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5
大学工科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工科类大学课程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阶段,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不仅是评价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他们未来研究生、博士生学术生涯的关键。
然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大学院校应该重视以下方面。
首先,大学应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意识。
在大学阶段,学生应该理解科技论文的重要性,并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培养论文写作意识。
例如在课堂上推荐优秀的科技论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引导他们理解论文中的逻辑结构、提出假设、解释实验结果等,这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培养科技论文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
其次,大学应该建立科技论文写作指导制度。
大学课程中应提供多种科技论文写作指导,如培养科技论文写作技巧、论文格式、文献检索与引用、防篇抄等方面的写作指导。
学生可以参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实践,并接受论文评审,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建立论文写作指导制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研究生、博士生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再次,大学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科技论文写作机会。
提供各种科学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验与研究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论文写作的实际能力,也可以加强交流协作,通过学术讨论与群体评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大学的科技期刊、学术刊物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论文机会,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最后,大学应该重视学术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论文写作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学校可以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术诚信、学术独立、学术诚信等方面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总之,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提高写作意识、建立指导制度、提供多样化的论文写作机会、培养学术道德意识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以为未来的学术研究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碱标准溶液浓度标定摘要:酸碱标准溶液是采用间接法配制的,其浓度必须用基准物质来标定。
也可根据酸碱溶液中已标出其中一种溶液的浓度,然后按它们的体积比V(NaOH)/V(HCl)来计算出另一种标准溶液的浓度。
关键词:碱标准溶液浓度标定邻苯二甲酸氢钾NaOH标准溶液0引言NaOH标准溶液可用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M=204.2),以酚酞为指示剂进行标定,它易提纯,易干燥,无结晶水,不吸潮,摩尔质量大,是一种较好的基准物质。
1实验部分1.1 主要原料邻苯二甲酸氢钾(天津金汇太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0.4—0.6g,蒸馏水(郑州市金水区喜星纯水厂),酚酞指示剂(山东泰安新泰峰磊化工有限公司),NaOH标准溶液(实验室自配)1.2主要设备碱式滴定管(50ml)锥形瓶(250ml)称量瓶洗瓶分析天平1.3反应机理酸碱标准溶液是采用间接法配制的,其浓度必须用基准物质来标定,标定碱的基准物常用邻苯二甲酸氢鉀或草酸。
与NaOH反应:KHC8H4O4+NaOH → KNaC8H4O4 + H2O2实验分析与讨论2.1用减量法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0.4—0.6g于锥形瓶中,同时称取三份,各加50ml蒸馏水溶解,必要时可小火温热溶解。
冷却后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用欲标定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近终点时要逐逐滴或半滴加入,直至被滴定溶液由无色至微红色半分钟不褪,即为终点。
2.2记录项目I II III称量瓶+邻苯二甲酸氢钾(前)称量瓶+邻苯二甲酸氢钾(后)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13.9953g13.4295g0.5658g13.4295g13.0270g0.4025g13.0270g12.5567g0.4703gNaOH最终读数NaOH最初读数28.01ml0.41ml21.00ml0.10ml23.02ml0.12mlV(NaOH)27.60ml 20.90ml 22.90mlc(NaOH)0.1005mol/L 0.0944moi/L 0.1007mol/L⎺c(NaOH)0.0985mol/L个别测定的平均偏差+0.0020 -0.0041 +0.0022 相对平均偏差 2.8%2.3结论(1)c(NaOH)=[1000*m(KHC8H4O4)]/M(KHC8H4O4)* V(NaOH)C(HCI)=0.0895mol/L(2)由于在配制溶液过程中读数存在偏差,滴定过程中,读数存在偏差,造成相对平均偏差较大。
科技论文格式范文3000_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科技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科技论文1500字范文篇一GPS地籍测绘技术探讨摘要:对于地籍管理工作来讲,通过测绘获取重要的工作信息。
由此可见,地籍测绘对于经济建设来讲十分重要。
随着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籍测绘享到了福音,GPS技术应用于地籍测绘中,大大提高了测绘自动化程度的的提高。
关键词:GPS 地籍测绘;关键技术引言当下,地籍测绘技术在不断发展,逐步集成有:普通测量技术、数字测量技术、而积测算技术等技术。
GPS的出现给地籍测绘带来了新的思路,将该技术运用于地籍测绘中,能够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本文将针对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1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1 . 1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
基本控制测量分一、二、三、四等,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等。
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分为一、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m。
1 .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海岸、滩涂等主要水工设施的测绘。
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在我国。
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
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论文文档2篇Writing papers for discussion part of scientific papers编订:JinTai College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论文文档2篇前言: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本文档根据论文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论文文档2、篇章2:简论科技论文写作格式文档篇章1: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论文文档讨论部分是中英文科技论文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内容不但可以体现出作者博览文献、掌握科技动态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说明作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学术造诣的深浅。
本文针对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2019―2019)的我国xxx中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讨论部分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给出了如何提高该部分写作的几点建议。
1 讨论部分的重要性科技论文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式,其内容均由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
讨论是主体部分中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最终结论提供理论依据,可对全篇论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摘要:当今教育新形势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结合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为例,从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忧患意识,培养批判与辩证思维,坚守实事求是与科研诚信精神的角度,探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结合融入方式及实践效果。
关键词: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思政改革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近年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的思政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2]。
科研论文是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直接反映,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主要展示平台,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引导学生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
信息获取和论文写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是本科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保证,更是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主要目标。
随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提出,本课程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批判与辩证的思维方式,严谨科学的作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
本文将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出发,探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结合融入方式及实践效果,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1、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特点和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要求,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报告两个环节。
议论文写作:科技分论点(经典)引言科技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便利,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于科技的影响和发展进行深入的辩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些关于科技的经典论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这一主题。
论点一:科技的进步提升了生活质量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通过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节省时间和精力。
例如,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这种便利性为人们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
科技还为医疗保健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现在,医生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进行更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这意味着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护理,生命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论点二: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巨大科技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机会。
在线课程和远程教育使得教育变得更加普惠和平等。
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研究,实现自主研究和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科技还为教育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方法。
例如,使用交互式白板和虚拟实境技术可以使研究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样的创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效果。
论点三: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尽管科技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社会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只有那些能够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和国家才能真正受益,而那些无法适应科技变革的人可能会被边缘化。
此外,科技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隐私方面的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使用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此外,自动化技术也可能导致一些职位的消失,给社会带来失业问题。
结论科技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和发展有利有弊。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其潜在的问题保持警惕。
只有在全面理解和评估科技的影响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利用科技的发展。
今天,妈妈发现我的头发长了,就叫我到对面的理发店理发。
我很讨厌理发,因为理发时一动也不能动,更要命的是剪下来的头发都会粘到我的脸上、脖子上,有时还会钻进衣服里去。
这些短头发粘在身上,感觉痒痒的,就像千千万万只带刺的毛毛虫在爬来爬去。
我左抓抓,右抓抓,活像一只猴子,可还是无济于事。
回到家,我要妈妈帮我把落在身上的短发捡干净。
可妈妈捡了半天也没能捡干净,我身上照旧痒痒的。
没办法,虽然是早上,我也只好洗澡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身上的短发全部去除。
我常常在想,是否可以设计一样东西,快速又方便地把理发后留在身上、脖子上的短发去掉。
可一直以来,我都没能想出一个好的办法。
一次,我看见爸爸用电动剃须刀在剃胡子。
奇怪的是,爸爸剃下的胡子一根都没有落在脸上、脖子上。
我想,这些胡子都跑到哪儿去了呢?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爸爸打开剃须刀的网片,用一把小刷子把里面的胡须掸了出来。
原来,秘密在这儿,我怎么没想到呢?我何不利用剃须刀的原理来制作一个简易的吸发机。
我打开电动剃须刀的网面,取下了刀片,放在手背上试了试,可这剃须刀只发出“嗡嗡”的响声,却不能把手背上的短发吸走。
如果装入刀片,短发能带走,可皮肤会受到损伤。
对啦,我何不利用油烟机的工作原理来改装一下剃须刀。
我在剃须刀装刀片的地方装上小的风扇叶,然后把剃须刀的电动机正反极换接一下,这样,一把方便的吸发机就制成了。
带着自己改装的吸发机,我来到了理发店。
一个小孩刚好理好了发,像只小猴子似的全身挠痒痒。
我把自制的吸发机在小孩的脖子上轻轻一吸,脖子上的小头发都乖乖地跑到吸发机里了,小孩子一下子不痒了。
真希望有一天,我的这个小发明,方便吸发机能推广使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
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
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
科技论文写作大作业范文精选1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技术成就,无不是建立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锁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我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物理学方面不断进步。
我最喜欢看其中的《来到了跳跳国》、《咔嗒,咔嗒,粘住了》和《大象也可以被举起来》,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科学知识,语句充满童真,讲的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很生动,将我们牢牢吸引。
文中的主人公是与我们一般大的孩子,读完以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文中的“她”也会问这个问题呀?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傻?原来答案是这样的!太神奇了!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天空中为什么有彩虹?船为什么能在水中浮起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套丛书里,快翻开这套丛书找一找答案,看一看里面的内容吧!夏秋天经常有苍蝇爬到食物和碗筷上,严重影响饮食卫生,吃了这些带细菌的食物,人们常常会生病。
为了消灭苍蝇,经常用苍蝇拍打苍蝇,这样家里的苍蝇逐渐减少。
但是打过一阵苍蝇后,在桌上和白墙壁上到处留下许多苍蝇内脏的污点,非常难看,也不卫生。
去年我们参加科技活动小组,辅导老师组织我们开展小发明活动,鼓励我们动脑筋找小发明课题,想办法解决课题中的难题。
我们将上述问题带到科技小组一起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案。
我们想了几种办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苍蝇拍加几排小点,点的高度比苍蝇的大小矮一点。
这样打苍蝇时,苍蝇被打了,而桌面和墙壁上不会留下讨厌的污点,效果很好,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称赞。
这项发明将普通苍蝇拍加几排小点(用万能胶滴胶),就解决了普通苍蝇拍拍打苍蝇时留下污点的难题,这是这项发明的创造性贡献。
由于它打苍蝇不留污点,所以我们给这项发明命名为“无污苍蝇拍”,我们建议塑料厂今后生产这种无污苍蝇拍。
今天,我回到家里,做起了作业,做的时候,一个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水结冰后增加了十一分之一的体积,那么冰化成水减少了几分之几的体积?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水结成冰会增加它的体积呢?假如一杯水有一升,结冰之后还是一升啊?我百思不得其解,苦着脸呆坐在那里,妈妈一下就看出了我的苦恼,说:“你怎么不自己做实验呢?”“对呀!”说完,我便开始行动:我拿出了一个高为15厘米的杯子,按题目放了11厘米的水变放进冰箱,我在外面焦急的等待着。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引言。
科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
作为小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科技的发展,了解科技对我们的影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未来的科技世界做出贡献。
一、科技的定义。
科技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和物质能力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切技术的总称。
它包括了各种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和知识等。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交流更加便利;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讯、娱乐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三、科技的未来。
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未来的科技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从目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太空科技等领域将会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生物技术将会推动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太空科技的发展将会让人类能够更好地探索宇宙,甚至在外太空开展生活和生产。
未来的科技世界将会是更加智能、便利、环保、安全的。
四、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虽然我们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编程知识,开发一些简单的程序;我们可以利用废旧物品进行一些小发明,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玩具、电子小灯等;我们可以参加一些科技创新比赛,比如小小科学家比赛、机器人大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准备。
结论。
科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的科技世界将会是更加智能、便利、环保、安全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为未来的科技世界做出贡献。
科技论文写作5000字范文(6篇)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如何、创新成果多少,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成为实现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然而,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更是如此。
对于创新者而言,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
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容易导致错过成功的机遇。
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很多次实验都没能成功。
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永不言败,是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新不言败,不是说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够百发百中、大获全胜。
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创新不言败,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失败、敢于胜利。
失败与成功,失去与得到,总是相对的、辩证的。
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
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深刻道理。
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
面对失败,既不应退缩,更不能失志。
因为一着走错,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以柳暗花明;屡遭挫折,只要不屈不挠,总能够走向胜利。
真正的失败往往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而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进。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就是迎难而上、永不退缩。
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
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
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
在创新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广东化工2021年第4期· 150 · 第48卷总第438期《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为例胡焕成*,张战运,陈自卢,梁宇宁(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科技论文写作》是化学类专业本科生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同时它的教学质量为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同学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结合笔者近两年教授《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心得体会,针对目前本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拟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改善现状,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拥有独立进行科技论文撰写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4-0150-02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emistry Majors—Tak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Hu Huancheng*, Zhang Zhanyun, Chen Zilu, Liang Yu’ni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that chemistry majors need to learn.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will not only help students complete the writ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its teaching establishe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who continue to study for a master's or doctoral degree in scientific thesis writing.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course, and propose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tate,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is cours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writing scientific papers.Keywords: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chemistry major;undergraduate teaching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中流砥柱,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初探【摘要】本文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了初探,通过分析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进行案例分析、评估学习效果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学习效果评估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在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学习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他们在科研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技论文写作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往往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缺乏对科技论文写作的专业性指导和训练。
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针对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本课程从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规范出发,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教师们将会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学术写作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高校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重要的学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撰写高质量科技论文的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初步探讨,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分析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探讨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科技小论文范文大全第1篇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工智能走进了千家万户。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明也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可是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支持科技智能有反对的声音。
在科技发展到底是利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是可以和平利用的。
但是当初人们在研究时是为了战争。
_是利用核能,在释放的瞬间会释放出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先后向日本投射了两枚的_,造成了无数日本普通民众的伤亡,对爆炸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可扭转的破坏。
而现在_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成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下,大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感谢科技生活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也要完善科技保护生态的平衡。
我觉得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有弊。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多情况下和使用者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一起正确的利用科技完善科技,我们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科技小论文范文大全第2篇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使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以前,人们想念远方的亲人、或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想要和远在他乡的亲人联系,一般都是写信,既费时又费力。
如今,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电脑已不知不觉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要用手轻轻一点鼠标,远在万里之遥的朋友就可以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邮件;或者还可以视频聊天,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以前,飘洋越海去国外,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如今,这个梦已成为现实。
高科技的交通工具——飞机的出现,载着人们畅畅快快地周游世界!坐车、坐船需要几天几夜的路程,飞机几个小时就能轻松到达。
坐飞机,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还为人们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真是一举多得!科技还使医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许多以前不能医治的疾病,现在大多都有了治疗的方法,减缓了病人的痛苦,挽救了大量生命垂危的病人。
科技类文章科技论文范文1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如下是细致的小编沉默给家人们分享的10篇科技论文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论文篇一科技论文大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计算机及其网络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多少年来,在教育软件的开发目标上有过很多不同的见解。
人们熟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定位在辅助教师讲授课程,结果出现了很多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演示教学软件。
这种软件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教师把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楚。
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确实变得容易了,但是,它仍然是就知识论知识,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还有一类是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它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单是取决于软件的交互功能,更主要的还是软件提供的。
内容本身。
实质还在?quot;整合的目的和水平。
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其效果取决于教育信息资源设计目标的层次和水平。
没有明确的、高层次设计目标的教育资源,一定不可能达到明确的、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真正解决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难点问题,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和创新过程中所须要解决,而传统教学难以甚至是无法解决的能力培养问题。
这些难点包括:感知事物存在特征与变化过程本质的能力;科学想象能力;科学推理能力;掌握科学思想的能力;理解学术观念、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能力等等。
大学工科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是文章开篇,用于引入话题并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相关情况。
大学工科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随着科技发展的迅速推进和知识产出的增加,科技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科技领域的进步对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人才,他们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成就和成长。
由于大学工科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术要求,很多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工科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有效的写作指导,帮助他们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与发展。
通过对不同培养方法、实践案例以及学术指导和资源支持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1.2 问题阐述在大学工科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这是他们作为未来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目前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他们缺乏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不了解论文结构、写作规范等基本知识。
他们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写作的机会。
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心理障碍,觉得写作难以启动或无从下手。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大学工科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成为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通过专门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科技论文写作的良好习惯和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展示科研成果、增强学术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大学工科课程的科研学习提供有效支持和指导。
1.3 目的意义大学工科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成果。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论文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研究作物生产潜力的现状与发展摘要:文章介绍了当前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认为作物动态生长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将成为研究作物生产潜力的发展方向。
介绍了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的概念、作物生产潜力从光合潜力到光温潜力、再到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的发展历史、研究历史、发展现状及一些常用的生产潜力估算方法了对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关键词:研究历史;发展方向作;物生产潜力在中国中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困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非农业占用耕地外,关键是利用现有耕地并提高耕地的生产力。
而提高耕地生产力只有适当扩大复种指数和提高单产两条途径。
生产潜力的估算是客观分析、定量表达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及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或具体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
其结果为土地人口承载力估算、制定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规划,以及确定投资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生产潜力估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产潜力的发展概况1.1 国外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生产潜力的研究一般认为始于1840年德国化学家J·利比西提出最小因子法则,在单因子基础上,定性的分析环境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后来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1]。
19世纪20年代初,随着对植物光合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考虑使用辐射、反射、漏射、呼吸消耗等来计算作物光合生产潜力。
但由于未考虑其它因子对生产潜力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远远高于实际产量(2)。
后来许多学者又鉴于温度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用温度影响函数对光合生产潜力进行订正。
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农业生态区域(AEz)法为其中的典范[3-4]。
其思路和框架被世界不同区域采用。
此后,学者们又考虑了水分对生产潜力的影响,即综合考虑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来探讨作物生产潜力,从而转向对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
如Hanks等从作物生产与水分有效利用的关系提出各种计算模型,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采用降水量与作物需水量比较,其结果为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另一类是从农田实际蒸散量与作物需水量比较来反映水与产量关系的实际状况,分析光温水生产潜力[5]。
鉴于水分因素与作物生产力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参数获得的难度与精确性等问题,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在总体思路上虽已成型,但研究成果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可靠性程度尚存在诸多问题。
此后的生产潜力研究未有突破性进展,只是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在此期间。
人们在对粮食作物生产潜力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经验性的模型和方法,其中迈阿密(MiafIli)模型、桑斯维特(rIIonWaite)模型,格里纳一里思(Gessner_Lieth)模型较具影响力。
1.2国内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来估算土地承载力,标志着我国对粮食生产潜力研究的开始。
竺可桢从气候角度和作物生理角度对作物生产潜力进行探讨[6];黄秉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光合潜力的概念,即在温度降水等其它条件均适宜情况下,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并对LoDmis和WilIiams所提出的光合潜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改,得出了更为简便的生产潜力计算式[7];后来陈明荣在此基础上,利用长谷川史郎资料,首次将温度系数引入生产潜力估算[8];此后粱荣欣等又考虑了作物叶面积动态对作物产量的影响[9]。
而李世奎进一步在喜温和喜凉两大类中分别给出各种主要农作物具体的温度订正函数[10];江爱良等则考虑了灾害因子[11];2生产潜力计算方法简介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己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尤其在近几十年,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相继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机制法(潜力递减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外推法。
2.1经验法是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某种因子与产量的关系而建立相关公式得到的,主要用于计算气候生产潜力。
用经验法确定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迈阿密模型(Miami)(用降水量和平均温度估算),格里纳一里思(Gess—ner-Lieth)模型(用生物产量与生长长度之间的相关),桑斯维特(Thortwaite)模型(用蒸发散量模拟植物产量)等。
它们虽然操作简单,适用性广泛,但准确率较低。
2.2回归分析预测法回归分析是以相关关系原理为基础的预测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预测对象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建立适当的预测模型来估算土地生产能力。
回归分析有单因素的一元陋1归,如建立日照、气温或降水等某种气候因素和土地生产能力间的相关关系;也有多因素的多元回归,即同时建立土地生产能力与日照、气温和降水间的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法是预测土地生产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可以建立多种相关关系来估算土地生产能力。
但应注意在利用回归分析预测法时,任何一组数据都可求得回归模型,只有其达到密切相关的程度时,运用此模型进行分析预测才有实用价值[12]。
2.3趋势外推法即以历年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得出历史发展规律,并利用指数平滑、自然增长,Logistic曲线等模型进行延伸外推。
此种方法不强调各种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而是直接根据诸因子对产量的综合影响来推出粮食产量的增长趋势,因而操作简单,不需详尽的基础资料,为许多人所应用。
但此方法一般仅用于短期产量估算,对于中长期产量估算,效果并不理想。
3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趋势从1970年荷兰科学家De wit研制出第一个作物计算机模拟模型EL—CROS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欧美等国已经开始普遍采用数值方法探讨生产力分布状况。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从物质、能量转换,能量平衡的观点出发,借助于系统分析方法,以环境因子为输入变量,用数学模型模拟,再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基本生理生态机理和过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方法。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理论性强、机理明确,使作物与气象关系的研究转为从主观到客观、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相关到基本生理过程的研究。
这样便使生长模型具有了通用性,适用于任何地点、时间和品种,不受地区、时间、品种与栽培技术差异的限制,因而在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中应用广泛。
早期基本的生长模型有ELCROS、SPAM和岩木模式。
以后逐渐发展了BACROS、ARIDCROP、SUCPOS及CERES模式等。
但由于作物模拟模型是基于单点的系统,即以假设单位流域面积内环境条件在水平方向上一致为前提,大部分输入数据是针对具体地点的。
因此较适于小面积的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而当作物模拟模型应用于更大空间尺度和更高级系统水平时,由于受到作物遗传特性、环境变量、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及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其估算结果并不理想。
因此需要与作物估产区划、空间数据库及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
如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此为大面积作物估产较为理想的方法[13-14]。
我国的作物模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我国的作物模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快。
高亮之等又成功研制成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和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WCSODS)f141。
我国对作物模拟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仍以引进国外模拟模型为。
如李军等分别引进ALMANAC、CERES和EPIC模型对不同地区进行生产潜力研究[]15-19。
党安荣首次将生产潜力研究与GIS相结合,在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支持下,探讨了全国粮食生产潜力。
此后,将3s技术与生产潜力的估算相结合成为我国生产潜力研究的发展趋势阎。
4 小结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经历了从光合潜力到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再到土壤潜力和现时潜力的发展,由对单因素到多因素再到对综合因素的研究,由静态的数据计算到动态的模拟模型,方法日趋成熟和完善。
目前作物模拟模型结合3S技术成为生产潜力的发展趋势。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a.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合气候潜力已有诸多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土壤潜力和现时潜力由于其因素错综复杂而很难用一个数值或函数来计算,而现实潜力由于生产技术和政策等因素的宏观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b.各种方法和模型之间可比性差。
同一地区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生产潜力值差异太大;不同地区用不同方法其结果无可比性。
而且多数生产潜力试验研究以田间小区定位观测为主,资料数据的代表性不足,缺乏大面积多年连续的能代表区域特点的有关参数资料,这种以点代面的方法应用于大面积估产时存在问题。
c.模拟模型由于其较高的精确度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由西方引进的模型在中国的应用上存在参数没定适合度方面的缺陷,需要复杂的参数校准工作。
而我国作物模型的参数确定仍以经验、资料为主,缺少系统的观测试验数据。
并且在进行环境因子对作物生产潜力影响的研究时,不同的方法造成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降低。
d.当借助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方法时,其中很多问题尚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l】黄秉维.自然条件与作物生产一光合潜力fMl.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1978.【2】Loomis R S,Williams W A.Maximum crop productivity:an estimate[J].Crop science,1963,3(1):67-72.【3】李军.作物生长模型ALMANAC的验证与应用初探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4):99一104.【4】De wjt C T.Simulation of assimilatin,respi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of crops[J]Simulation Monographs Pudoc WagenilIgen 1978:l—112.【5】梁银丽,王宗明.应用EPIc模型计算黄土塬区作物生产潜力的初步尝试田.自然资源学报,2002。
17(4):48l_487.【6】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叨.地珲学报,1964(1):l—13.【7】Odum E P.生态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l:42—61.【8】陈明荣,龙斯玉.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J].资源科学,1984,17(3):72-79.【9】梁荣欣,张瑞雪.水稻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估算们.自然资源,1984(2):68—73.【10】李世奎.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124-144.【ll】江爱良,张福春.中国农业气候生产力的一个模式叨.中国农业气象,1988,9(1):16_18.【12】Schulze R.Transcending scales of space and time in impace studiesof 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on agrohydrological respone[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2:185—212.【13l 0lesen J E,Bocher P K Jensen T.Comparison of scales of climate and soil data for aggregating simulated yieIds of winter wheat in Denmark[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82:213—228.【14】高亮之.数字化农业气象学阴.中国农业气象,2003,24(2):1.4.【15】De Wit C T.PIlotosynthesi8 in leaf canopies[R].Wageningen:Center for Agricultural Publications and Documentation,1965:20l一300.【16】李军,王立祥,邵明安,等.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2):161一165.【17】李军,王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