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光孤子通信PowerPointPrese
- 格式:ppt
- 大小:624.50 KB
- 文档页数:11
目录绪论 (2)1.光孤子 (3)1.1形成机理 (3)1.1.1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 (3)1.1.2群速度色散GVD的描述 (4)1.1.3自相位调制SPM (5)1.1.4光孤子的形成——解NLSE (7)2.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及其关键技术 (9)2.1光孤子通信系统 (9)2.2系统的关键技术 (9)2.2.1适合光孤子传输的光纤技术 (9)2.2.2光孤子源技术 (10)2.2.3光孤子放大技术 (10)2.2.4光孤子开关技术 (10)3. 光孤子通信的优越性 (11)4.关于光孤子通信未来的展望 (11)参考文献 (13)绪论光纤通信中,限制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的主要原因是“损耗”和“色散”。
“色散”是使光信号的脉冲展宽,而光纤中还有一种非线性的特性,这种特性会使光信号的脉冲产生压缩效应。
光纤的非线性特性在光的强度变化时使频率发生变化,从而使传播速度变化。
在光纤中这种变化使光脉冲后沿的频率变高、传播速度变快;而前沿的频率变低、传播速度变慢。
这就造成脉冲后沿比前沿运动快,从而使脉冲受到压缩变窄。
如果有办法使光脉冲变宽和变窄这两种效应正好互相抵消,光脉冲就会像一个一个孤立的粒子那样形成光孤子,能在光纤传输中保持不变,实现超长距离、超大容量的通信。
光孤子是指经过长距离传输而保持形状不变的光脉冲,最早是由一名英国海军工程师于1834年偶然人首次提出了利用光纤非线形在反常色散区进行光孤子传输的设想。
1980年Bell试验室首次在试验室中观察到了光孤子。
光孤子理论的出现,对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因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大容量传输,二是延长中继距离。
光孤子传输不变形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通信领域里应用的前景。
普通的光纤通信必须每隔几十千米设一个中继站,经过对信号脉冲整形,放大、误码检查后再发射出去,而用光孤子通信则可不用中继站,只要对光纤损耗进行增益补偿,即可把光信号无畸变地传输到极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