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之三
- 格式:ppt
- 大小:13.40 MB
- 文档页数:38
主要历史节点南洋初创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定名曰“南洋公学”。
1897年1月26日(光绪22年12月24日),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正式批准。
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
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开办工科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老校长增设铁路专科(后更名为土木科)、电机专科(后更名为电气机械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为主的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学校长。
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英文名字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
1922年6月,交通大学奉令改设两校。
上海——校名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校名曰“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均直辖于本部。
其北京学校各科,分别编入沪、唐两校。
1927年3月,本校开始第三次改组,交通部属的三所学校,上海的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称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为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
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
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
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
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
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
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
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
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
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
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
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
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
中院大厅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铜像。
何嗣焜先生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的筹建者。
何嗣焜担任校长四年,开创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师范班开学之日也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的来历;开创中国近代大学管理章程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中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之先河,使公学初具规模,为南洋公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院三楼原作过教师、学生宿舍。
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
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
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
带你走进这些高校的“前世今生”——轨道交通行业相关院校介绍●嘉鱼(整理)院校属性:“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办学历史: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
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
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
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
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
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院校简介: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
院校属性:“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办学历史: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
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
学校先后经历了两次院系调整,一大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系组调整支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
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
院校简介:西南交通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
2017考研择校:历史悠久的王牌院校简介和院校发展概况——上海交通大学一、院校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创办于1896年、以南洋公学为前身的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一个世纪以来,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科学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校友有江泽民,以及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邹韬奋、茅以升、蔡锷、黄炎培、邵力子、王安等。
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的校友有200多名。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较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交通大学在解放前已成为一所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大学。
建国以来,虽然经过了50年代的“院系调整”和“西迁”等重大变动,上海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寸心不移。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使古老学府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经过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已成为一所以坚实的理科为基础,强大的工科为主干,管、农、文、法等学科具有特色,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全国重点大学。
通信与电子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控制、复合材料、金属塑性加工等若干个学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技术、系统工程等一批新兴学科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
学校建有研究生院。
现设有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学、生命科学技术、人文、化学化工、管理、国际与公共事务、外国语、农业与生物、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医学、法学、媒体与设计、微电子、信息安全工程、软件等20个学院,塑性成形工程,体育等2个直属系,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4个非专业分类学院。
西南交大的历史和校训坐落于锦绣天府的西南交通大学,其前身是肇始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校名英译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
铁路学堂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产物,正如学堂创始人吴调卿在其呈文中所言:“铁路自创办以来,先开平,后津榆,垂十余年,通商便民已著成效……惟是各工程师皆借资泰西各国,舍己求人,恐非久计”[1]。
中国铁路事业要自力更生,就必须培养自己的铁路工程人才。
建校伊始,学校并无明确之校训。
不过作为近代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其立学宗旨和管理制度却是十分明确的。
就立学宗旨而言,是要培养国家亟需的铁路工程师。
学堂采用欧美工科办学模式,除中文课外,完全用英语讲授,且考试极其严格。
《铁路学堂章程》规定:“每月由总工程师酌派洋工程师一名至学堂就近考察一次;每年4、9月由总工程师小考二次;每年2月由总局禀请派熟谙西学委员会同考核一次。
”[2]学校依据学生成绩,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
1907年、1910年学校先后制定、颁布《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章程》及《唐山路矿学堂的缘起、组织和设学总纲》(由于列强入侵,山海关学堂办学中辍,后于唐山复校——作者注),《章程》和《总纲》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即“养成高等工业人才将来致用,振兴中国路工、机器、电学为宗旨”[3],对教员、学生均提出了严格要求,比如教师对“学生请业及质疑问难,按照所问各节详细剖释,务使领悟,不得厌烦”,“学生在讲堂受课时有干犯规则者,当加指斥”[4]等,由此奠定了学校“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严谨之风,唐校学子开始在铁路工程界崭露头角。
1912年粤汉铁路招收工程练习生,全国各地500多人报名应考,在发榜录取的28人中,唐校23名应试者全部被录取。
1921年,根据《交通大学大纲》规定,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我校前身)与上海、北京学校合组为交通大学,叶恭绰出任校长,叶恭绰校长在致辞中提到:“修学当以三事为准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独力(或‘力’当为‘立’字——引者注)境界;第二,人类生存世界,贵有贡献,必能尽力致用,方不负一生岁月;第三,学术独立,斯不难应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迄今已经有125年的历史了。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上海交大的校史。
1. 建校初期(1896-1905年)1896年4月,上海邮传局设立读书馆,租用南市连新馆。
当时邮传局的刘大任借半年假期,到教会学堂学文和画画,并从教会学堂的校长王怀庆处得知有一组英国师生到上海来访问,并计划进行演讲和学习交流。
于是,刘大任邀请这些师生到邮传局的读书馆与上海滩的文化人士交流,为开创“学术传习所”的奠基石打下了第一块砖。
1897年,一批欧美留学生来到上海传习所,传习所在校内开办了语文、数学、机械制图、物理、化学、气象、并举行运动会和报告会。
这标志着传习所进入创立初期。
1904年,传习所以“恢复咨议局”的名义向教育总局提出将传习所提升为学校的申请,经迁就和让步之后,传习所的申请最终得以批准。
2. 新式大学的形成(1905-1920年)1905年,是传习所的转型之年。
传习所校长袁复礼先生在教育园地杂志上发表了《学衡论》。
文章呼吁“不拘一格,上下求索”,倡导科学精神并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篇文章对传习所的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传习所开始逐步被吸纳进入现代大学的行列。
1913年,传习所改制为上海高级工艺学校,并于翌年起开设矿冶、电机、纺织、航空、航海等专业,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
高工校名下的各专业都吸收了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积极推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并在此期间建立了自己的标志性教学楼——钟楼。
高工校名下的专业供职于中国的工业、交通和航空部门,培养出了的一大批专业人才。
3. 大学的独立与恢复(1920-1949年)1921年,上海高工校为与外国高等学府的友好交流获得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位,正式成立了“美国之友会”(即交通大学美国校友会的前身)。
同年,地方战争和列强的干涉导致环境的恶劣,上海高工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压力。
校方和师生们决定将其合并入天津南开大学,这使得上海高工校资源受到了严峻的削弱。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
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始终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拥有一支博学多闻、敬业爱校、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的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名。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教授、副教授1000余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
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办学特色,拓宽发展平台,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五大强校战略”,积极推进“八大工程”,在取得抗震救灾工作全面胜利的同时,以“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申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论证、“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准建设为标志,学校成功挺进“特色985”高校行列,实现了办学层次的重大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抢抓机遇适时成立了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京津和京沪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担当重任、“211工程”三期建设也成功启动等等。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
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立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人金士宣,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
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
2000年4月,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总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76.7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全面推行“一卡通〞使用。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另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和在职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形成了特色突出与优势鲜明的学科体系。
百余年来,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学校成为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开展、信息、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开展以及铁路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重大技术与政策问题的重要基地。
学校正在全力建设以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协调开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面对新形势,学校提出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会聚学科团队,构筑学科基地等措施,瞄准国家需求和学科开展前沿,依托所效劳的行业优势或区域经济建设强势学科,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使优势学科开展壮大,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新兴学科异峰突起。
西安交通大学对专业的严谨,人文理工都—样1. 引言1.1 西安交通大学的悠久历史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896年创建的大清宫廷工艺司机械馆堂,后来演变为西安公立交通大学,再到现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这一百余年间,学校经历了沧桑巨变,不断发展壮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安交通大学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使命,例如上世纪初中国工程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铁路、邮电等工科专业的高校之一,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着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潮流。
西安交通大学的悠久历史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演变,也彰显了学校的坚韧与坚守。
随着时代的推移,学校不断拓展自身的办学领域,保持着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1.2 专业设置的多样性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工程、理科专业,还包括了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是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这种多样性不仅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开放和包容性。
在这里,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种多元化的专业设置,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2. 正文2.1 严谨的专业教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教学以严谨著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团队在专业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教学以课程设置丰富多样而著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和专业方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