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二版)第十三章劳动法及的劳动合同法67页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67
主编史际春绪论一、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一)经济与法的一般关系对经济的调整是法的首要任务,经济的法律调整与国家和法共始终。
经济的法律调整与国家相伴而生,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除经济法以外,其他众多的法律门类也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
经济法则是20世纪新兴的法部门,它是经济的社会化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国家政权普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等经济诸环节的产物。
经济法具有鲜明的国别性或民族性绪论(二)经济的法律调整的历史和逻辑经济法是现代社会化历史条件下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在古代、中世纪或没有公私融合观念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经济法¡±的。
经济的法律调整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的复杂体系,经济法则是整个体系、制度中一个小的体系、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经济的法律调整的现实框架和体系宪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在于: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体和政体、基本经济制度、财政体制及其基本原则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
行政法对经济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加以界定,确立实现行政目标的内外部程序制度,并对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救济。
绪论刑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比较特殊,各种具有经济内容的实体法律关系,包括经济法的法律关系,都可能由刑法规定其刑事责任,也即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
程序和诉讼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不仅在于消极地维护和实现实体权益,而且还促成或创生一些新型的权益。
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远大于个别法官和法院的主观能动作用。
直接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大体上包括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
民商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通过的诸多法律,构成了调整基础性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制度¡ª¡ª¡ª民事主体及其人格、作为交易起点和归宿的财产权、各种基本交易规范等,在对当事人自治、自发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同时,也为经济法等发挥作用和参与市场活动的国有及其主导的主体的一般经济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2013最新劳动合同法全文(修正案)2013最新劳动合同法全文(修正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市场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保险、劳动纪律等事项约定的书面合同。
第三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四条用工单位应当依法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记载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假期、劳动保险、劳动纪律、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等内容。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与约定劳动条件相符合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确保劳动者安全。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第七条劳动合同的订立,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第八条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自劳动者开始在用人单位工作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
第九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劳动合同期限。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的,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条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为续订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二条劳动合同终止前,一方当事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对方当事人;不提前通知的,应当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违约金。
第十三条劳动合同终止前,因不可归责于一方当事人的原因,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解决,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章劳动报酬第十四条劳动报酬应当以货币形式给予劳动者,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期支付劳动报酬。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定劳动者的工资标准。
第十六条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制度,不得有不合理的要求。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不得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对于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诉或者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