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15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并探讨它如何揭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为。
他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结构,更是一个主观的、由行动者构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又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
场域指的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每个实践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逻辑。
惯习是行动者个人的行为倾向,它由行动者在场域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构成,指导着行动者的行为和思考。
资本则是行动者在场域中竞争和比较的优势和劣势的源泉,它可以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形式。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行动构建的。
人们的日常行为、交流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结构。
其次,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行动。
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会鼓励某些类型的行动,而限制其他类型的行动。
因此,布迪厄的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为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不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时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对这个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的社会提供参考。
首先,布迪厄的理论提醒我们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
在传统社会学中,行动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被动承受者,而布迪厄的理论则强调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读《实践一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中,反思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和范畴,也是一个有效的实用技艺和武器。
它不仅使之与以前的社会学区别开来,而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性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出类拔萃的单一特征”。
在中国的古藉中,反思一词与反省、反躬的含义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诸已,如反躬自问。
在《礼记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这样的反思主要用于的修身养性。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广。
洛克曾经使用过反思概念,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作内省经验。
在黑格尔那里,反思更占据了其哲学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识,专指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即思想的自我运动。
到了近代,倡导反思性观念,提出“反思社会学”的学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现象学和阐释学的,有民族方法学或常人方法学的,还有其他“后现代”形式的。
但在反思的主体、反思的对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与布迪厄有着明显的差别。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私人”或“主我”)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归自身”,既把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第44页),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申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第48页)。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第44页)。
因为,每一个社会科学家不仅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即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的影响,而且为其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时,每都带有天生的唯智主义偏见,这种偏见一方面会使学者在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不自觉地将其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对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学究式的谬误”之中,对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事实中的、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经验研究的实际操作中的预设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和否定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揭示其理论框架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当代社会科学的贡献。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具有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深刻的现实洞见,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生平及学术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他的理论产生背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随后,本文将重点阐述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布迪厄理论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包括它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会问题,以及它如何推动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进行客观评价,探讨其理论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精髓,并引导读者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是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社会科学框架,它试图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动力。
布迪厄特别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他的理论旨在揭示这些不平等和权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构造、维持和再生产。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agents)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互动和交换。
这些行动者不仅仅是理性的决策者,而是受到他们的习惯、直觉、情感、以及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
社会实践因此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试图通过他们的行动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被他们的社会地位所限制。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field)和“习性”(habitus)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实践。
场域是一个由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构成的网络,它规定了行动者可能的行动范围和策略。
场域 、 惯习与实践活动的“ 双向模糊关系 ”— — —关于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 董晋骞要〕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是建立在超越传统实体思维 、 主张关系思维、 超越二分对立的传 统哲学观念、 树立客观化和生成性的实践观念的基础上的 。
他认为, 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惯习活动, 是在场 〔摘 域中才发生的。
实践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客观化的实践关系, 是与理论关系相对应的 。
实践活动具有两可性和模 而实践活动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 糊性的特征。
布迪厄立志要建构一门名副其实的关于人类实践的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布迪厄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
〔关键词〕布迪厄; 实践活动; 惯习; 场域; 历史客观化 〔作者简介〕董晋骞, 1959 年生, 哲学博士,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编审( 辽宁 沈阳 110036 ) 。
〔中图分类号〕B56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3) 04 - 0025 - 04一布迪厄认为, 实践活动是在场域中发生的。
按 照布迪厄的观念, 所谓场域( field) 是由附着于一些 资本权力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 。
关系群形成 系构成的。
首先, 场域是“关系群 ” 系列或系统, 这些系统的关系既是客观化了的, 也 是历史发展而来的, 他们存在于社会空间的各种位 而制约这些关系的则是权力 ( 政治权力、 置之间, 经济权力 ) 或资本 ( 社会 资 本、 经 济 资 本、 文化资 本) 。
因此,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同于梅洛 · 庞蒂 “场” , 前者是一个专业学术概念, 后者只是 所说的 单纯指橄榄球场。
布迪厄的场域及其社会空间实 际上是与传统哲学所说的社会概念相对抗的概念 : 布迪厄不认为社会像传统理论和一般马克思主义 理论所武断的那样: 社会是各种系统和各方面功能 围绕核心所构成的总体, 整个社会有一个总体逻辑 和总体规划。
学术研究中的布迪厄实践理论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布迪厄实践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布迪厄实践理论是一种关注社会实践的哲学框架,强调实践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的动机和情境因素在决定实践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并阐述如何将其应用于学术研究中。
一、引言学术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然而,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往往侧重于对客观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而忽视了实践的动态性和情境性。
布迪厄实践理论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强调实践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的动机和情境因素在决定实践中的作用。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1.实践的内在逻辑:布迪厄认为,实践是由行动者的动机、能力、知识和经验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内在逻辑。
这种逻辑决定了实践的性质、方向和结果。
2.行动者的动机:行动者的动机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因素。
行动者的动机可以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权力的渴望、对认同的追求等。
这些动机会影响行动者的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
3.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是指影响实践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因素。
情境因素可以影响行动者的动机和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实践的结果。
三、布迪厄实践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1.深入理解实践:在学术研究中,应深入了解所研究的实践,包括实践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的动机和情境因素。
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关注行动者:在学术研究中,应关注行动者的动机和经验,理解他们的信念、价值观、能力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
通过与行动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主观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实践的性质和结果。
3.重视情境因素:在学术研究中,应重视情境因素对实践的影响。
通过对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理解它们如何影响行动者的动机和行为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情境下的实践,发现情境因素对实践结果的影响规律。
第二节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如果非要推选出一位实践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布迪厄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人选。
他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地阐述实践理论思想的学者。
他专门用于论述实践理论的几本专著(《实践理论大纲》、《实践的逻辑》、《实践感》)已经、或即将成为任何想要写作实践理论方面的文章、或要采用实践理论视角来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须参考的经典文献。
下面就开始对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思想做一个简要地介绍。
一、生平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1930年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一个乡村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所以他的家庭应该属于中产阶级的中下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他就读于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Paris),在校期间,他表现出极强的独立精神,在斯大林主义盛行期间,他和德里达等人一起组织了保卫自由委员会,但对极左的专制主义。
与此同时,他认真细致地阅读了马克思的大量著作,尤其喜欢马克思早年的思想,特别是《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临近毕业时,他拒绝提交学位论文,以此显示他对学校僵化的独裁管理体制以及平庸的教学质量之不满。
尽管如此,他还是获得了学位,于1954年毕业,比福柯(Michel Foucault)晚三年,早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一年。
毕业之后,布迪厄在外省的一所中学里教了一年多的书。
1956年应征入伍,随着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服役两年。
在此期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后以《阿尔及利亚社会学》为题发表。
该书反应了阿尔及利亚人在战争期间的灾难遭遇,全面详细地记录了阿尔及利亚人的日常生活状况,是一本生动翔实的民族志著作。
役满之后,他又在阿尔及利亚呆了两年,继续他对阿尔及利亚人的研究。
尽管布迪厄本人对这本书不是很重视,认为它不过是“一个外行人开展的蹩脚实验”,但后人却认为,该书表达的观点已经预示了布迪厄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歧。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民族学理论与方法院、所、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或专业领域民族学研究方向区域民族文化问题研究级别一年级学年第一学年学期第一学期姓名郭筱磊学号112010313001290类别②全日制硕士(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2年04月28日研究生院(筹)制课程类别①必修课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题号得分教师评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任课教师签名: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读布迪厄《实践感》浅谈“实践、习性与实践逻辑”郭筱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400715)(一)、实践与社会行动布迪厄从来没有对“实践”这个词作出清楚明确的界定,他甚至说,“谈论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从反面谈论它”,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实践的内涵太丰富了,而且我认为他在文章中表述实践的有关语言太武断、太简略了,其中所蕴含的二元对立太深重了,因此几乎不可以用肯定的语言去描述实践。
相比与行动理论而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践的复杂性。
实践是现实生活的活动流,是现实的与活生生的,是前认识的,因此不能够用简单而独断的理论逻辑去规范它或者描述它。
布迪厄反对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反对理性行动理论与常人方法学等等学说所表现出的关于人类行动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就是基于这种对实践的理解:“日常实践活动是自主的和非主观的,是有所意指而不表意意图,故适合于一种同样是自动的和非自住的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客观意图的再现丝毫不需要‘重新激活’行为人的‘生活’意图,也丝毫不需要备受现象学家和所有持‘参与者’历史观或社会学者重视的‘向他人的意向转移’,同样不需要对他人的意图进行默示的或明言的讯问。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生产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本文旨在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进行研究,以期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概述布迪厄实践理论强调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关系性和实践性。
在知识生产的领域中,布迪厄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这一理论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特性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等特性。
实践性是指知识生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境性是指知识生产受特定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性则强调知识生产中的主体间互动和社会网络的作用。
四、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分析(一)主体性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布迪厄实践理论强调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在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都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应用者,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企业则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关系性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中的体现关系性是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中,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校企关系等都对知识生产产生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知识的传递;而校企关系的紧密程度则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效果。
(三)实践性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中的体现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核心特性。
在布迪厄实践理论框架下,职业教育知识生产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实践中,学生需要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