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哲学科学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以及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 唯心主义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世界是由意识或思维构成的。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优先性,而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流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观、笛卡尔的主体观等。
3.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次级地位,认为物质存在的先于和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也有不同的流派,如唯物辩证法等。
4.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强调意识和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但又能主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推动物质的发展。
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客观真理原理:客观真理原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不依赖于主观主义的意识。
真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得到的,是能够被验证和证明的。
这一原理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6. 主观相对性原理:主观相对性原理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
人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认识。
这一原理在哲学和文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要求对不同主观观点进行尊重和理解。
7. 价值相对性原理:价值相对性原理认为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主体而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个体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能不同。
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冲突中保持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8.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原理:这一原理认为社会是处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科学哲学常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科学哲学常识。
你说这科学哲学,就像生活里的一把神奇钥匙,能打开好多扇神秘的大门呢!你看啊,科学就像是一场超级大冒险,科学家们就是勇敢的探险家。
他们带着好奇心,不断地往未知的领域里钻,去发现新的东西。
这不就和咱小时候好奇蚂蚁洞一样嘛,总想知道里面到底有啥。
而哲学呢,就像是那个在背后思考为什么要去探索蚂蚁洞的家伙,它琢磨着这些探索背后的意义和道理。
咱就说,科学研究出来的那些成果,要是没有哲学在旁边时不时地问几句“为啥呀”“然后呢”,那得多无趣呀。
就好比有了超级厉害的工具,却不知道该用来干啥。
科学哲学还能让咱明白,知识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前觉得对的事儿,随着新的发现和思考,可能就不对啦!这多有意思呀,就像玩游戏不断升级打怪一样,永远有新的挑战和惊喜。
你想想,要是没有科学哲学,咱可能还停留在用石头砸果子吃的阶段呢!正是因为有了那些爱思考、爱探索的人,咱们的生活才变得这么丰富多彩。
咱平常总觉得科学离咱很远,其实它就在咱身边呀。
比如手机,那可是科技的结晶呢,它怎么就能让咱和千里之外的人聊天呢?这里面就有好多科学哲学的道理呢。
还有那些治病的药,不也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才弄出来的嘛。
再说说哲学,咱每天做的好多决定,其实都有哲学的影子呢。
比如说,要不要帮别人一个忙,这背后就有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呀。
科学哲学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它们让咱的世界变得更有秩序,也更有意义。
咱不能只知道享受科学带来的便利,也得去想想这些便利背后的故事和道理呀。
所以啊,朋友们,咱可得好好重视科学哲学常识。
别觉得这东西高深莫测,其实它就藏在咱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原来科学哲学这么好玩,这么有用!咱可不能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得带着这把神奇钥匙,去开启更多未知的大门,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不是吗?这就是我想说的,科学哲学常识真的很重要,大家可别小瞧它咯!。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又是可以认识的。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6.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
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本质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11.一般来说,同一个本质是由多种现象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它。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无论真相、假象都表现本质。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认识论部分:1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使意识转化为物质,需要实践这座桥梁。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I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L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即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I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学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L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3.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 绝对观念论等。
(≡)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I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辩证唯物论I 一、物质和意识工.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著中信出版社引言序导论上篇第一章 理性与哲学第二章 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第三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下篇第四章 经验与实验第五章 科学概念第六章 数学化第七章 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第八章 通过反思求取理解新版说明版权页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老子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
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例如,伦理学教人为善吗?如果一切理论皆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常青,那怎么竟会出现理论这种东西?这些思考带向希腊,思想的理论形态大概是在那里出现的。
希腊哲人曾尝试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体解释。
然而,那是不是太遥远了?看起来,哲学自负的工作早已被科学接了过去,哲学也许已经寿终正寝。
然而,科学在何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现在想弄懂任何一门科学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专门学习,谈何整体画面?远为根本的是,科学把心灵留在了画面之外,科学世界观没有为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留下席位。
那么,我们有两套真理―科学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质疑说:两套真理,那就是没有真理。
真的如此吗?也许真理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显露?也许我们凡人从来只生存在断续相连的局部真理之中?一个疑问带到另一个疑问,往往不断的追索又把我引回最初的疑问。
问题互相缠绕,疑惑互相渗透,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确性呈现出来。
哲学思考难得产生值得付诸文字以与他人分享的果实。
就算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表达清楚连贯成章也非易事。
这本小书以眼下的形式开始动笔,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了。
每一节刚刚写成,就又抹去重新写过,不知凡几。
摆在眼前的这一沓稿子,仍百般不满意。
但出于种种外部的考虑,现在就要把这本小书付印。
眼下这本小书,既不是一个开端,更不是一个结论。
它只是我行在困惑中的一些片断思考,为了付印多多少少按一个主题组织起来。
这个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理解的关系。
第二专题一切从实际出发【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Ⅰ、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Ⅱ、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Ⅰ、基本概念1.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学习唯物论知识的根本目的。
所以应准确、全面地对这一概念作以下的把握: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主观主义:就是从主观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
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4.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哲学观点。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本专题的内容是前一专题的延伸。
总的来说前一专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基本原理,有什么样的原理,就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是唯心主义。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1.揭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⑴背景材料材料一:“法轮功”的创立者李洪志散布种种歪理邪说,蛊惑人心。
他说:“世界上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神安排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神安排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灵体,都是有思想的”;“地球有三次爆炸,第一次是我师爷定的,第二次是我师傅定的,第三次爆炸是我来定的,我使用功力也只能让地球爆炸时间推迟30年”。
哲学常识知识汇总前言1、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及要处理的基本关系?①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要处理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③人们在从事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形成了两大类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哲学知识。
2、对世界观的理解?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②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或思维)。
③世界观人人都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世界观也存在差别。
④一般人的世界观是朴素的、自发的、零碎的,把人们的世界观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理论体系,就成为哲学。
3、对方法论的理解?①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的应用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也影响世界观。
4、对哲学的理解?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哲学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
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唯物论(第一课)、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和第八课第一节)三部分组成。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第六、七课和第八课第二节。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该领域中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无用之为大用读《哲学是什么》有感“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广阔的问题。
不同的哲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企图给“哲学是什么”这样的抽象问题一个公认的确切答案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从众多“哲学家”中得到一个较为概括而富含哲理的回答: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
从溯源上,哲学思考起源于人们想过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哲学的反思推动着思考的反思,使得人们追求主体意识的突显、思想自身的自由和理想人格的挺立。
要有美好的生活必须寻找一个关照生活的超越的和无限的视点,这一视点就是哲学的智慧。
哲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让内心蒙蔽已久而不曾清理的花园变得干净明朗。
这也许就是哲学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恩惠。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看待哲学的意义的,更多的是质疑和蔑视。
记得在我初中时,有一位男生曾指着政治课本中的哲学观点,一脸气愤地说,“我就不知道哲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只是徒劳让我们背书罢了!”当时嘴拙的我不知道如何辩解,只是沉默地看着他。
后来,我选择了文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政治,学习哲学,对哲学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哲学就是教导我们更好生活的一门艺术和智慧,对哲学的尊敬也上了一台阶。
也许,在那个男生的世界观中,功利的能看到成效的才是有用的,但是内心的成长、精神上的富裕呢?他并没有看到哲学带给我们的感动。
学习一门技艺能让我们在某个领域得到发展,然而学习哲学则让我们形成理性思维和激发我们的智慧。
哲学是关于生活的艺术,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才被后人称之为“探索幸福的人”。
在这里,幸福的定义又是什么呢?金钱、地位、权势、美貌?显然不是的,幸福无法从外界找寻,它只存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它是自由思想园地里盛开的花朵。
因此,我们必须改造自己的灵魂,浇灌自己精神的家园,丰富自己的思想。
由上可知,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向往美好生活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的强烈动机。
哲学常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1.如何准确的理解哲学?①哲学不是各门学科的总和,而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哲学也不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①从定义上看,物资是指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从属性上看,它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和无限性等。
运动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③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看,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
但是,意识离不开物质,因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从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看,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它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一样吗?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在于: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与概括,它不含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现象,也可以指具体的精神现象。
联系是: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4。
人脑就一定有意识吗?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有意识必须要有人脑。
但有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比如,“狼孩”、“豹孩”虽为人所生,但由于长期脱离社会,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故而也就不会产生意识。
5.如何正确把握意识的反作用?①意识的反作用不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物质引起物质的改变,而是指用意识指导实践,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②不是所有的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意识分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同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反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包含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相对哲学而言,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是指哲学以外的所有其它科学。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常识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和常识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
这是它们的共性。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哲学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而科学则以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
二、哲学与常识的关系1、常识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常识中的日常事实现象是所有哲学理论都需要解释的承认常识即,任何哲学理论都要承认日常事实现象2、哲学与常识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常识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
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常识和科学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难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⑴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重点解决办法】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3.2、按客观规律办事〖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理解:①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③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运用:①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规律的客观性。
②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方面:⑴通过交流个人遵循学习规律搞好学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⑵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⑴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⑵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重点解决办法】1、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既是本框题的主题,也是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同时,实事求是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二个方面人手:(1)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反之,必然遭到失败。
(2)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首先,要明确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其次要明确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点。
再次,要理解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难点解决办法】1、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难解释,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就不同了,、人类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就较难理解。
第四单元人生观本部分内容还包括价值观。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做指导,还需注意做到世界观同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这也是哲学常识教育的一个落脚点。
哲学从总体上讲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不能不注意人和物的区别,注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各种主观因素中,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是十分重要的。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认识什么和改造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认识这个而不去认识那个,为什么要去改造这个而不去改造那个。
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在起作用。
换言之,人们在自己的行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可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理想”是对人如何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深化。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要确切地说明价值观,那就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即要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同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紧密相关,人们判断事物有价值及价值大小,总是同他们的利益相关的,而人们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们在生产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利益,那么究意应该以谁的利益作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
在我国现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具体标准与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当前,我们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多种价值观并存,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就是在发挥它对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运用,也是价值观问题的延伸。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且体现在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上,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不仅包括客观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价值的根本观点,而且包括关于人生有什么意义、价值的根本观点,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观。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1.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
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方面:⑴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觉悟方面:⑴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重点解决办法】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学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它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它成为本课的重点。
分析这一观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从事物内部构成要素看,它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2)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
(3)从总体上讲,整个世界是二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难点解决办法】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1.3、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重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难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整体、部分两个概念。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和方法论,做到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目标,又要努力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能力方面: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具体事实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论(例如:从中医治疗病人的方法中,总结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辩证施治,进而总结出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提高抽象、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如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全面开放市场、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等,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重点解决办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和树立全局观点、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
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区别和联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
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二者不能混淆;地位和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互相联系。
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立的存在为前提。
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变化也影响整体。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难点解决办法】1、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在这两个难点中,前者涉及系统论中"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后者牵涉到"优选法"的理论问题。
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又没有学习,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只是说明了整体和部分功能中的一种情形,不能把它随意扩大范围,认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这是错误的。
哲学家应怎样看科学?——兼评陈嘉映在《哲学科学常识》
中的有关论述
张志林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的基础性、学科的自觉性和
方法的独特性。
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的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的先在的解释性的必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的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的、商榷性的见解。
【总页数】13页(P24-36)
【作者】张志林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
【相关文献】
1.身体意识:串联现象学、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的博罗米恩结--兼评陈巍著《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J], 陈劲骁
2.陈嘉映哲学思想专题讨论之一——理性、合理与讲理——兼评陈嘉映的《说理》
[J], 童世骏
3.第二次《哲学分析》论坛——“陈嘉映哲学30年:批评与回应”学术研讨会概要——为了让他不仅仅“接近”哲学家的称号——在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上的开幕词 [J], 童世骏
4.科学发现的模式是逻辑与非辑逻的统一——兼评波普等西方科学哲学家关于科学发现的观点 [J], 徐卫国
5.工程科学与技术哲学:从工程科学的特征看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H.波塞尔专访录 [J], 孔明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科学常识》
我读《哲学科学常识》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先生的作品,其中主要分为题目的三部分:导论,上篇,下篇。
导论是基本的哲学科学认识,上篇是大篇幅的从哲学和科学的历史发展的讲述,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
下篇是科学的概念经验,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
沿着这条主思路,最后一章,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
这本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哲学方面的论著,对科学的内部理论结构有所讨论。
作者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
另外,科学同哲学一样寻求真理,但它不满足于我们被动地得到世界的真相,迫使自然吐露更深层的秘密。
人类的知识累积始于常识,为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提供背景框架。
然而,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与常识经验日益疏远,科学理论的解释也无须倚赖常识和直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哲学作为组织和重构常识以达成普遍解释的努力又是徒劳无功的。
反而被很多现代的人认为是没用处的。
我们面临两个世界:一边是疏松零散的常识世界,一边是体系严密的科学世界。
问题在于,这两个世界何以彼此通达?如何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们呢?《哲学科学常识》提出,这也许正是哲学当今的任务。
在我粗略通读了陈嘉映先生的作品后我稍有体会和感悟,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和基本常识论述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比如第一章理性与哲学中就用了很多的真实发生过的实例,土著人认为刚果的传教士的帽子妨碍下雨;什么民间的跳大神;生孩子去庙里求菩萨等等,来讲述初民的感应思维的思考方式。
不仅如此,整个第二章就从希腊天文学到哥白尼革命,就是在讲诉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思维的方式。
比如提及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它的哲学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
还有后来的文艺复兴事情。
书的后半部分就开始谈到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了。
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结尾的一小章节《哲学何为》。
其中谈及“科学革命之后的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今天的哲学早已不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哲学,也不可能还是那样的哲学。
”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谈到现代的哲学会说和陈先生一样的话了,哲学作为组织和重构常识以达成普遍解释的努力又是徒劳无功的。
以及哲学和科学共同苦苦寻找的普适理论,我认为普适的东西是很难存在的,它需要我们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宏观理解,为了理解它,正如书中说的“需要构造一整套技术性概念。
等我们用这些技术性概念建构起了理论,无论它能帮我们理解多少事情,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自然理解中的困惑。
”这些困惑是最基本的对自然的理解,哲学是理性的反省,通过这一反省不断努力获得正当的自我理解,是否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全理解整个世界呢?哲学如果只是去执着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而不去建立普适理论,和科学一样地理解世界,还叫哲学吗?作者也有这样的感慨。
最后,以最终引用老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哲学有了一些系统性的了解,同样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些许影响和塑造。