皮肤的骨突处,测试有无震动的感觉精细感觉:即皮质感觉,须在深、浅感觉基本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皮肤定位、平面觉、形体觉、二点辨别觉感觉障碍的定位:末梢型、神经干型、传导束型六、反射是人体最简单、最基本的神经系统活动浅反射: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腹壁反射:以钝器于腹部上、中、下两侧皮肤由外向内快速动作,引起相应腹肌收缩,锥体束损伤时,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睾反射:由下向上轻划大腿皮肤内侧,引起同侧睾丸收缩,锥体束受损时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肱二头肌:检查者以手指置于其肱二头肌腱上,叩击手指,引起前壁屈曲运动。
反射弧通过肌皮神经及颈5-6节段肱三头肌:叩击尺骨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引起前臂伸直运动。
反射弧通过桡神经及颈6-7节段膝反射:叩击髌韧带,引起小腿呈伸直运动。
反射弧通过股神经及腰2-4节段踝反射:叩击跟腱,引起足蹠曲。
反射弧通过坐骨神经和骶1-2节段在神经科临床上,深反射分类为:消失、减弱、正常、活跃、亢进。
分别以:-,+,++,+++,++++表示。
病理反射:锥体束病变时,出现正常人所不能见到的反射巴宾斯基:以钝器划足底外侧沿皮肤,从足跟至足掌前内侧。
若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扇形分开则为阳性,提示锥体束损害,可见于中风、昏迷、脑膜炎病人。
等位征:查多克:足背外侧沿皮肤,于外踝下划向足背奥本海姆:以食指、中指压胫骨前沿,从上而下推滑戈登:用手捏压腓肠肌等位征阳性,意义同等于巴宾斯基征霍夫曼:以食指、中指夹住病人中指,以拇指叩击病人中指指甲。
病人其余手指屈曲为阳性,为上肢锥体束征。
七、脑膜刺激征是脑膜受刺激的体征。
是脑膜炎最重要的体征,也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高压和脊神经根附近有异物存在时。
1.颈肌抗力试验:下颌不能贴近前胸2.克匿格氏征:屈髋、屈膝各成100O角,然后向上板直小腿,伸屈受阻八、步态在自然步行时或沿直线行走时,观察其步态1.交叉步态:步伐小,两足跟向内,足尖向外。
因股内收肌张力过高,两腿呈交叉状进行。
常见于脑性瘫痪及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时。
2.画圆步态:患侧肌张力增高,屈曲困难,绕向外方呈弧形向前移动,如画圆状。
见于偏瘫时。
3.共济失调步态:步态不稳,跨步大,摇摆不稳呈醉汉状。
小脑病变时可出现。
4.摇摆步态:因骨盆带肌无力,行走时下肢抬举无力,靠扭动骨盆带动步伐,呈鸭步步态,见于假性肌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患者。
5.慌张步态:肌僵直姿位障碍,躯干前倾,上肢摆动消失,步伐小而快,难于立即止步,见于震颤麻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