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40.51 KB
- 文档页数:5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开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根底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法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开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谬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制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法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制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制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观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门⼈⽂学科,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必定以⼈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崇⾼是美的⼀种范畴,⼜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量和精神⼒量,雄伟的⽓势,给⼈以⼼灵的震撼,进⽽受到强烈的⿎舞和激越,引起⼈们产⽣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提升和扩⼤⼈的精神境界。
(有让⼈惊喜或惊奇的⼒量) 3、优美:优美是⼀种美的范畴,⼜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种⼩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桥流⽔、风和⽇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 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发笑。
斯宾塞进⽽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
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引⼈惊喜的状况。
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引⼈发笑的状况。
此说有⼀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乘讹来囊括⼀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悲痛。
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把它分成⼆种) 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 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
3)美的东西即是漫⽆边际的,但是往往⼜⾃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法成为某种“东西”,⽆所不在,⼜⽆处存在。
美虽然具有⼀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理解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理解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有,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有。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n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有状态。
n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存有方式和存有状态。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n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
所以,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n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咱得搞清楚美学这门学科到底研究啥呀。
美学主要研究美、美感和艺术。
美呢,就是那种能让咱心里觉得愉悦、舒服的东西,比如说大自然的美景,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那叫一个美啊;还有艺术作品里展现出来的美,像一幅精美的画作、一首动听的歌曲。
美感就是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啦。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可能都不太一样,有人觉得古典音乐美,有人觉得流行音乐美,这就是因为大家的美感不同。
艺术嘛,那更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像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这些艺术形式,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创作手法来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咱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美。
美学这东西可不是突然就有的哦。
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很多思想家对美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美是理念的体现。
啥是理念呢?简单说就是一种抽象的、永恒的存在。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中的美都是对理念世界中美得模仿。
到了近代,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像德国的鲍姆嘉通,他可是美学学科的创始人呢,他给美学下了定义,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再后来,美学的发展就越来越多元化啦。
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
比如说有强调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美学的,也有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美感形成的。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啊,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着迷的事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就是说美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不管咱看不看它,它都在那儿美着。
比如说一朵花,它的颜色、形状这些客观的特征就决定了它是美的。
还有一种观点觉得美是主观的,也就是说美是咱人的主观感受。
同样一朵花,有人觉得美,有人可能就觉得一般般,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样。
另外呢,也有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就是说事物本身有一些美的因素,但是还得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一幅画,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赋予了它一些美的元素,但是咱欣赏这幅画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等去感受它的美。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美育的目的重点解析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2.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答:①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3.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美学自考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一)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2)初级审美意识:不自觉地感性直观认识。
(如生产工具的实用→美型→审美意识开始确立)(3)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更广泛的涵盖面。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 [1] 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 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1/ 126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1---------------------------------------------------------------最新资料推荐------------------------------------------------------ (3)柏拉图:开启了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 与“美本身” 两个概念。
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真正的美是理念。
(4)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750年德国灵性主义者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财政是宣告成立鲍姆嘉登被誉为“ 美学之父” ,用“ 埃斯特惕卡” 来命名这门学科,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在德文中的意思是“ 感性学” 的意思。
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不仅与哲学认识论密切相关,而且也和诸多其他人文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哲学韦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苏格拉底,伯拉图,孔子等人都强调了美与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格拉底提出了“ 美与善相统一” 的观点孔子也提出了“ 里仁为美” 的重要观点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研究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因为美学事一门人文学科,所以美学与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连,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以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上,山川河流出现与会华中的时间在周秦以后。
在魏晋时代,画家们开始创作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山水画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莫克利特说“ 只有天赋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 并强调“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柏拉图也认为“ 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诞生於 1750年, 而语言文字的产生, 则为审美意识向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美学的发展经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怎样产生的:(1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部开的(2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 并按照“ 美的规律” 创造物体, 并在自己的创造物种直观自身, 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产生了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是:(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包含了大量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描写, 并初步提出了一些美学观点, 使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极其重要的宝库先秦以后,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汉王充的《论衡》 , 南朝梁时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的《书谱》等著作中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提出了“ 没事和谐与比例” 的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值得我们之一的事故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英国经验派和德国理性派那里,西方美学思想或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学作为独立的专门学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应当由专门的美学著作(2应当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折,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试验美学,以普斯等人为代表的“ 移情说” 美学,以法国但那位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了一种所谓:由上而下的行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方法。
《美学》课堂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自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两千几百年、包括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美学250多年以来,人们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与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柏拉图一苏格拉底的名义与希庇阿斯对话论著,苏格拉底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希庇阿斯的回答确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虽然也是研究美的本质,但是只是指艺术美,在他看来,自然美缺少精神性,因而不是美学研究的对像。
受黑格尔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一百多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是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观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二是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主要偏重于主观方面,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样产生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观点重点放在审美的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放在审美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则把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
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基本上也是持这种观点。
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比如审美地欣赏一幅静物写生画,就不会对画上的香蕉、苹果等产生食欲,否则就是从审美关系回到实用关系中,审美的超越性就丧失了。
换而言之,一旦进入审美的关系体系中,其他种种实用关系就退居次要,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我们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审美研究对象的看法,那就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活动。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不雅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本身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本身的创造物中直不雅自身,看到了本身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不雅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安好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不雅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不雅。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示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不雅、品、悟:不雅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不雅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按照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2020 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二重点解析1.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1) 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 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 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 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2. 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1) 审美经验主要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 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 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3. 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 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 有限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4)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4. 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1) 游戏说。
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
席勒认为,游戏不但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有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实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2) 动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指人们通过感悟美的方式,对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进行欣赏、赏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审美活动的定义、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美活动的定义审美活动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进行观察、感受、思考和评价的过程。
它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人类对美的主体体验和表达的方式之一。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通过感官、理性和情感的综合作用,建构起与美有关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审美活动的内容1. 感知与观察:审美活动首先包括对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的感知与观察。
人们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与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进行接触,获取感知的初始印象和观察的细节特征。
2. 情感与体验:审美活动还包括情感与体验的过程。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时,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美的愉悦、惊叹、震撼等。
这种情感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3. 评价与判断:审美活动涉及对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的评价与判断。
人们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比较,对作品进行评判,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判断。
三、审美活动的意义1.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活动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与感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欣赏杰作、赏析艺术和感悟自然,人们可以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
2. 促进人与艺术的互动:审美活动是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和评价,人们不仅能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还能够从中获得思想和情感的启迪,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艺术的发展。
3. 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审美活动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通过不断进行审美活动,人们可以提高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培养对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美。
4. 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审美活动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体验,审美活动与社会的文化建设和艺术创作相互交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动力。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一, 知识点1,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记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 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 情, 意三个方面。
3,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与哲学相识论(为美学供应基本理论框架, 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 联系亲密的其他学科: 哲学, 文艺学, 心理学, 伦理学。
4,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见。
5, 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观赏美, 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须要。
6, 哲学探讨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 探讨人如何相识客观世界, 探讨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探讨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探讨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探讨人类的伦理现象。
7, 美学的发展经验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独立的美学学科。
8, 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需具备二个条件: 有特地的著作;有独立的探讨对象和范围。
9,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索。
10, 审美意识的形成, 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 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 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 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 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 康德, 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 1871年, 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试验美学, 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 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试验, 实证主义的探讨方法, 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讲义一、概述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现象的学科,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以及理解艺术创作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美学被视为通识课程之一,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1、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美、美感和艺术现象。
其中,美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满足和振奋的客观存在;美感则是指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艺术现象则包括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欣赏活动等。
2、美的形态美学研究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自然美是指自然景观的美,如山川、河流、森林等;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美,如文化、教育、科技等;艺术美则是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美。
3、美的创造与评价美学研究美的创造和评价。
美的创造包括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艺术风格等;美的评价则包括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和批评等。
4、美的应用美学研究美的应用,即如何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如何运用美学原理进行环境设计、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等。
三、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概念:首先需要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美感、艺术现象等。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或相关书籍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了解美学思想史: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美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可以阅读相关著作或学术论文来了解更多信息。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美学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应用。
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多角度思考:美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可以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深入探讨美学问题。
5、积极参与讨论:参加学术讨论会或与同学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四、考试方法与技巧1、熟悉题型和考试时间:在考试前要熟悉各种题型和考试时间分配,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理解关系,而是情感
体验关系,因为,在理解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
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
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有,而不是审
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有。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
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
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n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
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有状态。
n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
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
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存有方式和存有状态。
审美
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
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
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n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
所以,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n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
审美活动能够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重点解析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美学理应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
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
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
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
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
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4.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
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
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
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
论体系。
5.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有论?
答:①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有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
的存有与世界的存有、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
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个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有论的根基;②美
学以实践存有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
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马克
思是在实践论与存有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
人的存有
是社会性存有,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
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
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有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
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动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有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
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
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
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
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因为人的生
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
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
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协助
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
没有审美,
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
异化。
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
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
而
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正因为人的生存和
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
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
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需
要在实践中持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审美活动扎根于人
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8.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
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
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水准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
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
一般的人生境界,它能够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
也能够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
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有论的意义上才
是相通的。
9.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
对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因为审美活动是人类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
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
要主体在观点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
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
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
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但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
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实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所以,
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10.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
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