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活动所引起的污染。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农业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从污染来源、影响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一、污染来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农田面源污染和养殖业面源污染。
1.农田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和水体遭受的污染。
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活动排放的污染物。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农田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污染,水体中农药、兽药残留严重影响水质。
2.养殖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畜禽粪便和饲料残渣的大量排放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养殖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土壤污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水体污染不仅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大气污染直接影响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受害者首当其冲的是农民和附近居民。
长期接触受污染的农产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也会给环境修复和治理带来巨大的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竞争力。
三、解决措施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监管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管理,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限值和准入标准,对排放超标的企业给予严格的处罚和惩罚,使其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稳定的生活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污染来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农田地表径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等。
2. 分布特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地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西南丘陵山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等农业生产密集区域。
3. 影响范围: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还对土壤和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1. 水体污染: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2. 土壤退化:长期的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严重。
3.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1. 减量施用化肥技术:通过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等手段,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同时,推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改善土壤结构。
2. 高效低毒农药研发与应用: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采用清洁养殖技术、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减少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4. 农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农田地表径流,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5.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五、结论与展望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峻,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减量施用化肥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研发与应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会危害农业生产,而且会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因此,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和养殖废弃物等三种类型。
其中,化肥是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品,通过土壤的渗透和农作物的吸收进入到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华和水生生物死亡。
农药则会通过沉积和浸出进入到水体中,对水生生物造成害处。
养殖废弃物则直接或间接进入水体中,会引起水体的腐败和富营养化。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1.化肥的控制技术化肥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改变化肥的使用方式两种。
其中,减少化肥使用量可以通过科学施肥和循环农业等方式实现。
科学施肥主要是指研发科学施肥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减少浪费。
而循环农业则是指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肥料或饲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改变化肥使用方式则是通过种植优良品种、控制浇水量和施肥时机等方式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浪费。
2.农药的控制技术农药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合理使用农药和选择环保农药两种。
其中,合理使用农药是指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农作物的需求,在有效期内施药,减少化学农药的残留。
而选择环保农药则是指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农药。
3.养殖废弃物的控制技术养殖废弃物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养殖污染物处理技术和养殖排放控制技术两种。
养殖污染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等方式,用来将排放的养殖废弃物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
养殖排放控制技术则包括解决养殖废弃物排放问题和控制废水排放等措施,用来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需要从制定政策、加强宣传和培训、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等方面入手。
制定政策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监管政策。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探讨有效的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污染概况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2. 主要污染源(1)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为追求农作物产量,部分地区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2)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3)农田地表径流:降雨等自然因素导致农田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
三、控制技术研究1. 源头控制技术(1)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需求分析,科学确定化肥使用量,减少化肥流失。
(2)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替代技术:研发和推广生物农药、有机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改进畜禽养殖方式,实现粪便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2. 过程控制技术(1)农田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建设农田防护林、坡地梯田等措施,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2)农田排水系统优化:合理设计农田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机会。
3. 末端治理技术(1)湿地处理技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2)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排水进行人工净化处理。
四、技术应用与前景展望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已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精准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使得畜禽养殖业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农田水土保持技术和排水系统优化措施的落实,大大降低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
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研究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田面源污染是指来自农田土壤和水体中流失的农业废弃物、农药残留、养分过剩等,经降雨、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的问题。
为了科学评估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近年来相关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首先,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估的关键是对污染物来源、产量和迁移途径进行全面分析。
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农田土壤侵蚀等。
在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农田区域和水域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
利用遥感技术的高分辨率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可以实现农田、水体和降雨等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分析。
此外,利用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农田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其次,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的关键是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以降低污染物迁移和减少环境风险。
在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方面,除了合理利用和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外,还可以采取土壤保持、水土保持和植物修复等生态工程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
例如,通过建设沟壑治理设施、植被覆盖和建立人工湿地等,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农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输入量。
此外,合理利用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通过湿地修复和植物滞留污染物等技术手段,还可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对水体的负面影响。
针对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研究的内容需求,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从污染物来源、产量和迁移途径入手,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风险。
接着,介绍了遥感技术和GIS的应用,以及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在污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此外,针对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探讨了农业废弃物处理、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合理化、土壤保持和生态工程措施等。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了相关研究的应用和前景。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成因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及特点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降雨、灌溉等作用,将农田中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带入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现象。
其特点为分散性、隐蔽性、潜伏性和不可预见性。
2.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地膜的大量使用等,都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
大量污染物通过径流、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江河湖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分析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利用率低,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水体。
2. 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1.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如种植绿肥作物、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的流失。
2. 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如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合理分配灌溉用水,减少浪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降低化肥、农药的流失。
3. 新型肥料与农药技术新型肥料与农药技术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肥料和农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体、土壤或大气中的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物、化肥流失、养殖废弃物等。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技术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残留物、农业废水和农田面源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不当会导致农药残留物进入水体和土壤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业废水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
而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土壤侵蚀造成的。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1.农药管理技术: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农药的施用。
合理控制农药的用量,避免滥用和重复使用,减少农药残留物的生成和排放。
同时,加强农药包装容器的回收和处理,避免农药包装容器成为废弃物。
2.农业废水处理技术: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矿田水的植物净化等,来处理农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农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3.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沟渠和护坡等,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合理控制化肥的用量和施用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和施肥不当导致的污染。
推广有机农业和精细化管理技术,减少对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4.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堆肥或者生物转化,产生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5.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活小区化粪池等技术,将农村污水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需要综合运用农药管理技术、农业废水处理技术、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等方法,通过源头控制和减量化处理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和扩散,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自然降雨或灌溉过程中,农田、草地、林地等农业生产区域中未有效利用的化肥、农药等随水流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化学品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影响,探讨相关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一)农业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以化学投入为主,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化学品虽然能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过量使用会对土壤、水体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排放的废水、粪便等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处理不当,这些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情况,如过度开垦、陡坡种植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一)对水资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降低水体自净能力。
(二)对土壤的破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面源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一)科学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施肥技术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研究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供肥能力,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推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二)农药减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农药减量技术是通过改进施药方式和优化农药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如推广精准施药技术、低毒低残留农药等,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针对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粪便等污染物,研究开发了多种治理技术。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径流等,已成为我国水体污染和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针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肥料和农药,如缓释肥、生物农药等,以降低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田径流等污染源,研究提出了多种治理技术,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田径流控制技术等,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污染类型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治理技术研究。
现有治理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障碍,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形成合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现有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探讨未来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业面源污染定义与分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土壤颗粒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渗漏、土壤侵蚀、农田扬尘以及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所引起的污染。
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性大、随机性强、不易监测等特点,因而难以控制和治理。
(1)化肥污染: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造成土壤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通过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而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随着降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生物技术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方面。
一、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生态工程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植被带等生态工程设施,利用植物吸收和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的过程。
生态工程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水稻田和芦苇等植物作为植被带,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生物技术治理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吸附、富集等处理的技术。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利用好生物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通过在农田中添加细菌剂,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繁殖,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达到减少化肥冲刷入水体的目的。
三、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土壤改良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适当施用有机肥、石灰等土壤改良材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四、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会导致较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土壤流失和污染的可能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设置排水沟、沟渠等设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土壤流失的风险。
五、农田环境监测技术农田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监测土壤、水体等环境参数,及时发现和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对农田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径流、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及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污染物种类繁多。
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多样,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这些污染物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2. 污染源分散。
农业耕作、畜禽饲养等活动广泛分布在农村各地,污染源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
3. 污染物具有渗漏性。
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易溶于水,具有一定的渗漏性,容易通过土壤渗漏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1. 水资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水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升高,引发水华爆发,严重影响水的利用价值。
2. 生态系统破坏。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植被过度生长,使水生动物失去生存空间,影响生态平衡。
3. 饮用水安全。
农业面源污染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到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于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1. 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助于有效控制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维护水体的清洁和安全。
2. 维护生态平衡。
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助于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维护水生态平衡,保护水中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保障饮用水安全。
通过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程度,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为人民生产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表现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物质的使用会导致面源污染,污染水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新安康。
另外,土壤侵蚀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导致土地沙漠化,生产力的下降。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水体被污染会影响水资源的供水,甚至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土壤侵蚀引起的沙漠化问题,不仅会影响土地的利用,还会加剧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重要性要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首先需要关注技术的研究。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养分管理、农药、化肥的减量化使用、水土保持措施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技术。
五、土壤肥力养分管理技术土壤肥力养分管理技术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等方式,可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减量化使用农药、化肥技术农药、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物质,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研究减量化使用农药、化肥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面源污染的排放,降低环境风险。
七、水土保持措施技术水土保持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减缓土壤沙漠化的发展速度。
通过植被恢复、地形修整等方式,可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八、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多种形式。
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及目标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养殖活动等导致的污染问题,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和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日益凸显。
科右中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域,也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严峻挑战。
科右中旗地处黄河流域,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也存在着农田化肥过量施用、农药残留过高、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也对周边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势在必行,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目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解决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本研究将对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控对策和目标。
【研究背景】所在环【2000字】。
1.2 研究目的科右中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探讨可行的防控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目标,为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民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分布和影响;2.分析农业活动对水质和土壤的影响,找出污染源和污染途径;3.探讨针对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包括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4.设定明确的防控目标,提出可行的防控策略;5.为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制定路线图,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开展本研究,旨在为科右中旗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经验和数据支持。
1.3 研究意义科右中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影响到农田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对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1.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溶解或固体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从而引起的水体污染。
这种污染不同于点源污染,其污染源分布广泛且不固定,具有随机性大、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我国农业源COD(化学需氧量)、TN(总氮)和TP (总磷)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19和27,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带来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危害。
研究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成因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过程导致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但过量或不合理的使用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若未被作物完全吸收,会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农药的使用则可能通过飘移、淋溶等方式进入环境,对非靶标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产生的粪便和尿液若未经妥善处理,会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进入水体,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农田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水流或风力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还会将携带有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土壤颗粒输送到水体中,加剧面源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藤蔓等废弃物若未经合理处理,如焚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随意堆放则可能通过雨水淋溶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机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
为了迅速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以便能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更好地治理。
本文就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机理进行一定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所面临的问题要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当前的污染问题。
根据目前的污染情况来看,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都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然而,这些污染物往往都是由于栽培、养殖、施肥等过程中的不科学操作所导致的。
“过猛氮”是很容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仅仅过高的氮素含量就能够影响土壤、水环境的质量,甚至会引起有害藻类的大量滋生。
此外,农药残留、畜禽粪便等问题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为了在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研发相关的技术,以期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1)基于微生物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法往往无法真正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
因此,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的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技术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一些好氧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绿色的处理方式,其优点在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任何损害。
(2)环境污染源治理中的生物修复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污染处理方式,生物修复技术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一种处理方式。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理论是,在自然微生物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微生物工程技术,使有害化合物在地下产生生物降解,实现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生物修复技术不仅可以修复地下水资源污染,还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修复,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对于传统的污染处理方式,生物修复技术的弊端较小,在目前的治理污染方面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0卷第6期2006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01.20No.6Dee.,2006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柴世伟1’2,裴晓梅3,张亚雷2,李建华2,赵建夭1’。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3.同济大学,上海200092)摘要:水环境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面源污染业已成为国际上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
从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于面源污染的控制,最佳管理措施(BMPS)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人工湿地、前置库、缓冲带、水陆交错带、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工程等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控制技术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42(2006)06—0192—04Researchon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andControllingTechnologyCHAIShi—weil~,PEIXiao—mei3,ZHANGYa—lei2,LIJian—hua2,ZHAOJian—ful’’(1.StateKeyLaboratoryofPollutionControlandResources,SchoolofEnvironmentalSc;enceand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2.KeyLaboratoryofYangtzeRiverWaterEnvironment,MinistryofEducation,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3.TongjiUnivers靠y,Shanghai200092)Abstract:Theponderanceofdiffusepollutioninwaterenvironmenthasbeenattentionedtogenerally,andthedif—fusepollutionwasalreadytheactivefieldfortheresearchontheproblemofwaterenvironmentintheworld.Thispaperstartedfromthecharacteristicsandtheoccuringmechanismsof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andanalyzedtheinterrelationbetween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andthewaterenvironment,discussedtheinfluenceof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onthewaterenvironment.The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isappliedbroadlyinthecontrollingofdiffusepollution.Andtheconstructedwetlands,primaryreservoirs,bufferandinterlacedstripbetweenwaterandland,sollandwaterconservationandagriculturaleco—engineeringarethemaintechnologiesforthecontrollingof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inresearchandapplyingrelatively.Keywords: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waterenvironment;controllingtechnology1引言水体环境污染源按照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或称非点污染源)两种。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点源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工业点源上,而没有认识到面源污染的严重性。
但是,在点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后,水体环境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因为除了点源污染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水体受到面源的污染(tg萍等,1999;Knapp,2005)。
目前,水环境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的关注(Anderson等,1995;尹澄清等,20023)。
面污染源一般来自农业、森林砍伐、矿业、建筑与城市等几个方面,其中对水体危害最大、程度最重的首推农业面污染源。
2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概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活动的加强,地表水体中氮的含量稳步上升。
Anderson等(1995)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每年大约有3450t的磷以动物饲料、化学肥料和人类消费品的形式输入到佛罗里达州的Okeechoee湖,其余300t是以降雨的形式进入Okeechoee湖。
据美国19qo年的调查评估报告称(蒋茂贵等,2001),美国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影响到50%~70%受污染或威胁的地面水体。
Kronvang等(1996)认为,营养物质的面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是丹麦水体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面源污染可以解释1993年河流水体中94%的赛污染负荷和52%的磷污染负荷;在1989~1993年间,由面源产生的农业区河流年平均氮污染负荷(中值为23.4kgN/hm2)是自然区河流年平均氮污染负荷(中值为2.2kgN/hm2)的10倍多,相对应的农业区河流年平均磷污染负荷(中值为0.29收稿日期:2006—08—30*通讯作者第6期柴世伟等: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193kgP/hm2)是自然区河流年平均氮污染负荷(中值为0.07kgP/hm2)的3.5倍多;同时,随着区域农业土地比例的增加,氮污染负荷和磷污染负荷还在增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研究表明(史志华等,2002),面源污染是汉江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孙皓等(2000)对连云港市部分农田地下4~7m深水质监测表明:N0。
一N超标率为87%,地下水中NO。
一N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曹秀玲(2003)的研究表明,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已上升为“三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3个高原湖泊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潘洁(2003)对丽水市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结果表明,农用化肥、农药及畜禽水产养殖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本市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比较严重。
近年来,我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和一库区(三峡库区)等重点水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2000年3种污染源对我国滇池水域污染的贡献率见表l。
3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分析3.1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耕作或者砍伐扰动土壤而引起,土壤类型、气候、管理措施和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污染负荷(珠江水资源管理办公室,1987)。
污染物来源于广泛使用的肥料和农药,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而造成水体污染。
降雨径流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是面源污染负荷产生的动力和输移条件的载体,下垫面地表污染物质类型及其积累数量是面源污染的物质基础(徐祖信,2003),这2个条件随时空差异具有显著的随机性,常使面源污染负荷变化范围超过几个数量级。
3.2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Lee,1979)定义非点源(面源)污染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因而加深了相应研究、治理和管理政策制定的难度。
总的来说,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发生时间的随机性、发生方式的间歇性、机理过程复杂性、排放途径及排放量的不确定性、污染负荷时空变异性和监测、模拟与控制困难性等特点。
4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环境4.1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体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尽管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识别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但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负荷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地表水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Sims等,1999)。
据美国、El本等发达国家报道(何萍等,1999),即使点源污染全面控制之后,但如果面源污染控制不好,水体仍无法达标。
在芬兰,,弋多数作物种植区域内的水体都表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地表径流中的总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与作物种植面积百分比呈明显的正相关(Sims等,1999)。
米玉华等(2000)认为,从近年来我国河北省山区72个水质水量控制站的地表水水质水量年内变化规律来看,由于这些河流在长达8~9个月的时间内处于无地表径流加入的状态,各种污染物在流域面上日积月累,待到雨季来临,流域产生暴雨洪水,雨水淋溶和径流输送使积存于流域面上的各种污染物随洪水从四面八方汇入河流、水库,使地表水体的水质明显变差。
计算结果还表明,洪水期间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主要来源于面污染源,面污染源输送量占其总输送量的99%以上,占全年污染物输送量的80%以上。
马立珊等(199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氮素污染负荷量随年降水量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
由此可见,面污染源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
4.2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体环境的影响一般认为,地下水相对而言不易受到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污染,污水人渗需经土层的过滤,因此地下水水质较好。
然而,当上覆土层和含水层中的污染物质积累到相当数量后,受滤污作用限制,随着地表水体的入渗,地下水水质也会受到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会持续发生。
米玉华等(2000)为研究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曾在石家庄山前滏西平原设立了一个地下水水质水量结合评价的试验区(面积873.7km2,水质井19眼,井网密度为46km2/眼),对受“96.8”暴雨影响前后的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发现,“96.8”暴雨发生后,试验区除承接该区的降雨外,还要承接来自山区的河道洪水,使地下水位特别是行洪河道沿岸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上194水土保持学报第20卷标率高达94.7%,足以证明面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不仅范围广,而且危害大。
5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对于面源污染的控制,目前普遍认为由美国环保署(USEPA)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值得采用的(Weightma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