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综述[作者:罗长远 曾繁华]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8
一、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阶段论传统社会阶段。
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
准备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起飞阶段。
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
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
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走向成熟阶段。
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
大众消费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
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会计104 09581116蔺志刚[摘要]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
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线索和时间先后,我们把经济增长理论大致划分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两个阶段。
其中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重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本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再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决策如何控制生产要素的积累,即分析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理论,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由何种动力推动的理论。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早期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自由,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作了许多分析。
1.1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1776)认为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
在这两种增长途径中,斯密更强调劳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同时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同时斯密论证了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国外贸易增进消费者的利益。
1.2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马尔萨斯(1798)主要分析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增长的人口是一国幸福和繁荣的表现或结果;增长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
此外,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存在极限的观点对我们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同样很有启发。
1.3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李嘉图(1817)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是围绕收入分配展开的,他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会在收益递减的作用下停止。
1.4穆勒的经济增长理论穆勒(1848)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生产的规律和分配的规律;同时把生产要素概括为四种: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自然资源。
中国经济增长:主流和虚热一、主流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现象实质上是真实的二、虚热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现象实质上是虚假的三、主流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在于内部资本、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创新四、虚热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于房地产泡沫、过度投资和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五、主流观点:中国经济增长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主流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现象实质上是真实的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非常快速。
事实上,中国的12%的年度GDP增长率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
这种增长速度比其他大部分国家都要更快,而且通过科技与资本密集型的模式来实现,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地取得了进步。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稳定,而且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这是由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对外开放和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方案。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6.7%,这显示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普遍趋势。
其次,中国的经济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资本、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创新。
内部资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解决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则在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而技术创新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虽然最近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这些影响是短暂的,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大势。
二、虚热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现象实质上是虚假的在过去几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非常快速。
虽然这种现象看起来是真实的,但却是虚假的。
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整体呈现出一种恶化的趋势,增长速度快贡献大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经济瓶颈的掩盖,而非经济建设的真正发展。
首先,数据中的经济增长是人造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由政府连续出现的扩大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的大幅增加驱动。
对GDP进行改革和统计的方式也是不完全准确的。
科技经济市场1引言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
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
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
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
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与前景分析
曾繁华;罗长远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源于要素的不断积累和优化配置,而制度的持续调整与完善则强化了这一过程,同时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及政府角色的转换也有效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另外,学者们还从不同
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均
持乐观的态度.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曾繁华;罗长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2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 [J],
2.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投资驱动因素 [J], 蓝裕平
3.中国经济增长动因的索洛模型拟合分析 [J], 卞金钟
4.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J], 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何建武
5.人力资本、R&D、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J], 古耀杰;任艳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综述[作者:罗长远曾繁华]【内容提要】本文对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文献可分两类:一类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机理以及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和实现这些潜力所需解决的问题。
人们大致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来源于要素的充分供给和合理配置,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落实,技术进步及不断学习。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赖于以上诸因素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相互协调。
另一类文献主要涉及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关键词】要素/制度/技术/干中学第一部分探索增长的源泉、机理,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以及实现这种潜力所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根据不同的分析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作出预测。
增长的源泉、机理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人们大致认为这些年来经济增长来源于要素的充分供给及合理配置,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落实,技术进步及不断的学习。
所不同的是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分别展开。
(一)在这一部分,分别讨论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fdi和企业家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这些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1)要素配置的市场化。
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效果如何取决于要素的配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功能。
张明海(2002)利用我国1952—1999年的分省数据,实证表明改革提高了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表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根据ces生产函数增长模型,较高的要素替代弹性导致较高的增长率和gdp水平,因此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
(2)劳动是经济增长中最原始的要素。
蔡fǎng@①等(1999)实证分析了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在1982—1997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因此通过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中国仍有机会享有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分析摘要: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近30年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近30年的较快增长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增长因素的持续加强呈正相关,也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有关。
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的下降以及结构转型、技术贡献率相关,但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正常结果,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未来,中国经济将会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下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波动;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新常态1.引言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1]。
中国在过去的近30年保持了增速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近几年增速开始下滑。
这些现象与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关,也与中国自身特殊的国情息息相关[2-6]。
在下面,将逐步分析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和模型的特点,并根据相应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分析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以及最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并给出展望。
2.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的原因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可以分别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增长核算方程的因素理论来加以分析原因。
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在于总量资本增长、总量劳动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范围持续扩大,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占有逐步重要的作用直到开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外开放扩大了利用外资和台资、港资的资本,经济体制和结构上改革,建立和发展了金融体系,银行体系不断成长,证券市场确立和成长,货币投放不断增加,居民储蓄维持高位,这些都增加了总量资本,也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和从三大产业的不断增长以及动力转换提供了存量资本和动力[6-9]。
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看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
经济增长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是指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积累,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技术进步则是指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增长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经济增长能够增加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最后,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是经济波动的一种变化形态。
它是由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所导致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普遍性。
经济周期的主要波动方式包括景气期、繁荣期、萧条期和底部反弹期。
景气期是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经济活动处于高峰,各个行业都处于高产、高增长的状态。
繁荣期是景气期的顶峰,更多的企业开始投资和扩张,生产的商品也相应地增多了。
萧条期是景气期的下降期,生产和销售出现滞涨,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底部反弹期则是在衰退周期的最低点出现的回升阶段,标志着经济周期的结束,新一轮的景气期开始了。
经济周期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景气和繁荣期,企业的投资活动热情高涨,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也会推动经济发展;而在萧条期经济活动反而减缓,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企业普遍陷入困境。
经济运行的综合分析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经济增长虽然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如果增长过快,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而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例如在经济萧条期间,人们普遍缩减开支,企业也降低了投资和扩张,这都会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
因此,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政府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中,采取合适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综述[作者:罗长远曾繁华]【内容提要】本文对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文献可分两类:一类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机理以及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和实现这些潜力所需解决的问题。
人们大致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来源于要素的充分供给和合理配置,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落实,技术进步及不断学习。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赖于以上诸因素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相互协调。
另一类文献主要涉及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关键词】要素/制度/技术/干中学第一部分探索增长的源泉、机理,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以及实现这种潜力所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根据不同的分析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作出预测。
增长的源泉、机理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人们大致认为这些年来经济增长来源于要素的充分供给及合理配置,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落实,技术进步及不断的学习。
所不同的是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分别展开。
(一在这一部分,分别讨论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fdi和企业家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这些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1要素配置的市场化。
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效果如何取决于要素的配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功能。
张明海(2002利用我国1952—1999年的分省数据,实证表明改革提高了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表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根据ces生产函数增长模型,较高的要素替代弹性导致较高的增长率和gdp 水平,因此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
(2劳动是经济增长中最原始的要素。
蔡fǎng@①等(1999实证分析了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在1982—1997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因此通过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中国仍有机会享有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
刘强(2001利用1981—1998年间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近年来形成的劳动力大规模的区际迁移,是社会经济系统对区际差距做出的反应,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这一现象的一种解决办法。
(3物质资本积累。
武剑(1999采用动态递推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形成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对总产出的推动作用超过其他要素的总和,达到56.3%。
在未来10—20年中,资本贡献度将超过60%,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他同时认为“储蓄膨胀”和“投资压抑”是导致资金缺口的直接原因,在实际利率的“放大机制”作用下,资金负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经济持续滑坡,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是促进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
张军(2002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模式,发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发散变动模式,其施放的信息是中国资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变动是不太敏感的,这反映出政府的力量在资本形成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意味着“资本深化”的加速可能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4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蔡fǎng@①等(1999认为,虽然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大于人力资本和生产率的贡献,但从弹性系数来看,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有巨大的潜力,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占gnp的比重,1996年只占2.44%,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教育投入的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改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泉。
江小薇(2002认为我国要防止陷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贫困陷阱之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总量拉动增长转向提高生产素质推动的增长,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应,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5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江小涓(2002实证分析发现外商独资企业以1/10的资产,创造出1/5的增值税,1/4的产量和销售收入以及1/3的利润。
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工业的持续增长,而且提高了资金利用的效率,改善了资产形成的质量。
王成岐等(2002运用计量模型发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fdi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国内外企业之间竞争越激烈,越有助于fdi 发挥其作用。
陈浪南(2002研究发现fdi的存量增长率与gnp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逐年增加。
(6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schumpeter(1934认为,企业家的行为以“创新”作为特有的目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groves等(1995认为通过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引入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促进了中国经理人市场的形成,绩效差的企业更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去聘任新的经理,经理可能因绩效不佳而被解雇,改革使得经理人的薪酬更多地与利润而不是销售额相联系,经理人市场的形成及成功运作使得企业家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庄子银(2003发展了一个内生化企业家活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从事模仿活动的企业家是南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拥有较多企业家的经济比那些拥有较少企业家的经济有更高的增长率,一国影响企业家数量以及企业家活动范围的政策和相关的制度环境都会最终影响一国的增长率。
(二north(1981认为技术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是增长本身。
经济增长来源于合理的产权结构及其产生的激励。
在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制度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因素,研究范围涉及到改革、产权和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制度改革和创新以及社会基础结构改善等多个方面。
(1改革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改革模式和路径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qian等(1998认为中国改革的特征之一是财政权力的下放,伴随这一过程,地方政府拥有了配置资源的一定权力并可获得一定的收益,于是地方政府为吸引资本的流入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基础设施建设过多,而其他公共品供给偏低,偏低的其他公共品供给提高了政府补贴国有企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在财政分权和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情况下,政府对无效率的企业补贴的减少,从一个侧面提高了资金利用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哈勒根和张军(1999发展了一个简单的博弈论框架模型,回归结果支持改革速度内生的假设,并且表明具有较好的初始条件与改革派政府的国家中经济改革速度相对更迅速一些,改革的初始条件和改革速度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改革速度的上升对经济增长率的正面作用相当大。
qian等(1999利用组织原理来解释中国与东欧在改革策略上的差异,认为中国属于m型的中央计划组织框架,而东欧则属于u型,m型较之于u型有信息优势,在不确定性较大导致较高的成本的情况下,m型适宜于渐进式改革,相反u型适宜于“大爆炸”式的改革,中国合适的改革路径选择导致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law等(2000发展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中国的双轨制改革,认为双轨中计划轨通过保证计划的实施可以确保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也即是最小化改革的阻力,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轨,通过帕累托改进逐步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中国走的是一条没有受损者的改革之路,正是这样,中国这些年才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王小鲁(2000a认为改革期间储蓄提高以及外资投入大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加速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变革带来的大规模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今后20年中国要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必须进行深层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2产权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刘小玄(2003利用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检验了中国转轨经济中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于产业绩效的影响,发现竞争市场与较低的国有产权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绩效,竞争市场与较高的国有产权结构的不相容性则产生了不良的绩效结果,而高度的国有产权结构和垄断市场的结合,则会具有国有结构的负效应和较高垄断利润的综合效果。
这些年伴随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匹配程度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国有企业的战略收缩使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民营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的规模与国外相差甚远,这不利于民营经济的成长,也不利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提升。
卢现祥(2003认为中国家庭产权安排的主要特点是遗产均分制,这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是不同的,这种模式不利于资本积累,也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组织和管理,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核心家庭的交替沉浮,对陌生人普遍存在的不信任以及继承平分家产的风俗,使民营企业难以积累庞大的财富,阻碍了企业大规模发展。
(3金融制度改革及创新。
周立等(2002以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稳定快速的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另外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开放金融业可有效提高金融发展质量。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及不同的金融中介在企业融资中相应的比较优势。
林毅夫等(2002通过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存在一个市场型的金融结构,或存在一个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时,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增长。
李广众(2002对银行、股票市场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说明银行与股票市场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促进投资规模的上升,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不强,表明中国金融体系在实现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发挥基本职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陈华(2003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总体态势良好,但经济增长矛盾重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融资主体缺位,投融资体制扭曲,造成投融资效益低下。
张宗新(2002认为必须对现行融资制度进行创新,以此提供持续的资本供应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双轮驱动效应方面,即实现资本的有效动员,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资本支持和优化资本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作为融资渠道的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究竟如何,学者之间分歧颇大。
有人认为资本市场有利于刺激消费增长、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和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谭雅铃, 1999,刘建江,刘怀德,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