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锥遗传改良进展及其发展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508.32 KB
- 文档页数:6
红锥不同种源苗期生长与变异研究严平勇【摘要】对来自福建、广西和广东的5个不同红锥种源成苗物候期和苗木高径生长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节律基本一致,呈现出明显的“慢一快一慢”节律,可将苗期划分为生长初期(4~6月)、生长盛期(7~8月)、生长缓慢期(9 ~10月)和休眠期(11 ~12月)4个时期;不同种源间生长差异极显著,苗高和地径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1.48%和86.25%,遗传变异分析初步认定福建华安和广西凭祥的种源表现良好,应作为优良种源重点发展;福建安溪的种源表现中等,有发展潜力,需进一步观测和改良;表现较差的为福建南靖和广东信宜的种源.针对红锥生长节律并结合育苗实践,总结出苗木在各个时期的关键培育及管理技术.【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4(039)003【总页数】5页(P155-159)【关键词】红锥;种源;物候期;苗木生长节律;遗传变异【作者】严平勇【作者单位】仙游溪口国有林场,福建仙游 3512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17;S723.13variation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是壳斗科常绿阔叶乔木,为我国南亚热带优质用材树种,具有速生成林早、适应性强、材质优、价值高等一系列优良特性,种质资源极具开发价值[1]。
近年来,福建省系统地开展了红锥壮苗培育、幼林和中林龄施肥技术、密度控制、混交造林以及种间关系调整等用材林培育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但由于现有母树林面积小,经营水平不高,大小年明显,种子产量、质量偏低等原因制约了福建省红锥阔叶人工林的规模发展。
为此,福建省加大力度开展红锥良种选育研究,通过收集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的红锥种质资源材料,开展测定、评价与选择,文中对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与变异进行探讨,为红锥良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溪口国有林场林木苗圃地,地处东经118°28′~118°33′,北纬25°23′~25°43′。
红锥1.5代改良种子园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分析廖焕琴;张卫华;张方秋;潘文;杨会肖【期刊名称】《广东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32)004【摘要】对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1.5代改良种子园42个无性系共951个单株的生长和形质性状进行调查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5%~47%,平均变异系数为32.6%.无性系间在生长和形质性状上的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P<0.05),无性系间的方差分量为0.04~13.15.树高、胸径、冠幅、分枝角度、分枝数和分枝粗细的重复力介于0.23~0.34之间,表明它们在单株水平上受到中等水平的遗传控制.生长和形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除通直度与冠幅、分枝数相关系数以及分枝粗细与分枝角度相关系数较低外,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采用遗传值综合评分法筛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28、3、4、23、33和22,这6个优良无性系的胸径比42个无性系总体平均值高出24.11%.【总页数】5页(P23-27)【作者】廖焕琴;张卫华;张方秋;潘文;杨会肖【作者单位】广东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17【相关文献】1.2代种子园红锥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J], 杨会肖;廖焕琴;杨晓慧;张卫华;潘文2.红锥1.5代改良种子园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分析 [J], 廖焕琴;张卫华;张方秋;潘文;杨会肖;3.尾巨桉无性系生长与形质性状变异研究 [J], 张照远;项东云;陈建波;申文辉;唐庆兰;周国福;卢祖俊4.粗枝云杉无性系种子园生长性状变异和无性系选择初步研究 [J], 李奇;张可;罗建勋5.灰楸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与选择 [J], 凌娟娟; 肖遥; 杨桂娟; 马建伟; 赵秋玲; 贠慧玲; 王军辉; 麻文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锥速生丰产种植栽培技术探讨作者:石辉深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20年第07期摘要红锥是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树种,拥有极高的热量,可作为木炭原料。
同时,红锥还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树种,在各种环境中都能生长,因此我国各地都有红锥种植。
由于适应力极强,红锥的推广价值不断提高。
基于此,对红锥速生丰产种植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锥;速丰生产;种植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792.1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0.20.043红锥色泽亮丽、材质坚硬、生长迅速、对土壤改良作用明显,是我国南方常见树种。
同时,红锥生长极为迅速,用材价值较高,优势显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因此,推广红锥种植技术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我国木材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此,广西国有黄冕林场进行了红锥种植与推广试验,为红锥良种繁育以及丰产栽培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示范。
1 红锥育苗技术1.1 前期准备在进行育苗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培育出强壮且大小相宜的无病红锥。
前期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了红锥苗木的质量。
1)认真采集种子。
红锥作为一种南方树种,果实的成熟期在冬季,因此需要在冬季果实成熟后采集[1]。
2)采集后需要将红锥果实放入室内,静置4 d,再光照充足时放在室外曝晒。
经过曝晒后,果实会出现干裂现象,此时就可以将种子从果实中取出。
1.2 种子处理作为一种南方树种,红锥种子含水量较高,因此想要让种子快速发芽,需要将其杂物清除后,迅速放置在湿润的砂土中。
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进行种植或贮藏红锥果实之前,需要使用0.2%的90%敌百虫溶液进行冲洗,以避免病虫害侵染[2]。
冲洗过后,为了让红锥种子迅速发芽,应该将种子储存在室外环境中。
同时,需要注意储存环境的温度,可以將红锥种子藏在沙土中,在上面覆盖稻草,最后覆盖一层保鲜膜,有效提高苗床温度。
1.3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应该尽量避免强烈光照,以免造成幼苗灼伤,保证幼苗生长在湿润阴凉的环境中。
植物遗传改良的研究与进展前景植物遗传改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技术手段,通过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植物遗传改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介绍植物遗传改良的研究内容和现有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 传统植物遗传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传统的植物遗传改良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
选择育种是根据目标性状,在自然界中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提高种群整体性状。
杂交育种则通过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杂交,利用杂种优势实现性状的改良。
突变育种则是利用植物基因组发生突变的特性,产生具有特定性状的变异体,用于育种改良。
这些传统方法在植物遗传改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 生物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遗传改良的手段也得到了新的拓展。
基因工程技术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直接对植物基因组进行定点编辑和转移,实现特定性状的改良。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导入外源基因,改变植物的生长特性、抗病性和耐逆性等。
另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对植物基因组进行修饰,实现目标性状的改变。
这些生物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植物遗传改良的效率和精确性。
3. 遗传改良的研究成果与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植物遗传改良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广泛应用。
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后的植物品种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性状。
例如,高产和耐逆性的作物品种,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耐盐碱和干旱的作物品种,适应了贫瘠土地和干旱地区的种植需求。
这些应用实例表明,植物遗传改良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4. 植物遗传改良的未来发展前景植物遗传改良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我们将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植物基因组的改造,实现更多、更复杂性状的改良。
XIANGCUN KEJI 2019年8月(上)89红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史芳源(英德市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站,广东英德513000)[摘要]本文从种子育苗、扦插、嫁接繁殖、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红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红锥繁育及其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红锥;种子育苗;无性繁殖[中图分类号]S7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22-89-2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又名红锥栗、红栲、红黎,属壳斗科(Fagaceae )栲属(Castanopsis )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低海拔地区,如福建省东南部、湖南省西南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贵州省[1]。
红锥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商用价值高,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珍贵多用途树种。
其树干、枝条、树皮、碎材都有商业价值,而且可与一些阔叶树种混合造林,具有生态效益。
近年来,红锥繁育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贮藏、无性繁殖、组培等方面,并取得了短期贮藏种子、获得组培生根苗等阶段性成果。
1种子繁育技术1.1种子的处理与贮藏红锥种子为顽坳性种子,淀粉和水分含有量较高,采收后条件合适即可进入萌发状态,宜随采随播。
红锥种子在自然贮藏条件下短时间内会失去活性,如果需要短时贮藏种子,可采用混沙层积法或者采用一定浓度的ABA 进行处理[1]。
1.2育苗基质与苗期管理红锥育苗通常用黄心土、火烧土、地表土、泥炭土和鸡粪等常规基质。
其中,结合出苗效果和易获取度,在育苗中使用黄心土效果最好。
但黄心土也有比重较重、搬运不便的缺点。
红锥种苗主根长、侧根少,因此后期移栽困难。
采用容器育苗或截断芽苗主胚根的方法可促进侧根发育,便于移植利用。
苗期管理质量对红锥的材用价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红锥苗期管理的一般措施是淋水保持土壤湿润,搭棚遮阴,严防鼠害。
在苗期需勤施薄肥,保证氮磷钾充足。
红锥不同种源早期生长表现研究作者:杨润明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为了探讨红锥的早期生长性状及遗传变异,选择优良种源培育高产品种,本文研究了8个地理种源红锥的117个家系早期生长表现的差异,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结果表明:早期生长性状表现较好的有3、5、6号种源,其中这3个种源中早期生长性状最好有7个家系,可作为选育高产的目标。
关键词:种源;环境因子;相关性;影响红锥又称锥栗、锥丝栗、椆栗,属壳斗科常绿乔木,干性通直,高达25米,胸径1.5米,是重要的乡土珍贵阔叶用材树种和高效多用途树种。
它具有生长快、材质优、适应性强、效益高及改土效果好等优良特性,其萌芽力强,萌条生长迅速,枝叶浓密,较耐荫蔽,混生性较好,可作为用材和水源涵养林进行纯林种植,亦可作为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混交造林树种进行推广应用。
随着社会对红锥木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通过林木遗传改良来提高林木生长发育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和早期选择是林木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于此,本试验收集了红锥中心分布区的8个地理种源、117个家系种子的红锥种质资源进行造林试验,开展红锥种质资源测定、评价与选择。
通过分析红锥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为红锥的遗传改良和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某试验林区,海拔135~217m,坡度15°~35°,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0℃积温为7200℃,年平均气温21.0℃,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1.5℃。
全年平均降雨量1347mm,干湿季节明显,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
土壤为赤红壤,壤土厚度5~25cm,pH值为4~5.5,肥力中等。
造林地为松皆伐迹地。
2.试验材料。
在红锥分布的8个地理种源、选择20~50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收集117家系资源,在某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苗圃培育1年生造林苗木,育苗基质为100%黄心土,育苗营养袋规格为12cm×14cm,出圃造林苗木始高度25~50cm。
浅谈红锥家系遗传变异与优良家系选择作者:陈厚猛黄玉猛戴丽梅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红锥家系的生长情况以及遗传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红锥家系遗传变异与优良家系的选择。
根据分析的结果可以了解到,红锥家系在树高上的差异、胸径上的差异以及单株材积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它们与中等及以上的遗传控制有关,在家系及家系内单株的选择上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红锥家系的单株材积发生变异比较明显,其次是胸径,树高发生变异较小,这说明红锥家系之间的变异是比较丰富的。
家系间单株的遗传与红锥的林龄相关,当林龄增大时遗传力将会减小,到一定时期之后再逐渐稳定。
关键词:红锥;遗传变异;优良家系红锥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广东、广西等地区,它具有生长快、用途广等特点,在广东的生产面积正在进一步扩大。
下面将对红锥生长性状以及遗传增益等进行分析,使红锥的生产质量更加优质。
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情况概述广东省阳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通过试验对红锥家系进行研究,试验地位于北纬21028’45”-22041’2”,东经111016’35”-112021’51”。
该地点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0C,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2350mm,降水量充沛。
土壤为红壤[1]。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设计将2002年10~12月从广东所有红锥分布地区中选出的30株优质红锥作为本次试验的材料。
根据相关标准来选择优质红锥,其中,天然次林中的红锥选择的具体依据是:红锥树高要比平均树高至少高出16%,红锥胸径要比平均木胸径至少高出的43%,红锥材积要比平均木材积至少高出142%。
人工林的红锥选择的具体依据是:红锥树高比平均树高至少高出20%,红锥胸径要比平均木胸径至少高出42%,红锥材积要比平均木材积至少高出140%。
在2005年5月,使用2年生容器苗进行造林,并采取随机方式分组设计。
将林地整为穴状55cm×50cm×30cm,第一次植林的密度为2510ind.hm-2,植林的面积为2.5hm2左右。
猪遗传改良的新趋势
猪遗传改良的新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发展,猪的基因编辑正在成为猪遗传改良的新趋势。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精确地修改猪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抗病能力等特性。
2. 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猪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而发现与猪生长性能、抗病能力等相关的基因。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猪的遗传改良工作。
3. 遗传标记和选择:遗传标记和选择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来选择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猪的方法。
通过鉴定和选择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可以加速猪的遗传改良进程。
4. 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遗传学研究可以从整个猪种群的角度来研究猪的遗传变异和遗传演化。
通过群体遗传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猪的遗传多样性,并在遗传改良中选择合适的遗传资源。
5. 非遗传因素的考虑: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措施对猪的生长和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猪遗传改良的新趋势是将非遗传因素考虑在内,通过改善环境
条件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红锥育苗及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作者:胡五星曾建雄骆必刚缪建华朱小辉来源:《农家科技》2017年第09期摘要:红锥是壳斗科常绿乔木,其生长速度快,树干笔直,萌芽力强,更新容易,材质坚硬,用途甚广,社会需求量大,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阔叶珍贵用材和高效多用途树种。
本文主要分析了红锥繁育技术的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红锥繁育事业作出参考借鉴。
关键词:红锥;育苗;栽培红锥属于一种快速生长而又珍惜的树种,其具备生长速度快、较好的色泽纹理、材质坚硬耐腐以及改土效果良好等优点,因此在我国南部地区发展很快,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以及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省的南部,红锥现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因此其需求量非常庞大,所以红锥繁育技术的研究分析就显得意义非凡。
一、红锥育苗技术1.前期准备。
做好红锥育苗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适期、无病、健壮、形体大小合适的红锥。
红锥育苗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种子的采集。
通常红锥果实的成熟期为每年的11-12 月,该段时间内,可在总苞从青涩转变为褐色时进行采收,并将采集回来的总苞置于室内2~4 d,然后选择阳光充足的时段移至室外进行暴晒,并在总苞自然裂开后,及时取出其中的种子。
2.种子处理。
由于红锥的种子本身含水量相对较高,所以当种子取出之后,应当立即将杂物清除干净,再以湿沙混合贮藏、催芽。
同时,红锥的种子除了有着较高的含水量之外,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淀粉,是虫类和鼠类比较喜欢的食物,在进行沙藏之前,为避免红锥种子遭受虫蛀和鼠害,可在清除杂物后,用90%的敌百虫0.2%溶液进行反复冲洗。
需要注意的是,清洗后的种子不得进行晾晒。
为提高红锥种子的发芽率,应将种子尽可能沙藏于室外。
沙藏时,应对苗床进行稻草覆盖,并外加保护薄膜进行保温,特别是在夜间,应盖严薄膜。
3.苗期管理。
红锥的幼苗比较喜欢阴凉、湿润的环境,如果阳光过于强烈,可能会导致幼苗被灼伤。
因此,在苗期管理时,应当做好幼苗的遮阴防晒。
红锥菌人工干预研究进展作者:黄永钦曹锰赖崇健梁刚余小红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23期摘要红锥菌至今不能完全实现人工栽培,但研究发现可通过人工干预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红锥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对红锥菌生长发育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红锥林微环境光照、温度、湿度、土壤与红锥菌出菇时间、出菇数量及产量的关系,对目前红锥菌人工干预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关键词红锥菌;微环境;人工干预;环境条件中图分类号 S 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3-0028-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07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ultivation of Russula sp.HUANG Yong-qin1, CAO Meng2, LAI Chong-jian1 et al( 1. Qin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2. Cash Crop Workstation of Guigang, Guigang, Guangxi 537100)Abstract Although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Russula sp. has not been fully realiz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yield and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rtificial inter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s of the Russula sp. forest uniqu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ussula sp.,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environment(light,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soil) of the forest and the time, quantity and yield of Russula sp.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current production promotion technology of Russula sp. was discussed.Key words Russula sp.;Microenvironment;Manual intervention;Environmental condition红锥菌(Russula sp.)别称正红菇、大朱菇、红菇、真红菇、大红菌、大红菇等,按植物学分类属于真菌植物门、弹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1],是一种生长在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野生菌根型食用菌[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锥菌的营养药用价值逐渐被发现和重视,其子实体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红菇多糖、麦角甾醇等脂酸类和杂环衍生物等,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效[3],然而红锥菌至今不能完全实现人工栽培,野生的红锥菌产量和品质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调查研究发现可以人工干预促产,从而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
红锥育苗与栽培技术作者:韦泳丽来源:《广东蚕业》 2021年第2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31韦泳丽(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广西柳州 545000)作者简介:韦泳丽(1988- ),女,水族,广西河池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遗传育种、林业科研。
摘要红锥属于常绿乔木,也是一种重要的速生阔叶树种,具有广泛的用途,社会需求量较大。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锥栽培的技术水平,文章阐述了红锥的生物学特点,分析了影响红锥生长的相关因素,总结了红锥育苗技术与栽培技术措施,希望能为红锥的种植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红锥;育苗;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7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1)02-64-02红锥属壳斗科常绿乔木,是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在广东、广西等地种植面积广泛,红锥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其材质优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红锥主干生长通直,同时其材质非常坚硬,耐腐蚀性比较突出,是一种珍贵的木材树种类型,在家具生产以及建筑等诸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扩大人工种植面积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红锥的种子淀粉含量非常高,是生产饲料的重要材料,并且可以用来酿酒。
红锥具有很强的萌芽性,完成一次造林工作之后,能多次进行采伐,可以长时间地进行经营,造林过程当中可以选择红锥营建水源涵养林或者用材林,并能当作残次林与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混交林树种推广[1]。
1 红锥的生物学特点1.1 形态特点红锥属于常绿乔木品种,树皮呈灰褐色,生长高度较高,而且干型通直,虽然也有很多侧枝,但都比较纤细,生长发达,很多独立主干从根部长出,树干和树冠有着明显的区别,果实为卵形,其种子有着黄色的胚乳,无苦涩味道[2]。
1.2 生长发育情况红锥属于一种树生树种类型,一般种植之后达到5a以上的,生长速度会不断加快,每年红椎能够达到70 cm左右的平均生长量,在胸径生长方面达到0.7~0.9 cm年平均水平。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申文辉;彭玉华;郝海坤;黄志玲;曹艳云;刘秀;何琴飞;欧芷阳【期刊名称】《广西林业科学》【年(卷),期】2016(045)003【摘要】对广西主要珍贵树种种质资源库中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种源、家系的早期生长性状及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早期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有极显著的差异;树高、地径、冠幅的遗传力均在0.5以上,种源遗传变异丰富,改良潜力较大;树高、胸径、冠幅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种源地环境因子对红锥早期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海拔对树高、地径、冠幅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影响;综合分析显示广西南宁、广西浦北、广西岑溪种源早期生长性状表现较好.对表现较好的3个种源的55个家系聚类分析显示,早期生长性状最好有7个家系,可作为选育高产的目标加以特别注意;早期生长性状最差有1个家系,不可作为选育高产的目标.【总页数】5页(P237-241)【作者】申文辉;彭玉华;郝海坤;黄志玲;曹艳云;刘秀;何琴飞;欧芷阳【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17【相关文献】1.红锥等7种阔叶树种早期生长分析 [J], 曾武2.不同层次的红锥优异种质造林 [J], 刘秀;朱积余;申文辉;魏国余;马利菠3.福建红锥不同种群及家系早期生长变异研究 [J], 张方秋;梁志勇;陈志生;朱细俭;梁东成;陈祖旭;黄永权;潘文;韩金发;杨胜强;王明怀;刘有成4.红锥等5种阔叶树种早期生长比较试验 [J], 陈嘉杰;李伟雄;温建新5.红锥中心分布区种源早期生长研究 [J], 张方秋;陈志生;王明怀;潘文;朱积余;黄永权;陈祖旭;梁东成;杨胜强;刘有成;梁志勇;朱细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锥天然群体和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朱积余;蒋燚;覃子海;覃玉凤;谢永生;蒋华;董民利;雷军芳;苏烜【期刊名称】《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年(卷),期】2012(13)7【摘要】[目的]调查红锥天然群体和栽培群体的遗传分化状况。
[方法]以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的5个红锥天然群体和广西的3个种源的红锥栽培群体为供试材料,用筛选出的9对ISSR引物,对8个群体共计151个个体进行ISSR分析。
[结果]每对ISSR引物扩增出7~20条条带,共得到122条多态带。
红锥天然群体在种群水平的多态带百分率P为59.84%,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2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856,高于红锥栽培群体(P=54.87%,HPOP=0.1366,I=0.2198)。
群体特异带及群体间共有带的差异与分布揭示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及相似性,红锥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99。
在红锥的3个栽培群体中发现了类似的群体遗传结构(GST=0.1275)。
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锥天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随地理距离跨度增加而递增的趋势。
[结论]红锥遗传多样性偏低可能与人为干预和环境破坏导致的种群缩小及生境片段化等因素有关;红锥种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则与其自身繁育机制密切相关。
【总页数】5页(P1516-1520)【关键词】Key;words;Castanopsis;hystrix;Conservation;Genetic;variation;ISSR;Genetic; diversity【作者】朱积余;蒋燚;覃子海;覃玉凤;谢永生;蒋华;董民利;雷军芳;苏烜【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庆远林场;国营维都林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相关文献】1.广西种源红锥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 [J], 吴幼媚;刘海龙;王以红;蔡玲;朱积余;杨开太2.江西毛红椿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温强;叶金山;周诚3.我国红锥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J], 徐斌;张方秋;潘文;刘有成4.江西毛红椿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温强;叶金山;周诚;5.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探讨 [J], 刘军;乔卫阳;邱勇斌;刘学松;陈日红;钟志真;余峰;姜景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